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380章

帝国争霸-第380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实际部署量肯定没这么多,也不需要这么多。
    如果使用远程巡航导弹进行精确轰炸,那么最多需要1000架“轰9”,就能彻底打跨梵罗国。要是能够获得绝对制空权,让轰炸机用炸弹进行凌空轰炸,500架“轰9”就能把梵罗国送回石器时代。
    此外,帝国空军早就拟定了针对梵罗国的作战方案。
    首轮突击行动,将出动数百架战略轰炸机,投射数千枚巡航导弹,对梵罗国境内的上千个具有巨大战略价值是军事目标发起攻击,争取一举瘫痪梵罗军队的指挥体系,掌握战场主动权。
    随后用7到10天时间,彻底瘫痪梵罗军队的作战体系。
    最多就半个月,就能夺取绝对制空权,然后进行传统意义的战略轰炸,即对非军事目标进行全面打击。
    这套作战方案,在和平时期很难想象,可是在全球大战时期,并不是什么难事。
    就拿空射巡航导弹来说,和平时期的库存量还不到2000枚。在全球大战爆发之后,只是9月份就生产了7500枚,到年底还能把月产量再番一倍,而新历151规划的年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万枚。
    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产巡航导弹,主要是采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制导系统。
    这套基于“指南针”全球导航系统的制导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让整个系统变得极为简单。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加便宜。
    虽然“指南针”系统在开战之后遭到破坏,部署在低轨道的导航卫星损失了一大半,但是部署在中高轨道上的导航卫星还在工作,的定位精度达到了15米,依然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
    至于常规弹药,更加是量多管够。
    因为早有准备,所有在4日下午,帝国空军就能出动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轰炸机,对梵罗国的南部地区实施战略轰炸。
    其实,这也是纽兰空军重点布防梵罗国南部地区的关键所在。
    梵罗国的防御部署,也就是防空部署,有3个重点方向,针对巴铁的西北,面向梁夏帝国的东北,以及深入到梵炎洋的南部地区。在与纽兰共和国正式结盟之后,梵罗空军重点应付前2个方向,并且在西北保持进攻势头,在东北则以防御为主。南部地区的防御,由纽兰驻军承担。
    只是,因为迪戈基地的存在,所以南部地区算不上是战略大后方。
    虽然纽兰空军在梵罗国南部地区部署了4架预警机,还有100多架战斗机,但是在全球大战的背景下,肯定无法应付帝国空军的战略打击。真要说的话,只是给了梵罗国上下一点心理安慰。
    在理论上,纽兰驻军能做的,最多就是大约30分钟的战略预警时间。
    指望纽兰空军的战斗机前出1000多千米,拦截那些携带了巡航导弹的帝国轰炸机,显然不现实。
    不过,梵罗国却非常重视纽兰空军的掩护。
    往简单说,梵罗国的战略预备队,以及主要的战略反击武器,几乎全都集中部署在纽兰驻军的防区内。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也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军事目标。
    只是,决定南方次大陆战争胜败的并不是帝国空军。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太过庞大。
    哪怕通过战略轰炸,能够彻底打跨梵罗国,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个威胁,最多是暂时得到缓解。
    只要梵罗国还存在,威胁就不会消除。
    要想消除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梵罗国,准确说是南方次大陆,回到受到布兰王国殖民统治之前的状态。
    没错,就是分割成为几十个土邦。
    毫无疑问,要想在一场大战当中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用陆军,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地面战争。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针对梵罗国的核心战略。
    关键,并非部署在南方次大陆的地面部队,即隶属南方战区,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就一直驻扎在巴铁的第24机步师,同样不是本土西南地区的守备部队,而是来自其他战区的增援部队。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要想把这场地面战争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立足巴铁。
    把战场限定在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这里,不但有梵罗国的首都,还是梵罗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且当今的梵罗国就在此诞生。
    只是,对帝国陆军而言,在该方向作战的难度极大。
    原因只有一个该地区的北面是无极高原,以及紧邻无极高原的帕缪高原,再往北才是帝国西北地区。
    不要说帝国西北地区本身就人烟稀少,只是翻越帕缪高原就是天大的难题。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宁愿在冈伽罗平原的东边,也就是云雾河谷投入重兵,也不愿意在帕缪高原这边开辟战线,就是因为帕缪高原的地形太过险峻,根本就没办法投入大兵团。
    即便到了现在,情况也一样。
    受到地形限制,帝国陆军很难从本土西北地区出发攻打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如此一来,也就只能选择从巴铁出发。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西部战区的三大使命当中,就包括在必要的时候,派主力部队参与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在划分战区的时候,也有所考虑。
    虽然南方次大陆划给了南方战区,但是巴铁西边的波伊国在西部战区的辖区内,从巴铁往北就是西北战区。
    可见,南方次大陆恰好处在3大战区之间。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调集3大战区的兵力围攻梵罗国。
    不过,也只是理论。
    西北战区自然不用多说,重点在大陆战场,而且第7装甲师还去了波沙湾,没有请求增援就已经是奇迹了。
    南部战区的重点始终是西南东望洋与奥洲,而且得兼顾东南地区,因此最多也就只能把第24机步师留在巴铁。
    西部战区这边,第11步兵师要守卫北玄地区,夕梵运河与基布要塞;第14机步师则面向忒尔共和国,震慑西陆集团的东南地区,钳制波伊国,并兼顾高加索山脉与枷锁路桥;两个主力师都是分身乏术。
    可见,对陆军来说,能调动的就只有第17装甲师。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不能及时把增援部队送过去,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对此,丁镇那也是早有所料。
    做部署的时候,他没有给第17装甲师安排太多的任务,甚至没有让第17装甲师获得全部的加强编制,就是因为到了必要的时候,让第17装甲师迅速从波沙湾抽身,减轻运送作战装备的负担。
    按照编制,应该加强给第17装甲师,使其达到野战军规模的3个作战旅,全都留在卡拉奇,而且配套的主战装备,就在几艘停靠在卡拉奇港的滚装运输船里面,随时能够分派给作战部队。
    这也是丁镇南找朴太熙,让高巨军队承担起占领任务的原因。
    只是,就算运送部署在波沙湾的这几个旅,至少需要半个月,而在作战计划中,只有一周的调整时间。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空军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夺得局部制空权。
    不出所料,巴铁陆军也能在一周之内完成战术反击,击溃攻入境内的敌人,把战线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在不参与前期战斗的情况下,驻守巴铁的第24机步师也能在一周内集结完毕。
    一周之后,不管第17装甲师有没有赶到,都会按计划发起战略反攻。
    如果第17装甲师没能及时赶到,并参与作战行动,就很难按照计划,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打垮梵罗国。
    可见,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计划是环环相扣。
    久拖不决,必然导致预料之外的结果。
    在帝国的战略计划当中,着重强调在南方次大陆战争爆发后,首先就得集中兵力打垮梵罗国,消除最大的后顾之忧。
    为此,在收到梵罗国发动突袭的消息之后,丁镇南就给付为民下达了命令。
    当然,首先得把占领工作移交给盟军。
    随后,丁镇南给施授良打了电话,提出由鲁燎原来指挥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他好尽快去巴铁。
    施授良没直接给出答复,只是答应替丁镇南向首辅提及此事。
    涉及司令官人选的事情,必须由首辅决定。
    只是,没等到施授良的回信,一条最新消息就送了过来,还让丁镇南大吃一惊。

第133章 内在关系
    丁镇南带着几名主要参谋赶到的时候,那架军方的要员专机已经做好起飞准备,施授良等人也已登机。
    在丁镇南他们上去之后,专机立即关闭了舱门,滑上了跑道。
    就在开始,施授良批准丁镇南的请求,由鲁燎原少将兼任波沙湾联军临代司令,丁镇南赴南方次大陆,担任该方向的联军总指挥。
    正式任命,要在首辅批准后才能下达。
    不出所料,丁镇南将坐上“南方联军集团军总司令”的位置。
    这个所谓的“总司令”主要负责与巴铁的联合作战行动。
    和平时期,“南方联军集团军”只是一个架子机构,而且只有参谋长,通常由一名巴铁陆军少将担任。只有在战争时期,南方联军集团军才会正式成立,而且由帝国陆军的将领担任总司令。
    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之后,南方联军集团军扩大到整个南方次大陆,负责该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言外之意,面向南方次大陆作战的海军与空军,都听从集团军司令部指挥,至少得积极配合。
    可见,这个“司令官”可不简单。
    施授良这么做,并不是越俎代庖,是当机立断!
    原因也很简单迪迦拉没死。
    当地时间4日上午,迪迦拉在国民议会发表了战争演讲,而且从气色来看,他根本没有受伤!
    他在此正式向巴铁宣战。
    理由就是针对他的刺杀行动由巴铁情报机构策划。
    毫无疑问,刺杀国家领导人,绝对是战争行为。
    虽然国民议会还在进行辩论,最快要在当地时间的下午,才会对迪迦拉提出的战争法案进行投票表决,关键是要不要同时向梁夏帝国宣战,但是按军情局的情报,除非能证明迪迦拉遇刺跟巴铁无关,那么在接下来的投票表决当中,国民议会百分之百会通过他提出的战争法案。
    因为巴铁是帝国的盟国,所以等巴铁向梵罗国宣战,帝国将根据同盟条约,在同一时间向梵罗国宣战。
    按照法理,帝国与梵罗国的关系,将直接进入战争状态,根本不需要宣战。
    这明摆着就是一个阴谋!
    在收到消息时,丁镇南立即想到,迪迦拉遇刺其实是苦肉计,还是他本人自编、自导与自演。
    不然,绝对不可能在那么猛烈的爆炸当中毫发无损。
    要说的话,当时在车里的恐怕是他的替身。
    为了证明这个判断,丁镇南还询问了情报官员。
    在此之前,因为要指挥波沙湾这边的战斗,所以丁镇南不太关心梵罗国那边的事情,至少没有主动询问过。
    军情局的情报,证明了他的担忧。
    在迪迦拉“遇刺”之后,首都卫戍部队迅速控制了场面,随后以抓捕刺客为由,控制了几乎所有反对派政治家。在短短几天之内,忠于迪迦拉的少壮派军官不但掌控大局,还清洗了大部分跟迪迦拉唱反调的高级将领。那些没有被清洗掉的,也识趣的交出了军权,退出核心权力圈。
    显然,如果迪迦拉已经死了,遭到清洗的就会是忠于他的少壮派军官。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立即给施授良打电话,在说明了情况后,提出马上去巴铁,负责那边的作战行动。
    施授良没耽搁,立即安排了专机。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施授良要跟他一起离开沙乌地。
    不过,施授良不去巴铁,而是回帝都,去面见首辅。
    在飞机起飞后,丁镇南大致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结论显而易见,梵罗国不宣而战,而且一口气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兵力,就是要逼迫梁夏帝国出兵。
    简单的说,开辟第三条战线。
    虽然巴铁军队表现神勇,在开战之后不但没有落败,反到夺得主动权,让梵罗空军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是看整体战略,巴铁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反败为胜,甚至无法顶住梵罗军队的轮番攻击。
    那可是长达1000多千米的战线!
    就算在这条战线上,总共才3处主要战场,围绕伊堡的北部战场,以萨特莱杰河东岸为主的中部战场,与兵锋直指卡拉奇的南部战场,可是如此宽大的正面,足以让巴铁军队首尾难顾。
    在专机起飞后不久,参谋送来了最新战报。
    梵罗军队已经在信德省东部取得突破,击溃了科克洛巴尔的守军,正沿着铁路线向西边推进。
    预计,将在夜间与第24机步师外围部队遭遇。
    这可不是好事。
    为了降低国防开支,集中有限的财力搞工业化,在正式加入东方集团之后,巴铁就把南部地区的防御交给盟友,也就是梁夏帝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第24机步师的头号任务就是守住卡拉奇。
    巴铁就只有这一座大型深水良港!
    当然,帝国也需要这座港口。
    正是如此,巴铁陆军才能把常备兵力削减到60万,而且把主力装甲部队全都部署在中部与北部地区。
    这么安排,还跟巴铁的地理环境有关。
    受到塔尔沙漠隔绝,以卡拉奇为核心的南部地区跟中部地区的关联不是很紧密。
    因为只有一条铁路,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很一般,所以装甲部队在两个地区之间难以来回机动。
    总而言之,守卫卡拉奇的主力是第24机步师。
    现在的问题是,梵罗陆军很有可能把重点放在南面。
    不止是为了打下卡拉奇,也是要打垮第24机步师,或者说通过对付第24机步师向梁夏帝国施压。
    其实,只是强攻卡拉奇,就足够让梁夏帝国出兵参战了。
    虽然在周涌涛担任帝国首辅之后,帝国加大了在巴铁的投入,包括动用大量资源来扩建瓜达尔港,但是才短短几年时间,就算瓜达尔港已经具备支持舰队作战的能力,也没多大的价值。
    关键就是,没有通往瓜达尔港的铁路,唯一的地面交通就是一条沙漠公路。
    主要还是得依靠卡拉奇。
    可见,只要梵罗国在此方向上投入了重兵,帝国就必须出兵,还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主力部队运送过去。
    比海运还快的,也就只有战略空运了。
    这里面涉及到大量问题。
    首先就是,要不要着重加强第24机步师?
    虽然在卡拉奇有3个作战旅,但是这3个旅都属于西部战区,按计划是加强给第17装甲师,而第24机步师属于南部战区,就算指挥体系是大差不差,西部战区的军官也未必愿意接受南部战区的指挥。
    那么,就得考虑把第17装甲师送往巴铁。
    如果有足够多的运输机,特别是“运10a”战略运输机,在理论上只需要一周,就能够把第17装甲师的全部官兵与装备送到卡拉奇附近,然后用2到3天时间,就能让作战部队进入状态。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战略运输机。
    现在,几乎所有“运10a”都在大陆战场执行任务,而且是很重要的任务,没办法分身他处。
    此外,就算有足够的战略运输机,也等于要削减在波沙湾的兵力投入。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在这个时候参战是为了拯救即将战败的伊拉克。
    看得再长远点,也是在给波伊国打气,好让波伊国尽快出兵参战,从而在波沙湾方向上反败为胜。
    那么,果真如此吗?
    对施授良做的这个分析,丁镇南不是完全赞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