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4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如此,巴铁才会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御部署始终都以伊堡为中心。
即便在西北铁路通车后,巴铁依然没有对基本战略做出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西北铁路还只是单线铁路,年运力还不到2000万吨,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后才能达到设计的5000万吨。即便按照最为理想的情况,都要到新历160年之后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万吨的运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历149年修订的最新版作战计划,在战争的第一年,算上参战的部队,帝国需要向巴铁输送6000万吨物资,如果在第一年就发起大规模反击,运往巴特的物资至少都还要增加2000万吨。算下来,西北铁路的运力,仅仅相当于实际所需运力的三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另外的物资依然得走海运。
因为大部分物资送往卡拉港,所以巴铁当局无路如何都得以伊堡为重,而且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此外,西北铁路的战略价值就摆在那,肯定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也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来保护这条铁路。
如此一来,就更加得以本土北部地区为重。
不过,这只是摆到台面上的理由。
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益之争。
前面就提到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东方集团的地位,巴铁当局不希望过分的削弱梵罗国。
为此,在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当中,巴铁自然会有所保留。
正是如此,过去拟定的针对梵罗国的战略计划,前期都是抵挡梵军的进攻,在稳住战线之后发起反攻,而反攻的最终目的只是夺回被梵罗国控制的克邦南部地区,然后就得坐下来跟梵罗国谈判。
就算爆发全球大战,也要在占领克邦南部地区之后转攻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时间完成战争动员,而在此之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与控制梵罗国的其他地区。很明显,按照巴铁当局的盘算,如果大战在完成动员之前结束,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到时候战争还没结束,也可以另想办法。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总比立即发动战略进攻好得多。
只要搞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顶住梵军的进攻,稳住战线后,巴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了。
当然,巴铁当局给出的理由却是,正在按计划为攻打克邦南部地区做准备。
此外,巴铁当局一直要求帝国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师参战,却没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也与此有关。
第三十三步兵师是山地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前更擅长在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反到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对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部队,设想的战场就是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出动前者,肯定是针对克邦南部地区,而出动后者,那就是冲着德城去的。
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矛盾,丁镇南等将领没有发言权。
只是,仅仅就军事问题而言,成立联合司令部,整合与统一指挥体系,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派李天凌过来,也算是一步妙棋。
关键就是,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帝国空军的地位不可替代。
虽然巴铁也有一支规模不小,战斗力也相当强悍的空中力量,但是跟梵罗空军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打造一支现代化空军需要的投入,远远超过巴铁的承受能力。
加入东方集团之前,巴铁空军拥有大约600架作战飞机,梵罗空军在同一时期拥有的作战飞机在1500架左右,双方的兵力对比为25比1。到大战爆发之前,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还不到350架,而梵罗空军的作战飞机则达到了2100架,兵力对比超过了6比1。由此也不难看出,巴铁空军的作战飞机不管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在相对数量方面,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都在降低。
虽然凭借性能先进的新式战斗机,比如从梁夏帝国购买的“战10a”,巴铁空军保持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但是有效的规模,意味着在大规模战争当中,巴铁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肯定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简单的说,巴铁空军肯定能够坚持到联军大举介入之时。
其实,在加入东方集团之后,巴铁打造空中力量的理论基础,也就只是应付大战初期的突然袭击。只要能顶住敌人的第一轮猛攻,随着联军的空中力量到达,巴铁空军就能退居二线了。
按照相关计划,联军的空中力量能在1个月内参战。
当然,实际上要不了这么久。
在大战爆发的当天,帝国空军的战斗机就参加了保卫伊堡与卡拉港等大城市的战斗,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打到现在,帝国空军已经是货真价实的顶梁柱。
这么说不是在贬低巴铁空军,而是巴铁空军的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因此大部分作战任务都落到了帝国空军身上。
不说别的,帝国空军部署在巴铁西北的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1000架,只是在白沙瓦基地就有400架。还有数百架重型战斗机部署在帝国本土西北,至于部署在后方的轰炸机,那就更多了。
显然,在联军航空兵总司令的人选问题上,巴铁当局不会有任何异议。
只要空中力量的地位不降低,地面作战仍然得依靠空中支援,那么航空兵总司令在联军司令部里就有很大的话语权。到时候,哪怕由巴军将领担任地面部队的总指挥,也能控制战局的走向。
让李天凌出面,那就更加如此了。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的高级将领几乎都去帝国的军事学院深造过,而且大多是在廉旭升执政时期去的帝国。至于巴铁的空军将领,几乎全都能跟李云翔扯上关系,其中不少是李云翔的挚友。
要说的话,李天凌比白华伟还吃得开。
毕竟,巴铁海军的规模很小,地位一直都不是很高,因此海军将领在三军总参谋部没什么发言权。
只是看这两层关系,巴军的高级将领就不会为难李天凌。
当然,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按白华伟所说,李天凌在过来前,回到帝都会见几名巴军的代表,就组建联合作战司令部进行了初步协商。
双方最主要的分歧,其实是兵力规模。
就巴军将领的意思,除非帝国陆军能全力以赴,至少得让巴铁这边的4支主力部队全都参与进攻行动,不然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第一阶段反击行动当中,就只能以攻占克邦南部地区为目的。
言外之意,巴铁还没有进攻梵罗国本土的打算。
虽然经过多次磋商,特别是在周涌涛亲自出面之后,巴铁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承诺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会投入兵力参与后继进攻行动,并且为联军后勤保障,但是往根本上讲,巴铁这边的作战行动依然得以帝国陆军为主,还必须尽快打破僵局,确保在旱季完成战略突击。
不要忘了,南方次大陆的旱季将在4月底结束,而大陆战场的春季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到来。
毫无疑问,大陆战场才是主,而南方次大陆不过是次要方向。
按照白华伟的意思,如果没能在旱季结束之前取得战略突破,就不得不考虑采用巴铁的战略方案。
这里的“战略突破”指的是攻占梵罗国的首都,并且控制其核心地区。
显然,首先就得控制首都德城所在的西北地区。
为此,周涌涛不但把李天凌派了过来,还让白华伟担任梵炎洋舰队总司令,确保能全力协助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得由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
只是,周涌涛没有下达命令。
因为还没有就联合指挥的问题跟巴铁达成协议,所以首辅不会签署相关任命书,就连口头命令都没有。
其实,这也是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原因。
白华伟说得很清楚,首辅的意思就是让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至少在巴铁军队参战之前,得把握好地面进攻的节奏,确保朝着对帝国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力争在半年之内取得胜利。
为此,不但由白华伟指挥的梵炎洋舰队得全力配合,就连李天凌的航空兵也会听从丁镇南的调遣。
显然,这个安排超出了丁镇南的预测。
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丁镇南一点都高清不起来。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现在这一套,就必须强攻梵罗国的西北地区,不但要投入大量兵力打消耗战,还很有可能遭遇丁镇南努力回避的问题,也就是不得不直接面对占领区内数以亿计的平民。
丁镇南坚持以战略穿插为主,也就是不想被占领行动拖后腿。
当然,这也反应出,周涌涛确实是地面作战的外行,或者说想当然的把地面战争当成了海战。
对此,丁镇南也就只能抱怨几句。
周涌涛不但是帝国首辅,也是帝国军队的实际统帅,而丁镇南是帝国军人,必须执行统帅的命令。
这仗,不管是能打或不能打,都得打!
第237章 各取所需
因为要去伊堡走马上任,还得会见巴军的高级将领,商讨解决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所以在当天晚上,准确说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专机,没在卡拉港逗留。
其实,李天凌直到离开,都没有跟丁镇南单独交流。
至于丁镇南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见面之后,其实是在回到前线司令部,商讨作战行动的时候,李天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队的翅膀与守护神,因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航空兵将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听从丁镇南的调度。
显然,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让刘尊山单独找李天凌,明显是多此一举。
关键就是,李天凌并非空手而来。
在11月10日之前,至少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1500架作战飞机,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铁。
这些作战飞机,大部分来自西北战场,包括3个王牌航空队。
“王牌”这个称呼,其实是战时独有。按照传统的定义,只有取得的战果5倍于所装备的作战飞机的总量,才能获得“王牌”的头衔。只是在扩大到攻击机部队,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迅速增加之后,评定的标准不再限于空战战果,陆军的主战装备与海军的舰艇全都算了进去。
没有改变的是,王牌部队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这是3个航空队,而不是航空联队。
其实,“航空队”也是战时编制。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