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而且现在没办法替代。
帝国海军一直强调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其实就是希望把航母战斗群部署在远海,在离陆地尽可能远的地方作战。
虽然帝国海军没有指望通过距离避免危险,但是离得远一点,那么受到的威胁就肯定小一点,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时间组织防御,也就有更大的把握顶住即将到来的攻击。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同样重视巡航导弹,并且努力提高各种战斗舰艇搭载巡航导弹能力的关键原因。
当巡航导弹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甚至是2000千米的时候,就能替代舰载机,承担一部分战略打击任务。因为不存在损失飞行员的问题,所以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指挥官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往往会动用巡航导弹去打击敌人的战略目标,以降低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损失。
在巡洋舰与驱逐舰,帝国海军已经开始普及能够发射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
此外,在下一代大型攻击潜艇上,帝国海军也明确要求,搭载30枚巡航导弹,不能影响正常的作战行动。简单说,大型攻击潜艇也要通过搭载与使用巡航导弹,承担一部分对地打击任务。
当然,在帝国海军看来,巡航导弹的射程依然远远不够。
在发展巡航导弹的时候,海空两军才搞得不欢而散。海军希望通过增加尺寸的方式,装载更多的燃料,在保证其他指标,比如弹头重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尽量的提高射程,哪怕导弹大一些与重一些都能接受。
在海军的规划当中,下一代巡航导弹的射程至少都要达到2500千米,确保搭载平台能远离危险海域。
此外就是,最好把弹头提高到1000千克,至少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也就是达到750千克,从而能采用像子母弹、钻地弹头等特种弹头,提高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与战场适用性。
其实,在针对纽兰共和国的所有战略计划当中,巡航导弹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为距离纽兰本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从北夕落洋撤离之后,在纽兰本土附近再也没有帝国军队的立足点,所以不管是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还是海军的战舰,都主要依靠巡航导弹打击纽兰本土。
这样一来,战略打击的成本就成了天大的问题。
如果当大规模消耗弹药使用,那么巡航导弹的价格根本就没办法承受,可以说是一种贵得根本就用不起的弹药。
特别是在和平时期!
因为采购数量不会太多,而且高技术武器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迅速落后,也就不可能大批量的储备,所以巡航导弹的造价根本降不下来,也不可能通过扩大采购数量来降低单价。
关键就是储存周期。
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一种弹药都能储存数十年,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今天,没有一种高科技装备能够保证在10年之后,依然足够的先进,不会被更先进的武器淘汰。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像巡航导弹这类精确弹药,基本上是用多少采购多少。
不说别的,帝国的两种巡航导弹,即“画戟”与“蛇矛”都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也即将进入到量产阶段。
可见,要用巡航导弹来完成战略轰炸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反复的强调,在面对纽兰共和国的时候,任何速胜的想法都会导致惨败。
当然,在此基础上,丁镇南还提出了一套新的军事学说。
从当前局面看,准确说以帝国在过去3年做的准备,根本不要指望通过几场决定性战役来击败纽兰共和国。
要说的话,任何往这个方向上进行的努力,都非常危险!
白华伟来找丁镇南,就是要谈这件事。
其实,白华伟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只是依然抱有那么一点点幻想,或者说觉得应该尝试一番。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来此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两人聊了半个小时,主要是运输机早就做好了起飞准备,地勤人员两次打电话来询问何时能起飞。
毕竟,这里是军事基地,随时有军机起降,总不能让运输机一直停在跑道旁吧。
当然,半个小时的时间,也足够让白华伟回心转意。
在地勤部门第三次打电话过来的时候,丁镇南驾车把白华伟送了过去,并且目送他搭乘的运输机升空。
要说的话,丁镇南还真有点担心。
白华伟的能力肯定没有问题,他的问题是压力太大。
在外人的眼里,他是“海军战神”白止战的小儿子,而且是几个兄弟当中,最有可能继承父亲衣钵的一个。
生活在父亲光环下,不可能没有压力!
如果无法放下压力,白华伟很难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甚至有可能在战场上犯下严重错误。
这一点跟当初的刘向真非常相似。
只是,丁镇南帮不了他。
丁镇南能做的,也就是打即将开始的地面战争,尽可能降低对后勤保障的压力,从而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东望洋那边。
波沙湾这边即将打响的地面战争,才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第102章 地面战争
9月17日的凌晨,在经过6天准备之后,波伊战争的第三阶段,即解放科威特与攻打伊拉克的地面战争开始。
凌晨2点,丁镇南发出了作战行动正式开始的信号。
率先进行的依然是前期火力准备,由航空兵打主力。
虽然波沙湾这边的主力是海军航空兵,6个部署在地面基地的舰载机联队,但是空军并没有撒手不管,依然留下了足够多的支援飞机,包括8架“指8c”与几十架配有软管加油系统的大型加油机。
此外,还有3架“指10a”。
除了最早派驻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并且参与前期打击行动的那架,另外2架都在上个月进驻。
之前,在寻歼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发射车的时候,这3架联合指挥机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说的话,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寻找与消灭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发射车始终都是联合部队的头号任务。
在空军被彻底打垮,防空体系被摧毁之后,中短程弹道导弹成为了侯赛因军政府唯一的反击武器。
当然,这几千枚弹道导弹有巨大威胁。
8月上旬,伊拉克军队就连续发动了多次导弹袭击,而且瞄准的全都是沙乌地的首都等主要城市。
在两伊战争中,由双方发射的数千枚弹道导弹,超过八成射向对方的城市,用来打击军事目标的不到两成。
实战早已证明,这些误差高达数百米,甚至是上千米的弹道导弹,并不适合用来对付面积较小的点状目标,打击城市的效果反到理想一些,而且袭击城市能打击敌国民众的斗志与信心。
所幸的是,在那段时间,帝国空军与海军全力出动,摧毁了所有固定部署的弹道导弹发射架,还摧毁了数百枚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弹道导弹,让伊拉克丧失了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的能力。
这些射向沙乌地的弹道导弹要么偏离目标,要么被“神箭手”拦截了下来。
只是,伊拉克军队还有几十部导弹发射车。
这些导弹发射车成了联军的心腹大患。
在8月13日夜间,伊拉克军队突然发动袭击,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从部署在本土北部的发射阵地,向沙乌地的北部,靠近边境的一座联军军营发射了一枚射程900千米的弹道导弹。
这座营地靠近边境,不在“神箭手”的保护范围内。
当时,帝国空军只在沙乌地部署了3套“神箭手”防空系统,分别保护首都利雅得,联军总部所在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以及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达曼港,没有多余的“神箭手”系统来保护部署在前沿的作战部队。
再说,帝国空军研制与采购“神箭手”防空系统所为的,就不是保护野战部队。
关键就是,这枚弹道导弹并没有偏离目标。
这是一枚在“飞毛腿”的基础上,仿制生产的“侯赛因”型弹道导弹,为了让射程达到900千米,将重达1吨的弹头缩减到不足500千克,多带了几百千克燃油,其他几乎都没有改动。
在理论上,这枚导弹在最大射程上的偏差超过了500米,甚至有可能达到1000米。
结果却是,这枚导弹直接命中了这座面积还不到10万平方米的军营,而且就恰好落在了营房区。
只是这一枚导弹就炸死300多名官兵,导致近千人负伤!
这还不是全部。
一周之后,又是一枚“侯赛因”导弹,而这次打中的是利雅得市区内,距离梁夏大使馆还不到1000米的一座外事酒店。除了导致数百人伤亡之外,还摧毁了大量建筑物,而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事发之后,沙乌地国王就带着王室成员离开了利雅得郊区的王宫,躲到沙漠里去了。
大概半个月后,在帝国空军增加部署了一套“神箭手”系统,并且加大对导弹发射车的猎杀力度,沙乌地国王才返回利雅得。
其实,这枚导弹很有可能是冲梁夏大使馆去的。
这次袭击,其实等于证明“神箭手”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反导系统,依然有很多瑕疵。
虽然按帝国空军公布的消息,“神箭手”针对“飞毛腿”与“侯赛因”这样的,射程不到1000千米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有高达80的单发拦截率,但是实际上,连百分分之40都没达到。
往往需要用两枚“神箭手”拦截一枚导弹,才有大约60的击落概率。
当然,也可以说是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即帝国空军把那些遭到了拦截,然后偏离目标的弹道导弹也算在“击落”的范围之内,而这些导弹当中,有很多其实是因为误差太大而偏离目标。
此外,“神箭手”对弹道导弹的毁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采用了防空导弹所用的破片杀伤战斗部,依靠爆炸产生的破片摧毁目标。
对付几十千米,甚至是上百千米外的飞机,破片战斗部完全够用。
可是,对付已经到头顶上空,正以10倍、甚至20倍音速俯冲而下的弹道导弹,那肯定不够。
很多遭到拦截的“飞毛腿”与“侯赛因”,就算是被“神箭手”命中,其残骸也落在了目标附近。
按照没得到证实的消息,击中利雅得“帝国大酒店”的那枚导弹,已经遭到了拦截,命中酒店的是在遭到拦截之后,从弹体上脱落掉的一具燃料箱,而且里面还有部分有毒的化学燃料。
不管怎样,伊拉克的弹道导弹确实是心腹大患。
为了对付这些弹道导弹,更为了稳住沙乌地等盟国,帝国空军投入数十架“战16a”专门负责猎杀弹道导弹发射车。
当然,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
到9月份,在前面的半个多月里,弹道导弹的袭击次数明显减少,还不到8月份的三分之一。
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指10a”联合指挥机。
按帝国空军递交的战报,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导弹发射车是被“指10a”发现,而且由其引导“战16a”发起攻击。
当然,“指10a”的价值可不止于此。
做为全球第一种联合指挥机,“指10a”是帝国大力推行的空地联合作战当中,不可或缺的空中指挥平台。
往简单说,“指10a”是连接空军与陆军的纽带与桥梁。
虽然“指10a”编在空军的名下,但是在每架“指10a”上,都有几名负责协调的陆军军官。
协助陆军打赢地面战争,才是“指10a”的头号任务。
至于引导空军的战斗机与攻击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就算没有“指10a”,“指8c”也也能办到。
进入地面战争阶段之后,“指10a”的价值得到展现。
天亮之前的3个多小时,海军航空兵出动的300多架“战12”与“攻5”、“攻6”在“指10a”指引下,集中轰炸了盘踞在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军队,以及部署在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精锐部队。
在短短的3个多小时内,就摧毁了上千个军事目标。
要说,这主要是情报机构的功劳。
没有准确情报,绝对没办法达到如此高的打击效率。
这也是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以军情局为首的军方情报机构,以及联合部队情报部门的主要工作。
寻找并且标定可疑目标,并且确认可疑目标的性质。
此外,也跟大规模的使用精确制导弹药有很大关系。
在出动的300多架战机当中,半数是“战12”,而且几乎所有的“战12”使用的都是激光制导炸弹。
其实,“战12”是帝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唯一能独自使用激光制导炸弹的舰载机。
关键,其实就是由空军与海军联合研制的战术侦查吊舱。
这种战术侦查吊舱,一套是两具,其中一具配备了多频谱照相机,能昼夜使用,而且可以把拍摄到的画面直接显示在具有配套设备的作战飞机的屏幕上。而另外一具,安装的就是大功率激光指示器,还具有测距功能,能够照射20千米之外的目标,而激光制导炸弹的投掷距离一般不超过20千米。
现在,暂时只有“战10”,“战12”与“战16”这些多用途战斗机能使用。
不是因为战术侦查吊舱太大,而是要数据总线支持。对那些没有数据总线的老式战斗机与攻击机,还没法直接使用战术侦查吊舱,因此就算挂载了激光制导炸弹,也需要其他作战飞机配合。
正是如此,在空中打击阶段,“攻5”与“攻6”等老式攻击机,几乎都在使用非制导炸弹作战。哪怕必须用激光制导炸弹,也会每两架组成一个编队,其中的一架专门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为此,帝国海军专门开发了一种不需要数据总线的激光指示吊舱。
大范围的使用激光制导炸弹,也算是帝国空军在此之前1个月里,由实战总结出来的提高打击效率的经验。
在猎杀导弹发射车的战斗中,“战16a”主要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此外,空军还发现,激光制导炸弹具有对付低空慢速飞行目标的能力。
按照作战报告,至少有2次,“战16a”用激光制导炸弹攻击了敌人的直升机,还摧毁了直升机。其中的一次,因为直升机贴地飞行,而且在正午,沙漠地表的温度太高,导致战斗机携带的格斗导弹无法锁定直升机,然后飞行员授权后座的武器操作员,用激光制导炸弹发起攻击。
当然,激光制导炸弹的最大价值,其实是让作战飞机能够在小口径高射炮,以及单兵防空导弹够不着的中高空投弹,而且能够保证足够的命中精度,不再需要为了提高命中精度去低空冒险。
要说的话,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之前的1个多月里面,特别是在第一阶段的空中打击行动结束之后,联军损失的作战飞机,几乎都是在超低空或者低空飞行的时候,被小口径高射炮或者单兵防空导弹击落,而且几乎全都是遭到伏击。
打到现在,伊拉克军队还能用的防空武器,也就只有小口径高射炮与单兵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在8月下旬,空军就明确要求,所有执行战区巡逻任务的战斗的飞行高度都不得低于6000米,且投弹高度不得低于4000米。在损失了几架战斗机之后,还把后者提高到5000米。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飞得足够高,就不用担心被打下来。
当然,这也意味着,对地打击行动更依赖激光制导炸弹。
在5000米高度上投弹,哪怕采用具有风偏修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