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热吻北极-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知道是被吴月弄得心虚还是什么,宋郁每次都会默默地走开,也不和他有眼神的交流,虽然她常常能感受到来自背后的光压。
冬季的北极浮冰变幻莫测,为了安全考虑,最终考察队决定放弃抵达之前预定的站点,全速前往新奥尔松。
新奥尔松是一座极北的边陲小镇,在万里冰封的白色世界里,宋郁第一次感受到人烟的气息。
小镇上坐落着六十多栋房子,几乎都是各国的科学考察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学城,除了偶尔稀少的游客,遇见的每个人几乎都是科学家。
在新奥尔松,冬季常驻人口不多,只有八十多人,甚至不如雪原号上的人加起来多,但社会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机场码头、医院旅馆和商店,甚至连健身房都配备了。
雪原号抵达码头后,黄河站的冬季驻站队员早就在此等候。
因为黄河站里可供住宿的房间有限,考察队一半的人留在船上进行补给配置的工作,一半的人去到黄河站休整,利用站内的科考设备进行研究。
宋郁被安排去了黄河站住宿。
新奥尔松的码头很小,就是顺着海岸沿伸出来的一条不足三米宽的堤,不远处是苍茫连绵的雪山。
原本清冷的码头,在此时变得很热闹,到处都是穿着红色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服的中国人。
码头上的工作人员不多,只有四五位,但接待整个雪原号几十人的工作做起来有条不紊。
宋郁不像其他人,有很多科考设备要负责照看搬运,她把自己一个背包的行李和摄影器材交由工作人员装上运输车就不再管了。
她站在岸边,望着对面的雪山发呆。
在这样开阔之地,仿佛整个人的胸怀也跟着被打开了。
左右没有事情可干,宋郁拿起相机,蹲在地上又不知道在拍些什么。
她眯着一只眼睛,视线凝在镜头上,画面装进去的是绵长的海岸线。
虽然是极夜,但码头到处是白色大灯,加上雪地反光,显得整个夜晚也是亮亮的。
这时,画面里多出了一双腿,西裤皮鞋,干净得一丝不苟,从远处走来,在她面前停下。
宋郁愣了愣,放下手里的相机,抬起头向上看。
周琰双手抱臂,好整以暇地和她对视,一身西装笔挺,手腕处西装的袖口向上收束,露出白色的衬衫,银色圆形的袖扣纹理精致,在风尘仆仆的人群中间,透着一股儒雅矜贵。
他细长的眸子里含了笑意,仿佛半点不记得之前两个人在慈善晚会上闹得不愉快。
“好久不见。”周琰说。
宋郁着实没有想到会在这种地方碰见他,吃惊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她一边问,一边站起来,但因为蹲得太久了,脚发麻,重心不稳,一屁股往后坐进了雪地里。
周琰弯腰抓着她的胳膊,帮她站起来。
“谢谢。”宋郁语气不算热情地道谢,自然地向后退了一步,和他保持着一米之外的聊天距离。
周琰将她的警惕看在眼里,解释道:“我来新奥尔松,是为了拜访一位美国地质学家,请他帮忙分析一个铜矿的地质报告。”
北极地区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周琰的家族是以矿产企业发家的,也是最早在北极圈和好几个国家有合作挖掘矿产资源的国内企业。
“放心,不是因为你。”他补充。
闻言,宋郁面色一滞,小声嘟囔:“我也没那么自作多情。”
…
雪原号的甲板上,考察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繁忙的作业。
“裴队,所有带下船的设备物资都已经清点完毕,你看看?”张铖手里拿着纸夹板,板子上夹了两张清单,递过去。
裴祉目光远眺向码头,将岸边两人的互动看了眼里。
他的视力很好,记性也不错,一下认出了站在宋郁对面的男人是谁。
“裴队?”张铖注意到他的走神,出声提醒。
裴祉眼睫振了振,缓缓地收回视线,伸手接过纸夹板,翻页的动作很大,显得有些随意和不耐烦。
“没问题,准备出发吧。”
雪原号和码头连着一片片的皮艇,下船时踩在皮艇上,可以做到干登陆,不用弄湿鞋裤。
裴祉双手插在红色队服的兜里,两条腿迈得老长,步速很快,张铖在后面跟得很吃力,也没有他走得稳当,时不时跟着皮艇晃动身体。
宋郁之前虽然不怎么待见周琰,但是自从上次慈善晚宴说开了之后,她已经很久没见过周琰。
加上身处荒野自然,心胸开阔了不少,看周琰也没有那么不顺眼,过去闹得不愉快算是翻篇了。
两个人站着闲聊了不少内容,宋郁对他计划投资的铜矿很感兴趣,从铜矿开采聊到铜矿纯度以及后续加工。
“你要是对铜器感兴趣,有机会可以去一趟朗伊尔城,那里有一家专门定做铜制艺术品的小店。”
闻言,宋郁挑了挑眉,问道:“什么样的艺术品?能做首饰吗?耳环什么的。”
周琰拿出手机,“应该能做,我上次去拍了些照片,你可以看看,有些人还会自己画图纸请店主制作。”
宋郁探过脑袋,看着他手机里的照片。
每一张照片拍的铜制艺术品都十分精致好看,大到一对驯鹿鹿角,小到一枚戒指。
宋郁被其中铜制品的做工吸引,两个人不知不觉挨得距离很近。
裴祉站在他们身后,望着两个人的背影,皱了皱眉。
“借过。”他的声音冷淡。
宋郁全神贯注盯着手机屏幕,听到后背的声音,只是下意识向后退了两步,给他让出通道的位置,头也没抬。
反倒是周琰的目光落在出现的男人身上,停留了许久。
裴祉眼眸低垂,看一眼完全无视他的宋郁,而后很快移开,对上周琰的目光。
周琰朝他颔首点头,打了个简单的招呼,好像彼此认识。
反倒裴祉的脸上面无表情,径直往前走。
周琰望着男人离开的背影,一如既往的傲慢,他无奈地摇摇头。
“你这些照片能发给我吗?”宋郁翻完了全部照片,终于抬起头来。
周琰收回视线,“可以。”
他把照片以及朗伊尔城小店的地址和名字一起发给了宋郁。
在新奥尔松没有信号,信息传送很不方便,花了不少时间。
裴祉处理完全部的工作,余光瞥到码头另一边,发现那两个人还在凑着脑袋聊天。
他的眉心皱得更深,薄唇轻抿,站在黄河站驻站队员开来的皮卡车前,沉声喊道:“宋郁!我要走了,马上过来!”
作者有话说:
宋郁:你干脆泡醋坛子里得了。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拂晓 80瓶;50568410 17瓶;太一 10瓶;sooyaaa 5瓶;peachi…、鱼渊远、Ms。susie、39420055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4章 北极
自雪原号从上海出发; 一路抵达黄河站,已经过去了月余的时间。十二月底,在北纬78度的城镇; 早就告别了太阳。
长期居住在此的人们,以很娴熟的速度接受了极夜的到来,生活轨迹没有因为持久的黑夜而改变,依靠钟表,维持着二十四小时的生物节奏。
然而对于宋郁来说; 开始两天的新鲜劲儿过去以后,变得非常难熬; 黑暗好像天然会使人的情绪变得低落抑郁。
考察队里不少人也和她一样; 压抑沉闷。
所以通常北极的科学考察会选在夏季; 在夏季的时候,新奥尔松有两百多名科学家聚在这座小镇; 到了冬季,大部分的人员都会撤离,躲过极端的严寒与漫长的极夜。
为了缓解大家的情绪,加上他们抵达黄河站的第二天正好是赶上冬至; 黄河站的站长和船长商议,全员一起包饺子吃。
新奥尔松的面积很小,各个国家的人聚在一起; 谁都认识谁,过个节什么的,也都会邀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分享。
于是; 这一天傍晚; 小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聚在了黄河站里。
黄河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正红色房子; 总面积有五百来平方米; 门口立着两头巨大的石狮子,挂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金属牌子,在极简的建筑外观下,衬托得庄严而肃穆。
此时,黄河站的休息室、食堂里挤满了人,大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包饺子,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例有一比一,实现了一对一教学。
宋郁也凑了个热闹,只是她一点不会包饺子,既不能给外国友人输出中国的传统技能,也不能帮上忙,很快就被嫌弃占位置,赶出了混乱的食堂。
她蹭了蹭手上沾到的面粉,沿着走廊往卫生间的方向走,走着走着,无意听到两个人对话的声音。
船长的声音粗粝,辨识度和穿透力都很强,他呵呵笑道:“周总,您看,这一路没出什么岔子,完完整整把宋郁给您带回来了。”
周琰的语气亦是客气有礼,“有劳船长,让您费心了。”
船长摆摆手,“没有没有,哪里的话。”
闻言,宋郁眉心紧皱,走了过去。
船长余光瞥见她来,将夹在胳膊下的帽子戴起来,脸上一副了然的表情,识相地不打扰。
“正好,你们俩聊。”
周琰看见她,惊讶的神色一闪而过,很快恢复常态。
半晌的沉默。
“刚什么意思?”宋郁开门见山地质问。
周琰在她身上吃过亏,早就摸清楚了宋郁是什么性格,逼紧了就会往回退,防备心和戒心很强。
“你别误会。”他解释道:“是沈总听说你要跟考察队来北极,怕你惹事,所以拜托我帮忙和船长打声招呼,多照顾照顾你。”
宋郁眉头皱得更紧,语气生硬,“你告诉她,我已经成年了,不需要照顾。”
周琰没想夹在沈舒芝和宋郁之间,两头不讨好,他耸耸肩,“要说你自己去说。”
远处,一位大鼻子,棕红色卷发的美国教授从休息室探出头来,“Eric——”
Eric是周琰的英文名。
他继续道:“我介绍一位教授给你认识。”
周琰最后扫了一眼宋郁,看出她的情绪不佳,决定还是不要再招惹为妙,转身和她擦肩而过。
…
休息室里坐着不少对包饺子没有太大兴趣的学者教授,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喝酒闲谈,多是进行一些专业上的交流。
周琰进去的时候,正好看见美国教授Jeton在和裴祉聊天。
裴祉靠在沙发椅上,眼眸低垂,食指指尖在椅背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轻敲,三句话里只挑一句回,不耐烦的神色就差写在脸上。
偏偏这个美国人神经大条,一点看不出来,还兴高采烈地朝周琰招手示意。
周琰以前跟着长辈去裴家拜访的时候,和裴祉打过几次交道,他这个人要说和宋郁还挺像的,都是一副对人爱答不理的模样,不动声色里就把别人的企图看穿,透彻到周琰对上他的眼睛,都会觉得打怵。
“Eric,你昨天给我看的铜矿报告,我对其中一部分区域没有把握,你可以问问裴祉,他是你们国家很厉害的地质学教授。”
裴祉的眼皮掀起,目光扫向周琰,漫不经心地推辞道:“我已经不做地质相关的研究了。”
闻言,Jeton大为不理解地问:“为什么?难怪这几年我都没有看见你有新的论文发表。”
裴祉没有回答,起身从铺着白布的桌上拿了罐啤酒拉开。
二氧化碳气化涌出来,发出噗呲的声音。
Jeton没什么眼力见,还在继续追问:“不过你这次参与雪原号的科学考察,肯定做了海冰相关的课题吧。”
“你预测按照现在的情况,多少年以后,北极的海冰会在夏季消失?”
裴祉皱了皱眉头,淡淡地扫视他。
Jeton坦率而直白,“有人推测最迟到2100年,夏季北冰洋会出现无冰状态,但我觉得太晚了。”
“如果海冰消失,北极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就都能够在夏季开通,海上贸易的航程可以大幅度缩减,北极地区的油气矿产资源就可以更大幅度的开采。”
“你判断呢?”Jeton紧追不舍,“去年亚马逊的大火烧掉了几乎一半的雨林,还有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因此而产生的碳排放,有没有可能使海冰消失提早一些?”
从室外冰镇拿回来的啤酒,在温暖的室内逐渐渗出水珠。
裴祉默默地听着,修长的拇指和中指捏住啤酒罐的上端,轻轻晃荡里面所剩无几的液体。
他的目光冷淡,许久,才薄唇轻启,语调里透着轻慢与不屑。
“比起海冰,你消失得会更早。”
Jeton没想到会被讽刺,再没眼力见,也听出了他的不悦。
他耸耸肩,摊手反驳道:“不用那么认真吧,海冰消失是迟早的事,放到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裴祉将最后一口啤酒饮尽,轻轻一握,易拉罐皱成一团。
他点点头,漫不经心地说:“是啊,所以你早一点晚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Jeton面色一滞,张了张口,还想反驳。
裴祉已经懒得再和他交谈,随手将啤酒罐扔进垃圾桶,离开了休息室。
…
热气腾腾的饺子一锅一锅地煮出来,包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大家吃的。
黄河站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充斥着各种国家的语言。
因为锅炉里一直在煮饺子的缘故,室内的温度很高,空气里氤氲着水汽,连视线都变得模糊。
宋郁不知不觉就被挤到了角落里,她双手背在身后,吵闹欢乐的节日氛围让她有些不适应。
吴月端着两个叠在一起的搪瓷碗,费力地挤进取餐口,好不容易抢到了两份饺子。
饺子数量有限,每一碗里就只给打了五个。
但都是大饺子,肉馅裹得很足,皮薄薄的,像是要爆出来,还冒着油花,一看就很诱人。
吴月打完饺子,从人群里挤出来,左右张望,目光落在宋郁身上后,朝着她的方向走来。
“你光站这里,一会儿一口饺子都吃不上啦。”
宋郁摇摇头,淡笑道:“我不是很饿。”
“猪肉茴香的出锅咯——”食堂窗口的大娘手里拿着大勺,喊道。
“哎,这么快就煮好啦,我想吃茴香的。”吴月探着脑袋往窗口看,人又密密麻麻挤了上去,“每年过冬至,我妈都包的是茴香饺子,还以为今年吃不上了呢。”
她看了眼自己刚打的白菜馅儿饺子,“要不这两份给你吧?”
没等宋郁推辞,吴月直接撒手,两碗饺子都塞进了她怀里,转身就扎进了人堆里,抢她的茴香饺子了。
宋郁:“……”
她两手各端着份饺子,一脸无奈。
食堂里早就人满为患,宋郁只能拿上一双筷子,到别处找地方吃饭。
虽然黄河站里设施齐全,用于公共休闲的区域不少,但适合吃饭的却没有几个。
休息室里坐着的各国研究者,对食堂里的热闹气氛不为所动,俨然把这次聚餐开成了学术会议,学术讨论的氛围充斥整个休息室内。
宋郁注意到其中讲话最大声的是一个红棕色头发的美国人,周琰站在他的身侧,两个人都是西装革履。
尤其是那位美国人还穿了双排扣带格子纹的背心,双手插进西装裤的口袋里,精英的派头十足,正在高谈阔论着什么。
周琰侧耳倾听,时不时给予回应,也不知道真的听进去多少,但至少是彬彬有礼的模样。
宋郁撇撇嘴,对这位高调发表自己意见的美国学者天然没什么好感,对周琰虚伪十足的腔调也是。
她默默地退出了休息室,端着两份饺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