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末世从封王开始 >

第260章

末世从封王开始-第260章

小说: 末世从封王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侍女端来的衣物,玉竹问道:“娘娘,这衣服委实旧了些,要不要换一件?”
  薛宝筠淡然道:“旧些无妨,只要恰当就好!”
  虽说是旧衣物,其实也就裁剪出来两年,只是薛宝筠少穿压在箱底而已。
  但这衣服的做工和用料,依然是上上等之选,寻常权贵家难得一见。
  在赏赐完烈属之后,薛宝筠还要去慰问生活格外困难的烈属,这是她自己向赵延洵提出的。
  因是去寻常百姓家,因要突出自己亲和一面,薛宝筠才没穿蟒袍霞帔,穿“旧衣物”只为更亲民些。
  更换衣物时,薛宝筠问道:“仪仗可都准备好了?”
  玉竹答道:“回禀娘娘,早就准备好了,已在东便门外后者,要去的那地方,也派了人过去了!”
  “嗯!”
  穿戴完毕,薛宝筠走出了大殿,坐着辇轿出了永福宫宫门。
  一里来到东便门外,在几名侍女陪同下,薛宝筠上了停在门外的马车。
  作为王妃,薛宝筠很少出门去,活动范围基本在内禁宫。
  她对外面的了解,基本来源于侍女们口中。
  马车开动,这次薛宝筠出行,仪仗侍卫加起来有一百多号人,整个队伍看起来气势不凡。
  从东便门往外,队伍直接往南,又走了几百米出了道大门,才算真正离开王府区域。
  今日他们的目的地,是在东城的永定坊,距离还是有些远。
  街道上本就少有行人,再加上有元阳卫士兵戒严,所以此刻周围很是安静,只有整个队伍行进发出的声音。
  当然了,薛宝筠对外面仍很感兴趣,让人撩起窗帘缝隙足足瞧了十几分钟。
  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薛宝筠便道:“传下去,让侍卫们不要驱赶百姓,我们是去慰问的……不是去打仗!”
  “是!”
  这时马车内侍奉的玉竹说道:“娘娘……侍卫们也是为了您安危着想!”
  “本宫知道……但你别忘了,我们出来就是要让人看到,让所有人知道王府记挂着每一个烈属!”
  薛宝筠压低嗓音道:“如今若把人百姓拦住,我们做这些给谁看?”
  倒也是这么个道理,玉竹连忙说道:“娘娘说得有理!”
  让玉竹把帘子放下,薛宝筠问道:“对了,让你去问霍安,王爷几时回来,你可去问清楚了?”
  玉竹答道:“奴婢问了霍安,他说这次王爷出去,恐怕至少也得七八天……甚至更长时间,也不是没可能!”
  “要去这么久?”薛宝筠有些惊讶。
  时间陆续过去,马车来到了永定坊外。
  此刻坊门处,已聚集了大批妇孺,除了元阳卫和殿前卫的人,根本看不到一个男丁。
  王妃要来,提前两天元阳府衙就打了招呼,今天一早所有男丁都被请出了家门,去城内其他地方闲逛去了。
  马车来到坊门处停下,在玉竹的搀扶下,薛宝筠走出了马车。
  街道两侧,几百名妇人看了过来,所有人都想目睹王妃风采。
  虽衣着“朴素”,但薛宝筠亮相的那一刻,依然惊艳了在场所有人。
  紧接着,有七八名衣着较好的妇人迎上前来,叩拜道:“叩见王妃娘娘……”
  她们这些人,是元阳府衙官吏的内室,此刻是来陪同薛宝筠慰问的。
  随着她们几人参拜,坊内街道左右七八百号人,跟着跪在地上叩拜,让薛宝筠身处人声鼎沸中。
  见此情形,薛宝筠也不免心感震撼,说到底她还是个不满十八的姑娘。
  努力平复心情,薛宝筠在几名侍女搀扶下,徐徐走下了马车。
  薛宝筠看向四周,对面前几位官员之妻道:“免礼!”
  紧接着薛宝筠又对玉竹吩咐:“让她们也都起来,地上怪凉的!”
  玉竹毕竟老成许多,此刻也不大怯场,往前走了几步对四周喊道:“娘娘说地上凉,让你们都起来,莫要跪坏了身子!”
  玉竹添油加醋一番,更让现场众人感受到了王妃的关怀。
  “娘娘真是菩萨心肠……”
  “也这样菩萨一样的娘娘,与王爷才是好姻缘……”
  “老天爷保佑娘娘长命百岁……”
  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声音,虽然其中不乏粗鄙之语,但众人的祝福却是真心的。
  走在街道上,左右是随行的侍女太监,薛宝筠左右张望着,脸上表情随和而慈爱。
  “必要时,你还可以向百姓招手,说两句家常也可以!”
  四下张望时,薛宝筠耳边回想起赵延洵的话。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薛宝筠还是鼓足勇气,对街道两侧翘首观望的妇人挥手。
  “王妃……王妃娘娘向我招手了!”
  “胡说……娘娘明明是跟我招手……”
  仅是挥了挥手,现场众人就激动得不行,这是薛宝筠没想到的,却也让她长了见识。
  “王妃万福……”
  “娘娘新年好……”
  “娘娘长命百岁……”
  在这连绵不断的祝福声中,薛宝筠停到了一处巷口。
  玉竹在一旁提醒道:“娘娘……徐家就在里边!”
  这个徐家,一家两个男丁都已战死,留下连个遗孀带着五个孩子,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娘。
  虽然有衙门抚恤,但日子一样过得艰苦,作为典型薛宝筠才来慰问。
  她这次来,带了几石粮和其他吃用之物,足以改善徐家的生活。
  巷子里的路狭窄许多,只有士兵守卫两侧,路边并无妇孺围观。
  巷子里的积雪已被清扫干净,但地面有些凹凸不平,薛宝筠的绣花鞋走在上面有些硌脚。
  好在距离不远,前后不过五十米,薛宝筠就来到了徐家门口。
  这是一个简单的小院子,里面两名妇人已在等候,背上各自背着一个孩童,另有三个孩子跟在母亲身后站着。
  院子门口,也站着两名妇人,见薛宝筠到来她们也都迎上,这两位也是府衙官员的妻子。
  行礼之后,其中一人指着小院道:“娘娘……这就是徐家了!”
  “左边是徐家老大的媳妇,右边是徐家老二的媳妇,徐家的老母亲,我病在床难以起身,还请娘娘多担待!”
  院子里的妇人孩童,衣服上打着补丁,个个此刻都紧张得不行,就跟木头一样杵在原地。
  门口另一妇人冲院子里提醒道:“娘娘到了,你们还站着干什么?”
  按照昨日官府的教导,两名妇人连忙跪下磕头:“叩见娘娘……”
  走进院子,看着这简陋至极的住宅,薛宝筠想起了王府的马棚。
  此刻她不由泛起一丝怀疑,这真是人能住的地方?
  院子里虽洒扫过,可依旧布满了泥土灰尘,连个可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当然了,眼下薛宝筠也只能忍着不适,走进了这平民的院子。
  来到院内妇孺面前,薛宝筠本想将这二人扶起,但迟疑一霎后说道:“免礼……平身吧!”
  眼见这些人还跪着,薛宝筠又心感疑惑,难道这些人没听到?
  这时站在后方的妇人提醒道:“娘娘叫你们起来,还不赶紧谢恩?”
  一听这话,地上妇人再度叩头,说道:“谢娘娘!”
  薛宝筠面露微笑,语气和煦道:“今日本宫待王爷过来,就是看看你们过得如何,有什么不如意之处,你们尽可向本宫直言!”
  徐家俩媳妇此时慌得不行,那还能说得出话来,都支支吾吾说不出囫囵话。
  薛宝筠又问道:“家中可缺粮食?”
  这时玉竹端来锦凳,放在了薛宝筠身后,说道:“娘娘请坐!”
  锦凳和院子里的陈设显得格格不入,而薛宝筠主仆出现在此,更是显得突兀。
  面对薛宝筠的问话,徐家长媳磕磕绊绊答道:“近些日子有吃喝,只是家中没有劳力……所以饥一顿饱一顿!”
  她这一句话,让薛宝筠身后十名官太太脸色大变。


第614章 延峰县
  饥一顿饱一顿,这等于是说府衙没有照顾好他们。
  这要是传回王府去,那还得了?
  “娘娘,其实……”
  眼见这些官太太要出言打断,薛宝筠回过头去,表情平静道:“本宫没问你们!”
  “是……臣妾多嘴!”说话那妇人连连告罪。
  薛宝筠这才转过头去,面带微笑对徐家媳妇道:“你们接着说……”
  然后,徐家媳妇就接着说了起来。
  在薛宝筠来之前,官太太们给徐家媳妇上过课,但现在一紧张后者全忘了,所以一切只能照实说。
  听着徐家媳妇讲述,薛宝筠心下震惊无比。
  她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家人住的差穿得差也就罢了,哪知道吃的也是如此“清贫”。
  一边听着,薛宝筠也没闲着,在玉竹等人陪同下,来到了徐家的厨房。
  厨房内环境极差,而且透着一股子怪味儿,但薛宝筠忍住了逃走的冲动。
  “把盖子揭开!”
  听到这话,玉竹对一旁的侍女使了个眼色,后者立马揭开了灶台上的锅盖。
  锅里放着白面馒头。
  这时徐家长媳道:“娘娘……这是昨天官府送来的!”
  听到这话,薛宝筠转过身问道:“昨天送来的?本宫记得,府衙的新年慰问在年前就该派完,为何昨日才送?”
  这只能说明,要么是年前没办完差事,要么是为应付今日慰问,府衙的人做了临时补救措施。
  看来这慰问,自己体察不到什么……薛宝筠暗暗道。
  而面对她的质问,厨房门口的一众官太太,一个个都尴尬无比。
  徐家孩子多劳动力少,虽有抚恤也会过得很差,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要搁在正常年景,这一家人根本没法儿过活,眼下其实已经算很不错了。
  可王妃要来慰问,府衙的人为展现太平,所以才临时做了些“修饰”,但这些话是不好明说的。
  薛宝筠也知道,这些事挑明了没意思,所以此刻也就没多问。
  接下来,她又是看了米缸,又看了徐家的其他情形。
  即便是已经“修饰”过的情形,依然看得薛宝筠心惊不已,甚至让她感受到了绝望。
  此刻她才真正明白,王府高墙内外是两个世界。
  为了看得更真切些,在慰问了徐家之后,薛宝筠还去了隔壁两家,这再度刷新了她的认知。
  原来普通人家的生活,竟是如此艰辛困苦……薛宝筠坐上马车时,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个。
  这样毫无生趣的活着,薛宝筠难以想象需要多强的承受能力,反正她自觉是活不下去的。
  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确实很难想象平民百姓的生活,所以历史上出现“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也就显得不奇怪了。
  当薛宝筠感怀之时,陇右北方延峰县内,赵延洵已结束对军队的检阅。
  年前一战,延峰县驻军顽强抵御,挡住禁军两个卫所进攻,让王府上下重新认识了卫所军的战斗力。
  在年前,枢密院就对延峰县驻军嘉奖过,而赵延洵这次亲自到场,更是对他们的极大认可。
  检阅结束,当赵延洵要离开校场时,校场上“万岁”声此起彼伏。
  能得到他的认可,对所有延峰士兵来说,都是极具荣耀的事。
  在一众文武官员陪同下,赵延洵从列队的士兵前方经过,面对呼喊声他也不断挥手致意。
  他的威望无可比拟,所以每一次挥手,都迎来了现场巨大声浪。
  现场气氛热烈,赵延洵面带笑容,同时对随行官员说道:“延峰县驻军,精气神饱满勃发,马山……你这个千户当得着实不错!”
  跟在后面的马山连忙上前,对勾着腰禀告道:“王爷赞许……臣……”
  屠户出身的马山那能想到,自己会有被赵延洵当面夸奖的时候,所以此刻面对夸奖,他都不知该如何回话。
  看着马山语无伦次,赵延洵笑着说道:“行了,你有功就是有功,带兵带得好就是好,过段时日讲武堂二期开班,也让你做个教授去!”
  这一句话,又让在场众人惊讶了,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一期讲武堂已经开班,除了枢密院的官员任教授,还有从各卫所和兵马司选出的指挥使和千户任教。
  马山极为尴尬道:“王爷……臣那会儿给人讲课!”
  继续往前走着,赵延洵说道:“你就不要自谦了!”
  这时天金卫指挥使方同提醒道:“王爷看重,你还不赶紧叩谢王爷?”
  “臣叩谢王爷!”
  接下来,赵延洵没有再多说什么。
  很快,赵延洵出了离开了校场,其余官员一道跟着离开,马山要安排部下所以留下。
  “老弟,你已入王爷眼中,往后前途无量啊……恭喜恭喜!”
  听到这话,马山转过身说道:“大哥,这事儿我也没想到,老话怎么说来着……我这也算因祸得福了!”
  孟海点了点头,提醒道:“今日之荣耀,是过去的成绩,往后你可别志得意满,小心栽跟头!”
  也只有真正关系好的兄弟,才会在此时跟马山说这些。
  马山点了点头,答道:“咱当初就是个卖肉的屠户,王爷看得起抬举咱,可咱不会飘到天上去,大哥你就放心吧!”
  马山说出这番话,证明他想得通透,这让孟海放心下来。
  再说另一边,离开校场后这些去了县衙,全面了解延峰县战后恢复情况。
  经过一场大战,延峰县死伤了不少人,这些人的安置抚恤,赵延洵肯定要亲自过问。
  今天他给自己任务排得很满,在了解百姓情况之后,他还得深入基层亲自查看。
  虽说官员们不敢捣鬼,但这事儿他得亲自看了才放心。
  当然了,这样深入百姓之中,也能传播他雍王的贤名,增强陇右军民凝聚力。
  太阳西斜之时,赵延洵忙完了在延峰县的一切,但这不等于着他的任务结束。
  这次从元阳离开,他自辽平一路到天金,接下来还得去北地郡前线看看。
  为了节约时间,赵延洵今天还将继续赶路,今晚他要到长右县的码头歇脚,顺便看看码头的情况。
  赵延洵赶路,随行者是三十名殿前卫,由总旗胡大彪统领。
  离开延峰之前,赵延洵郑重告诫道:“战后的恢复,你们要多上心,切不能让百姓流血又流泪!”
  天金知府刘景辉上前答道:“殿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安置好受难军民!”
  点了点头,赵延洵说道:“你为官为人,孤还是信得过的,莫要辜负本王信任!”


第615章 码头上
  从延峰县到大河北岸的码头,需要跨过大半个天金府,距离差不多有一百多里。
  从太阳西斜时开始赶路,赶到大河岸边已是夜幕降临,前后用了一个半小时。
  在赶路过程中,赵延洵顺道检查了天金府的丧尸清理情况,总体来说做得很是不错。
  他们一路赶来,虽不时能遇到丧尸,但基本没有形成尸群,所以他们才能畅行无阻。
  否则这一百多里的距离,恐怕走到半夜都不一定能走完。
  看着远处的灯光,赵延洵便知是码头的人来接,于是又加快了脚步。
  远处的灯光是手电发出,所以赵延洵一眼认出了对面身份。
  他虽能认出对面人,可人家却不知来者是谁,所以拿起手电照向了官道上的来人。
  于是官道上响起了胡大彪的呵斥声:“混账……把灯放下去些,王爷来了!”
  对面一听果然是赵延洵来了,于是纷纷放低了手电。
  眼见赵延洵靠近,迎接众人跪迎道:“叩见殿下!”
  勒住缰绳,待胯下骏马停歇下来,赵延洵看向为首官员,问道:“你是何人?”
  地上官员禀告道:“回禀殿下,臣库管所河北粮仓大使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