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安排,能够让第十一特混舰队始终保持足够高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第十一特混舰队只在当天发起两波攻击,而且以防空护航为主,没承担多少攻击任务。
用李铭博的话来说,折腾了一天,基本上在打酱油。
其实,这也让很多参谋感到不满。
就周涌涛所说,基布要塞的防御部署如此不堪一击,之前由刘向真指挥的第十一特混舰队在这边活动了几个月,难道都在看热闹?
显然,这么说明显有点偏颇。
在此之前,部署在基布要塞的作战飞机长期都在500架以上,而且有不少是性能先进的新锐战机,比如换上了新式发动机的“喷火”式战斗机,能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蚊”式轰炸机。
关键还有,基布要塞在亚丁湾最西边。
往东,直到索科特拉岛都是南北狭窄,如同喇叭状的亚丁湾。
即便帝国海军的舰载机有足够的航程,特混舰队也必须得深入亚丁湾,才能够攻击基布要塞。
因为达成战役突然性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就只能强攻。
之前的第十一特混舰队,总共就只有3艘舰队航母,载机数量不到300架,而且没有攻占索科特拉岛,根本没有强攻基布要塞的可能。冒险进入亚丁湾,去攻击基布要塞,肯定是凶多吉少。
正是如此,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刘向真的第十一特混舰队没冒险进入亚丁湾,只是到穆阿海南面活动了几次。
不能说刘向真胆小,而是确实没有攻击基布要塞的必要。
在这几个月里,第十一特混舰队把穆阿海东边,也就是梵罗地区西部沿海的主要城市与港口,挨着光顾了一遍,用行动宣誓了国海军已经回归,更给当地的布兰驻军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也是布兰王国决定放弃梵罗地区的关键原因。
可见,只是兵不血刃的摧毁布兰王国在梵罗地区的殖民统治地位,第十一特混舰队就立下了大功。
在波沙湾那边,第十一特混舰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按六局的情报,布兰王国一直在怂恿波伊国出兵攻打瓜达尔,波伊国当局也有类似想法,甚至集结了一支兵力超过20万的地面部队,其中有5万是很擅长在荒漠作战的骆驼骑兵。
可是,这支队伍始终都没有出动。
原因也很简单,没人能够忽视在穆阿海活动的特混舰队。
只要特混舰队杀到,几百架作战飞机轮番出动,别说是20万,哪怕是200万大军,也绝对到不了瓜达尔。
在现代化战争机器面前,称霸冷兵器时代的骑兵绝对是不堪一击。
可见,在白止战攻打中转岛期间,梵炎洋的局势能保持稳定,靠的就是刘向真指挥的第十一特混舰队。
第557章 连夜突袭
大规模轰炸就只进行了一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面,也就是在第十二特混舰队撤回去补充弹药的时候,只对基布要塞进行了以压制为主的空中打击,让遭到破坏的机场与港口无法重新投入使用。
其实,主要就是阻止布兰军队向基布要塞部署远程作战飞机。
至于战术飞机,威胁不太大。
这种压制性质的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10月12日。
当天,索科特拉岛的第一座野战机场完工,配套修建的栈桥式码头也正式投入使用。
关键,码头外的深水锚泊区也已初具规模。
虽然在运送货物的时候,需要由驳船等小型登陆舰进行中转,但是总比由登陆艇往海滩上运送快得多。
正是如此,部署在索科特拉岛的岸基航空兵才能在当天出动。
在岸基航空兵投入战斗之后,第十一特混舰队也在当天解脱出来,连夜后撤了大概400千米,跟在后方的补给舰队汇合,提前进行弹药与燃油补给,然后跟在第十二特混舰队后面北上。
要说,这也是让周涌涛等参谋不满的地方。
从攻打索科特拉岛开始,第十一特混舰队就跟在第十二特混舰队后面,充当第十二特混舰队的小跟班。
说得好听一点,是与第十二特混舰队协同作战。
不过,更像跑腿的小工。
总而言之,第十一特混舰队成了配角。
在东望洋,由白止战指挥的特混舰队一直就是主角。
哪怕是在攻打流黄岛的时候,白止战只用1艘舰队航母,也成为了歼灭狭夷海军常驻舰队的主角。
这种低人一等,或者说处处受到限制,要以别人为准的作战方式,让周涌涛等年轻参谋很不适应。
对此,白止战与李铭博反倒不以为然。
在大战爆发前,白止战一直都是配角,事事得以刘向真为先。
当然,这次的作战行动,可以说是难得的清闲。
用白止战的话来说,这次作战行动由刘向真负责打头阵,他们在后面捡漏,能够省不少的心。
再说,西南梵炎洋海战之后,一直是刘向真在这边活动。
虽然决定性的胜利由白止战书写,但是进军马尔代夫与登陆瓜达尔的行动,全都是由刘向真负责。
要说的话,刘向真更加了解战场情况。
因为弹药消耗量不太大,主要是补充燃油,所以补给作业只用了一天,在13日的夜间就完成了。
此时,穆阿海北面,进军波沙湾的战斗已经开始了。
当天晚上,以4艘“南珠海”级快速战列舰为首的突袭舰队狂奔300千米,杀入了霍尔木兹海峡,炮击了海峡北面几座岛屿上的岸防阵地,摧毁波伊国部署在当地的重炮,打开了进入波沙湾的大门。
让快速战列舰奔袭霍尔木兹海峡,就是刘向真想出来的。
事实证明,这个大胆的战术确实可行。
在此之前,突袭索科特拉岛,与强攻基布要塞,都是由特混舰队担纲,舰载航空兵执行打击任务。
至于战舰,始终呆在岸炮的射程之外。
关键,在之前的几个月,帝国海军也是以特混舰队为主。
结果就是,波伊国与驻扎当地的布兰军队一直在加强海峡北岸的炮塔,而且主要针对的就是轰炸。
为了应付空中打击,不但加强了岸炮炮塔,还增设了几处高射炮阵地,部署了更多的高射炮。布兰皇家海军甚至把一些受损战舰的高射炮拆了下来,并且把操作高射炮的官兵编入岸防部队。
特混舰队以舰载航空兵为主,只能在白天发起进攻,在摧毁海峡北面的岸防阵地前,特混舰队未必敢冒险进入海峡。
针对早有准备的波伊国岸防部队,如果采用老套路,仍然以轰炸为主,肯定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够达到目的。
在这几天之内,敌人有足够的时间用水雷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准确的说,其实是海峡里的几条主要航线。
在西南梵炎洋海战结束之后,布兰皇家海军就用布雷舰,在海峡南面布设水雷,堵死靠近阿曼半岛的几条航线。保留北面的几条深水航线,主要是为了向波沙湾运送物资,以及必要时接走部署在当地的军队。
其实,第十一特混舰队之前在穆阿海活动,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阻止布兰皇家海军与波伊海军在海峡里布雷。
也就是在第十一特混舰队压制下,无法在白天出动,布兰皇家海军才没有能够及时完成布雷行动。
可惜的是,特混舰队无法阻止敌人的布雷舰在夜间出动。
有趣的是,因为能够在夜间出动,所以在此之前几个月,布兰皇家海军与波伊海军都认为可以在遭到攻击之后,再在夜间派出布雷舰,用水雷封锁主要航道,用不着提前堵死整条海峡。
要说的话,这也是刘向真看到的机会。
进军波沙湾的行动,特别是最初阶段,必须以奇袭为主,也就要出其不意。
为此,刘向真精心准备了几个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中,刘向真一直没有派快速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去炮击波伊国的岸防阵地。反到是不断安排侦察机去霍尔木兹海峡,摆出通过大规模轰炸来消除威胁的样子。
此外,六局也做了努力,主要是进行虚假宣传,让敌人相信,帝国海军不会拿主力舰去冒险。
结合这些原因,刘向真才提出让快速战列舰在夜间奔袭霍尔木兹海峡。
关键,不但要摧毁北的岸防炮塔,还要阻止敌人布雷舰进入海峡,确保主航道能够保持通航状态。
如果敌人在海峡里布雷成功,哪怕派扫雷舰去清扫航道,也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要说,炮击也就进行了不到三个小时。
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摧毁岸防炮塔,六局的情报至关重要。
准确的说,其实是六局策反了一名波伊国海军将领,获得霍尔木兹海峡岸防部队的部署情报。
战斗结果证明,这名投诚的波伊海军少将还算靠谱。
在这短短的3个小时内,突袭舰队不但摧毁了12座威胁巨大的岸防炮塔,还一举端掉岸防部队的弹药库。
由爆炸产生的火光,在几十千米外都能看到。
按战后获得的资料,在弹药库里储存了大约10万吨炮弹。
其中,包括布兰皇家海军的大约5万吨大口径炮弹,只是14英寸以上级别的穿甲弹就多达15000发。
虽然都是在上次大战中生产的旧炮弹,部分还无法正常使用,威力也不足以对付新式快速战列舰,但是对付其他舰船绝对是绰绰有余。
第558章 成功上岸
进军波沙湾的行动,也非常顺利。
接下来的3天,2支特混舰队轮番着上阵,很快就摧毁了波伊国围绕控制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打造的防御体系。
关键,没遭受多大损失。
除了有20多架舰载机被敌机与高射炮击落外,唯一的损失是在15日白天,1艘驱逐舰在执行压制任务时触雷沉没。
到17日,帝国海军已经基本上清除了海峡北岸的残敌。
因为没遇到像样的抵抗,所以陆军航空兵没有参与作战行动。
虽然行动及时,布兰皇家海军与波伊海军没来得及在主航道布雷,但是受到驱逐舰触雷沉没影响,海军还是安排扫雷舰进入霍尔木兹海峡,除了清扫主航道之外,顺带开辟了几条备用航道。
一直到22日,登陆舰队才由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沙湾。
要说的话,其实是一支混合舰队。
虽然主力是大大小小的几十艘登陆舰,但是占多数的却是运输船。
为了达到战术欺骗目的,对外宣传是登陆舰队,而负责运送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的船队还在后方。
关键就是,跟随登陆舰队进入波沙湾的运输船,运载的并不是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是作战部队。
要说,这也是刘向真的安排。
根据之前几场战斗,刘向真大胆判断,在波沙湾地区不会遇到多么顽强的抵抗,因此暂时不用考虑后勤保障的问题,也无需出动多少装甲部队,可以让部队轻装上阵,以达到足够快的推进速度。
简单的说,就是让步兵搭乘车辆,发动一场闪击战。
要说,也不是没有可能。
关键就是,在波沙湾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对手,也就不用考虑会在进攻的时候遇到很顽强的抵抗。
真正得考虑的,其实是后勤保障,也就是作战物资能不能运上去。
这也是刘向真提出,尽量少用装甲部队的关键所在。
在闪击战当中,对后勤保障要求最高的是装甲部队,不但需要燃油与弹药,消耗量还非常大。
相反,摩托化步兵的消耗量要少得多。
不过,这些还不是全部。
按陆军提交的作战计划,在登陆成功之后,进入到地面战争阶段,将采用一种全新方式发动进攻。
依靠空运避开敌人的主防线,直接攻占敌人防线后方的战略要地。
当然,这就需要动用足够多的运输机,而且得以空降兵为主。
在进攻开始后,还必须靠空运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道理也很简单,在波伊国根本不存在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的条件。
首先就是,除了西南地区的平原之外,波伊国全境都是高原,而且在东部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隔壁。
正是这块荒漠,挡住了波伊军队,让瓜达尔成为了帝国军队进军波沙湾的前进基地。
只是,复杂的地形同样限制了装甲部队的作战效能。
要说的话,跟冰风暴半岛上的情况差不多。
不同的是,帝国陆军进攻冰风暴半岛,不但是背靠本土作战,还能依靠上高王国的支持,也就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后勤保障的负担。在巨大陆的另外一端,帝国陆军就没什么能依靠的了。
此外,就是糟糕的基础设施。
这也是在边远地区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因为缺乏道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也没有内河航道可以利用,所以很难为作战部队后勤保障。
要说的话,坦克未必追得上骆驼。
既然装甲部队没有用武之地,后勤保障又无法依靠地面交通,那么还需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发动进攻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关键还有,波伊国军队与当地的布兰军队,也是以步兵为主。
当然,除步兵之外,还有几十万骆驼骑兵。
敌人没有装甲力量,就不用考虑反装甲作战的问题。
回到依靠步兵,用机枪、堑壕与铁丝网决定胜负的时代,帝国陆军的空运能力,足够维持几十万部队。
这种依托空降发起攻击,通过空投与空运来进行补给的战术,也对作战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
简单的说,就是得以占领交通枢纽为主要目的。
在战术上,突袭成功后,空降部队占领了阵地,得立即转攻为守,依托以机场为核心的防御阵地阻击敌人。
只要建起防线,而且获得足够的支持,就能通过防御战消耗敌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投入最少、损失最小的进攻战术。
正是如此,波沙湾登陆成功之后,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迅速向内陆挺进,而是围绕港口建立以机场为核心的前进基地,并且尽快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确保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发起进攻。
显然,这种范围有限的作战行动,没有任何挑战性。
在登陆作战作期间,2支特混舰队需要提防的,其实是来自波伊国方向的威胁,比如布兰皇家空军的反击。
打到这个时候,布兰皇家空军不可能猜不到帝国军队的战略意图。
虽然在夕梵运河方向上,来自迢曼军队的压力并没减轻,依然非常的巨大,但是布兰皇家空军顶住了压力,向波伊国派遣一支战术航空队,拥有大约100架作战飞机,而且大约有一数是“蚊”式轰炸机。
这是一种威胁巨大,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双发轰炸机。
其实,就是之前提到的“木头飞机”。
因为足够的轻,所以其最大飞行速度超过了每小时600千米,比很多在大战初期服役的战斗机还要快。
正是如此,“蚊”式还被改装成了夜间战斗机使用。
此外,就是造价非常的低廉,能大批量生产与装备使用。
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双发轰炸机能够携带鱼雷攻击战舰,也能够挂上炸弹,以俯冲方式进行投弹。
可惜的是,数量太少了。
不是部署的数量少,而是作战消耗太大了。
只是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布兰皇家空军就已经损失上千架“蚊”式战斗机。
在10月27日与29日,经过两次消耗巨大的攻击之后,布兰皇家空军增派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损毁。
至于战果,只是让第十二特混舰队的2艘重巡洋舰遭到重创,不得不提前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