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末世从封王开始 >

第116章

末世从封王开始-第116章

小说: 末世从封王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大人,拥立之功非同小可,只怕此事没那么轻松!”
  费心费力推举已有僚属的皇孙,收益率实际上并不高,人家为什么要废这个力气?
  如果一件事注定会失败,那么大家何必要去努力?
  此刻东宫僚属们思想不统一,这是黄志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另一头,已故太子赵延隽的灵堂前,李素欣一遍烧着之前,一边听着侍女的汇报。
  汇报的内容,自然是黄志成等人的动作。
  得知这些人已经在讨论拥立谁,这让李素欣格外紧张起来,现在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挥退侍女之后,李素欣回头看向灵堂外,却还是没见到该来的人。
  “恒儿,你出去看看,若是你舅舅来了,直接领他来见娘!”
  一旁跪着的赵惟恒领命而去,时间才过了半个时辰,他从外面领进了一位中年男子,这人便是李素欣的亲哥李成安。
  李成安此刻也穿着孝服,只见他小心翼翼跪到灵前,对赵延隽的灵位恭恭敬敬叩了头。
  守灵之人虽多,但李素欣如今独霸东宫,把其他妃子和太子儿女,全都赶到了灵堂两侧偏殿。
  所以此刻,两天内只有李素欣,以及在内侍奉的太监宫女。
  “爹他可是进了宫?”
  “没有,你嫂子去的!”李成安沉声答道。
  “姑姑她怎么说?”李素欣连忙问道。
  “姑姑说了,她会全力支持惟恒!”
  听到这话,李素欣才安心下来。
  作为一国之母,皇后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多年以来,不知和多少命妇结为了好友,这些命妇又可影响她们的丈夫,父亲。
  这张网有多大,只有皇后本人才知道。
  这些人联合起来,将会是很大一股声音,足可让自己儿子脱颖而出。
  “对了,东宫的这些属臣,此刻也在商议推举之事!”
  说到这里,李素欣理了理自己衣袖,而后淡然道:“你去告诉他们,皇后娘娘已经属意我儿,让他们好生决断!”
  李成安点了点头,紧接着又向赵延隽行礼叩头后,才缓缓走出了灵堂。
  看着身旁跪着的儿子,李素欣低声道:“恒儿,你的储君之位,娘一定帮你夺过来!”
  经过大半天的接受,赵惟恒已经看清可现实,所以他明白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
  “一切但凭母亲做主!”
  …………
  另一边的偏殿内,黄志成一番苦口婆心,已经大致说服在场众人相信,推举皇孙有很大可能成功。
  所以接下来,就必须抛弃最实际的东西,给大家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于公,国赖长君,两位皇孙皆年长于两位皇子……”
  “于私……你我是太子属臣,多年来深受太子恩惠,如今正是报恩之际!”
  “于公于私,我等都该推举皇孙啊!”
  众人接连点头,可见黄志成已经说服了他们。
  正当黄志成要接着往下说,却听门外突然传来一道声音:“诸位忠心,当真不负太子殿下一片赤诚相待!”
  屋外有人,众人顿时一惊,谈话之前他们已经命人在外望风,按道理说绝不该有人出现。
  “谁?”
  紧接着门被打开,只见李成安从外面走了进来,在场众人都认识他。
  “诸位大人,既然已经决定推举皇孙,那么接下来……就该决定推举哪位皇孙了!”
  众人面面相觑,尽皆一言不发。
  见众人不说话,李成安紧接着说道:“惟恒公子,天子聪颖,仁义贤德,正合储君人选……诸位以为何如?”
  一众官员还是没说话,但其实在心里已经骂开了。
  你李成安算什么东西,也敢到此大放厥词,在场诸公那个不比你见识高明,用得着你来指点。
  当然了,在座众人都有涵养,所以没有开口骂他,只是用看傻子的眼神看李成安。
  这些文官傲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李成安不以为意,而是直言道:“诸位,皇后娘娘已经说了,将全力支持惟恒公子!”
  “你们都是识时务的人,应该知道两位皇孙,推举何人更容易功成!”
  最后这一句话,可算说动了在场众人。
  不管推举谁,都是一场赌博,那为什么不选更可能赢的人?
  这时有官员出言道:“此议倒也中肯,诸君以为呢?”
  此言一出,紧接着便一人附议然后便是接二连三更多。
  这时候,即便有人属意皇长孙赵惟隆,也只能随大流一起附和。
  黄志成此刻十分憋屈,他其实想推举赵惟隆,却没想到被李成安带偏了方向。
  刚才黄志成能说服众人,现在他却没把握扭转众人想法。
  有皇后支持的赵惟恒,胜算确实要比赵惟隆大,正常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第274章 奏折如雪花
  内阁值班房外,两名太监各自端着拖盘,急匆匆往值房内走去。
  他们所端拖盘上,是摆放整齐的奏疏,加起来足足有近百份。
  这两人进了内阁值房,与内阁官员交接完毕后,接下来便由官员们处置起来。
  首先要做的是对奏折分类,以往的分类标准暂时被搁置,今日要分的主要是推举太子的奏疏。
  每一份奏疏他们都要查看,然后仔细做好记录,其中不得有半点儿马虎。
  三名官员交叉来看,最后三人一同核对结果,保证无误后再递交给当值的内阁大臣。
  这些天情况特殊,所以三位阁臣都在,刚好三份情况汇报可以没人一份。
  此刻已近下午,也是皇帝下诏推举储君的第三天,今天便是向皇帝禀告结果的日子。
  三位阁臣小心汇总情况后,便决定一同前往乾安宫,向皇帝禀明此事。
  当然了,他们三人都知道,即便今日拿出了最终推举结果,也不可能今天就把储君定下来。
  但通过这些奏疏,他们也大概摸清了官员们的想法,这样他们也就可以亮明态度了。
  三人走出内阁,沿途所经之地,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注视着他们。
  很快,他们三人来到乾安宫外,经过通禀后才得以入内。
  进入正殿,里面空空如也,在陈长河的带领下,三位阁臣被引到了偏殿内。
  此刻的皇帝,正躺在摇椅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读着。
  “叩见皇上!”
  对皇帝行了大礼,在赵永铖的示意下,三位阁臣才小心起身。
  这一次,赵永铖没有让人搬来墩子,所以他们三个只能站着回话。
  “什么事?”
  王庭鹤拿着折子,上面记述了官员们上奏的情况。
  “皇上,这是百官推举太子的情况汇总!”
  从王庭鹤手中接过折子,陈长河徐徐转身,将其递到了赵永铖面前。
  赵永铖没有接过,而是示意陈长河放到一旁小几上。
  “说说看吧,都推举了那些人!”
  三位阁臣对视一眼后,最终王庭鹤答话道:“回禀皇上,大臣们上奏人数众多,各皇子皇孙都有人推举,但其中仅有四位脱颖而出!”
  此刻赵永铖闭上了眼睛,让人无法捕捉他的眼神。
  此刻王庭鹤只能继续禀报:“皇上,有九十八名官员推举皇次孙赵惟恒,五十六官员推举皇长孙……”
  “另有四十三民官员推举十殿下,有三十六名官员推举十一殿下!”
  这个结果,赵永铖通过辑事监,已经大致了解到,所以他并不感到惊讶。
  支持立皇孙的人多,这说明赵延隽牵扯范围广,更展现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趋同性,这其实让赵永铖很不高兴。
  但既然之前定下了调子,要因势利导定下储君之位,赵永铖也不会故意找事。
  就在三位阁臣以为,皇帝该商讨究竟立谁时,却听赵永铖问道:“就没有推举其他皇子的?”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皇帝对以上这四位都不满意?
  “这,确实还有推举其他皇子的,但人数实在太少……”
  “都说出来听听!”
  不明白皇帝什么意思,于是王庭鹤看向了身旁的谢陆二人,他本人已记不住具体情况。
  这时谢孝方开口道:“回禀皇上,推举十二殿下的有七人,推举景王的有十三人,推举安王的有八人,还有推举十三殿下的有两人……”
  十二十三两位皇子,年纪都在十岁以下,而景王和安王分别是老三和老六。
  十二十三两位皇子年岁太小,属实不可能被立为太子。
  老三老六早早就藩在外,年岁虽然足够了,但名声却烂大街了,也不适合立为储君。
  谁知赵永铖又问道:“还有呢?”
  没办法,陆朝文只能开口道:“回皇上,推举……雍王的有十六人!”
  皇帝所有儿子中,就藩最远的就是雍王赵延洵,其他几个或者的儿子还能联系到,而与赵延洵的联系已经断了大半年。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赵延洵已经死了,所以当看到有人推举雍王,陆朝文都觉得不可思议。
  仿佛赵延洵是个禁忌,此刻大殿内寂静无声。
  “还有吗?”
  三位阁臣对视一眼,最终王庭鹤开口道:“皇上……没有了!”
  “百官都上了奏疏,你们三位又是什么意见?”赵永铖又问道。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三个也不得不表态了。
  只听王庭鹤抢先道:“回禀皇上,如今天降灾祸,社稷不安,国赖长君……臣以为,两位皇孙皆可立!”
  王庭鹤之前支持赵延隽,现在又支持赵延隽的儿子,也算是从一而终了。
  但他没有说具体那位皇孙,算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也把选择的机会留给了皇帝。
  “你们又是如何以为?”赵永铖平静道。
  “皇上,历来都是子承父业,臣以为……当立两位皇子!”
  说到这里,谢孝方露出微笑道:“十殿下和十一殿下,皆是英姿溢美,温良贤德之人,立为太子名正言顺!”
  对此,皇帝仍旧不置可否,而是把目光扫向了陆朝文。
  “皇上,臣以为……两位阁老所言,皆有道理,立谁不立谁,皇上自有明断!”
  陆朝文的答话,等于说了个寂寞。
  “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把所有推举奏疏搬过来,朕要细细查看,你们先回去吧!”
  “遵旨!”
  再度向皇帝行礼后,这次简短的汇报便结束了,但立谁为储君还是没有定论。
  赵永铖从摇椅上起了身,徐徐走向了大殿外,随即问道:“掌印监和辑事监,都还没回话?”
  一旁陈长河当即答道:“回禀皇上,想必已经在路上了!”
  “那你说说,他们三个……心里想立的究竟是谁?
  “皇上,奴婢那知三位阁老心中想法!”
  “你连朕都想法都能揣摩,还猜不到他们的心思?”
  好家伙,赵永铖这话一出,陈长河心都凉了大半截。
  只听“扑通”一声,陈长河当即跪在地上,叩首道:“皇上,奴婢万死不敢揣摩圣意!”
  现场一片死寂,隔了好几息后,赵永铖才平静道:“你我主仆三十年,朕还是相信你的!”
  “多谢皇上信重!”
  走到宫殿大门处,赵永铖转过身道:“行了,起来吧,跟朕说说实话,你认为……他们三个是怎么想的!”


第275章 想法变
  “皇上,这事儿奴婢说了清楚,只有看了他们的奏折,理清上奏官员与三位阁臣的关系,事情也就清楚了!”
  这种事情,陈长河确实无从揣测,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而这正好与赵永铖不谋而合。
  “那你还不赶紧去催催他们!”
  “是奴婢这就去!”
  于是乎,陈长河一溜烟就跑了出去。
  内廷十二监,掌印监和辑事监排名最靠前,自是因为其全力最大。
  尤其是掌印监有批红之权,地位几乎与内阁并重。
  此刻的掌印监内,十几名小太监正在翻阅奏折,把所有上奏人的姓名与推举者关联。
  写好的名单立刻交给一旁辑事监的人,后者便按照名单查阅官员履历,搞清楚他们的人际关系。
  正当陈长河走进值房,里面的工作已经完成。
  “见过老祖宗!”
  里面的所有小太监,都对陈长河这位老太监行礼。
  没错,不管掌印监还是辑事监的管事太监,地位都比不上陈长河这位乾安宫大总管。
  “都弄好了没?皇上还等着看呢!”
  辑事监总管太监王安立马答道:“老祖宗,您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去跟皇上禀报!”
  看了一眼旁边的掌印监总管刘正,陈长河继续问道:“大致说说”
  “经过汇总,王阁老的门生故旧,有四十七人推举皇次孙,有二十九人推举皇长孙”
  “至于谢阁老的门生,也多是推举皇孙子,推举十殿下的不过十三人!”
  “陆阁老的门生,皇子皇孙都有推举,看不出有何偏向!”
  得知这些,陈长河便大概有数,一会儿若是皇帝问起,他也该知道如何作答。
  随即陈长河传了旨意,让王安刘正二人跟随自己一道,往乾安后禀报情况去了。
  时间逐渐流逝,转眼又是一天过去。
  关于储君的推举情况,慢慢向外流传出来。
  后宫之内,静妃气得掀翻了桌子。
  明明以为尽在掌握,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受推举的力度如此之低。
  只有四十来人推举老十,不足赵惟恒的一半,这简直狠狠打了她的耳光。
  三天时间已过,推荐情况已经结束,这下就只能看皇帝的取舍了。
  若是不出意外,储君之位会落在赵惟恒手中。
  可以说,在经过自己和娘家人全力折腾,最后还是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后静妃的心气儿完全被打掉。
  此刻的她,已经没了再争的心思,因为她也明白什么叫大势。
  和静妃的颓废不同,虽然十一皇子受推举的力度也不高,但王贵人还是没有放弃的意思。
  此刻的她,再度带着二人来到了咸福宫外。
  一路通行进入正殿,王贵人却没见到端妃。
  “娘娘正在礼佛,若是贵人您不介意,便请稍待!”
  端妃不愿见自己?这是王贵人冒出的第一个想法。
  但她并不放弃,而是坐在一旁椅子上,并命赵延菘坐下一同等待。
  见王贵人母子如此固执,灵素本人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觉离开殿内。
  为什么王贵人不死心?只因她已经了解清楚,陶阳伯府还没上奏折。
  这意味着,端妃本人还没出手,所以王贵人不会放弃。
  只要有端妃帮助,联合二三十官员上奏,可以说是毫无问题。
  此刻在佛堂内,端妃正敲着木鱼,心思却在立储一事上。
  虽然她知道,太子一方实力雄厚,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奏请立皇孙的人会如此多。
  “看来在洵儿离开后,朝里那些骑墙的人,也有不少倒向了太子!”端妃低声念道。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是端妃还需要看清的现实。
  到了如今,便是她考虑如何出手的时候了。
  这时灵素在外禀告道:“娘娘,王贵人她们还在,说是要等您出去!”
  “那就让他们等着吧!”端妃冷声说到。
  帮助王贵人,在此刻看来耗力甚大,但却又很大可能失败,这对端妃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他的目的是让皇后难受,而不是替王贵人完成心愿。
  如今,赵惟恒受拥戴最多,皇后肯定是出了大力的,此刻自然也是几位高兴的。
  要让皇后不高兴,就得把赵惟恒拉下来,这已成了端妃新目标。
  把赵惟隆拉下来,意味着还得推一个上去,否则这事儿做不成。
  那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