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

第22章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第22章

小说: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可以打个大院墙,种点稀有的品种,或者农作物也不怕有人惦记。”

    光光这么说,自然是心里早有打算了。

    只是一般人家哪里会轻易卖地呢,特别是农村人,都是靠土地吃饭,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都是不会卖地的。

    韩老爷子想了想就说:“这旁边啊,是刘大山家的地,能有个三四亩吧。

    如果你们想买的话,我可以去他家说和说和,刘家小子人不错,你们加点价应该可以行。”

    韩得平就答应了下来,拜托韩老爷子去刘家走一趟。

    到了晚上韩老爷子就来韩得平家回了话,说是刘大山同意把地转卖给他们家,不过一亩地要多加半两银子。

    韩得平自是答应了下来,又趁着天黑,韩得平跟韩老爷子去了里正家谈了买村口荒地的事情,那地本就是村里的荒着也是浪费,里正就同意了把地卖出去。

    然后大家又说了刘大山家那块靠着荒地的几亩地他们也谈妥了,明天下午请里正和刘大山一起去丈量办手续。

    第二天韩家人出摊回来后就去找了韩老爷子和里正刘大山去丈量土地。

    量完以后有三亩二分多地,韩得平就以每亩六两五钱银子买了这三亩二分地,一共是付了二十两零八百文钱给刘家。

    字据是里正给写的,买房卖房和里正都签了字,后面还要拿到县衙里更改地契才算是完成了。

    最后又丈量了那块荒地,一共是三亩半地,因为是荒地价钱就没有良田那么贵了。

    里正就以每亩四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韩得平,一共就是十四两银子,韩得平又另外拿了五两银子给里正,是要去更换地契交给县衙的地税,剩下的就给里正做辛苦费了。

    就买地这事,几方都是满意的,韩得平就请刘大山,里正,韩老爷子,晚上到自家屋里来吃饭,算是答谢宴,几人都应了各自归家去了。

    一家人简单的吃了午饭,林氏和韩得平都忙着先把明天要卖的凉粉凉皮做好了,就开始准备晚上的食材。

    林氏就提议去跟陈氏买只鸡来杀,毕竟是招待客人,总要有几个硬菜才像样子。

    韩得平就到上房跟韩老头说了自家买了地晚上请客吃饭的事情,请韩老头过去陪客,顺便再从家里买只鸡。

    韩老头听了吃惊不小:“买了三亩多荒地,还买了三亩良田,那得多少钱啊?”

    韩老头家的地都是当初祖上传下来的,他一辈子是没买过地没置办过家产的。

    “也就三四十两吧。”韩得平平静的说。

    家里其他人却都不平静了,听韩得平说后面还打算另盖房子,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这二房是真的赚到钱了啊!

    韩老头点头,儿子过得好了他也是高兴的:“嗯,买地盖房是好事,证明我儿子孙子有出息了,以后你们也就在大柳村里能够站得住脚了。”

    陈氏在一边绷着脸没说话,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韩老头又说:“你去鸡圈里捉一只鸡来吧,等会我来称重。”

    韩得平应了就去捉鸡了,韩老头在后面深深叹息道:“要是没分家多好……”

    陈氏在一边反驳他:“就是没分家他们挣那老些钱能给我们?心都独着呢!”

    韩老头抿了抿嘴唇,就没再说话。

    韩得平捉了鸡过来,韩老头称了重,然后韩得平就给陈氏拿了一吊钱。

    陈氏是断然不会找钱给韩得平的,韩得平也没打算要,就提着鸡去杀了收拾毛去了。

    天没黑的时候里正和韩老爷子,刘大山就都上门了。

    林氏和小棉早早准备好了桌子,凉菜啥的都是现成摆好的,一盘凉粉,一盘凉皮,一盘拍黄瓜,一盘凉拌西红柿。

    桌上摆着几个酒杯,还放着一坛酒,韩得平就去上房请了韩老头来几个大老爷们就先吃喝起来。

    陆续的林氏就把菜都端了上来,一大碗红烧肉,一盘炒土豆丝,一盘青菜炒豆腐,一盘蒜苗炒肉,一盘炒鸡蛋,还有一盆红烧鸡块。

    最后上了一盆三和面的饼子,里正还有刘大山都纷纷夸赞林氏手艺好,又夸韩得平家整治的饭菜敞亮(敞亮这里指大方的意思。)。

    韩老头听着里正和刘大山夸赞韩得平和林氏,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上次陈氏整治的分家宴,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就多喝了几杯,最后还是被韩得平给扶回去的。

 第五十七章超预算

    转过天来里正就去县里给韩得平家办了地契下来,拿到了地契一家人才算是放心。

    天气也要进入九月了,凉粉就不是很好卖了,光光就说每天只做百十斤凉粉去摆摊子卖,就不凉拌了,因为他们家下一步计划是盖房子,光光打算在年底之前把房子建好。

    只是建什么样子的房子,一家人起了分歧。

    韩得平比较务实:“就盖泥坯房,咱们村里还没有人盖瓦房呢,这附近只有大刘村的刘地主家盖了两进的青砖大瓦房。

    咱们就是普通的庄户人家,咱们不兴那个。”

    光光可不想再住这种低矮又闷热的泥土房了,就说:“要建房子肯定得盖最好的啊,盖一次青砖大瓦房可以用几代人呢。”

    她极力的劝着韩得平:“爹,你想咱们住在瓦房里面宽敞又明亮,夏天还凉快,好处多着呢。

    家里的钱暂时也还凑手,咱们先盖几间我们住着,回头有钱了再慢慢加盖。”

    韩得平知道拗不过闺女,因为家里大部分都是小闺女当家,钱和账也都是小闺女掌管的,只能妥协。

    “那要咋滴盖,用多少钱能盖的起来你可要有成算啊?回头没钱了爹我可不管。”

    林氏娘几个都笑了起来。

    光光就把家里的钱匣子拿了出来,打开给大家看:“咱们每个月平均收入在六七十两左右,三个半月净赚了二百五六十两,买地花了四十两,三哥去读书交束脩交了六两,这就剩下了二百一十两了。

    我算了下,我们家每天都去卖凉粉还能卖到下个月去了。

    这中间虽然没有前几个月卖的好了,每天一两银子还是能够卖的,就足够支撑我们现如今每天的花销了。

    我们家现在有五口人,就先盖五间卧室盖一间堂屋,那就是六间房。还要盖灶房,杂物房,猪圈鸡圈,牲口圈。”

    林氏不赞同道:“那要是孝周回来了呢,不行,等给孝周也准备着。要多盖一间卧房。”

    韩得平和孝延也是这么说的:“必须多盖一间。”

    光光点头“那我们就按照老宅这布局,正房五间,东厢盖四间厢房,一间卧室,一间客房,一间灶房,一间杂物房。

    按照普通的房子一间瓦房得四千五百块砖,但我们用的是青砖,青砖比普通砖大一点会省一点,那么就算要用四千块青砖好了,九间房就是三万六千块砖。

    按照我们镇上的行情,一块青砖是五文钱,那就是一百八十两银子。还要买木料和瓦啥的,估计咱家钱就不够了呢。”

    一家人听光光算了那么大一通都是目瞪口呆,林氏就问光光:“你咋知道盖房子要用多少砖啊?”

    光光随便扯了个借口“我在镇上有时听别人闲聊说的呗。”

    真正的原因就是前世她小时候家里就建过房,这些东西爸爸为了考她的学习,还让她用算数算过不少遍呢。

    韩得平就犯愁:“既然钱不够那咋整啊?”

    孝延想了个主意“东厢房不用盖那么大啊,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谁家的东厢房盖的跟正房一样大啊,盖小点这不就节省砖了吗?省下来的砖可以盖院墙。”

    光光就给孝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爹,咱们家又没买过青砖和瓦这些,你可以去找王掌柜帮帮忙,问问他有没有认识的好的泥瓦匠人,或者是卖青砖卖瓦卖木材的人介绍给我们。”

    韩得平点头,翻过了天备了厚礼去找了王掌柜,王掌柜家就有亲戚是做砖瓦生意的,还给韩得平便宜了不少呢,让韩得平是喜出望外。

    然后王掌柜又带着韩得平去找了镇上一个有名的泥瓦匠大师傅,这位大师傅手下有十几个小徒弟呢,平时专门给人家盖房子,在梨花镇上是很有名气的。

    在镇上找了个算卦的给看了吉日,约定了什么时候送砖瓦,泥瓦匠大师傅啥时候到大柳村的事情后韩得平辞了王掌柜的就回家了。

    回家以后光光又和韩得平和林氏去了隔壁找韩老爷子,说是要定做家具。

    首先是六张床,配套的桌椅板凳,箱笼衣柜。堂屋的案几圈椅,小几矮榻,吃饭的大桌凳子零零总总好几十件。

    韩老爷子就叫来了两个儿子,光光详细得给他们说了要做哪些家具,大概颜色样式和用途,然后付了三十两定金,毕竟有些大的家具是需要另外买木材的,小的一些他们兄弟可以去后山砍。

    说好了这些事,又拖韩得禄帮忙去卖木材的相熟人家买用来做大樑的木材,光光和韩得平夫妻才回家来,后面还要去村里找盖房子来帮工的人,好不忙碌。

    又在村里找了十个帮工的小伙子,说好了一天二十五文钱不管饭。

    到了约定的日子,青砖就被陆陆续续的用骡子大车拉到了村口的荒地上,然后泥瓦匠大师傅带着十几个徒弟就也来了。

    他们就近搭了简易的棚子,是打算住在工地上了,因为房子不是一天两天能盖好的,最起码得一两个月才能完工。

    在盖房子期间小棉和林氏格外累,他们每天早中晚都要给泥瓦匠大师傅和他的徒弟们准备饭菜吃食。

    还要做凉粉去给孝延去镇上卖,而韩得平也是家里工地两头跑忙的是应接不暇。

    开工的时候光光到工地去看了,就让泥瓦匠大师傅带着人延着正房五间往两边打院墙地基,把三亩荒地和那三亩良田都给打上。

    暂时先不盖院墙了,只打地基就好。

    因为他们家盖的房子现在已经超出预算了,到后面尾款恐怕都付不出来了,只好先放弃打院墙的打算。

 第五十八章 生财有道

    光光坐在窗下,不知道多少次叹气,林氏和小棉都在灶下忙着,无暇来顾及她在感叹些什么?

    房子的山墙已经盖了了半人高了,光光却是越来越愁,因为只有她最清楚,现在的情况是入不敷出了。

    到最后木材钱,砖瓦钱都结不掉了,可是总不能盖一半就荒废吧,愁啊愁,不知道钱从哪里来?

    孝延回来的时候就看到小妹趴在窗下发呆,有些好笑“光儿,你这是咋啦?”

    光光无精打采的问“二哥,你今天卖了多少钱啊?”

    孝延就把今天出摊卖的钱都交给了光光,光光数了后才只有一千多个铜钱,也就是一两多银子,然后又是叹气。

    孝延失笑“你这是咋啦?以前你不是最喜欢数钱的吗?是不是孝正现在每天都不在家没人陪你玩啊?”

    韩孝正每天都要去镇上的私塾读书,半下午才会回来。

    “当然不是啦!”想到孝正,光光又想到了一开始去卖糖葫芦的情景,有了些精神“二哥,你还想不想卖糖葫芦?”

    孝延有些奇怪“你不是说那生意咱们给二伯母家做了吗?”

    光光想到这个季节山楂都该成熟了,就跟孝延说“我们偶尔还是可以做的嘛。我们这次拿到县里去卖,又不跟孝闵哥抢地盘抢生意怕啥,到县里肯定能比去乡下串庄子卖的好卖的多。”

    孝延显然不想去“我觉得还是卖凉粉实在。”

    光光见哥哥不心动就使出了杀手锏“现在凉粉不景气了,天热的时候有时一天卖好几两银子呢,可是现在呢?

    咱家现在开销大,每天都花出去好些钱,再不想想办法恐怕房子盖到最后我们连工钱都发不出来了呢!”

    孝延一听果然急了“那咋办?”

    光光得意的说:“我们下午就去山上摘红果子,做糖葫芦明天去县里卖,保准比凉粉钱来的快。”

    兄妹两商量好了就简单吃了饭,孝延背了背篓,光光挎着篮子两个人上了山,那几颗山楂树上果然挂满了红红的山楂,很是喜人。

    两人把背篓和篮子都装满了以后回到家林氏非常诧异“摘这么多红果子做啥啊?”

    光光嘿嘿笑了“娘,我们做红果子糖葫芦啊!”

    光光不仅仅打算做糖葫芦,还打算做山楂糕。

    她就指使着林氏去隔壁要一把竹签来,因为韩孝闵每天都去卖糖葫芦,现成的竹签肯定很多。

    光光就拿来了盆把山楂都洗了,洗了以后又用刀切开取出核以后捞出来放在锅上稍微加热,至山楂果肉软了一点就拿出来又放入盆中加入白糖用面仗捣碎搅拌。

    这是个力气活,而且还很耗费工夫,林氏拿了竹签回来以后就帮着光光捣山楂泥。

    山楂变成泥浆以后就下锅小火熬煮,要一直搅拌防止粘锅,等到山楂泥变得粘稠了就可以出锅盛到盆子中了。

    林氏看着这一盆红红的糊状有些嫌弃“这是啥啊,还这么粘稠?”

    光光嘿嘿一笑,让林氏把盆端到窗户口上去冷却,光光还拿扇子给这盆山楂糊糊降了好大一会温。

    周氏和小菊都过来观赏了一阵,都没弄明白光光这是做的啥吃的,看着这形状就让人没胃口。

    等孝延回来了以后,林氏又帮着做了一百多串冰糖葫芦才跟小棉准备晚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光光就爬起来去看她的山楂糕,果然已经冷却成型了。

    把盆倒扣出来,水晶盆状的山楂糕就出炉了。

    光光把它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林氏和小棉起来都非常惊讶,昨天这一盆还是糊糊状呢,今天咋还变成了有些透明状的红糕点了呢?

    几人都尝了一下,酸甜可口,味道很不错,挺开胃的。

    等孝延起来后一家人简单吃了早饭,今天他们家的凉粉生意就不做了。

    孝延背着背篓里面装着昨天制作好的糖葫芦,光光背着小一号的背篓,里面的油布包里装着山楂糕两人就向着县城出发了。

 第五十九章贸记茶楼

    两个人搭了骡车来到了淮锦县城里,交了两文钱进城税,就进了繁华得城市里。

    “咱们去哪里卖啊”孝延没进过城,就有些局促。

    光光就带着哥哥延着街道一边走一边四下观察,然后就在城中心看到了一家高大豪华的茶楼,隔壁就是一家点心铺子。

    进出茶楼或者点心铺子的人穿戴都非常奢华,肯定都是一些比较有钱的人家才来这里消费。

    光光就让孝延把糖葫芦草靶子从背篓里拿出来,把糖葫芦一串串都插上了,光光就随便的叫卖了几句立刻就吸引了不少有钱的妇人和小孩。

    因为糖葫芦的造型很特别,加上红亮亮的一看就很喜人,马上就受到了不少小姑娘小媳妇的喜爱。

    光光更是提高了价钱,六文钱一串,即使这样糖葫芦还是卖的挺快的。

    光光就把山楂糕摆出来,穿的很好的妇人媳妇们来买糖葫芦的时候光光会送一小块给她们品尝,那不差钱的人就会买上一些。

    光光自然是论块卖的,一块小小的山楂糕最多也就二三两,她要卖到八文钱一块。

    等糖葫芦卖完了以后,山楂糕却还没卖完,光光就站在茶楼对面使劲吆喝“山楂糕,山楂糕,清凉爽口的山楂糕,酸甜无比的山楂糕,先尝后买。好吃的山楂糕咧……”

    偶尔也会有客人来买,卖的慢主要是因为她这糕点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