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456章

帝国争霸-第456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说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说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有“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说,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说,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说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战斗机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选择了重型攻击机,而且着手发展射程更远与性能更好的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
    在决定研制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帝国空军才发现,需要一种重型平台来搭载使用这类导弹。如果仍然是“战10ad”这类轻型平台,挂上2枚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就别想挂载其他武器与设备了。
    当然,kd24a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导弹。
    kd24a的导引头其实就来自kd18c,拥有全频段侦测能力,还具有记忆功能,而且攻击航线标定点由12个增加到了48个,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航线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应付欺骗与干扰。
    凭借高达1800千克的发射质量,kd24a获得了超过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飞行速度超过4马赫。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导弹还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过了现今几乎所有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战16ad”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发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统拼刺刀。
    至于威力,肯定是管够。
    重达250千克的战斗部,达到了100米的杀伤半径,能确保摧毁任何一种防空雷达。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因为不需要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不需要防空压制战斗机拥有多好的机动性能。
    其实,kd24a还没有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比如,暂时不具备对付机动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敌人把雷达部署在履带式底盘之类的机动平台上,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关机,并且以最快速度转移,就有很大的把握避开从300千米之外射来的kd24a,毕竟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至少需要4分钟,而常见的履带式载具能在4分钟之内行驶数千米。再结合有源诱饵,或者是具有相同辐射特征的假目标,就更加有可能让kd24a瞎火。
    关键还有,把雷达部署到机动平台上,提高平台的战术机动性能,本身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提出,反辐射导弹必须得具备对付时间敏感机动目标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在目标消失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空逗留一段时间,等到目标重新出现之后再发起攻击。
    这个要求一点都不简单,实现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延长滞空时间与飞行速度相互矛盾。
    如果保持4马赫的飞行速度不变,那么多飞行15分钟,就得增加3倍的燃料,导弹的整备质量将超过4000千克。
    显然,帝国空军肯定不会接受4吨重的反辐射导弹。
    要获得更久的滞空时间,就必须降低速度指标。
    只要降低到亚音速,别说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哪怕多飞行1个小时,也没有什么难度。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同样没办法接受飞行速度太慢的反辐射导弹。
    针对这个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两级弹体,或者说在攻击阶段让战斗部跟弹体分离,并且为战斗部配备一具加速用的小型发动机,确保在攻击阶段获得4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
    这就是还在研制的kd24b。
    虽然采用了相同的编号,只是序列号不同,但是与kd24a相比,kd24b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导弹。
    严格说来,除了战斗部与导引头,两者没有任何共通的地方。
    当然,研制kd24b的难度比kd24a大得多。
    关键,也就是动力系统。
    kd24a的动力系统,其实是一具整合了助推火箭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而kd24b至少需要两套动力系统,而且这两套动力系统还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准。
    要说的话,也就是帝国空军提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持kd24a的飞行性能的基础上,至少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
    这意味着,仍然需要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
    此后才以亚音速在战场上空飞行15分钟,并且在重新发现目标之后,以4马赫的速度发起攻击。
    要命的是,整备质量不得超过1800千克。
    其实,这也是战术作战飞机通用重载外挂点的上限。虽然名义上能够挂在2000千克的弹药,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肯定要留下一些余量,特别是在挂载导弹的时候,还得使用专用的电气转接部件。
    毫无疑问,不增加质量,又要获得更好的性能,肯定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
    正是如此,kd24b的研制规划一拖再拖,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也没有多大起色,至今都只存在于设计图上。
    所幸的是,对付基本没有战场机动能力的远程防空系统,kd24a就够了。

第226章 长途奔袭
    接下来的战斗,完美的证明了“战…16ad”与kd…24a这对组合的巨大价值。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在半个小时之内,“战…16ad”机群在“攻…8fz”的指引下,使用kd…24a摧毁了特里凡附近所有的远程防空雷达,而且自始至终没有遭到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击。
    达到了300千米的射程,让“战…16ad”不需要冒险进入敌方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也就不会给敌方防空系统开火机会。
    虽然有少数野战防空系统生存了下来,但是也被随后杀到的“战…10ad”摧毁。
    等第三波打击结束,特里凡的空防系统已彻底瘫痪。
    此时,还没有到24日凌晨。
    随后几个小时,部署在斯兰的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以及海军岸基航空兵倾巢而出,用行动给纽兰空军与梵罗空军上了一课。
    当然,学费非常的高昂。
    到24日的凌晨5点过,首轮空袭行动宣告结束的时候,帝国空军与海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大约2000架次,投弹量超过12000吨,精确制导弹药的占比高达60,总共摧毁近万个目标。
    不可否认,这里面存在一些水分,比如摧毁目标的数量,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只是,这个晚上的行动,充分展现出了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尤其是远远超过了对手的战场统治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来自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先进武器装备,而是由整个体系决定。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系统战”的先进性就已展现出来,并且宣告依靠几种先进武器就能取得胜利的时代已经结束!
    相反,哪怕是老旧装备,只要使用的方法得当,依然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比如,帝国空军的“轰…9d”与“攻…8fz”、帝国海军的“攻…5”与“攻…6”,还有占到弹药消耗量40的非制导炸弹,不但算不上先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老旧,却依然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在打击行动宣告结束时,以特里凡为中心的梵罗南部地区的防御体系已经彻底瘫痪。
    不过,也并非没有遗憾。
    因为没有能够在第一波攻击当中摧毁特里凡附近的野战防空力量,加上第二波攻击是以补充轰炸为主,此后还预留了一些时间给“攻…11a”机群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所以针对空军基地与机场的轰炸行动推迟了大约一个小时,而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飞机,全都利用这个机会逃走了。
    这其中包括近百架f…15与f…16,以及4架价值更大的e…3b。
    此外,梵罗空军也就损失了近百架f…4e(i)。
    如果需要,梵罗空军能在短期内向南部地区增派数百架作战飞机。
    经过此战,帝国空军暂时掌握了梵罗南部地区的制空权,而空中打击行动也在24日进入到第二阶段。
    主要就是扩大轰炸范围,由空中突击转为战场压制。
    随着作战力量增强,以及打击目标的减少,最快在3天之后,就将开始轰炸南部地区的地面部队。
    可见,在最初几天里面,依然需要重点打击敌人的防空部队。
    虽然在第一阶段轰炸中,已经摧毁梵罗南部地区的远程防空力量,但是仍然有部分野战防空部队得以幸免,而且大多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其中不少还部署在特里凡附近,对过往的作战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
    放在以往,帝国空军至少都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大半个月的时间来对付这些分散的野战防空系统,尤其是能够单独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配备了火控雷达的防空导弹发射车。比如在波沙湾战争中,帝国空军在夺得制空权后,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搜寻与消灭伊军的野战防空系统。
    只是这次,帝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在24日下午,帝国空军就把“战…16ad”撤了下来,并且在当晚就转场飞回了本土。理由是,这些重型战斗机没有完成全部验收测试,可靠性不是很高,不适合频繁出动执行作战任务。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配套的kd…24a还没量产,而且库存只有几十枚。
    既然只能使用射程还不到100千米的kd…18c,那还不如出动“战…10ad”,完全没有必要动用“战…16ad首发
    此外就是,等西北战场发起反击,更需要像“战…16ad”这样的重型作战平台。
    道理也很简单,在高原作战,依靠更大的起飞重量,重型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轻型战斗机。
    当然,撤走“战…16ad”机群没对作战行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天亮前,有2个“战…10ad”分队到达斯兰,而且都在天亮后出动,参与上午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投入了足够多的“攻…8fz”,帝国海军也出动了数十架“攻…6cz”为攻击机群护航。
    这些海军的电子攻击机,全都来自波沙湾。
    以帝国陆军为首的联军已经攻占了巴格达,正在按计划向北推进,围剿逃往北部地区的残敌。
    伊军已被击溃,仍然在负隅顽抗的也是些残兵败将。
    到24日下午,进驻斯兰的电子攻击机已经超过100架,此外还有差不多150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正是如此,才能为每支飞往战区的攻击机群至少安排2架电子攻击机,以及4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关键还有,野战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都不太远,一般就只有20千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