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谨身殿,赵延洵返回正殿时,就见到林大贵和张猛守在殿前丹陛下。
“参见王爷!”林张二人大礼参拜。
走到这二人近前,赵延洵平静问道:“人都选出来了?”
林大贵是前辈,只听他开口道:“回禀王爷,选出来了!”
赵延洵接着问道:“是不是自愿的?”
林大贵连忙答道:“王爷,臣等是按您原话说的,臣等岂敢强迫手下兄弟!”
他的话音落下,便见张猛抬起头道:“王爷,若非您阻止,臣也想北上,让林总旗留守岂不更好!”
张猛是个直肠子,而且忠心耿耿,很称赵延洵心意。
只见赵延洵笑道:“张猛……孤记得第一次见你时,你一心想要守着老娘,如今怎愿主动去闯龙潭虎穴了?”
林大贵脸上亦露出笑容,第一次见张猛的情形,在他脑海中慢慢浮现。
周围还有当值的殿前卫士兵,作为总旗的张猛也怕被人取笑,只见他瞪大眼解释道:“王爷,以前臣是怕老娘没人照顾,如今就算臣战死在前方,王爷也会照顾我娘到死,臣还怕个什么?”
“你不怕你娘伤心?”赵延洵问道。
张猛当即答道:“我娘说……为王爷战死,臣是……死得那什么所来着,所以她老人家只会高兴!”
虽然张猛这是真心话,但他这咋咋呼呼的性格,只适合当领兵冲杀的猛将,不适合去干耍心眼儿的事。
“行了,都起来吧!”
待这二人起身,赵延洵徐徐说道:“把人叫过来,孤有话对他们说!”
“是!”林大贵立马去传令。
没一会儿,十名殿前卫士兵被带过来。
“参见王爷!”
此刻,赵延洵已站在台阶上,士兵们就跪在他脚下。
“这次把你们选拔出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让你们做!”
一众士兵并不开口,等待着赵延洵继续训话。
“北地郡有朝廷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如今是何情况,对咱们是敌是友,这些都不知道……”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摸清北地郡的情况,然后回来向本王奏报!”
“这次出去的人,返回后可直接外放兵马司,升百户……”
“不愿离开殿前卫的,日后也可有限晋升小旗总旗!”
总的来说,赵延洵给出的条件极为丰厚,只要是个对未来有期望的,都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都回去准备,明天一早出发……本王在谨身殿,等着你们凯旋而归!”
当赵延洵撂下这句话,也意味着问对结束。
林大贵当即保证:“臣等一定完成任务!”
接下来这两三个月,他们都在将去北地郡活动,黄俊将是他们的向导。
当赵延洵走进谨身殿,还没来得及坐下,永福宫便来人禀告。
“王妃身感不适?”
赵延洵悚然一惊,八月王妃就要生了,这个时候可不能出半点儿问题。
没功夫瞎扯,赵延洵立马往内禁宫赶去。
很快赵延洵来到永福宫,此刻薛宝筠歇靠在软榻上,眯着眼睛也不知是睡是醒。
眼见赵延洵到来,守在寝殿内的玉竹就要叫醒薛宝筠,被赵延洵用手势止住了。
赵延洵向玉竹招了招手,然后退出了寝殿。
正当他要询问情况,只见侯诗筠走进了大殿。
“王妃情况如何?可让太医看过了?”
赵延洵问的是玉竹,但却被侯诗筠抢先答话道:“王爷,太医已经看过了,并无大碍!”
“娘娘说,王爷正在上朝,所以才没派人搅扰!”
“后面臣妾得知王爷下朝,这才让人通知的王爷!”
一番话,既点明了薛宝筠的识大体,又体现出了侯诗筠这个做妹妹的,是多么关心薛宝筠。
这时,只见侯诗筠走到赵延洵近前,压低道:“臣妾自作主张,王爷科比日告诉王妃!”
赵延洵取下头上乌纱翼善冠,一旁的玉竹连忙小心借助,随即推到了一旁去。
只见赵延洵拉起侯诗筠的小手,同样低声道:“好……本王替你保密,不交王妃知道!”
就在这时,只听寝殿内传出一道声音:“王爷,可惜臣妾全都听到了,还请王爷治罪!”
第485章 基层组织1
顾蒙府城,罗伦新官上任。
如今府城之内,有七八千人住着,这些人都是城外的幸存者,被王府大军从城外解救回来。
除了府城,各县城还有百姓幸存者,只不过有些县城还未委派知县。
此刻罗伦坐在府衙正堂,翻看着面前的文书,里面记录了顾蒙府的整体情况。
整个顾蒙府城,有人口近三万,但在丧尸爆发前,全府有近五十万人。
看着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罗伦忍不住感慨:“这场大祸,当真是……一场浩劫!”
丧尸爆发,死了太多的人。
一旁的判官郑定开口道:“府尊,这场滔天浩劫,让人全无希望,卑职差点儿就拿刀抹了脖子!”
虽是新官上任,但罗伦提前做了功课,对自己的副手也有些了解。
“你要死抹了脖子,那有今日一府判官之风光?”罗伦略带玩笑道。
郑定本是顾蒙府会平县衙小吏,县城被匪首张武占据后,他为了活命便投了贼。
后来赵延洵神威降世,把张武一行人给平了,郑定又投在了雍王府门下。
半年时间,郑定差事干得极好,会平县几千人让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于是他被任命为知县,现在顾蒙府光复,他便升成了一府判官。
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升到原先不敢想五品官儿,这简直是不敢相信的。
更魔幻的是,与他共事的知府,竟是曾经的北地布政使,称一句封疆大吏也不为过。
郑定点了点头,答道:“全耐殿下仁德,以搭救万民为己任,这是顾蒙府是陇右郡百姓之福!”
这一点,老百姓是体会最深的。
从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躲避丧尸的悲惨生活,到现在安安全全能吃播,百姓都深感王府恩德。
罗伦敛去笑容,格外郑重道:“所以呀,咱们既然做了王府的官,就该辅佐殿下完成大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正是如此!”
光说这些高大上的话,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只见罗伦从书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向郑定说道:“这是我上任的第一道差事,王府要准备秋收之事,我们顾蒙府要出三千青壮,前去元阳参与秋收,这件事要抓紧办!”
粮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如今顾蒙府百姓吃的粮食,大部分是靠元阳供应。
所以去元阳秋收,这是很合理的安排。
“府尊,下面各县,如何摊派人数?”
对此罗伦早有计议,当即道:“就按人口多少来摊派,这样公平公正!”
“是!”
“这件事今天就要落实,各县最迟明天一早,就要把告示贴出去,而且还得派专人宣讲!”
“是……卑职这就去办!”
事实上,王府的一切成果,都是全体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是赵延洵一人之功劳。
全体军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身利益考量。
如何用人,如何管理,都有很深的学问。
赵延洵一人,是无法管理这么大一摊子事情的,所以他要构建完备的官僚机构。
在罗伦和郑定议定方案之后,府衙立马派出了去往各县的信使。
打下辽平之后,雍王府获得了很多马匹,现在各官署都有专门信使,沟通效率得到了极高提升。
但顾蒙不比元阳,城外丧尸密度较高,通往县城的路还是有一定风险。
信使中午从顾蒙府城出发,用了将近三个时辰,终于感到了会平现场。
此刻已是日落西山,若不能在天黑之前赶到县城,信使就只能在城外找安全屋歇息。
在光复顾蒙各府县同时,王府侍卫们还沿着官道,没二十里设置了一出安全屋。
所谓安全屋,其实就是找带有围墙的院子,最好里面有水井供应水源。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维持吃喝,临时在此歇息不成问题。
会平县城大门紧闭,县城外种着大片麦子,此刻麦穗已经泛黄,显然也将临近秋收。
在顾蒙府城,会平是最先被光复的县城,而且是由赵延洵亲自收复,所以这里的百姓更感雍王大恩。
“开门……我是府衙信差!”
为了防备丧尸,县城外设了十几道拒马,而且还带挖了几道沟渠,让城门处格外安全。
吊桥被放下,信差得以靠近城门。
而当吊桥被拉起时,县城大门便被打开,信差得以安全入内,随即大门关闭。
没有过多停留,信差骑着马往县衙赶去,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安静。
此刻县城内炊烟缭缭,百姓们已在准备晚饭,听到声音许多人都探头往街道张望。
和此前瘦骨嶙峋,形容枯槁的模样相比,百姓们如今更像是一个人,更可贵的是他们的眼神不在木讷呆滞,对未来是充满期望的。
这些百姓被解救后,每天都会被安排任务,诸如开挖沟渠和开垦荒地,虽然每天苦点儿累点儿,但这样的日子有盼头。
再说信差来到县衙,已有差役在挂灯笼。
说是县衙,其实里里外外加上县令,也不过十来人而已。
要治理城内的几千百姓,靠的是更基层一级的组织,有些类似于里甲制度。
县衙内,知县和吏员差役们正在吃面条儿,就看到急匆匆入内的信差。
“县尊,府衙紧急公文!”
正在吃面的知县,放下筷子起身迎出,从信差手中接过来公文。
打开来看,上面行文简单,只要求了一件事。
“我会平现,要出六百青壮去元阳秋收,需在两日之内安排妥当,七月二十准备启程!”
八月开始秋收,七月二十启程,如此安排很合理。
从现在到队伍启程,满打满算只有三天时间,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赶紧去通知各管队,让他们立刻来县衙见我!”知县声音低沉道。
县城内,把百姓分成了若干个队,每队下辖七八十户,县衙有什么安排直接向管队传达。
相较于普通百姓,管队除了地位更高些,分得的粮食也要多些,其承担的责任就要多些。
“是,小的们这就去办!”
眼见属下众人要去干活儿,知县看着桌上的面条,说道:“也不急这点儿时间,你们先吃饱肚子!”
这名知县,也曾是一名官衙小吏,所以有些御下手段。
刚刚这一手,把一众下属们关心到了,自然能得下属拥戴。
“是!”
看着手下人继续开吃,知县才问信差道:“府城那边,想必已经通知下去了!”
信差答道:“新人支付罗大人,亲自去了百姓之间,宣讲殿下王命!”
知县感慨道:“府尊忠于王事,是我等楷模啊!”
一位曾经的布政使,愿意纡尊降贵走入寻常百姓间,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第486章 基层组织2
砰砰砰……
听着外面传来的敲门声,高正言停下了筷子,顺着窗户看向外面。
“高叔?高叔?”
“谁呀?”高正言喊了一声。
高正言的幼子,此刻从另一间屋走出。
其身后跟着三个男孩儿,手里拿着啃了半边的馒头,这是高正言的孙子。
“高叔,是我……县尊让我给你带个话,让你到县衙去议事!”
听到这话,高正言走出房门,示意幼子去把院子打开。
然后他便见到,门口一名差役站着。
“什么事?”
“听府城来的信差说,王府要从各府县抽人,去元阳参与秋收……所以县尊连夜找各位管队的,商议选人事宜!”
高正言点了点头,说道:“好了,我知道了……马上就去!”
“那好高叔,我再去和其他管队传信!”
“好!”
待这差役离开后,高正言亦转身走向屋子,此刻他连鞋都没穿。
还没等他进门,便听旁边传来一个老妇的声音:“天都快黑了,还不让人消停!”
听到老妻抱怨,高正言瞪大眼睛道:“你懂什么,女人家别乱说话!”
高妻继续埋怨:“在外挖了一天的沟渠,回来了连口热乎饭都还没吃完,这又要给你派差事……还让不让活了!”
一边换下身上带有泥水的衣物,高正言一边说道:“挖沟渠,还不是为了防备那些怪物,还不是为了灌溉田地,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高妻撂下手里的衣物,语气变冷道:“我是头发长见识短,可还不是为了你这一把老骨头?”
“你都五十多了,还拼了命的干活,真要有个好歹……这一家人怎么办?”
这句话,把高正言堵得说不出话。
好在,高家两个儿媳从屋子里出来,其中一人开口劝解道:“娘,爹也不容易,您就少说两句吧!”
高妻没有说话,她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想提醒丈夫注意身体。
高正言也想明白了这一点,此刻他也没有再多说,毕竟妻子也是一番好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家里有难处,别人家一样有。
相比于原先朝不保夕的生活,其实现在已经好了许多,所以高正言愿意拼了命护住这份安稳。
他是管队小吏,底下那么多人都看着,所以更要多做一些,起到带头作用。
穿好衣服和鞋,高正言往院外走了去。
“你们吃了就休息,不用等我了!”
言罢,高正言也不耽搁时间,出了门就往县衙方向赶去。
…………
第二天一早,百姓们吃过早饭后,聚集在一颗大树下,个个手里都拿着工具。
“昨天挖了五十丈,今天再干一天就能合拢,又是五百亩好地啊!”
“明天开春种粮,只要过了秋……咱们就不愁吃了!”
“想想半年前……我还躲在村子里,天天冒死出去找吃的,现在就跟做梦一样!”
“谁说不是呢,所以咱得好好干,别给王爷添乱!”
最后这句话,引起了广泛共鸣,所有人都铭记赵延洵的恩德。
“对了,高叔也该来了吧……”
正当有人冒出这句话,就听不远处传来声音:“这不是来了!”
众人转过身去,果然见到高正言到来,肩上一如既往扛着锄头。
“高叔,昨晚上听说,县衙找人议事,发生了什么大事?”
高正言正想着如何开口,没想到有人主动提起。
高正言放下锄头,说道:“你倒是消息灵通,确实有件大事!”
一听有大事,众人纷纷围了上来,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
“高叔,究竟什么大事?”
“是啊高叔,跟我们说说!”
眼见气氛差不多到位了,高正言才开口道:“王府传来命令,要各府县派人去元阳秋收粮食,我们会平县要出六百人,咱们队要出四十个!”
这可真是个大新闻,众人听了顿时议论起来。
他们队青壮有近百人,这一次就要去将近一半。
“这次去元阳,收获的粮食有许多要运回咱们县,所以也等于是给咱自己收粮……”
“县尊说了,这次愿意去秋收的,每人可额外奖励五十斤粮!”
虽然现在生活好些了,但也只是勉强温饱,五十斤额外的粮食,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目光扫视众人,高正言高声道:“要报名的,现在站到墙根下去!”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此有疑虑,毕竟里面那么远,谁心里都会犯难。
“诸位,咱们深受王府大恩,眼下就是报答王爷恩情的时,你们难道要当缩头乌龟?”高正言语气中带有不满。
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