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机库外面,李天凌才把车停下来。
这是大型机库,一般用来停放大型预警机、电子侦察机这类,配备了大量电子设备,维护保养比较麻烦的支援飞机。
如果是战斗机,只有出了故障才会被送进机库。
日常,能够停在狭窄的机堡里面就算不错的了。
大部分战斗机都是露天停放。
其实,这也是帝国空军选中白沙瓦的主要原因。
虽然就在巴铁首都近郊,但是空军基地建在沙漠里,不但日照很强烈,空气也是非常的干燥。
显然,战斗机不怕日晒,怕的是受潮!
正是如此,部署在白沙瓦基地的战斗机几乎全都是露天停放,只是在跑道两侧就有上千个停机位。
可问题是,在白沙瓦这边并没有部署大型支援飞机。
那几架“指8c”早在上个月全都去了波沙湾,部署在沙乌地的空军基地,电子侦察机更是如此。
留在白沙瓦的大型飞机,几乎全是轰炸机与加油机。
其实,白沙瓦离边境并不远,很容易遭到突袭,所以帝国空军并没把高价值的支援飞机部署在此。
部署在此的轰炸机,全都是“轰9d”。
所有“轰10a”都部署在帝国本土的空军基地,准确说是去年的年底,因为出现了设计上的问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帝国空军把所有的“轰10a”调回本土,准备对控制程序进行升级。
此外,“轰10a”暂时处于停飞状态。
帝国空军现在部署在海外的,全都是“轰9d”。
这种已经在帝国空军服役了30多年,比李天凌的年龄还大的轰炸机,根本不需要精细维护。
帝国空军有数百架“轰9d”,还封存了上千架“轰9”,随时能解封,用来补充轰炸机部队,也就不是很在乎,往往把这种轰炸机当成一种用来炫耀的工具,比如去热点地区执行战略威慑任务。
这也是“轰9d”能服役到现在的关键原因。
因为皮实耐用,而且故障率极低,对保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帝国空军打算对这种轰炸机进行一次现代化改进,准确的说是加强机体结构强度,增加2万小时的使用寿命,争取再飞30年。
为了降低维护难度,帝国空军还放弃了很多华而不实的改进项目。
最具有代表行的是,帝国空军没有用耗油率更低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代替油耗高,但是可靠性也很突出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哪怕这会导致在今后的每一年,额外增加5亿金元的燃油消耗。
部署在白沙瓦的“轰9d”同样露天停放。
要说的话,这些轰炸机还没有“战11b”金贵,因此就算有空置机库,也应该优先给战斗机。
至于加油机就更加没必要了。
在所有的大型支援飞机当中,加油机不但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最耐用的一种。
因为没有配备多少电子设备,日常使用不存在多大的破坏性,所以加油机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非常低。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大型加油机的设计服役时间至少都有40年,经过延寿改进之后能够达到50年。在很多方面,大型加油机跟同平台民航客机,以及商用运输机,并没有本质区别。
正是如此,在白沙瓦基地总共就只有4座大型机库。
只为大型支援飞机服务,其实足够了。
如果战争爆发,需要更强的后勤保障能力,还可以安排工程部队,在预留的开阔地搭建机库。
在理论上,最多需要半个月,就能搭建数十座大型机库。
“老张,不会有什么宝贝藏在这里吧?”
“还真被你说中了。”
“啥?”李天凌愣了下,随后就加快脚步,追上张家正。
机库大门关着,侧门在另外一边,要从旁边的绿化带绕过去。
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李天凌就注意到,机库四周都有监控摄像头,而且有好几组流动巡逻的警卫。
“老张,是不是‘战x’?”李天凌明显有点兴奋,因为他觉得,也只有这种传说中的战斗机有资格住进恒温机库。
对李天凌来说,“战x”并不是只存在于传说当中。
在8年前,李天凌就以空军顾问身份,参与“战x”的研制工作,准确的说是确定战术性能指标。
此后,李天凌还多次跟飞机公司的工程师接触。
最后一次,是在去年的年底。
当时,李天凌就已知道,“战x”项目进入到工程试制阶段,在第二轮竞争中胜出的三个竞标集团都将在今年各自交付4架样机,参与空军组织的对比试飞,并且由试飞的结果确定最终的赢家。
以空军的尿性,最终多半会选出2个方案。除了重点发展优胜方案外,还会继续给次优方案投资,当备胎发展。往简单的说,优胜方案的技术更高,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技术难题。如果优胜方案没办法按时完成,就可以让次优方案拿出来应急,最终甚至会取代优胜方案。
当然,不止是空军,海军也一样。
严格说来,“战9”就是转正的备胎。
也就是说,“战x”的三种样机都在制造当中。
其实,李天凌差点就成了“战x”项目的军方试飞员。
年初选拔试飞员的时候,李天凌恰好得了流行感冒,结果等他病愈的时候,选拔已经结束了。
此外,李天凌一直在关注“战x”项目的进展。
在他看来,由他指挥的这支远征混成联队,很有可能率先换装新式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李天凌一直留在一线部队的关键所在。
用他的话来说,等飞过第五代战斗机,再离开一线部队,哪怕下半辈子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也没什么遗憾了。
至于信息来源,那是非常的可靠。
就李天凌所知,进入第三阶段的3种设计方案,都非常先进,其中任何一种胜出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说的话,带来的变化将颠覆现有的空战模式。
虽然跟第三代战斗机比,像“战11”这类的第四代战斗机,性能有巨大提升,在空战中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是“战11”只是在具体性能上更加先进,其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改变空战模式。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雷达看得更远,导弹射得更准与战斗机更敏捷。
相比之下,以“战x”为代表的第五代战斗机,拥有的就不止是优势,而是一种彻底的颠覆。
没错,就是率先用在“攻11”上的隐身技术。
就李天凌所知,三种参选的“战x”原型机都格外重视隐身性能,而且都完美的解决了隐身与机动性能的矛盾。
这是“攻11”没有成为战斗机的关键所在。
为了获得隐身能力,“攻11”的外形非常古怪,别说进行剧烈的机动,能飞起来都很不错了。
虽然在研制的时候,一直宣称这是一种战斗机,以得到论议两院支持,从而获得项目所需的巨额拨款,毕竟论议两院的大老爷喜欢的是听上去更强的“战斗机”,而不是显得土里土气的“攻击机”,但是在完成研制之后,帝国空军不得不承认现实,将全球第一种隐身作战飞机归入了攻击机的行列。
如果战争没有爆发,李天凌不会想到“战x”。
现在,大战已经爆发了。
关键还有,早在7月份,伊拉克出兵吞并科威特的时候,就有迹象表明全球大战可能在近期爆发。
以帝国空军的一贯做法,用实战检验新式武器,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要忘了,“攻11”就是在正式入列之前,参与了在斯里兰卡的平叛行动,并就此一战成名。
如果真的有巨大的价值,空军保不准会送几架样机过来。
出于保密考虑,也是为了维护与保养,让“战x”进驻机库,其实很正常。
真要如此,那就不虚此行了。
张家正没回答李天凌的问题,而李天凌随即就发现,是他自己想多了。
从侧门进去后,李天凌顿时呆立当场。
机库里面,确实停着一架外形怪异的飞机,不过就只有一架,而且看尺寸,肯定不是战斗机。
那是一架轰炸机!
第80章 失之东隅
这是一架外形独特的轰炸机。
采用的翼身融合的飞翼结构,相当机身的中间部位明显向上隆起。其中部是串列布置的两个标准尺寸弹仓,在弹仓的两侧是发动机舱。弹仓前面是突出前缘的驾驶舱,而且这也是整架轰炸机上,唯一显得稍微有点突兀的地方。在驾驶舱侧后方,机翼的上表面是用栅栏遮挡的发动机进气口。发动机的喷口设置在后缘上方,机身挡住了喷口,机翼后缘与机尾完美的融合为一体。
从上往下俯瞰,这架轰炸机就像一个在中间转折部位安装了一根木棍的回旋镖。
只看气动布局,最为突出的地方,其实就是完全取消了尾翼。
不但没有水平尾翼,就连垂直尾翼都取消掉了。
为了控制方向,设置了一套有20多个操作面,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襟翼与副翼控制系统。
其实,这也是该轰炸机最独特的地方,或者说设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
没有垂直尾翼,不止是航向控制困难,还存在无法保持航向稳定性的问题,从而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
在很多飞机上,为了保持航向稳定性,不但有垂直尾翼,还会加上一块或一对腹鳍。
哪怕轰炸机不是战斗机,不需要进行剧烈机动,也需要稳定飞行。
只是靠襟翼与副翼控制航向,并且通过调整气动操作面保持稳定,那就只能在飞控系统上下功夫。
关键就是飞控系统。
“战10”是全球首种采用静不稳定气动布局的战斗机,并依靠这种气动布局,获得了超越同时代战斗机的敏捷性。
放眼全球,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在机动性能上跟“战10”叫板。
敢于采用飞行员没法控的气动布制局,而且顺利的飞了起来,关键就是四余度数字电传控制系统。
这种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攻11”能飞上天,靠的也就是这套系统。
可见,如果没有当今全球最为先进的数字电传控制系统,帝国的航空企业也设计不出这种怪异的飞机。
上一种飞翼布局的飞机,还是迢曼帝国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研制的验证机。
虽然没有依靠数字电传控制系统,也飞了起来,但是那是一架螺旋桨慢速飞机,保持航向稳定性的难度并不大,而且没有完全废除垂直稳定面,还保留了几块小型方向舵,具有垂直尾翼的功能。
没错,这就是在民间疯传了好几年的“轰x”。
一直以来,“轰x”才是帝国空军的头号项目,优先级始终排在首位。
如果说“战x”将改变空战面貌,那么“轰x”改变的就是战争面貌。
不要忘了,帝国空军是由陆军战略航空兵发展而来,也就是靠轰炸机起家,最重视战略轰炸。
用李云翔的话来说,不求进攻的空军,没有存在的价值。
数十年来,帝国空军坚定不移的奉行进攻战略,长期宣扬把敌人摧毁在地面上,由制空权决定胜败的军事思想。
此外,帝国空军追求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轰炸来打败敌人,靠轰炸打赢战争。
按空军的理论,只要空中打击的力度足够强大,通过轰炸摧毁敌人的基础设施,就能在不打地面战争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至少能逼迫敌人投降,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战争当中遭受的伤亡。
波伊战争结束之后,空军提出的这套军事理论,在帝国内部大受推崇,还左右了帝国的军事建设。
要说的话,战后的第三次军事改革就与此有关。
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才有了“轰x”项目。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在过去搞的所有“轰x”项目,都是以此为终极目的。
比如,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帝国空军就觉得,“轰9”能依靠超过12000米的升限突破敌人以高射炮为主的防空系统,并且彻底的炸垮敌人。哪想到,在“轰9”形成战斗力的时候,防空导弹就取代了高射炮,而且射高超过2万米,让提高最大升限做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
往后,帝国空军还把希望寄托在了3倍音速的战略轰炸机上,希望通过速度突破敌人的防空系统。只可惜,因为指标太超前,存在很多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所以该项目在造出4架工程原型机之后,以成本控制失败,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战术价值不够明显等原因下马。
现在,这4架绰号“霹雳”的轰炸机,是帝国空军博物馆等4家大型军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实,帝国空军还对“轰10a”寄予厚望,认为超低空突防有发展的潜力。
可惜的是,超低空突防也是死路一条。
也就是在轰炸机上连番碰壁,连续多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下马,帝国空军才被迫另起炉灶,在弹药上下功夫。
由此,才有了巡航导弹。
可问题是,巡航导弹实在太贵了,在全面战争当中根本消耗不起,肯定不可能用来取代传统炸弹。
因为太贵,所以巡航导弹不可能成为主要打击武器。
相对而言,各种廉价的制导炸弹,比如使用高精度激光陀螺仪的惯性制导炸弹,更加有发展潜力。
此外,帝国投入巨资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且采用的是格外复杂的子母卫星体系,还把价值巨大的母卫星部署在反导导弹无法到达的中高轨道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希望利用这套系统提高战略轰炸的效率,或者说降低成本,比如用卫星导航取代其他复杂与昂贵的制导设备。
不说别的,帝国空军正在研制的几种靠卫星导航的精确制导炸弹,空军订下的目标价格都在1万金元以下,而且明确要求使用现有的炸弹,准确说是开发用于非制导炸弹的低成本制导套件。
这么做,其实就是因为巡航导弹太贵了。
在全面战争中,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能够依靠的依然是轰炸机,主要使用的仍然是廉价的炸弹。
这意味着,轰炸机依然得冒险突破防空网。
虽然精确制导弹药,能够大幅度提高轰炸效率,理论上能提高上百倍,从而降低对轰炸机的依赖程度,比如以往需要出动100架轰炸机才能完成的轰炸任务,使用精确弹药之后或许只需要出动1架,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轰炸机容易遭到拦截,也特别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的现实。
在波伊战争中,面对并不强大的波伊防空部队,帝国空军损失了上百架战略轰炸机。
要说的话,这几乎给战略轰炸机判了死刑。
超过1的损失率,在全球大战当中,根本就承受不起。
不止是轰炸机非常昂贵,如果飞行员的阵亡率太高,等到轰炸机生产出来,恐怕都没有飞行员能驾驶升空。
其实,也就是这些现实问题,倒逼帝国空军寻找提高轰炸机生存率的办法。
在进行了几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后,帝国空军总算找对了方向。
要说的话,“攻11”更像是隐身技术的验证机。
“轰x”项目与“攻11”项目几乎同时启动,在权衡利弊之后,帝国空军决定优先发展“攻11”。
道理也很简单,在“攻11”飞起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实现雷达隐身,也没有人清楚“隐身”的军事价值。其实就算在“攻11”首飞后,也有很多人对隐身技术抱怀疑态度。
这种局面很快就出现了转变。
在参与斯里兰卡的评判行动之前,“攻11”就用行动证明了自身价值。
在新历145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中,4架“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