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一座植物园后-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六,姚冰和谭双双趁着冰雪未化的时候,准备来梅园看雪中红梅。
W市属于南方,很少见到鹅毛大雪,往往一边下一边就化了,或者是雨夹雪,落地的时候变成了雨水。
然而这次不一样。
昨天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气温跟着降了五六度,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丝毫没有融化的迹象。
这样少见的场景让两人兴奋不已。
只是,天气可真冷啊。
两人从车上下来,鼻间呼出阵阵白雾,一边打着寒颤一边往前走。
今天的温度是…3℃到…8℃,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厚厚的羽绒服无法阻挡严寒,刺骨地寒风吹得头皮生冷,姚冰急忙戴上帽子,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由于来得早加上阴天,天气昏暗,游客稀少,整个植物园显得分外寂静,多了几分萧索的味道。
两人心里有点后悔。
“我们是不是来得太早了?还不到8点。”
“确实有点早,没看到几个人。”谭双双环顾四周:“不到开园时间,人少也正常。”
“好冷啊。”姚冰跺了跺雪地靴,觉得脚几乎冻得失去了知觉。
两人进入帐篷,立刻感受到一股暖意。见没有什么人,在里面待了十几分钟才离开。
进入花间集,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刮过的寒风似乎变小了。
没有寒风的侵蚀,冷意顿时散去了许多。
‘可能是围墙和树木的遮挡作用吧。’姚冰在心里想。
道路上的积雪打扫得很干净,两侧的草木下方却堆了一层。
树枝上的雪压在枝头,从中间冒出凹凸不平的枝干,银装素裹,厚重的一直沿着道路蔓延,天地间唯余纯白。
好美。
尤其是松树,枝干被冰雪笼罩,像是堆满了积雪的巨大圣诞树。
由上到下,随着层层枝条覆盖了一层又一层,风雪中透着苍翠,造型优美,引人瞩目。
两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花间集,不由得拍了好多照片。
天色渐渐明亮了一些,两人坐上观光车来到梅园,同行的有四五人,看来并非没有游客。
到达目的地时,姚冰从半圆形的拱门中看到了落雪红梅,顿时眼前一亮。
伴着悠远的古琴声,她们从古朴院门进入梅园。
不知道是哪里不同,但心境似乎变得不一样了,在古典的韵味中沉淀下来。
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小径,梅花林中假山林立,顶部落满了雪,地面白茫茫的一片。
周围白色、粉色、红色的梅花开满枝头,有些正处于盛放姿态,花蕊伸展;有些仍是小而圆的花苞,小巧可爱。
粗壮的树干盘曲,上方分枝众多,密密麻麻。
雪压梅枝,在银色的世界里透出一抹独有的色彩,在万物凋零的冬日傲然绽放,孤高清冷,美不胜收。
姚冰内心颇为激动,环顾四周,仿佛连寒冷都感受不到。
心心念念的雪中梅园,终于见到了!
和她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姚冰和谭双双沿着的小径往前,仰头看着其中一棵开得正好的红梅,不由得走上前去。
靴子踩在积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红梅的枝条遮住了头顶的视线,她抬手碰了碰下方的几根梅枝,堆积的积雪从枝头扑簌簌地落下,一抹沁凉沿着指尖传入四肢百骸,触感明显。
谭双双拍下了雪落的场景。
朵朵红梅在掉落的积雪中逐渐展露出艳丽的全貌,唯美到不可置信。
古琴声声,悠扬沉稳的曲调与眼前的意境相得益彰,好似穿越了时空,跨越数百年的喧嚣,与古人一起赏梅。
四处积雪遍布,走在小径中,面积广阔的梅花林环绕着四面八方,各个繁茂到遮住视线,在一片白色中几乎辨不清方向。
数条小径穿插于林间,每个转弯的凉亭、假山、山石各有不同,犹如迷宫,却处处透着精致。
尽显江南古典风貌。
凉亭中,‘人’字形的屋檐堆满了积雪,只露出青灰色的瓦片一角。
瓦片层层向上排列,整齐巍峨,下方朱红色的廊柱展露于人前,光滑油亮,未被大雪侵蚀,鲜明的颜色对比令人惊艳。
两株高达4米的蜡梅,一左一右分布在两侧,盘曲的树干似老树桩,分枝众多,遮住了大半的廊柱与屋顶的瓦片。
小巧的黄色花朵开满枝头,数量繁多,蜡质的光泽宛如琥珀,积雪落在上方,却掩盖不了清丽的颜色与浓郁的香气,无比动人。
简直太美了。
姚冰用手机拿着拍照。
朱红的廊柱前方,是数枝开满黄色小花的曲折梅枝,落雪的屋檐和青砖黛瓦更添意境,让人惊叹于照片的效果。
老祖宗的审美真是绝了!
再往前,继梅花林之后,江南园林式的庭院展现在眼前。
砖红色的宫墙将整个庭院围绕,不是大红色的明快,而是更深沉、更稳重的颜色,大气雅致、庄重威严。
一株株白梅或枝条下垂、或沿着墙面伸展至上方,在雪景下展现出惊人的美,每一处都是打卡点。
两人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久久未曾移开目光。
回神后,姚冰看到这里有二三十名游客,基本上每个都带着单反,对着落雪的梅枝和红墙不断拍照。
还有几位身披斗篷、妆造精致的女生,身后跟着摄影师,她们走在古色古香的廊院之中,不需要多加修饰,随手一拍便韵味十足。
姚冰两人也拍下这难忘的一幕。
层层积雪中,红墙青瓦,白梅点点,古朴悠远的气息扑面而来。
极致的配色,极致的美。
没有哪个景色能够超越。
……
毫无疑问,花间集‘雪中的梅园’在各大平台中刷屏了。
除了红墙白梅YYDS,其他雪景同样让人迷醉。
积雪之下的一处屋檐,一处墙角,一根落雪的梅枝,在摄影师的镜头下,足以封神。
叶晗对此深感欣慰。
最后一个景观区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这样她就放心了。
最近叶晗正在申请3A级景区的评定。
W市的景区正式运营满一年便可向市文旅局申请,从1月1日开始申报。
材料已经提交上去了,预计十五个工作日便能批复下来。
以花间集如今的规模、设施、安全性、口碑等等,毫无疑问会通过。
不过叶晗的目标不是3A,而是4A。
可惜无法一步到位,按照规定,要先从3A逐级上升。
3A景区评定一年后才能申请4A级景区。
4A的评定需要上报到省级单位,各省名额有限,但叶晗觉得应该可以。
等到荒山造林完毕,森林覆盖率提升,明年这个时候大概率能评定为4A。
至于5A,年限更长,且全国所有4A景区一起竞争,名额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可能性不大。
叶晗没想过达到5A,能达到4A已经很好了。
明年若是能挂上4A的牌子,花间集将更有底气。
第157章 科研成果与大礼包
经过近两个月的开荒; 动用了大批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荒山上的碎石、杂草基本清理得差不多了。
枯死的草木被运走,土地大量翻新,山地被前两天的大雪覆盖又融化; 雪水流过山坡; 相当于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灌溉; 给余下的草种和树木萌发奠定了基础。
瑞雪兆丰年。
天气放晴的时候; 叶晗随着王洪年等人去检查了一番。
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山体的变化,表面的石块、废弃物全部清理干净; 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当初无法攀登的两座山头也平坦了许多,能够直接登顶。
总体来说达到了开荒效果。
叶晗环顾四周:“王哥,你和工人们再仔细检查一遍,没问题的话下周验收。”
王洪年翻看着土壤:“好的园长。”
验收有一整套的标准; 双方都很熟悉,无需叶晗费心。
不过刚开荒的土地稍显贫瘠,要施加有机肥长期养护,植物营养液的灌溉也少不了。
1140亩的范围,按照W04的能力要分四次建造完毕; 规划同样需要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
等到3月份气温回升后,叶晗准备先对第一个山头进行绿化和开垦。
预计引入上百种本地树种,数以万计的树苗;背面则栽种鸡爪槭、R国红枫等; 营造茂密的森林和秋季的盛景。
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根据系统的扫描图; 离茶园最近的第一山体表面积最大; 为423亩。
去除盘山步道、悬崖石壁、其他的造景; 绿化面积大约在380亩左右; 90%的森林覆盖率。
具体以打造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针叶树林为主,配合多种多样的灌木,达到植树造林的目的。
树苗的占地面积较小,一亩可栽种300…500棵,也就意味着树苗的需求量在12…19万棵,数量可谓庞大。
几乎超出目前花间集所有植物的总和。
市面上的本地树苗价格不高,比如胸径3…4公分的香樟树苗,售价不到30元。
但全部栽种这类纤细的树苗会显得十分稀疏,且生长周期过长。
即使植物营养液能够激发细胞活性,促进快速生长,也不可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长成粗壮的大树。
思及此,叶晗打算引入胸径在8公分以上的树苗,同时配合至少30%的成品树。
如此一来,花费就高了。
由于占地面积的增大,每亩大约能栽种200棵树苗。
单株优质树苗的价格在60元以上,成品树单价至少600…800元;鸡爪槭树苗密度不变,单价按照100元/棵计算,初步核算……
叶晗大概估算了一下,至少要花费1200…1500万。
这只是一个山头,加上另外的两个,单单引入树木就要3000…4000万元。
开荒造林果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时距离3月份还有1个月的时间,叶晗准备从现在开始招标。
分为两部分,本地树种和槭树类,两项均为金额高达600万的大单。
相信提出要求后,园艺公司一定能给到很好的报价。
除此之外,像珙桐(一级)、红豆杉属植物(一级)、普陀鹅耳枥(一级)等名贵树种也可引入。
珙桐,存在于6000多年前的新生代,为我国独有物种。
开花时,满树的花朵好似一只只展翅飞翔的白鸽,又被称为鸽子树,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叶晗在公园里见到过,特别漂亮。
而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
果实成熟时,一颗颗小巧的红果挂满枝头,形似‘相思红豆’,故得名红豆杉。
红豆杉属的所有种均为一级保护植物,极为珍贵。
普陀鹅耳枥这位‘地球独子’更不用说了,全世界仅有一棵野生‘夫妻树’,珍贵到无法言说。
届时可以将它们栽种在盘山步道的两侧,以供游客观赏。
或者单独建立一个珍稀树种观赏园,也不错。
叶晗让王洪年放出招标消息,先对比苗木的品相和价格。
至于具体的树种搭配和数量,相信这些经验丰富的园艺公司会给出完美的报价和策划案。
届时根据W04的立体图加以调整,便可确定最终方案。
2月初,郁博士等人的专利申请已成功受理,并完成了初步审核。
虽然专利的审核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根据递交的一系列材料,足以证明花间集研究所‘基于稀有兰科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及批量培育’专利技术的真实有效性。
相关学术论文也在国家期刊上得以发表。
郁博士隐去了最核心的技术,将其余的培育过程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并将实验结果和多样性报告加以刊登,详细到无可指摘。
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这项成果背后的重大科研意义。
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内的整个学术领域的震动。
无数人将目光投向了花间集。
继连续打破两次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培育出全国第二株银丝贯顶牡丹之后,对方又一次交出了可怕的成果。
稀有兰花的有性生殖!还是批量!
岂不是意味着,国内濒危的兰科植物有救了?
这是多么重大的研究成果!
诚然,由于兰花天然特性的原因,有性生殖的培育数量最多在几十株、上百株,远不及组织培养从1到1万的规模。
可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
后者是为了将价格打下来,让兰花走入千家万户,降低大众心中野生兰花的价值,更好的保护它们。
而花间集则是为了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使濒危植物得以繁衍和传承。
数量根本不重要,传承的意义最重要!
更让大家震惊的是,困扰世界的难题不仅被花间集的研究人员突破,而且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太可怕了。
“真的假的?”
“怎么这么快?”
“速度…堪比光速。”
“也不算。以前有不少人研究过,只是太难放弃了,成果是有的。”
“我们组织培养才进行了七八年,有性生殖居然出来了?”
“专利如果是真的,那我们走在世界的前端。”
“哪个团队这么厉害?什么来头?”
“我专门搜了主研究人员郁思明。中科院出身,毕业不到两年便被高薪挖去M国研究所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众多,还在SCI刊登过两篇。”
“那确实非常厉害,是个天才。”
……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①
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绝对是学术论文的顶级。
很快,叶晗就接到了来自国家植物园的叶华西教授、Y省热带植物园的许主任、林业局梁局长以及侯博士等许多人的询问。
叶晗一一回复消息:“研究成果是真的。
不过目前只完成了杏黄兜兰和硬叶兜兰的批量培育,其他兰科植物仍在研究之中。”
毕竟时间有限,取得野生样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而且兰花种类不同,需要的培养基配比也有差别,目前只完成了叶晗从Y省带来的种苗培育,未作后续的研究。
等到3…5月份兰花花期到来,样本数量足够丰富,届时将开展更多品种的栽培。
相信经过植物营养液的灌溉,兰花种子的可用率也会大幅提升。
得到叶晗确认,中科院的两大研究所顿时坐不住了。
尤其是Y省热带植物园,它所在的地区本就是野生兰花的原产地,担负着保育稀有兰科植物的责任,肩上压力巨大。
若是有了这项技术,何愁野生兰花的族群不能壮大!
他们非常需要这项技术。
眼下专利仍在审核之中,自然不能透露核心技术,以防有人冒领研究成果。
但许主任与研究所商议后,计划3月份来花间集考察,并与对方签订输送兰花种苗的协议。
通过高价购买对方培育的兰花种苗,放在野生环境下加以适应,从而达成拯救濒危兰花的目的。
叶晗对此乐见其成,并提议达成双方互助合作。
Y省热带植物园向花间集输送野生兰花样本(种子、花粉、扦插枝条等),花间集则给对方一定数量的兰花种苗。
一拍即合。
这样花间集便能从多个样本中获取不同基因,更好得维护多样性,优中选优,培育出最优质的兰花。
在叶晗去'兰花秘境'查看移栽后的兜兰、杓兰的生长状况时,系统的声音在脑海中响起:“恭喜宿主完成采集任务,请领取超级大礼包。”
叶晗愣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