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娘子山里汉-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人都得听他的,他一声令下,将士们就是拼尽最后一口气流干最后一滴血,也不会后退半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正因为如此,没有他点头同意,谁敢议和?
这也恰是季妧疑惑的地方。
寇长卿为什么会同意?
以她从那些民间传闻和贞吉利处对他的浅薄了解,这实在不像是他会做出的决定。
他难道不明白这么做会为自己招来多少骂名?
连胡大成一个小孩子都冲口而出这样的话,可想而知外面关于他的舆论该汹涌成什么样。
议和,只怕会成为寇长卿荣耀巅峰的污点,甚至多年功业都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胡良叹了口气“北梁侵扰咱们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们就是群喂不饱的饿狼!那些京城的官老爷们感受不到,咱们百姓可是深受其苦,你想想,哪年冬天咱不是提心吊胆的过?这好不容易来了个厉害的将军,不趁机给他们一个深刻教训……”
他提到京城,倒是让季妧茅塞顿开。
谢寡妇他们之前在镇上碰到的那队人马,还有盯着大宝看的那个公公,他们就是往军营去的。
看来,果然不是简单的嘉奖。
这议和之事,应该就是来自京中,甚或根本就是天子的决策。
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可笑至极。
关北军民齐心抗敌,尤其那些将士,雪地行军拼杀,不知牺牲多少才换来如今大好局面。
然后突然,从金銮殿上轻飘飘传出一道声音“别打了,咱们议和吧!”
任季妧想破头都想不通,朝廷究竟为什么会在这个关头谈议和。
就算一开始对打赢没信心,那宣旨的公公都亲临前线,亲眼看过也亲耳听过了。
瞎子都知道赢面大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必然不是他自己要坚持,很可能是因为上面压根就没给他第二种预备方案。
这究竟是什么脑回路?
这种人又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季妧越想越憋火。
她也算是受这场战火摧残的当事人,担惊受怕了一个冬天,就盼着能早早结束战事。
可,可不是这么个草草结束法啊。
这就像听到楼上扔下来一只靴子,咚一声砸在地板上,你屏息凝神,却迟迟等不到第二个咚,心就只能一直这么提着。
除恶务尽。
要么不打,要么就豁出去往死里打,直到把对方打服打怕。
现在可好,战事结束了,寇长卿必然会被调走,到时候北梁再卷土重来可怎么办?她可不想再尝一遍山中藏的滋味。
而且她总觉得,即便有来自京中的施压,寇长卿也不该这么轻易妥协才是。
这其中定然还有什么隐情。
季妧想了想,对胡良道“明天我和你们一起出摊。”
她迫切的想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与其在这东猜西想,不如去镇上一趟。
第151章 民情汹汹
居庸镇有地利之便,打探消息比邺阳还要容易些。
不出所料,镇上到处都在谈论此事。
像谢寡妇那样,觉得别管咋着,只要不打仗就好的人也有,但少。
更多人则是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唾骂声一片。
可见舆论沸腾到了什么地步。
一早上,光从胡辣汤摊子上收集到的消息可知,议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双方经过几日的谈判和磋商,在邻城酉阳达成一致协议,并签订了《关北誓书》。
令人费解的是,誓书的细节和条款不知为何也流露了出来
两国结为兄弟之邦。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互不容纳叛亡,互不惊扰田土及农作物。
同时亦互不增加边防设备。
如果这些都尚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最后一条,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二十万两,差臣专送至梁朝雄州交割。”
明明都要打赢了,朝廷非要议和。
议和就议和吧,可大周是优势的一方,到头来却要割地赔款给北梁!
哦,没有割地,仅仅是赔款,还美其名曰军旅之费。
怎么,北梁劳师出兵是大周邀请的吗?还要包吃包玩包损失?
就算要陪,也该北梁陪大周吧!
为了捍卫边疆,关北搭进去多少大好儿郎,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老百姓的精神损失又该怎么算?
明明他们是被侵略的一方,到头来却还要给人赔钱赔笑。
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屈辱。
就好比,一个叫梁的人突然跑到姓周的家里,在姓周的家里摔锅砸盆耍泼使赖,还和周家的男人打了一架。
周家的男人千辛万苦打赢了,但最后却是周家人拿着金银财宝,哄着把梁送走了。
并且还承诺梁只要你不闹腾,我每年都给你钱花……
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周家人是要被十里八村笑掉大牙的。
人与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国与国?
这份协议给季妧最直观的联想就是北宋的澶渊之盟。
同样的城下之辱。
同样都有打赢的机会,却被吓破了胆的统治者勒停议和。
然后就是同样的经济赔偿。
不同的是,虽然很多人对澶渊之盟非常不齿,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也有其积极意义。
比如,自签订之日起,此后的一百一十六年间,宋、辽两国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
每年三十万的岁币只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场大仗,军费就要三千万。
而且双方议和后在边境开放了榷场,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宋朝是贸易顺差,那三十万早就从中赚了回来。
百年和平来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环境,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澶渊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国家都适合这种着眼于大局的合作共赢。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国情,与宋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游牧民族,和大周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天然缺乏你无我有你缺我补的贸易土壤。
北梁从一开始打的就是吞并关北,然后一步步蚕食大周国土的主意,这是开放多少个榷场都改变不了的。
其次,跟辽国相比,北宋强在经济,弱在军事。
而且连年的征战,宋朝百姓哀鸿遍野,当时的情况下,宋辽谁也奈何对方不得,休战是最好的策略。
而大周和北梁的综合国力却是旗鼓相当,根本没有非妥协不可的理由。
尤其北梁狼子野心,习惯了出尔反尔,卷土重来几乎是必然的事。
百姓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不假,也不想再为战争所苦。
可苦都已经苦过了,还差这临门一脚吗?
再者,澶渊之盟虽换来了辽宋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它使宋朝君臣从此忘战去兵,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一遇战便屈己讲和。
试想一下,既然钱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备战做什么?
敌人挥起屠刀,捧着银子跪下就好。
谁还认真操练?
谁不想咬一口这块温顺的肥肉?
后来“靖康之难”,北宋皇帝后宫大臣一股脑被俘虏,北宋灭亡,谁又敢说跟这一百年苟且换来的太平没有关系呢?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说的好听,还天日昭昭,偏偏誓言两字都是有口无心。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面对异族入侵,大周朝廷不思采取抵御措施,进行危机处理,却想着通过议和花钱消灾,换得和平。
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和平根本维持不了多久。
着眼于一时和平的假象,希图送钱求息事,完全是饮鸩止渴、剜肉补疮,根本无法终止战乱和纷争。
想起那句“倾予朝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可笑,可悲。
也确实可骂。
但当骂的是决策者,是高坐在金銮殿上问何不食肉糜的人。
再看看现在,大家骂的是谁?
是替聂将军收拾乱局,是替关北百姓挡住北梁入侵的人。
季妧愤怒过后,又觉得蹊跷。
议和的事传出来不足为奇,反正瞒也瞒不了多久。
但具体细节和内容也一并流出,这就很是奇怪了。
怎么着也算是一级机密,就算要公布,也不该选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候。
现在一边倒的舆论风向,全是骂寇长卿的。
季妧不得不怀疑,是有人故意为之。
幕后的推手是北梁?还是朝廷?
亦或者,两者都有。
北梁这么做,无非是想毁了一个强敌。
那朝廷这么做……是了,甩锅。
而且应该还有别的因素在内,甚至可能和北梁抱着一样的心思。
毕竟寇长卿功绩太大,威望太高,极有可能触到了某些人的痛点。
呵。
只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浑不知虎狼在畔而自毁长城的后果。
毁了寇长卿容易,但在没有找到足以接替的人的情况下,无异于自启门户。
边关就算有险可守,也无人可恃,等着敌骑长驱直入吧。
第152章 季妧发飙
“操他娘,这仗打得可真憋屈!”
此时高峰期已经过去,胡辣汤摊子上只剩四个中年男人,拍桌子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个。
“连个北梁都治不住,把咱大周的脸面都丢尽了!”
“北梁前两年杀了咱们多少人?早知道这样,一开始还不如不打呢,直接投降,跪下认爹算了!”
“那也得看人北梁愿不愿认你这个儿子!要说认爹,估计也就只有寇长卿有这个资格,要不然他咋对北梁那么大方呢?打着打着不打了,还真金白银的给人送上门……”
“诶?你说那誓书上咋就没添上一条,让寇长卿跪下磕头认爹呢?”
“哈哈哈哈哈哈……”
季妧脸色沉了下来。
心里有气,这能理解,但言语污浊,胡乱宣泄,这就让人反胃了。
胡良听得也是一脸烦闷。
这些人从落座起就高声喧哗个不停,惹得一片侧目不说,还拍桌子踢凳子的,完全不顾及其他客人的感受。
而且他们都吃完有一会儿了,愣是不提走的事儿,胡良去收碗筷还被挡了回来,领头的还直嚷嚷“怕不给钱怎地!”
他们不走,就没法收摊,胡良几个也只能陪着干等。
“之前把那寇长卿吹得神乎其神,我还以为多厉害多能耐呢!到头来,还不是软骨头一个?窝囊废!”
“嗨!徒有虚名罢了,我看十有是吹牛皮吹出来的,这不,一到见真章的时候,就不攻自破了。”
“强将手下无孬兵,反过来,一个动不动就喜欢投降的将军,也带不出什么好兵,将熊熊一窝嘛!”
“呸!一群没卵蛋的东西!”
“别不是娘们吧?啊哈哈哈……”
话说的越来越离谱,季妧的眉头也越锁越紧。
到了这一句,终于忍不住了。
她起身,走到那张桌前,以强调的语气道“是议和,不是投降,而且你们不该这样议论那些将士。”
正说到兴头上,突然被打断,几人齐齐一愣。
穿绿衣服的男人最先回过神来,嗤笑道“你个丫头片子懂什么,议和就是投降。”
灰色衣服的男人接上“怎么不能说他们了?还将士,他们配吗?不是他们,我们关北哪会这么窝囊?其他地方的人还不知怎么笑话我们呢!”
季妧一脸冰霜,隐忍着怒气质问“你不会忘了,寇将军没来之前咱们关北是什么样吧?”
不待别人回答,季妧径自道
“若不是你口中的软骨头窝囊废,咱们关北早都被北梁铁骑踏平了,你还能在这龙精虎猛高谈阔论?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怎么,踩着人的背才过了河,就翻脸不认人了?”
几人都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丫头,口舌竟然这般锋利。
绿衣服男人梗着脖子道“朝廷派他来,就是来打胜仗的,不管做啥都是他们应该的,是他们的本分!”
他对面黄衣服的男人跟着附和“就是!别拿本分来邀功,也不看看他们都做了啥?作为战士,死也该死在战场上,他们明明可以一路打到北梁,却贪生怕死……”
“你怎知他和那些将士没有尽全力?就因为没有达到你心中的预期,他们就活该被骂,他们的牺牲就不作数了?就因为这一次,你们就否定了他过去的全部?”
季妧握拳,几乎压制不住心中升腾的怒火。
“造神的是你们,毁神的也是你们!你又怎知议和是他的主意?还有比他更大的官,天外有天,懂吗!你又怎知那些将士们此刻不是怀着同样痛苦的心情?或许他们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苟且偷安呢!”
绿衣服的男人想辩驳,却发现词穷了。
他咬牙道“我说的不对,你说的就对了?!”
季妧狠狠挥开他快戳到自己面门上的那根手指,双眼紧盯着他。
“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但我知道关北的乱局是谁收拾的,关北现在能太太平平,百姓能安安生生过日子,得亏了谁。
你呢?你口口声声关北关北,你又为关北做过什么?是流过血,还是扛过枪?
你上过战场吗?你知道面对敌人刀光箭雨时的恐惧吗?你知道临死还牵挂着家中妻儿老小的滋味吗?
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什么都没为关北做过,那就闭嘴!”
绿衣服男人霍地站起身,脸色紫涨。
“我凭什么闭嘴,他们不争气,我还不能说了!”
季妧冷笑“真的怒其不争也就罢了,依我看,你们分明就是幸灾乐祸。眼看着往日触不可及的人,如今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就恨不得也跟着补几脚。你是不是很得意?可惜啊,人家就是再如何落魄,和你也不是一个层级。你这种全身上下只剩一张嘴的人,连人家一根头发丝都比不上,有什么可得意的?”
他们这场争论,早已吸引了周围摊贩以及街上行人的注意。
同伴见这么多人围观,觉得有些丢脸,就想拉绿衣服男人走。
绿衣服男人被个小丫头怼得哑口无言,哪能下得来台?
心里的羞怒化为戾气,扬手就冲着季妧挥过去。
季妧正要闪身躲避,人群里突然传出一声暴喝。
“你敢!”
紧接着,一道颀长的身影挡在了她前面。
不是胡良。
胡良见季妧要挨打,是想来帮忙来着,不过晚了一步。
宋璟侧过脸,容颜清隽,温声问季妧“没事吧?”
季妧摇了摇头。
这时,人群里又挤进来几个人。
为首的是圆滚滚鲁驭,刚才那一嗓子就是他喊的。
其后还有吴荣膺、李冠春,以及张文张武兄弟。
鲁驭叉腰往那一站,把几个壮年汉子衬的硬是瘦了一圈。
“怎地,还想打架?”
绿衣服男人一看来的都是书院的学生,放下心来,恶狠狠道“让开,不然连你一块打!”
“哎呦喂,胆儿挺肥啊!”
鲁驭撸了撸袖子,往身后一指“看见没,都是我兄弟。”
绿衣服一脸不屑,就这几个文弱书生,他一个人就能摆平。
他心里这样想,就见小胖子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
“你不要多想,他们弱的一比,完全可以忽略不提。”
鲁驭也不去看他亲爱的兄弟们瞬变的脸色,接着道“人贵精不贵多,对付你们,一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