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还有,几乎所有的嫡系王子都在服役期间到巴铁与梁夏帝国进行深造,其中部分还以名誉军官的身份,在梁夏皇室管辖的卫队里服役,也由此获得由梁夏皇室颁发的荣誉军官证书。
这是为了维护与梁夏帝国的友好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安排拥有王位继承权的王子为梁夏皇帝服务,以此承认梁夏帝国是沙乌地的“宗主国”。
现在的沙乌地国王,在20多年之前,就担任过梁夏皇帝的侍卫,而且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册封为王储。
因为所有的王子都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哪怕其中不少是货真价实的二世祖,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几千个王子当中找出几百个有才能,能够统帅军队作战的显然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对与很多俗出的王子来说,参军服役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出路。
正是如此,俗出王子都非常重视这条通道,不管是在军校里学习,还是后来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乃至到基层部队服役,都有不错的表现,至少个人军事才能不会差到哪里去,率领营连级部队作战肯定没有问题。
要说的话,这些俗出王子一直是沙乌地皇家军队的骨干力量。
按照丁镇南的了解,在沙乌地皇家军队的基层军官,特别是陆军基层军官当中,俗出王子占比超过了六成。
在参加了作战行动,准确说是担负后勤保障工作的几支沙乌地军队中,派到前线吃苦的就是这些俗出王子。
说起来,也就是这些俗出王子,让丁镇南改变了对沙乌地王室与军队的看法。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俗出王子的存在,同样倒逼沙乌地王室进行改革,或者说是放权的头号原因。
那些获得实战经验,而且得到基层官兵拥戴的俗出王子难道没有政治野心?
对众多的俗出王子来说,欠缺的就只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而这场大战,就把机会送到了他们面前。
等到几千名俗出王子掌握了军权,其政治诉求又没得到满足,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王室爆发内乱,完蛋的肯定不止是掌权的嫡系,而是整个沙乌地王室,甚至是整个国家。
至于现在的掌权者,肯定会死得非常难看。
那么,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沙乌地王室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进行改革,给予那些立下战功的俗出王子更多的权力与利益。
此外,就是通过改革逐渐向世俗靠拢。
要说的话,梁夏帝国一直不太重视与沙乌地的关系,比如至今都没有跟沙乌地签署同盟条约,在很大的问题上,就是因为沙乌地王室不肯改革,不愿意放弃权力,也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正常的现代化国家。
在本质上,沙乌地其实还是封建王国。
显然,对于当今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来说,肯定要跟封建王国划清楚界线,维持先进开明的形象。
不要忘了,因为“帝国”的身份,梁夏帝国一直遭到纽兰共和国这些“民主”国家的诋毁与抨击,哪怕梁夏皇室早已经通过自我改革,放弃了治国大权,建立起当今最优越的国家治理体制。
可见,梁夏帝国同样希望沙乌地进行改革!
说得客气一点,如果沙乌地王室不肯改革,那么在时机到来之后,就会通过一场革命改变这一切。
对于处在旋窝中心的沙乌地王室来说,显然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管怎样,沙乌地国王做的这些,其实就是维护王室的统治地位,说成是给王室续命也没错。
对于那些长期受到排挤,处在核心圈外的俗出王子来说,这同样是翻身的大好机会!
用施授良的话来说,在沙乌地国王颁布了王室改革方案之后,就有上千名王子表示愿意前往基层部队服役。
不过,要去基层部队的,不止是王子。
按照沙乌地王室的安排,将给每位王子安排一个警卫班,而且警卫官兵全都是来自王室卫队。
此外,联军相等的警卫力量,即安排一个专门保护王子的警卫班。
关键就是,联军得安排军衔对等的教官去基层部队,给沙乌地王子当副官。
虽然在名义上,由教官率领的军事顾问团来指挥沙乌地军队作战,但是名义上,这些军队依然是由沙乌地王室控制。简单说,军事顾问团只是建议,依然由担任指挥官的王子下达作战命令。
这么安排其实是为了保持王室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他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沙乌地国王不愿意妥协与退让,也只能接受这个要求。
对此,丁镇南也是无可奈何。
当然,他在这两天里面也没闲着。
在施授良回来之前,他已经从第5陆战师、第17装甲师与第7装甲师抽调1000多名官兵。
其中,大约有600名官兵来自第5陆战师,而且全是归队的伤员。
依靠这些官兵,加上从联军司令部抽调的联络军官,其实是翻译,总共组建了50支各有20人的军事顾问团。
针对施授良提出的问题,丁镇南也很直接。
当天,他就草拟了50份晋升令,并且送给施授良签字。
简单的说,就是任命50名少校军官。
还好,施授良以战区司令官、以及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就有相关的授权,并不需要获得国防部批准。
准确的说,是在施授良签字之后,再由国防部批准。
因为是由低级军官晋升为中极军官,所以一般不会被驳回,而要晋升为中校,那就需要由国防部授权。
至于这50名军官,严格说来都是丁镇南的人。
用施授良的话来说,丁镇南利用这个机会提拔了一大批才能出众的年轻军官。
只是,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哪怕换别的人,同样会抓住这个机会。
关键还有,由丁镇南提拔的这些年轻军官,在之前的战斗当中都有不错的表现,早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不管怎样,至少解决了问题。
至于警卫人员,是由联军司令部统一安排,不用丁镇南操心。
9月30日的夜间,丁镇南在司令部举办欢送宴会,其实是聚餐,也就是多准备了一些菜肴。
随后,50支军事顾问团分别赶往各自的部队。
按照计划,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在明天上午开始!
第123章 环环相扣
10月份的第一天,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了。
与攻打巴士x不一样的是,没有在发动进攻之前进行火力准备。
当天凌晨,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从阿尔阿尔出发,并且在天亮之前越过边境,进入伊拉克境内。
不过,打响第一枪的是第17装甲师。
凌晨4点左右,第17装甲师的突击部队在塞马沃西北,幼发拉底河北岸遇到了伊拉克军队。
隶属于国防军的一个步兵旅。
这支步兵旅属于镇守迪瓦尼耶的第5集团军。
可惜的是,伊拉克军队根本没能力挡住第17装甲师的钢铁洪流。
战斗持续不到2个小时,伊拉克军队就被第171装甲旅击溃。
关键还有,伊拉克第5集团军的指挥官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认定强行渡河的只是一支孤军。
理由就是,现在正是一年当中的雨季,幼发拉底河正处于高水位,水流非常的湍急。
为了阻止联军渡河,上游水库还在几天前开闸泄洪。
就算做了充分准备,机械化部队渡河也非常的困难。
此外就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向西北推进大约一百千米,在希纳菲耶就有一座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
在此之前的2个多月里,联军并没有重点轰炸这座大桥。
虽然早在7月下旬,联军的攻击机投下的激光制导炸弹,炸断了一截桥面,但是并没有炸毁桥墩。
此后,伊拉克军队一直在努力的抢修这座大桥,联军也多次前来投弹轰炸,不过炸掉的都是伊拉克军队修复的桥面。
在这段时间里,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一直觉得,联军故意留下了这座大桥,其实是想借此消灭伊拉克的工程部队与工程设备,同时对付那些得从此经过,被阻塞在大桥两端的运输车队。
随着地面战斗打响,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必然认为。
联军留下这座大桥,其实是想从这里过河!
正是如此,第5集团军把重兵放在了希纳菲耶,准备在此阻击从塞马沃杀来的联军装甲部队。
为了阻止联军在此渡河,伊拉克军队甚至做好了炸断大桥的准备。
显然,第5集团军的指挥官根本就没想到,联军会在下游渡过幼发拉底河。
此外还有,确实有一支装甲部队在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向希纳菲耶推进,也是第17装甲师的突击部队,只不过不是第172装甲旅,而是一个机步营,只是阵仗搞得非常大,那模样就像是主力部队。
结果就是,伊拉克的第5集团军错过了发起反击的绝佳机会。
当时,在希纳菲耶的后方就有一支隐蔽得非常好的装甲部队,哪怕只是一个加强营,而且主要装备的是一些已经落后的t62式中型坦克,可是该部队能在中午杀到,第171旅的渡河行动将持续到傍晚。
显然,如果这支伊拉克部队能在中午杀到,肯定会给第171装甲旅制造很大的麻烦。
可惜的是,该营直到当天中午才出发开赴希纳菲耶,迎战即将杀到的“突击部队”。
借此机会,第171装甲旅的主力部队在当天下午就渡过了幼发拉底河,增援的工程营还搭建了2座舟桥与3条浮桥。
到了当天晚上,不但第171装甲旅全部渡过幼发拉底河,后面的第177机步旅也已开始渡河。
有趣的是,在希纳菲耶那边,增援的伊拉克军队全都没准时赶到,均在推进途中遭到了空中打击。
到了当天晚上,第5集团军的指挥官才意识到,第17装甲师的主力装甲部队已经渡过了幼发拉底河。
只是,伊拉克军方在这个时候再次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按战后获得的情报,在1日下午,纽兰共和国的侦察卫星已经发现了从阿尔阿尔出发攻入伊拉克境内的第7装甲师,而且断定该部队的兵力在4万以上,甚至对该师的主战装备的数量做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推断。
据此,纽兰情报机构认定是帝国陆军的第7装甲师。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为了确保足够快的推进速度,也为了减轻后勤保障负担,第7装甲师是沿公路推进,车队都是在公路上面行驶,除了冲在前面担任突击任务的第701装甲旅之外,其他的几个旅的主战装备都由平板拖车运送。
显然,在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数清楚坦克的数量,对情报分析员来说并不是难事。
此外,这份情报及时送到了伊拉克当局的手上。
可问题是,伊拉克当局没有采信这份情报。
当时,侯赛因认定,那是一支担任佯攻的部队,而且是沙乌地皇家陆军的部队,联军的主力在巴格x南面。
理由也很简单,从西边突击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后勤保障的难度极大。
依靠一条几十年都没修缮的沙漠公路,根本无法支持大军团作战。
再说,除了沙乌地皇家陆军,哪支军队会在突击的时候,用平板拖车运送坦克?
此外,侯赛因的靠山是迢曼帝国,而在八年的两伊战争当中,纽兰共和国一直在支持波伊国。
要是没有纽兰共和国的支持,波伊国早已战败,至少会丢掉至关重要的低地省。
哪怕全球大战已经爆发,侯赛因也未必愿意相信曾经的夙敌。
正是如此,在当天晚上,也就是第5集团军确认联军主力已经渡过幼发拉底河之后,侯赛因把担任战略预备队的一支共和国卫队的装甲师派了过去,准确的说是派往迪瓦尼耶,用来支持第5集团军发起反击。
只是,侯赛因确实是高估了第17集团军。
虽然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在10月1日与2日分别渡河,只不过,这2支部队都没北上,而是在巩固滩头阵地之后,径直朝希纳菲耶杀去,摆出了前去攻占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架势。
此外,在2日下午,第172装甲旅也开始渡河。
这下,伊拉克军队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了。
在只有一个共和国卫队装甲师的情况之下,第5集团军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发起反击,要么夺回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要么守住希纳菲耶的大桥。凭一个装甲师的兵力,不可能两头都照顾到。
显然,从当时的局面看,伊拉克军队应该放弃希纳菲耶。
这样,首先就能集中兵力反击塞马沃北面的桥头堡,阻止第17装甲师的作战部队继续渡河,并围绕桥头堡打一场会战。
其次,希纳菲耶根本守不住!
就算没有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从后方包抄,南岸的佯攻部队到达之后,伊拉克军队也会放弃这座城镇,以及在城镇西南方向的幼发拉底河大桥,根本不存在死守希纳菲耶的可能性。
再说,这座大桥没有多大的价值。
随着联军北上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开始,所有部署在迪瓦尼耶南面的作战部队都开始向北回撤。
可见,不管侯赛因是否愿意,都只能放弃南部地区。
那么,还有必要死守这座位于南北公路干线上的大桥吗?
不要忘了,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伊拉克军队为了守住这座大桥,在联军的空中打击中损失惨重。
即便到了现在,在大桥两端,都摆着上千辆坦克战车的残骸!
关键还有,伊拉克军队只需炸断这座大桥,就能阻止在幼发拉底河南北两岸齐头并进的联军突击部队会师,从而大幅度的降低迪瓦尼耶的防御压力,确保有足够的兵力用来抵挡从塞马沃渡河的联军。
至于向希纳菲耶突击到的2个旅,根本就不足为惧。
道理也很简单,没有后方的支持,这2个旅迟早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停止前进。
在塞马沃那边,只是依靠2座舟桥与3座浮桥,还要继续让装甲部队渡河,能够送到北岸的物资肯定非常有限。
此外,前期主要是作战部队渡河。
也就是说,后勤保障部队还没有跟上。
短期之内,第17装甲师也只能从塞马沃北上,不存在绕道希纳菲耶,然后包抄迪瓦尼耶的可能。
要说的话,做出这些判断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惜的是,在2日夜间,第7装甲师的前锋到达努海卜,而且连夜发起了进攻。
这下,不管侯赛因是否愿意承认,都必须相信,纽兰共和国的情报没有错,联军主力在西边。
不说别的,只是进攻之前的炮火准备,就足够证明那是一支主力装甲部队。
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第7装甲师的几十门远程火箭炮就用弹雨覆盖了整座城镇,直接就打垮了守军的士气。
结果就是,守军指挥官在发出了努海卜沦陷的电报之后,就下令投降。
关键还有,守军指挥官哈利姆少将是侯赛因的外甥!
当初,侯赛因安排他在这边,其实是让他远离战场。
正是如此,侯赛因认定,从塞马沃出发的那支装甲突击部队,也就是正在朝希纳菲耶挺进的2个旅才是真正的主力。
准确的说,那是南面的主力。
理由就是,联军把重点放在战场西边,从南面突击的部队沿着幼发拉底河北上,争取与从西边突击的部队会师。
这样一来,除了能够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还能够加大突击力度。
发展到这一步,就不是炸断希纳菲耶大桥那么简单的了。
在希纳菲耶的北面,还有好几座大桥!
要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