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西陆集团当前的矛盾,其实就是源自于粮价上涨。
说得简单一点,骆沙民主共和国执意提高天然气的出口价格,就是因为进口粮食需要耗费更多的外汇。
此外,布兰王国拿北海油田的石油做文章,同样与进口粮食有关。
有很多人把当前的“粮食危机”归于外界因素,比如梁夏帝国的打压,反到没有人愿意承认西陆集团自身也有问题。
在根本上,就是极度重视军事工业所代表的重工业,不但忽视轻工业,连跟农业有关的化工工业都没受到重视。
此外,跟农业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也很久没得到发展了!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有科学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人祸。
东方集团与北孤集团的灾情没有那么严重,与相对更完善的水利设施,以及庞大的化肥产量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外界因素也不可忽视。
要说的话,纽兰共和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会议上,莱因哈特着重强调了这个问题。
早在波沙湾局势变得紧张前,他就派特使去了华城,希望能够在粮食进口的问题上得到纽兰共和国的帮助,通过纽兰共和国,以国家采购方式,从南孤地区的巴西与阿根廷等几个国家进口粮食。
结果,纽兰当局却表示爱莫能助!
以当时的情况,纽兰当局其实是想借这个问题,逼迫迢曼帝国接受布兰王国就是否脱离西陆集团进行全民公投。
简单的说,就是要把布兰王国从西陆集团割裂出去。
为了此事,纽兰共和国已经运作了将近20年。
哪怕不能一步到位,也要设法让布兰王国脱离西陆集团,为其接下来控制布兰王国打下基础。
要说的话,在战后的几十年,特别是地位得到确认之后,纽兰共和国就一直在打布兰王国的主意,妄图通过布兰王国重返西大陆,并且以此来逼迫迢曼帝国做出妥协,让迢曼帝国交出西陆集团的控制权。
当然,往根本上讲,其实是取代迢曼帝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统帅。
莱因哈特重提纽兰共和国的事情,也是在告诉内阁大臣,不要对夕落洋对岸的那个国家抱多大的希望。
不过,最先抱有幻想的就是莱因哈特。
除了在年初进行的谈判,就在上个月,他还派特使前往华城,就伊拉克出兵攻打科威特的事情跟纽兰当局秘密接触。
当时,莱因哈特还认为,纽兰当局会积极参与。
可惜的是,前几天,纽兰总统特使带来的消息,彻底的毁灭了莱因哈特的幻想。
虽然纽兰特使说得非常肯定,即纽兰共和国绝不会置身事外,肯定为迢曼帝国,为西陆集团支持,但是这个嘴里跑火车的家伙也明确提到,从大局出发,纽兰共和国肯定不会立即参战。
理由也很清楚,纽兰共和国需要时间完成参战前的动员工作。
按照特使所说,只有纽兰共和国完成战争动员,并且以最佳状态参战,才有希望击败强大的梁夏帝国。
从这一点出发,在战争初期,迢曼帝国得单独面对梁夏帝国,纽兰共和国能的,也就是旁敲侧击,在其他方向上通过代言人,或者是采取别的方式,牵制住梁夏帝国的一部分兵力。
换种方式来说,迢曼帝国是纽兰共和国通往胜利道路上的垫脚石!
当时,莱因哈特就反问纽兰特使。
梁夏当局会把纽兰共和国当成空气吗?
等到大战爆发,梁夏帝国上下会放过更加强大的纽兰共和国?
当初跟纽兰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梁夏帝国就已经承认,纽兰共和国才是头号劲敌。
哪怕梁夏帝国不会主动向纽兰共和国宣战,也会按照与纽兰共和国开战的方式,做战争准备。
这么一来,纽兰共和国难不成还能以不动员的方式,在军备建设上跑赢进行动员的梁夏帝国?
这摆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如此,纽兰共和国还有什么理由置身事外?
用莱因哈特的话说,在迢曼帝国战败,西陆集团完蛋后,纽兰共和国别想偏安一隅。
控制了世界岛之后,梁夏帝国的下一个目的肯定是称霸全球,会在适当的时候向纽兰共和国宣战。
挟战胜国之威,击败纽兰共和国,几乎没难度可言。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有全球最强海军,在40多年前就已经渡过了东望洋。
纽兰特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到装着没有听明白,在离开白林之前没给出答复。
唯一能肯定的就是,纽兰共和国绝不会在第一时间参战。
正是如此,莱因哈特才不再对纽兰共和国抱任何的幻想。
用他的话来说,被游族财团控制的纽兰共和国,更愿意吃着西陆集团的肉,吸着迢曼帝国的骨髓发展壮大。
等到西陆集团崩溃,纽兰共和国不从背后捅刀子就算好的了!
到此,迢曼帝国已经是别无选择。
拖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
现在放手一搏,还有那么点希望!
在说明了情况之后,莱因哈特像以往一样,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其他大臣。
只有少数几个大臣发言,而且表达的是跟宰相相同的观点,即除了战争,已经没别的办法了。
在财政大臣坐下后,莱因哈特又等了约半分钟。
最后,在确认没有别的大臣要发表意见后,他才说道“大家都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如果没有人反对的话,我提议就今天讨论的事情,要不要借此机会发起军事行动进行投票表决!”
说完,莱因哈特朝站在会议室门口的秘书点了点头。
秘书没有多问,叫上其他负责协助会议的工作人员离开了会议室,出去的时候还顺带锁上了房门。
如此重大事情,肯定是闭门表决。
随后,莱因哈特第一个举起右手,同时闭上了眼睛。
其实举左手也一样。
举手表示赞成,不举手表示反对,最后只需统计举手大臣的数量,就能够知道表决是否获得通过。
当然,也算不上是统计。
总共就只有27名大臣,算上宰相是28人。
因为宰相的那一票有更大的权重,所以在宰相支持的情况下,只需13名大臣举手就能获得通过。
如果宰相没有举手,那么需要15名大臣举手才能获得通过。
通常是由宰相发起表决,所以宰相往往会率先举手,也就只需13名大臣之后,就能够获得通过。
有点复杂,不过会议室就这么大,只要留心数一数,就知道有多少大臣举手了。
过了约半分钟,莱因哈特才睁开眼睛。
他只扫了一眼,根本没有数就知道了结果。
27名大臣全都举手,无一个反对!
就连态度一向温和的外交大臣都举手赞成。
“表决的结果,大家看到了。在表决书上签字之后,各位就可以回去休息。”
说完,莱因哈特摁下桌面上的呼叫器,把秘书叫了进来。
其实,莱因哈特的心情非常沉重。
他知道表决会通过,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是全体支持,连最有可能,也最应该反对的外交大臣,都表示支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要是跟战争有关的表决,外交大臣全都投了反对票。
这能说明什么?
迢曼帝国的内部矛盾已经严重到,让外交大臣都觉得需要打一仗,才能解决的程度。
那么,这场战争还能按照设想的方式进行与完结吗!?
第41章 动员机制
以迢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在获得内阁全体支持的情况下,肯定能够在帝国的立法院获得多数支持。
原因也很简单,莱因哈特领导的是多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
这27名内阁大臣当中,13人来自莱因哈特所在的“迢曼民主振兴党”,另外14人分别来自6个政党,而这7个政党在立法院拥有78的席位,肯定能为莱因哈特的战争提案三分之二的多数票。
其实,只需要获得4个联合政党支持,莱因哈特就能够发动战争。
让莱因哈特操心的,并非能不能获得战争授权,而是有没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或者说达到既定目的。
正是如此,在送走内阁大臣之后,莱因哈特就让秘书去安排,请军方的将领前来协商作战的事情。
在根本上,莱因哈特并没有指望能够在战场上取胜。
显然,他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
别说迢曼帝国,就算拿整个西陆集团也比不过梁夏帝国。再说了,在西陆集团与梁夏帝国之间还有广袤的,几乎是无法跨越的巨大陆。从军事层面上看,通过地面战争击败梁夏帝国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绝对不是在涨敌威风。
要说的话,梁夏帝国在巨大陆方向的态势,比上次大战爆发之前,还要好上几十倍。
关键就是,把“势力边界”向西推了数千千米,都到了伏尔加河东岸。
任何来自西方强敌,向东发动进攻的时候,首先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还要翻越崎岖的乌拉尔山,强攻以防御坚固而出名的叶堡,接下来要跨越几千千米的平原荒漠,才能达到梁夏的本土。即便冲到了这里,离胜利也十分的遥远,因为到梁夏帝国核心地区,还有数千千米呢!
要说的话,没有任何一支地面部队能够在一场战争当中,完成跨度接近1万千米的远征行动!
哪怕是当初征服了世界岛的蒙古骑兵,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打了成百上千场战斗。
哪怕只是渡过伏尔加河,也困难重重。
在上次大战结束前,准确说是在骆沙联邦投降之前,梁夏帝国不惜耗费更多的物资与牺牲更多的将士,抢在迢曼大军渡过伏尔加河的前面,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就是为了控制乌拉尔山以西的土地。
简单的说,是为了让乌拉尔山成为真正的战略防线。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要想让乌拉尔山成为战略放线,就必须向西推进,控制西边的伏尔加河平原。
简单的说,让伏尔加河东部平原成为战略防御的缓冲区。
这样一来,来自西边的敌人首先就得渡过伏尔加河,然后要向东推进数百千米,才能够到达乌拉尔山西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
如果放弃伏尔加河东岸平原,迢曼帝国的军队就能直接面对乌拉尔山,不存在要首先渡河的问题。
对防御的一方来说,意味着需要守卫整条山脉,至少要沿着乌拉尔山布防。
有了伏尔加河东岸平原,防御部队就能够击中部署在叶堡等要塞里面,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梁夏军队一直采用的这一套防御战略。
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地区,都是梁夏军队的防御缓冲地带,而这套防御战术对梁夏帝国的装备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直升机的航程与作战半径。
从乌拉尔西边前进基地,到伏尔加河的平均距离在300千米左右,梁夏陆军的武装直升机的最大作战半径就是300千米,通用直升机在满载下的航程不低于300千米,大型直升机更是以600千米为设计指标。
只要战争爆发,梁夏陆军航空兵就能够依托乌拉尔山西边的前进基地出击,打击来自伏尔加河对岸的敌人。
此外还有,梁夏陆军唯一的远程支援火力,也就是战术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也只有300千米。
这个地理因素,就连梁夏空军都没能避免。
梁夏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作战半径都在500到700千米之间,就是因为前进基地在乌拉尔山东边。从这些基地起飞,攻击机需要飞跃乌拉尔山,也就要消耗更多燃油,需要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防御部署上,整个伏尔加河的东岸,以及阔海的北岸平原,全是战略缓冲区。
按照迢曼总参谋部,以及西陆联军司令部做的推演,以现有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最多也就推进到乌拉尔山一线。
要想继续向东推进,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也就会导致后方防线空虚。
简单的说,等梁夏陆军发起反击,西陆集团或许连本土都守不住。
正是如此,在西陆集团拟定的几套战略计划中,其实全都以扫荡骆沙联邦共和国为主要目的。
在完成对骆沙联邦共和国的攻占行动之后,也就是在拓展了战略防线之后,就必须立即由攻转守。
接下来嘛,就得看友军的表现了。
只有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并且在东望洋上发起进攻,牵制梁夏海军的主力,以及同时夺取夕落洋的制海权,打通到西大陆的海运航线,通过海运向西陆集团战略援助,才会考虑在巨大陆战场上继续向东推进。
当然,如果纽兰共和国出兵参与地面战争,自然是再好不过!
因为纽兰共和国立即参战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在西陆集团的战略计划中,要在巨大陆战场上跟梁夏帝国鏖战。
取得全面胜利?
显然,那只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一整套战略计划,在单方面跟东方集团开战的情况下,西陆集团能够争取的最理想的结果,只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骆沙民主共和国吞并了骆沙联邦共和国,并且以此重新完成了统一。
不过,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东方集团发起反击之后,西陆集团的大军撤回到伏尔加河的西岸。
要到这个地步,能够守住本土就很不错了。
当然,莱因哈特也没想过要在军事上取得全面胜利,或者说没有指望通过战争击败梁夏帝国。
他的目的,其实只是转移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借战争加强对西陆集团的统治力度,打击那些试图或者已经在挑战迢曼帝国,想要摆脱迢曼帝国控制的分裂势力,让当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只是,情况显然没那么简单。
用几名高级将领的话说,在战火点燃之后,到底打成什么样,发展到多大规模,就不由莱因哈特来决定了。
要是能够打赢,还好说。
只要愿意做出适当让步,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对手讨价还价,也就有把握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如果战败,或者说没掌握主动权,恐怕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说得直接一点,不是莱因哈特想结束就能够结束的。
问题就在这里。
之前召开的几十次军事会议,讨论的全都是战争规模的问题,而莱因哈特一直希望能够控制战争规模。
可惜的是,军方将领全都认为不可能!
为此,总参谋长亨克尔上将还专门向不太懂军事的莱因哈特做了详细说明。
关键,其实是战争动员。
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把完成基本军事动员的时间由之前的几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但是动员本身并没有变化,仍然需要在前线集结作战部队,也仍然需要调集运输力量运送装备弹药。
如此一来,战争动员就成为了开战的信号。
和平时期,三个超级霸权都在监视对手的武装力量,首先关注的,就是对方有没有秘密进行军事动员。
此外,三巨头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军事通报机制,同样跟动员挂钩。
简单的说,任何一方在产生怀疑之后,都有权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让怀疑对象在24小时内做出解释。收到质疑的一方,不但要在24小时内给出解释,还要立即停止相关的军事行动。
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必须事先通报的互信机制。
在决定出兵波沙湾之前,梁夏帝国已经通报了相关事宜,特别是军事动员的范围与持续时间。
不动员就开战?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