帝国争霸-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安排,发起攻击的当天,首先就得出动侦察机,在确定了中转岛上的情况,特别是机场上的情况之后,再发起打击。
这里,涉及到两个很重要的战术。
第一个就是超低空进入。
摸索了几个月,经历过几场实战检验,也吃了不少的亏,最终能够确定的,就是超低空突防,能够有效缩短敌人防空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敌人的防空作战时间,从而提高机群的突防效率。
显然,不止是攻击有用,侦查也有用。
第二个是协同作战。
其实,侦查与攻击的衔接问题一直就存在,而且非常的突出。
道理也很简单,在侦察机到达后,敌人肯定会加强防空,而防空战斗机一般都能在空中巡逻数个小时。
也就是说,如果攻击机群到晚了,必然会面对成群结队的防空战斗机。
在以往的战斗当中,一般是采用的增加护航战斗机,以及让护航战斗机前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由护航战斗机去夺取制空权,在掌握绝对优势之后,再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轰炸机群进入。
显然,这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某些时候,没有办法派遣足够多的护航战斗机。
在敌人的基地或者舰队附近作战,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指挥,所以护航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肯定不如防空战斗机。
这种战术在过去行得通,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帝国海军的战斗机在性能上超过了纽兰海军的战斗机,也超过了纽兰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关键是,帝国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有更加丰富的经验。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在用战斗机的性能与飞行员的个人能力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大战的初期,帝国海军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官兵的个人素质。
可惜的是,这种优势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
在西南梵炎洋海战之后,六局就发出警告,纽兰海军已经扩大飞行员队伍,还培养出了一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飞行员,其中不少来自西大陆战场,也就是之前派往布兰王国的志愿飞行员。
此外,纽兰海军很有可能在一年之内获得性能先进的新式舰载战斗机。
可见,要保持优势,还得在战术上做文章。
正是如此,周涌涛提出把第一波攻击分成两个机群,突前机群就跟在侦察机的后面。在侦察机确定了目标情况之后,突前机群就立即进入发起攻击,并重点轰炸机场、雷达与指挥中心。
在瘫痪敌人的机场之后,跟进的机群到达,轰炸其他的军事目标,或者是对机场等主要目标进行补充轰炸。
关键,就是要在第一波攻击之后就瘫痪敌人的机场,不给敌人的防空战斗机升空作战的时间。
当然,这需要侦察机与攻击机群紧密衔接,因此得派人员在前方指挥。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要指挥官去执行侦查任务!
在完成了侦查任务之后,还要留下来指挥机群发起攻击,对攻击结果进行甄别,确定是否要补充轰炸。
可见,这对指挥官的要求非常高。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航空兵最不缺的就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
打到现在,在战前就已服役的那批飞行员全都成了军官,而很多在与狭夷皇国交战时参军的飞行员也成了军官。
上过几次战场,执行几十次作战任务,几乎都能够指挥战斗。
用申普等老派飞行员的话说,王牌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能百战百胜,头号功臣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舰载机飞行员。
没有他们,帝国海军绝对没办法打赢那么多的舰队决战。
当然,也少不了像周涌涛这类参谋的功劳。
很多常人根本想不到的战术,就是这些参谋想出来,并且通过训练与战斗,最终在全军范围得到推广应用。
有的时候,一种奇妙的战术所发挥的作用,顶得上一支特混舰队!
比如在西南梵炎洋海战当中,让水上飞机在夜间飞到敌舰队有可能出现的海域,并降落到海面上,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次,采用的是“跟随攻击战术”。
按照周涌涛的安排,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将在侦察机之后升空,而且携带的都是以破坏机场为主的弹药,比如用来瘫痪跑道的子母炸弹,对付钢筋混凝土机堡的航空穿甲弹,以及阻止抢修使用的定时炸弹。
不管机场上有多少作战飞机,首先得瘫痪机场。
因为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第一波攻击的规模比较小,总共才80架舰载机,其中24架是护航战斗机。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全都是王牌机组,每一名飞行员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只要突袭得手,也许突前机群就能够瘫痪机场,然后由跟进机群彻底摧毁机场。
在第一波攻击结束之后,对轰炸有了甄别结果,才会发动第二波攻击。
要说的话,第二波攻击才是全力以赴。
至于要不要进行第三波攻击,得看第二波轰炸所产生的效果。
简单的说,也就是随机应变。
第499章 层层设防
在5点30分左右,第一架侦察机从“浦”号升空。
与以往不一样,白止战没有感到担忧。
执行攻击任务的是第二十一特混舰队,第二十二特混舰队在后面,准备攻击随时可能出现的纽兰舰队。
至于舰队防空,反到不是大问题。
第二十二特混舰队所在位置,其实是在第二十一特混舰队的北面,准确说是北偏西,距离不超过300千米。
关键还有,第二十一特混舰队与第二十二特混舰队都是在中转岛西北。
因为帝国海军的舰载机在执行对海任务时,拥有最大超过700千米的作战半径,纽兰舰载机最多只有500千米,所以除非纽兰舰队在第二十一特混舰队的正南面,也就是在中转岛西南,不然只要试图去偷袭第二十一特混舰队,就会进入第二十二特混舰队的打击范围,并且遭到第二十二特混舰队的打击。
昨天下午,两支舰队就进入到无线电静默状态。
为了增强欺骗效果,或者说是提高隐蔽性,2艘一直在使用长波电台的专职旗舰还在夜间脱离了特混舰队。
此时,“秦岭”号在东北大约250千米外,而“昆仑”号也在第二十二特混舰队东边大约200千米外。
也就是说,如果纽兰海军通过无线电定位,找到的也就只是2艘旗舰。
当然,纽兰海军未必会使用无线电来定位。
道理也很简单,那2艘旗舰一路都在发报,早就暴露了行踪,而昨天下午突然停止使用长波电台。
显然,纽兰海军的情报人员再蠢,也会认为那是两艘执行欺骗任务的战舰。
当然,白止战没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欺骗上。
昨天晚上,他让李铭博做了安排,把随行的4艘远洋巡洋舰全都派了出去,分别在舰队的东北与东面,每2艘组成一支警戒分队,轮流使用雷达监视附近的空域,在发现敌机之后立即报告。
这些远洋巡洋舰把舰队的防空网向外拓展了200多千米,等于为舰队了至少45分钟的防空准备时间。
此外,第二十二特混舰队在北边,所以不用担心来自北面的威胁。
因为是从西北来的,所以也无需担心西北与西面的威胁。
至于南面,除非纽兰海军是主动出击,不然就不会把舰队派到那边去,毕竟在那边只要被发现了,就肯定在劫难逃。
当然,白止战同样没有掉以轻心。
按照他的安排,在侦察机出动的时候,护航的2艘快速战列舰与4艘重巡洋舰得把搭载的水上飞机派出去,重点搜索舰队南面与西南海域,而且搜索范围扩大到600千米,尽可能扩大搜索区域。
因为有足够的水上飞机,所以只要纽兰舰队在那边,就肯定能够找到。
此外,大型战舰搭载的都是最新式的水上飞机。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在过去确实不太重视水上飞机。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帝国海军一直觉得水上飞机是鸡肋,其主要价值,并不协助舰载机执行侦查任务,而是在战斗结束之后营救跳伞落水的飞行员,以及在各战舰之间运送人员与物资。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帝国海军的舰载水上飞机一直都很落后。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猛然认识到,水上飞机还有更大的价值,特别是用来执行远程侦查任务。
要说的话,两次决定性的大海战都是水上飞机立下首功。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西南梵炎洋海战中,出动的8架水上飞机,采用夜间降落漂浮的战术,分别在凌晨与清晨发现纽兰舰队与布兰舰队,第十一特混舰队由此抓住了发起攻击的机会。
没有水上飞机,绝对无法击沉那2艘布兰航母。
其实,在西北东望洋海战中,水上飞机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帝国海军决定研制与采购一种飞得更快、飞得更远与巡逻时间长一些的水上飞机。
所幸的是,设计与生产水上飞机的难度远远低于舰载机。
要说的话,也就是采用性能更好的发动机,尽可能降低结构重量,通过提高燃油的装载量来延长飞行距离。
如果说有什么难度,主要是气动布局。
这些并没难倒帝国的飞机设计师。
只用了几个月,这种被称为“白头鱼鹰”的新式水上飞机完成了设计、验收与定型量产的全过程。
在5月份,第一批量产型正式交付给海军。
当然,首先配发给了第二十一特混舰队与第二十二特混舰队。
在正常情况下,“白头鱼鹰”能飞行到800千米之外执行至少半个小时的巡逻任务,或者在600千米之外巡逻两个小时。
六艘护航战舰,总共搭载了20架“白头鱼鹰”。
当然,就算没找到纽兰舰队,也不用担心。
前面已经提到,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第一波攻击的规模不太大,即便算上侦察机,总共也就出动了84架舰载机,所以不会占用太多的甲板时间,能够在此之后立即安排战斗机升空。
此外,“哮天”有有足够的续航距离,可以先升空待命。
总而言之,在天亮之前,至少有2个中队的战斗机升空,还至少有2个中队在飞行甲板上面待命。
也就是说,如果遭到了攻击,至少能出动32架战斗机执行防空任务。
利用远洋巡洋舰的预警时间,甚至能够再安排2个中队的战斗机升空,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到48架。
这么多战斗机,能够对来袭敌机进行三次拦截。
显然,应付2艘小型航母发起的攻击,绝对是绰绰有余。
要说的话,需要担心的,是另外一种情况。2支舰队的行踪早已暴露,让纽兰军队抢先发起攻击。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就是部署在中转岛上的重型轰炸机抢先杀到。
在防空战斗机拦截重型轰炸机的时候,纽兰舰载机从超低空突防,对无防备的战舰发起攻击。
关键就是,重型轰炸机肯定都在高空飞行,因此在拦截重型轰炸机的时候,很难遭股到从低空进入的敌机。
在西南东望洋海战当中,就是集中拦截高空的敌机,才让少数敌机从低空突防。
因为需要协作,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微乎其微。
打到现在,纽兰海军恐怕已经丧失了协同能力,无法组织发起大规模进攻。
关键还有,“秦岭”号就在前方,而且在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之后,一直在仔细倾听周围的无线电活动。
只要发现异常情况,会立即发出警报。
就连白止战都觉得,自己的这些担忧有点多余。
第500章 轮番攻击
刚刚吃完早饭,电讯军官就送来了侦察机发回来的报告。
在中转岛的机场上,整齐的摆放着上百架飞机,其中大部分是四台发动机的b17式重型轰炸机。
此外,还有一些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四发重型轰炸机,推测是b24。
还有几十架双发远程战斗机,只不过主要是p41之类的普通战斗机。
关键就是,纽兰军队似乎并没有料到会在今天遭到攻击。
在侦察机飞到机场上空,并且盘旋了几圈之后,防空部队才反应过来,并用高射炮向侦察机开火。
此外,敌人的战斗机也开始出动,准确的说是准备出动。
只是已经来不及了。
大概15分钟之后,也就是7点左右,由8架“朱雀”与8架“霹雳”组成的前出机群就已杀到。
驾驶这16架舰载机都是货真价实的老鸟。
8架“朱雀”挂载的是专门用来破坏跑道的子母弹,也就是通常说的集束炸弹,并且通过俯冲提高投弹的精度。
不出意外,只要有6架投弹成功,就能瘫痪中转岛机场。
虽然没办法阻止战斗机升空,毕竟战斗机无需硬质跑道,而且起飞的滑行距离很短,但是足以阻止轰炸机升空,特别是那些威胁巨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没有跑道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地面上。
战斗机再能打,对战舰也没多大威胁。
8架“霹雳”挂在的同样是子母弹,只不过不是定点投弹,而是以低空通常的方式,将炸弹撒布机场里面。
这种特质的子母弹,子弹采用的是无规律定时引信。
要说,这是帝国陆军航空兵对骆沙联邦进行战略轰炸的时候,发明的新式弹药。
炸弹本身非常简单,就是用一个发条驱动装置控制引信,而且由发条的松紧来确定触发时间。
关键就是,在上发条的时候毫无规律可言。
如此一来,炸弹的起爆时间有很大的差别,有可能是几分钟之后,也有可能是几个小时之后。
如果发条装置出了故障,就有可能在几天之后,或者几个月之后,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起爆。
因为引信是在内部锁死,所以几乎无法用传统方式排除。
要想强行排除,一般在安全距离之外,通过射击或者是爆破方式引爆。
这种定时炸弹的威力都不是很大,跟陆军常用的反人员地雷相当,其主要的价值就是给敌人制造麻烦。
因为实战使用的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瘫痪机场等重要军事目标,所以海军就直接拿来使用。
8架“霹雳”只挂了8枚1000千克级子母弹,不过足够瘫痪中转岛上的机场。
随同“朱雀”与“霹雳”杀到的,还有2个中队的“哮天”。
因为只有几架敌机升空,而且均在爬升的时候遭到攻击,所以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护航战斗机重点照顾了那些停在机场里面的敌机,特别是b17重型轰炸机,以及能够对舰队构成威胁的远程战斗机。
到7点20分,滞后的主力机群杀到。
因为机场已经遭到压制,暴露在外的敌机也遭到了扫射,所以主力机群重点轰炸了机场附近的高射炮阵地。
其实,这跟安排的攻击战术不同,前线指挥官做了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肯定需要发动第二波攻击,而且第二波攻击仍然主要轰炸机场,所以就没必要继续在已经暂时瘫痪的机场上浪费弹药,提前摧毁敌人的防空阵地,能有效提高第二波轰炸的效率。
关键还有,精英飞行员集中参与在第一波攻击,而第二波机群中有不少的菜鸟。
在7点半,指挥第一波攻击的飞行员发回报告,要求舰队立即发起第二波攻击,并重点轰炸机场。
这些,跟计划一样。
收到报告之后,周涌涛没有耽搁,立即就下达命令,让航空勤务人员为已经送上了飞行甲板,还加满燃油的舰载机装弹。
其实,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