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4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去执行任务。
显然,当间谍飞机使用,就更加不需要战术方面的能力。
关键还有,对于任务飞行高度在30000米以上的侦察机来说,搜寻与发现海面舰艇的能力也肯定不会太好。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帝国海军对“暗夜凤凰”始终都是不冷不热。
按海军提出的要求,至少得具备实时情报处理能力,而且在发现敌舰之后,能立即发出消息。
连这一点都办不到,海军就肯定不会考虑。
可惜的是,空军对这些要求明显缺乏热情。
要说的话,也跟高空高速侦察机逐渐失去军事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原因也很简单,在sr71a与“暗夜凤凰”问世后,各国都在着手研制性能更好的防空系统。
比如,空军就在改进“神箭手”防空系统。即将量产的第二代“神箭手”防空导弹,射高已经提高到30千米,射程也达到200千米,最快飞行速度6马赫。只不过,空军依然不是很满意,提出把射高、射程与飞行速度这3项主要性能再提高一倍,而且采用对目标毁伤效果更好的动能战斗部。准确说,应该是撞击摧毁模式,因此要求导弹必须具备极高的末段制导精度。
相对而言,海军的要求更加过分。
虽然dk9的射程已经达到200千米,但是按海军做的规划,最新改进型,在对付战斗机之类目标时的射程至少要达到400千米,而且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争取让射高达到400千米。
这是什么概念?
海军要研制一种由战舰搭载的反卫星导弹!
说是拦截弹道导弹,其实是不想刺激空军。
不要忘了,现役反卫星导弹,不管是部署在地面的,还是由战斗机挂载的,全都编在空军的名下。
要是海军也有了反卫星能力,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空军。
相对而言,由战舰搭载的反卫星导弹,天生就有全球部署的优势,在战术灵活性上更是无与伦比。
到时,帝国海军的战舰,至少是防空战舰,就成了移动的反卫星发射基地。
空军的反卫星武器,特别是由战斗机挂载,只能对付近地轨道卫星的导弹,首先就会被淘汰。
连卫星都能够打下来的导弹,对付高空高速侦察机自然不在话下。
虽然侦察机能转向规避,依靠战术机动来摆脱导弹,但是没人能否认,“暗夜凤凰”这类高空高速侦察机,早已不是无敌的存在,有被击落的可能,而且被击落产生的影响肯定非常大。
在“神箭手”系统正式服役之后,纽兰空军开始限制sr71a的活动范围。
两年之前,纽兰空军决定让sr71a陆续退役,就是因为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被击落的风险非常大。因为主要用来执行极为敏感的战略侦查任务,往往在敏感区域,也就是危险空域活动,所以真要被击落的话,损失1架侦察机还没什么,而造成的政治与外交影响才是灾难。
不说别的,当年试探帝国的那次行动,差点导致帝国发兵攻打梵罗国。
显然,帝国空军也得面对这样的问题。
正是如此,“暗夜凤凰”在正式服役之后,才一直深居简出,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为科研项目服务。
侦查任务反到成了副业。
有确凿证据的侦查任务,几乎都集中在南方次大陆。从帝国本土西南出发,飞越南方次大陆之后,到梵炎洋中部的迪戈基地,或者奥洲西部的空军基地降落,并且在返航的时候再次飞越南方次大陆。
这么安排,主要是梵罗国缺乏先进的防空系统。
此外,在梵罗国周边有大量由帝国控制的军事基地,能够为“暗夜凤凰”的侦查行动支持与协助。
在全球大战爆发后,“暗夜凤凰”才进入正常状态,开始干本职工作。很多跟梵罗国有关的绝密情报都是来自“暗夜凤凰”。这其中,包括梵罗陆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丁镇南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做出梵罗国不会在近期大打出手的判断,并且以此判断为基础,拟定了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计划。
其实,也就是这些表现,让海军对“暗夜凤凰”产生了浓烈兴趣。
当然,关键是全球大战已经爆发,也就不用分得那么清楚了。
在两架“暗夜凤凰”升空后不久,基地司令部发出了一封非常简短的电报,内容只有一句话。
这是一句暗号。
收到电报的除了几个司令部之外,还有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旗舰“刘长勋”号。
通信参谋把电报送来的时候,白华伟刚吃完了晚饭,正在跟刘尊岭商量夜间作战安排的事情。
对空军的帮助,白华伟与刘尊姓并没有当回事,或者说不太看重。
原因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哪怕是一切顺利,也要在4个小时之后,才能收到这两架侦察机的报告,而实际恐怕还要多等几个小时。对一场舰队决战来说,哪怕是4个小时,那也太久了。
此外,海军也做了安排。
就在天黑之前,因为有时差,所以准确说是在他们吃晚饭的时候,部署在霍瓦依群岛与北马群岛的上百架远程巡逻机就陆续出动,而且出动了数十架战斗机,在主要方向为巡逻机掩护。
显然,根本要不了4个小时就能找到纽兰舰队!
第185章 忐忑不安
“按这个办法,在发起首轮攻击之后,除了能够保留足够多的防空战斗机,还能及时发动第二轮攻击。”
在江文龙突然停下来的时候,白华伟与刘尊岭都没反应过来。直到江文龙朝他们身后看过去,两人才回过头去。
通信参谋已经走了过来,而且神色很严肃。
“有消息了吗?”刘尊岭抢在白华伟前面问了出来。
大战在即,舰队司令部的气氛很紧张,而白华伟的一举一动都给了参谋很大的压力,让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虽然现在的舰队司令官是白华伟,但是舰队司令部的官兵都是刘尊岭带出来的。
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应该从容面对。
“第一轮侦查行动已经结束,几乎所有的巡逻机都遭到拦截,暂时无法确定纽兰舰队的准确方位。”
在通信参谋说这句话的时候,江文龙走了过去,接过了他手上的电文。
有一大叠,不过每张电文的内容都很简短,大多只有一句话,少数复杂一点的,也只是多了几组数据。
虽然只是一些数字,但是在参谋军官眼里,这就是情报。
江文龙没啰嗦,立即走到海图前,把这些数据标了上去,而且采用不同颜色的图标加以区分。
在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白华伟与刘尊岭走了过去。
这类图上作业是参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果说在几十年前,也就是白止战之前的那个时代,还能够凭借天赋,以及好得出奇的运气,一跃成为舰队司令官,那么在此后,培养舰队指挥官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且有固定套路。
简单的说,就是从参谋做起!
要说的话,这也是白止战开的头。
正是如此,在帝国海军学院,参谋专业的学员必须掌握大量专业技能,而且没有人能够例外。
用白华伟的话来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没花多少功夫,江文龙就把收到的数据全都标注在了海图上。
情况一目了然,根本就不用做太多的介绍。
在中转岛东北,有一片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的椭圆形海域为暗区,没有一架侦察机进入这片海域。
关键,这片海域呈现东西狭长的走向。
也就是说,纽兰舰队已经在向东航行!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已经有巡逻机到达中转岛西北,而且完成了搜寻任务,并没有找到纽兰舰队。
照此推断,纽兰舰队最迟在12日下午就已经转为向东航行,而且航速一点都不慢。
溜了?
想到这里,白华伟翻出一份在下午收到的电文,还仔细看了一遍。
确实没有记错,登陆中转岛的纽兰陆战队已经停止进攻,只不过没有撤退,准确说是退到了滩头阵地附近。
纽兰军队已经转攻为守,并且着手加强了登陆场的防御力度。
按照投入的力度看,今后几天都不会发动进攻。
显然,登陆部队调整作战部署肯定跟舰队有关。
如果舰队没有撤走,登陆的纽兰陆战队会放弃进攻?
打到现在,守卫中转岛的帝国军队已经退到了机场的西南角,仅仅控制了塔台附近的一小片地区。也就是依托塔台,以及附近的机库等牢固建筑物,守军才能够顶住纽兰陆战队的进攻。问题是,在物资即将耗光的情况下,就算守军官兵个个都悍不畏死,也不等于不会被敌人消灭。
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守军最多能坚持到15日。
原因也很简单,上一次物资补给是在9日夜间。此后就因为丢掉了制空权,而且海岸线全被纽兰军队控制,没办法用运输机与潜艇为守军物资。在9日夜间,送上岛的其实就只有500千克口粮。
这点物资,最多够3天。
哪怕节约使用,而且战斗减员还会降低消耗量,也就只能多坚持2到3天。
关键还有,中转岛上没有水源!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帝国海军在岛上挖了几口深井,此后还安装了一套非常先进的,靠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装置,淡水供应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是这套装置在开战首日就被摧毁,守军此后依靠的,其实是储存在地下设施里面的淡水,以及收集雨水获得的少量淡水。
这些淡水,在明天就将全部耗光!
没有食物,饿着肚皮还能够坚持战斗几日。
如果没有水喝,即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只能坚持2到3日。如果进行高强度战斗,最多就2天。
要命的是,中转岛在亚热带,秋季的日照极为充足,日间最高气温始终都在30摄氏度左右。
按守军的报告,现在最缺的就是淡水。
为了坚持更久,守军的指挥官已经下令集中管理饮用水,并优先保证战斗人员。为了让战斗人员保持状态,甚至有一部分重伤员拒绝接受治疗,要求军医把注射用的葡萄糖水当饮用水使用。
只是,最多就3天。
如果无法在15日之前解决淡水问题,守军官兵肯定没法见到16日的太阳。
可见,中转岛已经唾手可得。
那么,纽兰军队为什么还要转守为攻?
让老天爷解决负隅顽抗的守军官兵吗?
显然,老天爷很不靠谱。
只需要下一场小雨,守军官兵就能多坚持几日。
虽然昼间气温很高,而且经常是晴空万里,但是海洋气候本身就变幻不定,何况西东望洋那边的台风还没过去。没有敢保证,晴朗天气会一直维持下去,而不会在某个晚上下一场瓢泼大雨。
其实,在过去几天,就有几片积雨云层靠近中转岛,只是没有飘到中转岛上空。
显然,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之前在中转岛北面活动的纽兰舰队已经转移,至少对战术做了调整。
这意味着,纽兰舰队指挥官已经有所察觉,或者是料到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即将杀到。
只是,这片海域实在太大了。
东西长超过3000千米,南北宽也在1500千米以上。
如此大的范围,肯定没办法发起攻击。
不是害怕损失,而是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不管是舰载航空兵,还是空军出动轰炸机,都需要保证攻击的突然性,即以突袭为主要进攻手段。
如果失去了突然性,攻击行动肯定会遭受失败。
其实,突袭本身就是进攻的一大特点。
道理也很简单,跟防御的一方比,进攻方本身就有兵力不足、战场控制能力差、情报不够准确等弊端。
即便到了现在,这种优劣对比都没有多大改变。
比如,受飞行速度、航程等性能限制,舰载预警机很难伴随攻击机群执行任务,很多时候也飞不了那么远。相对的,在防御作战当中,预警机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很明显,进攻的一方需要在没有预警机协助的情况下,挑战获得预警机支持的防空战斗机,也就很难掌握战场主动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连突袭都办不到,那就肯定会铩羽而归。
显然,发动突袭的先决条件,其实就是掌握目标的准确方位。
之前,发生在东陆心海的那场战斗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还有,东陆心海的面积还不到100万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迢曼空军的战术,用“机海战术”来补上情报不足的漏洞,恐怕要损失几百架轰炸机。
此外,还没有足够大的把握。
现在该怎么办?
虽然只能继续等待,但是白华伟心里有点忐忑。
不是害怕遭到打击。
其实,在决定从东边绕过霍瓦依群岛,杀到纽兰舰队后方的时候,白华伟就料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当时,他就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先遭到攻击,就肯定能够找到纽兰舰队。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丧失了作战能力,空军的100多架轰炸机也能够干掉纽兰舰队,让5艘纽兰航母全都沉到海底。
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全军覆没,也还有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可用。
此外,几个月之后,还有数艘航母加入东望洋舰队。
相比之下,纽兰海军的家底就没有这么优厚了。
如果此战遭受惨败,纽兰海军不但要损失5艘航母,还包括这5艘航母上的几万名海军官兵。
别说是几个月,就算用1年时间,也未必能够恢复元气。
只是培训几万名官兵就需要大量时间,而且就算培养出来了,也只是没有经受过战火磨练的新兵。
显然,这就是白华伟干预打消耗战的底气。
让白华伟感到忐忑的是,如果斯塔克已经做出准确判断,就很有可能选择撤退,也就能全身而退。
放跑纽兰舰队,那才真的是后患无穷。
在卫星系统完蛋后,只是依靠巡逻机与巡逻舰,要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支舰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况,纽兰空军拥有足够多的战略轰炸机,能用来压制部署巡逻机的基地。
跟纽兰舰队在东望洋打“游击战”,帝国海军肯定会吃亏,即帝国海军需要保护的海域更加广阔,需要守护的航线更加漫长,也就需要在护航作战当中投入更多,而且是更强大的作战力量。
此外,还有分布广泛的岛屿基地。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是拼个两败俱伤,也绝对不能放跑纽兰舰队。
不过,最为关键的,其实是战略层面上的考量。
之前,白华伟已经暗示了江文龙,帝国高层并没打算按照全面战争的标准,来打完这场全球大战。
要想迅速结束这场大战,关键就得逼退纽兰共和国。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纽兰当局清楚的认识到,继续打下去只会一败涂地,从而考虑跟帝国进行停战谈判。
显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歼灭纽兰舰队。
按照战前做的推演,如果没有能够在开战之后歼灭纽兰舰队,哪怕粉碎了纽兰海军攻打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也会让战争持续下去。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就是纽兰海军退守本土,并依托本土抗衡帝国海军。因为没办法在近期出兵孤大陆,所以对帝国来说,要想在近期结束大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没有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跟敌人妥协,而且肯定会扯上迢曼帝国。
果真如此,那就意味着这场仗白打了。
对待这场战争,帝国的底线就是打垮迢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