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422章

帝国争霸-第422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国空军忙活了十几年,至少投入200亿金元,最后也就制造了3架用来进行技术验证的原型机。
    这种原型机的空重超过了100吨,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0吨,载油量高达160吨,配备4台最大加力推力为160千牛的涡喷冲压复合发动机。只可惜,没有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虽然在22000米的高度上,飞行速度能达到3马赫,但是升限才24000米,没达到30000米。
    关键还有,“霹雳”的经济性实在太糟糕了。
    即便按照最乐观的结果估计,“霹雳”的造价都高达“轰9”的5倍,而且最终有可能再翻一番。
    此外,烧掉160吨燃油之后,“霹雳”只能把20吨弹药投掷到6000千米之外,而在同等情况下,“轰9”只需要120吨燃油。关键是,“霹雳”没办法使用外部挂架,也就无法搭载大尺寸弹药。
    当然,最为要命的还是勤务性能。
    直到下马,配套研制的发动机都没有能够通过测试验收,而且预估的使用寿命只有可怜的100个小时。
    哪怕“霹雳”的机体设计寿命也不长,只有2000小时,仅为“轰9”的三分之一,可是配备寿命仅100小时的发动机,而且是4台,也意味着在全寿命周期内,更换发动机的费用将超过轰炸机自身的价格。
    何况,这种发动机很不可靠,也没人知道能在什么时候达到成熟状态。
    3架技术验证机在封存之前,差不多3年里面,总共才飞行100多个小时,大部分时候在地面嗮太阳。
    原因就是,发动机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发动机太不靠谱,所以“霹雳”才在造出3架原型机之后,被空军束之高阁。
    一起完蛋的还包括配套的发动机。
    问题就在这里。
    高空高速侦察机项目所采用的发动机,其实就是为“霹雳”研制的发动机,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实,在最初阶段,空军搞的不是侦察机,而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纽兰空军也在研制跟“霹雳”旗鼓相当的轰炸机,也就是同样以下马收场的xb70“瓦尔基里”。
    当时还有情报表明,迢曼帝国也在研制3倍音速轰炸机,只是稍微小一点,最多算是中型轰炸机。虽然这份情报不是很准确,即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研制的是飞行速度仅24马赫的tu22,但是在当时,这些情报足够促使帝国空军研制一种针锋相对的,或者说能追上这些轰炸机的截击机。
    不管怎样,面对3倍音速轰炸机,以往的战斗机与截击机的飞行速度都太慢了。
    在这个问题上,帝国空军与纽兰空军可以说同途不同命。
    纽兰空军在研制sr71a的时候,想要获得的,其实也是截击机,而且在研制阶段一直以截击机为主。
    只是,研制截击机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此外,在各国的3倍音速轰炸机陆续下马之后,加上导弹的性能愈发先进,3倍音速截击机已无存在必要。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先放弃了3倍音速截击机,然后利用已经取得的研制成果弄出了3倍音速侦察机。
    必须承认,在这一点上,帝国空军做得不够好。
    因为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太慢,所以在“霹雳”下马之后,帝国空军的热情也一下跌到了谷底。
    过了3年,在获知纽兰空军在研制3倍音速侦察机之后,帝国空军才翻出之前的高空高速截击机项目。关键是,经过3年的积累,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发动机有了希望。
    此后,也就有了“侦333”项目。
    虽然采用了正规军用飞机的编号,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军方编号,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研制代号。
    三个“3”代表就的是三项主要性能指标,飞行速度3马赫,飞行高度3万米,作战半径3000千米。
    可见,至少在立项之初,空军玩了借尸还魂的把戏。
    说得简单一点,当初让“双三截击机”项目下马的不是空军,而是由论议两院把持的国防预算委员会。也正是如此,在该项目下马后,空军还在为配套的发动机破款,也才有了后面的突破。
    站在帝国空军的立场上,飞得更快与飞得更高是永恒的目标。
    关键还有,三倍音速截击机所用到的很多技术,都有超前性,今后肯定能用在其他作战飞机上面。
    最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涡喷冲压复合发动机。
    现在称为变循环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是帝国空军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是“战20”的标配动力。很明显,如果当时没有投资研制复合发动机,帝国空军获得变循环发动机的时间至少要推迟10年。
    说得直接一点,用一个不算太大的项目来推动各种尖端技术,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不止空军,在帝国海军,也有很多类似的项目。
    此外,空军热衷于搞三倍音速截击机,也是在为第五代战斗机做前期探索,并借此确定研制方向。
    不要忘了,在研制“侦333”的时候,两种主要的第四代战斗机都已研制成功,并且进入到量产阶段。按生产一代,研制一代的惯例,空军在“战11a”投产之前就启动了第五代战斗机的预研工作。
    显然,在那个时代,没人知道第五代战斗机是什么样子,也才需要尝试与探索。
    可惜的是,这次明显是眼高手低。
    项目启动之后不久,帝国空军就发现,3倍音速截击机不但研制难度很大,也没有什么实战价值。
    原因也很简单,同样由空军主导的dk10“神箭手”防空系统已经进入到定型阶段,其设计指标是能够拦截飞行速度在6马赫以内的高空目标,射高30000米,射程在100千米以上。
    此外,海军主导的dk9,最大射程达到了160千米,改进型超过200千米。
    与这些防空系统比,3倍音速截击机不止价格昂贵,用途接较为单一,明显不适合未来战争。
    直到这个时候,空军才正式确定,“侦333”为高空高速侦察机。
    最初几年,空军的目的并不是要研制出这种侦察机,而是利用该项目套取经费。
    后来用在“战20”上的很多先进技术的启动资金,其实就是来自“侦333”。
    当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在各军兵种都很常见。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一直没对外宣传“侦333”项目,甚至一再否认其存在,以免给自己惹上麻烦。
    也就是在这几年里,纽兰空军完成sr71a“黑鸟”的研制工作,还采购了几十架。
    直到8年之前,一架sr71a“黑鸟”飞掠乌木岛,帝国空军才如梦方醒。
    当时,部署在乌木岛上的远程系统及时发现了“黑鸟”,而且获得了火控数据,甚至对其进行了持续跟踪,却一直没能锁定,或者说没有获得开火机会,全程目送“黑鸟”飞掠乌木岛。
    接下来的2年,“黑鸟”成了帝国空军的梦魇。
    基本上每一周,都会有1架“黑鸟”从阿留群岛或者霍努岛上空飞过。
    “黑鸟之灾”的高潮在周涌涛出任帝国首辅的那年到来。
    当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纽兰空军秘密部署在梵罗国东北地区的1架“黑鸟”突破了帝国本土西南地区的防空系统,然后深入帝国本土1000千米,飞到渝州上空之后才转向返航。
    此事,直接促成当时的文职首辅倒台。
    虽然在此之后,也就是在周涌涛的统帅下,帝国摆出了打全球大战的态势,逼迫纽兰共和国从梵罗国撤走“黑鸟”部队,还让梵罗当局承诺不再为纽兰空军支持,但是此事所造成的影响却不可低估。说得严重点,这是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帝国本土首次受到实质的军事威胁。
    过去的几十年,都是帝国去威胁其他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几个月之后,帝国出兵西兰国,就与此事有很大关系,可以看成是在分散外界注意力。按照当时的传言,西兰国的叛乱很有可能是军情局在幕后策划,创造了出兵理由。
    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让空军加大了在“侦333”项目上的投入力度。
    因为不再要求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对一些性能指标做了调整,比如不再要求3000千米作战半径,只是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不得低于6000千米,以3马赫速度冲刺飞行的时间至少30分钟。
    当然,之前10多年的研究,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依然是经费充足。
    俗话说的,有钱好办事。
    仅仅用了2年,帝国空军就接收了7架“侦333”的原型机,并且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全部验收测试。
    最终的量产型,其实就是一架大型战略侦察机。
    空重为43吨,正常起飞重量为88吨,最大起飞重量112吨,30000米高度时最大飞行速度33马赫,28000米高度允许最大巡航速度3马赫;实用升限为32000米,最高升限为330000米;最大航程为7500千米。
    为了达到这些性能,匹配的是2台最大推力220千牛的涡喷冲压变循环发动机。
    跟“黑鸟”比,“侦333”才是货真价实的“战略侦察机”。
    在理论上,“侦333”能突破当今的所有防空系统。
    帝国空军在4年内采购了86架。除掉6架双座教练型,另外80架编为了4个大队,分别部署在4大战区。
    因为性能极为先进,所以获得了“凤凰”这个名字。
    也就是在4年之前,即量产型开始服役后,外界才知道了“侦333”的存在。
    只是,帝国空军始终都没有承认。
    原因也很简单,“侦333”的很多性能都超过了设计指标,到了一个未知的区域!
    在测试飞行中,05号原型机在30000米高空飞出了35马赫的最高速度,07号原型机则飞到了36000米。此后量产的03号在33000米的高度上,通过小角度俯冲,达到375马赫的极限速度。
    通过这一系列测试飞行,帝国空军对“高超音速”与“中间层”有了全新认识。
    要说的话,“侦333”在服役之后的主要用途其实就是帮助帝国空军,准确说是帝国军方的科研人员去研究与了解这些未知领域。至于其本质工作,因为侦查卫星的存在,反到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因为全都是绝密级别的科研项目,所以“侦333”基本上都是在日落之后出动,并且在天亮之前返航。
    为此,有了“暗夜凤凰”的绰号。
    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就有一个小队的4架“侦333”部署在乌木基地,其实是临时进驻。按照空军的安排,主要是加强战备训练,确保在纽兰共和国参战后,能够立即利用部署在该基地的“暗夜凤凰”执行战略侦查任务。关键是,帝国空军给予厚望的军事卫星已经遭到重创。
    可惜的是,谁都没想到,纽兰军队竟然首先突袭了阿留群岛,而且重点轰炸乌木岛。
    直到现在,乌木空军基地都处于瘫痪状态。
    至于派去的4架“侦333”,其中的3架已经损毁,另外1架在开战的时候恰好离开了乌木空军基地,才得以保全。
    所幸的是,基斯海军航空站的受关注程度要低得多,而且有一条3000米甲级跑道。

第183章 独门绝技
    虽然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才完成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滑上跑道,两台发动机启动之后,一切就变得很简单了。
    不管怎样,“暗夜凤凰”问世的时间比sr71a晚了几年,采用了一些在sr71a服役之后才出现的新技术,而且帝国的航空技术比纽兰共和国先进许多,因此“暗夜凤凰”的总体性能明显超过了sr71a。
    最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发动机。
    “暗夜凤凰”采用的pc220,在本质上跟sr71a的j581一样,都是第一代变循环发动机,而且均针对高空高速飞行做了优化。除了最大加力推力达到惊人的220千牛之外,最为主要的区别,其实是跟发动机同样关键,甚至可以说更加重要,决定了最快飞行速度的燃油装载与输送系统。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气动加热。
    虽然“暗夜凤凰”的巡航飞行高度在25000米以上,这已经是平流层顶部,基本到了中间层,空气非常的稀薄,但是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与空气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即常说的气动加热问题依然很严重。
    为此,“暗夜凤凰”与sr71a都大量采用高温性能更好的钛合金。
    在10多年之前,加工钛合金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但成本高,而且成品率也低得吓人。
    只是,钛合金同样顶不住35马赫速度下气动加热产生的高温。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迢曼帝国联合西骆沙研制的3倍音速截击机,即ig25采用了一个很粗暴,不过非常管用的办法,用高温性能更好,不过也更加笨重的不锈钢制造温度驻点部位的零部件。
    显然,帝国的设计师没采用这种野蛮手段。
    与纽兰共和国的飞机设计师一样,帝国的设计师也盯上了变循环发动机必须使用的低温燃料。
    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
    正是因为采用变循环发动机,或者说变循环发动机必须使用低温燃料,才能在不使用不锈钢的情况下,通过基于燃油输送系统的散热系统解决气动加热所产生的问题,从而达到设计的飞行速度。
    不然的话,就算是帝国的飞机设计师,也只能选不锈钢。
    此外,也就是没有变循环发动机可用,ig25才不得不使用不锈钢。
    关键,其实就是燃油储存与输送系统。
    与sr71a一样,“暗夜凤凰”的机体会因为气动加热而变长,从而导致机体内部的管线形变移位。
    因为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纽兰的设计师只能选择性失明。
    简单的说,就是不管漏油的问题。
    结果就是,sr71a在起飞前后处于“漏油”状态,需要在起飞之后进行空中加油。为了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通常安排在万米高空进行,从做了特别改进的大型加油机那获得几十吨特种燃油。在完成加油之后,sr71a会以最快速度爬升到巡航高度,并一直以较快的巡航速度飞行。
    在达到巡航速度后,也就是气动加热的影响显现后,sr71a才不会继续漏油。
    显然,这也是一种很粗暴的解决办法。
    不同的是,帝国的设计师利用最先进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制造输油管滑动球阀接头的,是至今都没有对外公开的特种记忆合金!
    唯一能肯定的,这种记忆合金必须耐高温。
    此外,“暗夜凤凰”的油箱是由可塑复合材料制成。
    这种材料不算新奇,最新产品已经用在了包括“战11b”在内的众多战斗机上,但是用在“暗夜凤凰”上的必须能承受高温。导致的结果就是,油箱的使用寿命仅10次,即每飞行10次就得更换全部内部油箱。
    其实,也就是凭借这些先进技术,“暗夜凤凰”才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飞行性能。
    关键就是,在起飞之后,一般不需要进行空中加油。
    不存在漏油的问题,自然不需要多此一举。
    只是,这次不一样。
    两架“暗夜凤凰”在起飞后,都要跟早已升空,在南面500多千米之外的万米高空待命的加油机汇合。
    主要就是,此次任务的飞行距离超过了“暗夜凤凰”的最大航程。
    依靠7500千米的最大航程,“暗夜凤凰”能够执行几乎所有战略侦查任务,比如从乌木岛直飞加勒比北部的库巴岛。
    两地的距离高达7000千米。
    其实,这也是在研制“暗夜凤凰”的时候,帝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所面对的最远的一条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