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飞在机群的最前面,所以由他们首先发起攻击。
在侦察机提供的情报中,没有“通古斯卡”之类的防空系统,因此需要对付的就是那些冲在最前面的主战坦克。
从热辐射的强度看,应该就是第9装甲师的t…80u。
此外,侦察机拍摄的照片也证明,冲在最前面的是几十辆披挂了反应装甲,即处于最强状态的t…80u。
关键就是,这种坦克配备的燃气轮机,因此冲锋的时候,热辐射信号十分明显。
要说的话,为t…80配备燃气轮机是不得已的选择。
从之前的t…64开始,到简配的t…72,使用的其实都是多燃料柴油机,只有t…80使用了燃气轮机。西骆沙军方给出的解释是,燃气轮机的适应性更出色,即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燃料油,因此在进攻阶段,使用燃气轮机的主战坦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从东方集团手里缴获的燃油。
至于燃气轮机油耗大的弊端,在西骆沙军方看来反到不是什么大问题。
哪怕在野战状态下,t…80的作战行程都超过了250千米,而在公路行军的时候超过了450千米。
从伏尔加河往东的250千米的范围内,有几十座城市与军事基地,大大小小的油库超过了100座。
把范围扩大到450千米,那就更多了。
再说,还可以通过铁路补给。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能够在一个冲击当中推进250千米,那绝对算得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胜利。
到时让装甲部队停下来进行补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总而言之,西骆沙军方不太在乎油耗。
不过,这些都是借口与说辞。
最典型的就是,只有t…80系列主战坦克采用燃气轮机,而搭配使用的自行火炮与步兵战车使用的却是柴油机。
步兵战车还能解释,毕竟重量低,对发动机的功率要求不大,柴油机就足够了。
可是自行火炮的战斗重量跟主战坦克相当,而且往往采用主战坦克的底盘,那么为什么不以t…80的底盘研制配套的自行火炮,反而在低配的t…72的底盘上,设计配备一线部队的自行火炮?
在根本上,其实是西陆集团严重缺油。
因为跋窟油田在东骆沙,所以西骆沙一直是石油进口国,而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也就只有天然气。
为此,就需要从西陆集团的其他国家进口石油。
可惜的是,其他国家也缺油。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像汽油与柴油这些高品质燃油,必须优先提供担负战略防御重任的迢曼军队,然后要保证洛克、罗利等联军。到最后,东骆沙能分到的,也就只有煤油这样的低品质燃油了。
正是如此,才需要为坦克配备能够使用煤油的燃气轮机。
说得直接一点,西骆沙不可能为所有的主战坦克配备柴油机,那么就必须有一部分使用燃气轮机。
显然,让充当绝对主力的t…80使用燃气轮机,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
首先就是,燃气轮机除了油耗大之外,在其他方面其实比柴油机更加优秀,特别是启动非常迅速。
设计“zt…99”的时候,如果不是增压柴油机研制成功,不然帝国陆军都会为这种坦克配备燃气轮机。
如此一来,更加适合用来驱动充当突击平台的主战坦克。
此外还有,t…80首先装备一线主力部队,在大战当中充当首批突击力量,即率先投入战斗。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大部分t…80撑不到由攻转守的那一天。
更加重要的是,因为造价远高于t…64与t…72,所以t…80在战时大量生产的概率其实非常的渺茫。
如果考虑到西陆集团很难通过进攻获得决定性胜利,必然在某个时候转为防御,那么就得为防御武器考虑。
如此一来,在开战之后用掉的t…80其实是在减轻作战负担。
简单的说,在防御阶段,不再需要面对这个油老虎。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
t…80是装备给一线主力部队的突击装备,因此在西骆沙的3种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数量也最少!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数据,各型t…80的数量总共还不到5000台。
显然,这只能说是少得可怜。
t…64的产量超过了8000台,以便宜出名的t…72的产量已经超过了2万台,而且还在以每月数百台的速度生产!
这些t…80几乎全都给了沿着伏尔加河西岸部署的一线突击部队!
只是在第一近卫军的第9装甲师,就有364辆t…80u。
这显然不是在否认t…80u的性能。
要说的话,t…80u其实是西骆沙最强大的主战坦克。
除了拥有标准的125毫米滑膛炮之外,t…80u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了装甲防护上。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其炮塔的正面防护相当于800毫米的质装甲,车体的上首部分也达到了700毫米。
关键,这还是没有使用爆炸式反应装甲的水准。
在披挂上了爆炸式反应装甲之后,t…80u的炮塔正面,针对破甲弹的防护强度达到1200毫米!
如果情报没错,那么t…80u将是西骆沙有史以来防护最强的主战坦克!
其实,绰号“连弩”的kd…28a重型反坦克导弹的设计指标,即陆军定下的必须达到的破甲深度,就是由此确定的!
在研制“连弩”的时候,军情局已经获得较可靠的消息,西骆沙的新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将超过1000毫米,甚至可能达到1200毫米,也就是比帝国陆军当时的主力反坦克导弹的900毫米高出一些。
结果就是,帝国陆军要求“连弩”的击穿厚度绝不能低于1200毫米。
这也导致“连弩”的发射质量超过了45千克,且只能由直升机搭载,根本无法由单兵使用,就连车载都比较困难。
当然,采用串联战斗部这些,其实都是后来的要求。
虽然根据测试,“连弩”的垂直穿甲深度高达1400毫米,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但是同样有情报表明,纽兰共和国的1a1采用新式复合装甲,极有可能在未来配备反应装甲,等效防护厚度恐怕会达到惊人的1600毫米,甚至1800毫米,并超过当今所有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厚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不但要求“连弩”的改进型把破甲厚度提高到1800毫米以上,还开始研制更新式的,准确的说是采用全新攻击模式的反坦克导弹,只不过首先拿单兵轻型反坦克导弹试水。
这也很好理解,直升机搭载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对尺寸与质量的限制并不严厉,能采用尺寸更大药罩,以及更多的装药提高破甲厚度,而单兵使用的轻型反坦克导弹,显然不能这么随意了。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的新一代轻型反坦克导弹,首次采用了“攻顶”模式。
通过避开坦克正面装甲,靠电子设备控制,让导弹在坦克的头顶上面引爆,再靠金属射流打穿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也就能够在不增加导弹质量与尺寸的情况下,获得较为理想的摧毁效果。
可惜的是,这种新式导弹还没有研制成功。
当然,对付t…80u,“直…10a”携带的“连弩”是绰绰有余,更何况列装一线部队的其实是kd…28c。
这种最新的改进型,因为采用小型化的电子元器件,能够配备大尺寸的前置战斗部,破甲深度达到1500毫米。
别说t…80u,即便是以防护好著称的“挑战者”也肯定扛不住。
对以每小时240千米的速度飞行的“直…10a”来说,飞行10多千米,也就3分钟。
不过,这点时间足够完成攻击前的准备工作。
距离目标大约8千米的时候,机鼻上的红外成像仪已经捕捉到坦克的热信号时,廉明阳才拉起直升机,在尽力控制直升机保持稳定的同时,给火控系统解锁,把攻击权下放给了姜尚贵。
其实,也就只用了不到10秒钟,姜尚贵就锁定了8个目标。
随后,他就逐一将位于短翼内侧挂点上的8枚“连弩”导弹射了出去。
与此同时,廉明阳控制直升机把前飞速度降低到每小时150千米。
只是,他没有降低飞行高度。
这次,没有特种兵在前线用激光指示器来照射目标,即引导导弹完成攻击,所以只能用直升机上的激光照射器完成引导工作。
这也是“连弩”的最大问题。
在自行负责引导的情况之下,在“连弩”命中目标之前,直升机不得进行规避,必须让目标处在视野之内。
显然,这个时候的直升机就是挨打的靶子!
哪怕在设计“连弩”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陆军因此明确要求导弹具备全程超音速飞行能力,但是受到质量的限制,“连弩”的最快速度也就只有14马赫,而且在射程达到8千米时,平均速度仅11马赫。
这就是说,“连弩”飞完8千米,大概需要25秒!
在这25秒内,速度达到2马赫的防空导弹能飞行15千米!
哪怕“通古斯卡”在坦克后方7千米,也能用导弹反击发起攻击的武装直升机。
如果附近有敌方战斗机,或者武装直升机,那麻烦就更大了。
不过,等到下一代“连弩”问世,就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对这个时候的廉明阳等飞行员来说,肯定不会指望还在研制的新式导弹。
“头,撤!”
姜尚贵大声喊叫起来的时候,廉明阳已经压下了操纵杆。
远处,8辆t…80u已经被“连弩”打成了火球!
前后,总共不到3分钟。
在带队长机发起攻击后,另外5架“直…10a”相继投入战斗,把携带的反坦克导弹全都射了出去。
6架武装直升机总共发射了48枚反坦克导弹!
其实,敌人的坦克根本就没有这么多。
只是,廉明阳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后面还有4个中队的24架“直…10a”,做为大队长的廉明阳,要继续为机群寻找与指引攻击目标。
至于攻击的是不是坦克,其实不重要。
用陆航飞行员的话来说,上了战场后,装了轮子的,还能运动的,那全都是武装直升机的菜。
只要能够击败敌人,没人会在乎用价值10万金元的“连弩”去打击一辆最多值5万金元的军车。
此外,直升机携带的武器还有火箭弹与机关炮。
只要战斗还没结束,就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带弹药返航。
第51章 低空霸主
也就10来分钟的事情,由廉明阳率领的这个中队的6架“直…10a”就用光了携带的火箭弹。
敌人的装甲集团里,不但有坦克,还有大量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
因为担心遭到高射炮与防空导弹攻击,所以廉明阳他们都在外围徘徊,并没有靠近装甲集群。
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头,十点钟方向!”
“看到了!”
姜尚贵大声喊叫出来的同时,廉明阳已经操作直升机向右侧规避,同时释放出了装在尾梁上的干扰弹。
那是两枚从左侧射来的导弹。
从飞行线路看,发射导弹的很有可能是一架直升机,而不是地面上的步兵。
只是,直升机在几千米之外。
廉明阳的判断立即得到证实,来袭的确实是武装直升机,还不止一架,来了十多架,差不多是半个大队的规模。
i…24“雌鹿”。
从串列驾驶舱来看,还是性能更好的后期型号。
所幸的是,敌机发射的是反坦克导弹,而不是对空导弹!
在廉明阳控制“直…10a”完成转向的时候,那些“雌鹿”已经进入了视野,中队里的另外几架“直…10a”也已完成转向。
“头,兄弟们都在。”姜尚贵不但在观察敌情,也在留意友机的动向。
“全体都有,以小队为单位,干掉那些‘雌鹿’。燕子02,跟着我!”
“燕子02收到,在你后面。”
廉明阳迅速回头朝后面看了一眼,同时把油门杆推到底。
前面,姜尚贵已经调整好了火控通道,还操作机关炮上下左右转动了一圈,以确认武器系统能够工作。
当然,关键是选择弹药。
“直…10a”的30毫米轻量化机关炮,采用的双向供弹系统,主要使用的也是对付装甲目标的穿甲弹与对付非装甲目标的高爆弹,因此在开火之前,需要武器操作员根据目标选择弹药。
杀来的武装直升机,不过只能算是非装甲目标。
“雌鹿”的尺寸比“直…10a”大得多,比如机长接近19米,旋翼直径超过了17米,不过起飞重量却跟“直…10a”相差不大,两者都是10吨级重型武装直升机。因为尺寸大,防护的面积也就更大,所以在起飞重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雌鹿”在装甲防护方面其实不如“直…10a”。
其实,“雌鹿”本身是被当成多用途直升机在设计。
除了具备攻击能力之外,“雌鹿”还有一个载员舱,能搭载数名步兵。
正是如此,才拥有跟通用直升机相当的尺寸。
至于性能,其实也就跟“直…7”系列差不多。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雌鹿”跟波伊国的“眼镜蛇”交手数十次,虽然战绩比“眼镜蛇”好一些,但是也算不上强太多,基本在同一个水准上,而“眼镜蛇”跟“直…7”都是第一代轻型武装直升机。
“直…7”要到后期,陆军的“直…7w”与陆战队的“直…7t”,才通过全面改进,比如安装2台发动机,使用四叶主旋翼,换上30毫米机关炮,以及加强关键部位的防护,成为起飞重量接近10吨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可惜的是,因为性价比不高,所以“直…7w”与“直…7t”都没大规模装备。
跟“直…10a”相比,“雌鹿”的差距相当明显。
比如,杀来的这些i…24v,装在机鼻下面的是一挺4管的127毫米加特林机关枪!
这配置也就15年之前,“直…7”早期型水准。
“姜尚贵,快开火!”
几千米的距离,对相向飞行的两队直升机来说,其实也就十来秒。
当然,肯定不能等到飞近才开火。
有趣的是,反到是“雌鹿”首先开火。
相聚还有大约2千米的时候,飞在最前面的那架“雌鹿”就用上了加特林机枪,还同时使用了挂在短翼下的火箭弹。
不过,火箭弹在对空射击的时候,基本没有准确度可言。
至于机枪子弹,除了打在机身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吓人声响外,并不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只是,被子弹打中的声音确实挺吓人,特别是有几颗子弹就打在了驾驶舱正面的防弹玻璃上。
不然,廉明阳也不会提醒姜尚贵开火。
姜尚贵只耽搁了不到2秒钟。
其实,他不是故意耽搁时间,而是火控系统需要时间来锁定目标,并且控制机关炮瞄准目标。
30毫米机关炮装在炮塔上,瞄准方式与战斗机的航炮不同。
“嗵嗵嗵——”
30毫米机关炮开火的时候,整架“直…10a”都在颤抖。
为了用在武装直升机上,30毫米机关炮不但采用了轻量化设计,还把射速由车载型的每分钟600发降到每分钟450发,以求降低后坐力。可即便如此,这门机关炮的后坐力依然大得惊人。
也就一眨眼的功夫,飞在最前面的那架“雌鹿”就被轰成了一团火球。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直升机能抵挡30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
为了避免撞上那架已经逼近,还正在坠落的直升机,廉明阳控制“直…10a”进行了紧急转向。
结果错过了再次开火的机会。
后面,呼叫代号“燕子02”的僚机也已经开火,打掉了另外一架“雌鹿”,然后跟长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