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之相比,迢曼帝国的政治与外交影响力就大得多。
综合这些因素,至少在和平时期,帝国当局绝对不会推行新军事学说。
由此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全球大战不可避免!
其实,新军事学说在根本上,也就是为了消除全球大战,或者说要推行新军事学说,就得避免打全球大战。
新军事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蚕食”取代“鲸吞”。
如果按照规模衡量,全球大战是“鲸吞战略”,也就是通过一次大规模战争击败所有的强敌。相对的,新军事学说就是“蚕食战略”,通过众多小规模战争,有计划的逐一击败所有的对手。
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新军事学说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定义“击败”。
在全球大战中,这个定义很明确,也就是占领敌国,或者是敌国投降。
可是在新军事学说提倡的小规模战争当中,这个定义就很含糊了。
打到敌国投降?
那么,然后呢?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之后,就算打败了对手,也很少明目张胆的侵占对方的领土,更别说吞并对手。
严格说来,为了领土而发动战争,在全球工业化时代来临时就已结束。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没办法彻底击败对手!
就拿骆沙来说,先是始武大帝击败了骆沙帝国,获得了极北地区,一举把骆沙帝国打回原型;接下来,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中,骆沙帝国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经过数年的战乱之后才由骆沙联邦取而代之;到了第二次全球大战,又死灰复燃,骆沙联邦成为了最不确定,也是威胁最大的敌人之一;即便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来自西骆沙的威胁依然让帝国感到如芒在背。
可见,在100多年里面,前后打了三场大规模战争,都没有能够彻底消灭骆沙。
至于军事占领,更加不值得考虑。
殖民时代早已宣告结束,而在非殖民时代,任何性质的军事占领,都意味着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
全面战争时期,经济问题还可以暂时搁置。
和平时期,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问题。
最典型的,也就是波伊战争。
虽然帝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数十万官兵,只是阵亡将士就高达5万,创下了战后之最,但是迫使帝国撤军的,并非巨大的伤亡,毕竟在两次全球大战当中,阵亡官兵都超过了100万。
关键就是,这场战争的耗费实在是太大了!
把间接开支也算上,总共用掉了大约20万亿金元。
这是金本位时代的20万亿金元!
出兵波伊地区的那一年,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0万亿金元,而在撤兵的那一年也只有20万亿。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直接烧掉了帝国1年到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实,也就是在波伊战争当中的巨大开支,产生了巨额赤字,逼迫帝国当局在此之后宣布废除金本位。
按照非官方的统计数据,在20万亿战争开支当中,直接用于作战的还不到1万亿,而占领费用则高达4万亿。
此外,遭受的伤亡,也有大约60跟占领行动有关。
在大规模作战行动当中,伤亡官兵还不到5万。
波伊战争时期如此,现在就更甚。
直接吞并敌国?
要说的话,这是唯一的可行之策。
只是,这也是最不可能被帝国当局采纳的办法。
不要忘了,在始武大帝之后,帝国已经停止了对外扩张,不再谋求新领土,还开始限制外来移民。
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这种排外的思想变得更加突出。
道理也很简单,在富裕起来之后,帝国民众不愿意增添负担,也就是不愿意跟外人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比如,早在第一次全球大战爆发之前,高巨国王就提出内附,成为帝国的一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特殊藩国。很明显,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帝国的援助,又不想放弃既得利益,特别是在王国内部的特权。结果是,帝国当局以“不承认异姓王”为由,拒绝了由高巨国王提出的内附请求。
此后,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撒豆群岛也提出内附。
虽然撒豆群岛有更高的战略价值,而且人口不到100万,还有旅游业可以开发,不会给帝国增添多少负担,但是帝国当局也再三拒绝,后来经过近20年的谈判,才以特别行政区身份并入帝国。
这个身份,让撒豆群岛的居民失去了公民的投票权,几乎没有参与政治活动的可能。
从这些方面看,要以吞并方式来彻底击败敌国,先不说军队能否做到,只是在帝国内部就存在很大的反对声音。
这也是帝国高层不愿意接纳新军事学说的关键所在。
就算是周涌涛,如果公然支持新军事学说,也会被冠上“权相”头衔,甚至有可能遭到弹劾。
只是,周涌涛不可能不清楚新军事学说的价值。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机会。
对江文龙这些才20多岁的年轻军官来说,新军事学说拥有更加巨大,而且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意义!
第169章 东方东方
在海军学院就读的时候,江文龙就把丁镇南当偶像看待,其关键所在,也就是看到了由新军事学说预测的未来。
一个群雄割据,逐鹿天下的时代!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前的后工业化时期,其实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交锋。
经历两次全球大战,以及多场大规模战争,才有了一个明确结果。快速发展近百年,由梁夏帝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击败已经称霸全球上百年,以布兰王国与纽兰联邦为首的西方文明。
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就是以东方文明为主的新时代。
换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推广东方思想文化的时代。
在很大程度上,战后几十年的一个住旋律,就是梁夏帝国在全球推广与弘扬东方文明的核心文化。
其中,肯定包括东方文化的精髓。
大一统的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与梁夏帝国推广东方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把后者看成是导火索。
虽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梁夏帝国在战后推广东方文化,并没有想过要鼓动众多遭受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独立运动,但是从结果来看,也确实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必然的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要想在战后建立以梁夏帝国为绝对核心的新秩序,首先就得摧毁由西方列强打造的旧秩序。
俗话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旧秩序的一个典型特征,也就是建立在殖民地体系基础上的利益输送链条。
依靠这条链条,不管是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布兰王国,还在布兰王国之前称霸全球的斯班帝国,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掠夺了难以估量的资源,以及与之对等的财富,并以此打造了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布兰王国。
鼎盛时期,布兰王国统治着相当于其本土面积的140倍,也就是大约3000万平方千米的殖民地。关键是,当时的布兰王国总共只有大约1000万人,殖民地的人口是其20倍,超过了2亿。
仅仅是梵罗地区,面积就有300万平方千米!
正是因为拥有全球第一的殖民地,布兰王国才能够一马当先,不但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与全面工业化,以“日不落帝国”的身份称霸全球100多年,还凭借仅相当于西大陆十分之一的人口,把洛克帝国、迢曼帝国与骆沙帝国等众多巨无霸级别的西方强国玩得团团转,堪称西方强国的典范。
其实,传统的西方列强无一不是。
就连后起之秀,也就是迢曼帝国,在第一次全球大战爆发前都拥有上百万平方千米的殖民地。
从这个角度看,第二次全球大战算得上是一场“革命”。
这场大战中的2个主角,梁夏帝国与纽兰联邦,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殖民地帝国,均为现代国家的代表。
梁夏帝国名为“帝国”,其实一直在反殖民运动的先锋。
不说别的,梁夏帝国没有一块海外殖民地,也从来没有谋求过殖民地,更加没有为了获得殖民地发动战争。
至于纽兰联邦,哪怕没这么彻底,比如在击败斯班帝国之后,夺取了西东望洋的南珠国与加勒比地区的库巴岛,可是跟布兰王国等传统的西方列强相比,哪怕是跟同样是后起之秀的迢曼帝国比,在获得殖民地的意愿与行动上,均表现得非常的克制,始终没有表现出太强烈的领土欲望。
由两个新型帝国主导的大战,本身就有很强的“革命”意义。
只是,还不够彻底。
虽然在这场大战中,梁夏帝国几乎击败了所有传统列强,也粉碎了传统列强建立的殖民体系,但是在大战结束之前,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梁夏帝国并没给予殖民地居民公平与正确的对待。
其中,以南方次大陆最有代表性。
大战期间,准确说是帝国海军进军梵炎洋之后,南方次大陆上的众多土邦,大多选择跟梁夏帝国合作。虽然在时间上有前后,的配合也是有多有少,但是没人能否认,这些土邦确实为击败布兰王国,为梁夏帝国在梵炎洋取得的胜利出了力,其中几个较大的土邦还是倾尽全力。
比如后来组建梵罗国的几个大邦。
当时,在南方次大陆上活动,负责跟土邦接触,并策动土邦发起反殖民运动的,就是军情局。
按半官方资料,军情局给那些参加反殖民运动的土邦许下了重诺,包括在大战结束后组建自己的国家。
可惜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帝国当局并没有兑现承诺,而是用舰船把布兰王国的军队送了回来,而且默认布兰王国在南方次大陆的统治地位,甚至在私下为布兰王国的殖民军队支持。比如维持驻军的费用,在最初的3年就是由军情局通过第三方,即中立国银行等金融机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其实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虽然南方次大陆的民众,准确说是统治土邦的权贵,有很强烈的独立愿望,但是转变成为实际行动的难度却非常大,而且可以说难以成功。如果是逆势而行,让几十个土邦在一夜之间脱离殖民体系,成为独立的国家,必然爆发大规模动荡,甚至会让好不容易得来的独立变得一文不值。
后来的战乱与动乱,变相证明了这个推断。
关键就是,在过去数千年里,南方次大陆就没有真正统一过,至少从来没有靠内部的力量统一到一个中央政府之下。
把南方次大陆统一起来的是布兰王国!
也就是在布兰王国殖民统治时期,四分五裂的南方次大陆第一次统一到了一起,听从同一个上级政府的指挥与使唤。
一下子就把殖民者赶走,要是没发生动乱,那才是怪事。
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就是几十个土邦都独立建国。突然出现几十个小国,肯定会为了领土等问题而爆发战乱。
一个四分五裂,或者说太过零碎的南方次大陆,对梁夏帝国没有任何意义。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在南方次大陆的核心利益,是拥有全球第二,而且会在今后成为全球第一的人口规模,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市场。这里的关键,也就是要确保南方次大陆分而不散。
正是如此,梁夏帝国在当时针对南方次大陆的政策,其实是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之上的高度自治。
只有这样,南方次大陆才是一个完整市场,而且不至于太过强大。
基于这个目的,帝国当局专门为南方次大陆拟定了一套过渡方案,在最少5年,最长可达25年的过渡期之内,依靠由布兰军队为主的国际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逐步建立以本土居民,准确说是土邦领袖为主的统治体系,确保在过渡期结束后顺利完成权力交接,确保社会秩序和平与稳定。
至于过渡期到底是几年,主要看战后重建,或者说南方次大陆各土邦在独立建国方面的意愿。
这套方案,很有针对性,有很高的可行度。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虽然在这里面,肯定有外界原因,比如布兰当局不甘心战败,在暗中搞事,为几个实力强大、能够挑战梁夏帝国的土邦站台,但是往根本上讲,主要责任依然在梁夏帝国这边,即没有兑现承诺。
以当时的情况,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先承认南方次大陆各个土邦的独立地位,再以独立建国必须要走的过程为由,设置一个较短的,比如几个月的过渡期。在实现形式上的独立之后,再通过干预手段,建立现代化统治体系。
此外,帝国内部的反对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不说别的,当时绝大部分帝国的百姓都想不通,为什么在大战结束后,还要花费那么多的资源去帮助其他国家。更何况,南方次大陆的众多土邦连“国家”都算不上,在帝国民众眼里,也就是原始部落。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就应该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比如改善民众的生活。
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思潮下,廉旭升才在战后的第二次大选当中败北,结束了首个执政生涯。
结果就是,原本在几年,最多十几年之后,南方次大陆的众多土邦就能彻底的摆脱殖民统治,以较为理想的方式开始工业化,却因为各种因素,演变成为争取独立的暴力运动,最终粉碎了所有人的梦想。
此后,也就是波及全球的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
在短短10年之内,“国家”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有大约50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建国,成为世界大家庭的新成员。
只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这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独立自主,还有遍布全球的战乱。
在玄大陆,很多的地方的战乱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实,在波伊战争之后爆发的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就是对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的变相否定。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在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基础上的扩大化。
总而言之,随着旧秩序崩塌,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当中,伴随到来的就是持续数十年的地区战乱。
按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的40多年里面,全球范围内总共爆发了大约2000场冲突与战争,主要是小国之间或者内部的冲突与战乱,基本上平均每一周就会有一场战乱。
这个频率,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在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乱当中,不但有数十亿人遭受战火荼毒,还让众多在两场民族独立运动中诞生的国家变得破败不堪。
只是在玄大陆,每年就有数百万人在战乱当中丧生。
国家间的冲突,更加是家常便饭。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才有了推行“大一统”思想的可能。
正是如此,西方国家的一些所谓专家,把战乱的责任推到了梁夏帝国身上,认为是梁夏帝国为了推行东方文明的大一统思想,故意在世界各地制造战乱,用战火与毁灭逼迫战乱地区的民众臣服。
这明显是本末倒置。
不可否认的是,遍布全球的,而且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乱,确实对推行“大一统”思想了帮助。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方集团的内部和解。
虽然在东方集团里,梁夏帝国是绝对核心,但是在梁夏帝国之外,有几个分量十足的成员国。
比如狭夷皇国。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期间背叛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