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256章

帝国争霸-第256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就是布兰王国与纽兰联邦对斯班王国进行的战略轰炸,让王国的几千万军民同仇敌忾。
    虽然装备很差,官兵的技战术也不怎么样,但是斯班军队表现出来的勇气,确实值得敬佩与尊重。
    充当急先锋的,依然是帝国海军特混舰队。
    不是说迢曼空军的投入力度不够,是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更高。
    为了提高舰载机出动率,刘向真安排第三十二特混舰队前出,一直航行到离直落要塞不到100千米的海域,而且第三十一特混舰队跟在后方大约100千米处,从而把舰载机往返飞行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关键还有,能让舰载机带弹执行巡逻任务。
    简单的说,就是携带炸弹在战场上空巡逻,在发现目标之后投弹发起攻击。
    显然,这是迢曼空军的战术航空兵无法办到的。
    因为基地在巴利阿里群岛上,距离直罗要塞有数百千米,而且主要是条件恶劣,设施简陋的野战机场,所以迢曼空军的战术作战飞机在到达战场后就得立即投弹,不然就没法飞回去了。
    至于航程更远的重型轰炸机,则存在投弹精度不够高的问题。
    直落要塞是一座狭窄的军事堡垒,而且建在半岛上,面积不到一平方千米,根本就没有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必要。
    用李云翔的话来说,让重型轰炸机在高空投弹,大部分炸弹会落到海里去。
    不然的话,帝国陆航远征大队早就动手了。
    此外,迢曼空军也没多少重型轰炸机。
    别看帝国陆航战略航空兵早已证明战略轰炸的威力,同样证明了重型轰炸机的价值,而且迢曼帝国本身就是战略轰炸受害者,但是到现在,迢曼帝国没有制造多少重型轰炸机,更多的依靠帝国陆航远征大队。
    不是迢曼帝国不重视战略轰炸机,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
    发展战略轰炸机的难度不在打造特混舰队之下。
    此外,也跟迢曼帝国的处境有关。
    不管是在西边,还是在东边,乃至在环陆心海战场,迢曼军队最为需要的其实是战术航空兵。
    让迢曼帝国横扫西大陆,顶住骆沙大军的疯狂进攻,以及远征北玄地区的,正是由装甲部队发起的闪击战。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闪击战的灵魂不止是装甲部队,还有强大的空中突击兵力。
    没错,就是战术航空兵!
    说得直接一点,在迢曼军队的进攻中,最响亮的就是“斯图卡”的呼啸声。
    正是如此,迢曼空军才一直以战术航空兵为主。
    在某种意义上,战术航空兵与装甲部队是现代战争中相辅相成的两支力量,缺少一个都不行。
    当然,迢曼空军没有重点发展战略航空兵,还跟帝国的援助有关。
    帝国援助与出售给迢曼帝国的电解铝,没有多到能够发展战略航空兵,而且以战略航空兵为主的程度。
    正是如此,帝国陆航远征航空兵大队才会扩大到现在的规模。
    按不完全统计,帝国陆航已经陆续向远征大队派遣4500架作战飞机,其中重型轰炸机超过3800架。到目前为止,部署在西大陆的西部地区,依然能够起飞作战的重型轰炸机超过了1800架。
    这个规模,还是后勤保障受到限制的结果。
    为了在西大陆作战,远征航空兵大队的轰炸机做了改进,确保能够使用迢曼帝国生产的炸弹。
    部分作战飞机还更换了航空机枪。
    随着海运航线开启,帝国陆航必然会部署更多的重型轰炸机。
    不止针对布兰王国,也为了对付骆沙联邦。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虽然在迢曼军队的主场作战,但是在最初的几天里见面,充当主角的其实是帝国海军的特混舰队。
    白止战回到帝都的时候,那边的战斗还在继续。
    按最新的消息,迢曼帝国已经正式向斯班王国派兵,并且借道斯班王国向直罗要塞发起进攻。
    显然,这也是为了避免过分依赖帝国特混舰队。
    在完成前期的部署之后,迢曼军队就会从北面发起强攻。
    为了能够顺利拿下要塞,迢曼陆军还专门准备了5门攻城炮,并且通过洛克国,送来了大量炮弹。
    只是,海军司令部没有下令让舰队撤回来。
    如果迢曼军队没能攻下要塞,或者说攻城炮没发挥作用,特混舰队那几艘战列舰上的主炮就有用武之地了。
    为此,帝国海军还专门送了一批特种炮弹过去。
    白止战现在关心的,并不是世界岛另外一端的战斗。
    回到帝都的那一刻,准确说离开机场,乘车回家的路上,白止战就清楚感觉到,帝都的氛围有点诡异。
    不说别的,只是大街上的行人与车辆就比平常少了许多。
    这明显不正常!

第604章 皇权与相权
    回到家里,白止战才从张小卿那获知,前段时间席卷帝都的狂风骤雨,比郑江明的描述猛烈百倍。
    在那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走到生命尽头的不仅仅是几百名投敌的叛徒。
    为了安全起见,太后还专门派人把小长公主一家人接进皇宫。
    虽然整个行动都在薛远征的掌握之中,但是当晚的枪声,已经让帝国的内部矛盾成为公开的秘密。
    此后,在帝都实施了长达半个月的宵禁与戒严。
    虽然早已恢复正常状态,但是动荡产生的影响并没消除,而且帝国高层的矛盾也没得到化解。
    要说的话,这涉及到了帝国皇室。
    按照张小卿的说法,薛远征没有在采取行动之前向圣上禀报,而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才去了枢密院。
    当时,宋教文已经引咎辞职。
    此外,绝大部分绥靖派的核心成员都以叛国罪处决,其中不少是拒绝接受传唤,被禁卫军按战时律法就地正法。
    等到薛远征进宫的时候,摆在圣上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接受首辅的提议,由内阁首辅暂时统领外交事务。
    虽然张小卿没有说,但是意思很明确。
    在逼迫宋教文辞职的事情上,首辅与圣上有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矛盾,不仅仅是首辅冒犯了圣上。
    首先在法理上,外交大臣是五卿之一,地位远在其他部长级大臣之上。
    按始武大帝时期定下的规矩,首辅没有罢免外交大臣的权力,必须先到枢密院请旨。即便在宪改之后,外交大臣也是法定的9位重臣之一,由首辅提名,只是认命权与罢免权都在论议两院。
    只是,现在是战时。
    首辅在战时拥有独断权,统领帝国的军政要务,而且在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论议两院就全体休会,只保留几个地位崇高,却没有多少实权,最多能够建议与意见,起监督作用的委员会。
    简单的说,外交大臣直接向帝国皇帝负责。
    现在的问题是,薛远征根本就没有向帝国皇帝呈报此事。
    蔑视皇权的行为显然是一大禁忌。
    不过,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在战略层面上的分歧。
    虽然帝国皇帝并不是保守派,跟绥靖派更加扯不上关系,但是在皇帝的立场上,肯定不希望让战争无限制发展下去。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谈判与战斗,其实都是维护统治的方式。
    说得直接一点,既然能取得胜利,并且在取胜之后获得足够多的战争红利,甚至可以说是利益最大化。
    为什么还要打下去?
    想一劳永逸的消除战争?
    显然,只有天真的孩子才会这么认为。
    在还没开化的古典时代,历史长河当中那么多、那么强大的帝国,无一例外都在登上巅峰之后走上衰败的道路,最终在战乱当中分崩离析。哪怕到现代,这样的宿命轮回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何况,现在的梁夏帝国,就不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吗?
    在上次大战前,西方列强全都称呼梁夏帝国为“战火帝国”。
    不同的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不在是那些被高山海洋隔绝的帝国,而是全世界。
    用帝国最富盛名的首相,八国柱之一,明政公唐圣贤的话说在帝国时代,和平是昙花朝露,而战争才是骄阳皓月。
    任何一段和平时期都可以看成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就算帝国取得全面胜利,又能怎么样?
    难道,在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就能够把全世界都纳入帝国的统治之下?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现在的帝国,哪怕再过几十年,也没有能力统治全球,至少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统一起来。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这样的实力。
    那么,到最后战争依然在所难免。
    即便再退一步,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那又怎么样?
    以历史的轮回来看,大一统的局面最多也就能维持200多年,此后就会是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战乱。
    以当今圣上的角度,显然不会在乎几十年后的事情。
    在总体战略上,圣上其实倾向于见好就收,而不是耗尽全力追求全面胜利。
    说得直接一点当年的始武大帝,都得在叶堡调转马头,现在的帝国,难道还有比始武大帝更英明的统帅?
    其实,就算有,又有谁敢承认呢?
    此外,在“动荡之夜”过后,薛远征再也没去过枢密院。
    用张小卿的话来说,他在跟圣上斗气。
    以帝国现在的体制,圣上还真拿他没办法。
    次日上午,白止战就去了海军司令部。
    从刘长勋那了解到情况,证明了张小卿说的话,首辅跟圣上的矛盾已经半公开化了。
    所幸的是,局面依然在首辅掌握之中。
    让白止战略感意外的是,刘长勋并没有让他利用驸马的身份居中调解,而是让他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尽快在东望洋发动战略进攻。
    用刘长勋的话来说,最后不管是主张见好就收的圣上获得主动权,还是在首辅统帅下继续打下去,要想维护帝国的利益,都需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最好是能锁定最终结局的大胜。
    有这个能力的,也就只有白止战。
    当然,白止战不笨,立即明白了刘长勋的意思。
    首辅与圣上的矛盾,是神仙打架。就算白止战有驸马的身份,还深得太后喜爱,因为没有自己的家族,所以在这场高层的斗争中,根本没有发言权,如果不小心卷进去了,甚至没办法自保!
    这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薛远征身后是唐家,而唐家一直就是帝国头号政治家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首辅几乎都来自唐家,或者是唐家的代言人。
    显然,薛远征与圣上的矛盾,其实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在这样的斗争当中,拥有皇室成员与帝国海军将领双重身份的白止战,反到是成了风箱里的耗子。
    要搞不好的话,肯定两头不讨好。
    用刘长勋的话来说,帝都是是非之地,最好是敬而远之。
    在见到刘长勋之前,白止战还想去找首辅谈谈,或许能一些帮助。只是在见了刘长勋后,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是尽力或者不尽力的问题,而是现在去找薛远征,反到会事与愿违。
    在薛远征眼里,他是帝国的驸马,标准的皇室成员。反过来,在圣上眼里,他是不折不扣的海军将领,听首辅调遣。
    张小卿没有让白止战先进攻拜见太后,而是来找刘长勋,就与此有关。
    白止战的直接上级是海军总司令。
    只是,帝都现在这局势,确实是离开为妙。

第605章 新的消息
    听了刘长勋的忠告之后,白止战只在帝都呆了3天,期间除进宫拜见太后,也就是跟家人在一起。
    随后,他就以组织发起进攻行动为由去了浦州。
    当然,去浦州不止是为了搞清楚第二批大型航母的建造情况,还是为了从赵禹哪里打听内幕消息。
    至于准备进攻,有李铭博与周涌涛在,基本上不需要白止战操心。
    何况,还有刘长勋在催促呢!
    这次,白止战在出发前就给赵禹打了电话。
    在他到达浦州机场之前,赵禹就赶了过来。
    让白止战略感惊讶的是,赵禹是自己开车来的。
    “赵老哥,你还真是有空啊,竟然把车学会了。”
    “这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纯粹是一门技能,谁都学得会。”
    白止战翻了下白眼,明显觉得赵禹的这句话有所指,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呢,甚至从来没有摸过方向盘。
    “这次回帝都,怎么没有在家里多呆一段时间?”没有等白止战开口,赵禹就接着说了下去。“我上次到帝都出差,去看望了小侄子。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你这副人才,竟然生了那么俊俏的儿子。”
    “赵老哥,你这是什么意思?儿子嘛,都像妈。”
    “这到是。”赵禹呵呵一笑,转而说道“在家里呆不住,来浦州偷闲?”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帝都的那些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
    “知道是肯定知道,不过我还真怕你不来。”说这话的时候,赵禹的神色已经变得非常凝重。
    “我能做些什么?”白止战没有再跟赵禹浪费口水,毕竟他来浦州不是为了从赵禹这里获得安慰。
    其实,在飞过来的途中,白止战就很感叹,同时觉得廉旭升与李云翔都不简单。
    这两个家伙一直在外面活动,都没回帝国本土,更别说去帝都了。
    特别是李云翔,已经在梵炎洋那边呆了大半年。
    显然,陆军司令部当初派廉旭升统帅部队远征夕梵运河,也就是找个借口,让他避开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
    至于李云翔嘛,显然是靠自己的关系摸清楚了局势,提前离开了帝都。
    别看李云翔现在依然是陆军将领,但是在明确,等大战结束,以陆航战略航空兵为基础组建空军之后,陆军司令部不再把李云翔,以及陆航战略航空兵的官兵当自己人看,没有给予同等的对待。
    不管怎样,两人都完美的避开了发生在帝都的那场风暴,成功让自己成为在外将领。
    显然,只要大战还没有结束,他们就不用担心遭到暗算。
    “你能做的也就是勇往直前。”
    “赵老哥……”
    “我说错了吗?”
    白止战很无语,不过没有跟赵禹顶嘴。
    “你来找我是想早一点带着舰队出征,因为只要你留在国内,哪怕你不找麻烦,麻烦都会来找你。”
    白止战忍不住苦笑起来,赵禹这话说得很直接,道理却没错。
    “不管怎么样,做好自己就行了。只不过,你也没白跑一躺。”
    “有好消息吗?”
    “第二批的前4艘,有望在第一季度正式编入战斗序列,搭配建造的4艘大型巡洋舰也能够同步服役。至于后4艘大型航母,以及后来追加的4艘大型巡洋舰也许要等到第四季度才能完成。造船厂早就进入战时动员状态,所以就算材料与工人什么的都不缺,也无法加快建造速度。”
    “小型航母呢?”
    “按计划建造。”
    白止战愣了下,因为赵禹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有很明显的变化。
    “我们已经收到确切的消息,纽兰联邦已经开工建造一种全新的舰队航母,更像是大型化的小型航母。”
    “啥?”
    “这种大型化小型航母,或者说准舰队航母其实并不差,战斗力还在战前建造的那些条约型舰队航母之上。关键是,通过降低次要的性能指标,有效降低了建造成本,缩短了建造周期。”
    “有多短?”
    “把舾装算上,总工期不到一年。”
    “这……”
    “到第三季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