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遣散民夫溃兵,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说法。
这里面的大批人,只有几万人选择返乡,其他人都愿意留在河内郡,等待秋收后再行回乡。
而现在返乡的百姓和士兵,对赵延洵也非全无用处,而是会成为他的宣传员,让更多人知晓他雍王的仁德。
这几天,他的实控人口一直在增加。
只不过在一阶系统锁定后,二阶系统功能也产生了调整,必须要新增满十万人,他才能对部下进行升级。
七八万大军往东行进,前后绵延了十几里,可一路上并未遭遇任何抵抗。
朝廷那两支骑兵,已早早撤回了济水以西,并不敢出兵袭扰。
显然,朝廷方面是打算龟缩起来,组成铜墙铁壁般的防线,将雍军全部挡在济水以西。
大军行进间,赵延洵只带着殿前卫的四百号人,前后游走在军队间。
如今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无比,每日行军的路程不是很长。
从东河府到济水,差不多有两百里路程,大军行进差不多要四天。
当然可以更快,但会导致大军疲惫,这是没有必要的。
河内郡东部包括京畿郡在内,基本上都是平原,虽然更适宜栽种粮食,却不利于军事防守。
在失去了镇西关之后,除了几条河流,京城以西根本无险可守。
沃野千里,风吹麦浪,却是一片好风光。
打马走在官道上,赵延洵目光扫向麦地,对一旁的河内巡抚王世伟说道:“看这光景,今年必有大丰收!”
经过那晚“灯光秀”,王世伟和其他官员一样,顺从天命归顺了赵延洵。
接下来的秋收,将会由这一批官员来组织,为雍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而有了这些粮食,赵延洵拿下京城后才能稳定人心。
系统能兑换的粮食,支撑十万大军所用都比较费劲,更不可能养活京京畿郡内百万人口。
无论赵延洵把自己包装得多么神圣正义,如果下面人连吃饭都成问题,那他也别想有什么好名声。
更危险的是,没有粮食会饿死人,又会在京畿附近引起动乱,不利于他整合一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秩序。
没错,赵延洵此刻心中所虑,已经不只着眼于京城的朝廷,而是以全国形势整体考虑。
西南反叛,南边的分裂倾向,都让让他感到有些棘手。
这时王世伟在一旁说道:“殿下,虽有大丰收,但也得麦苗长成!”
“什么意思?”赵延洵回头问道。
只听王世伟说道:“此番大军东进,踩踏了不少麦苗,还望殿下明鉴!”
“竟有此事?”赵延洵目光扫向王世伟等官员。
另有官员说道:“殿下,此言着实不虚,确实是有很多麦苗被践踏!”
这一点赵延洵还真没注意过,毕竟以往行军时,没遇到过这种沃野千里的情况。
王世伟随即说道:“殿下若是不信,可亲往地里查看!”
赵延洵也不迟疑,遂打马靠近地里。
官道只有不到两丈宽,雍军七八万人行进,当然不可能只走官道。
若是如此,整个行进队伍将拉得更长,而且不利于军队集结,更不利于相互支援。
所以军队行进时,横向至少拉开了近百米,这就必然会在地里行军。
虽然麦子之间有行距,可毕竟隔得近了些,不注意就容易发生踩踏。
大军一路从东河府踩到济水边,这确实会损失很多粮食。
“张猛……”
守在外围的张猛连忙打马上前,说道:“臣在!”
赵延洵沉声道:“立刻传令下去,全军上下不得踏毁麦苗,违者鞭笞二十!”
张猛随即答道:“臣领命,这就派人去传令!”
可就在这时,赵延洵胯下马匹,被麦苗骚动了大腿,惊得它直接甩出了马尾。
众目睽睽之下,马儿的尾巴扫倒了一大片麦苗,许多还未长成的麦穗掉了一地。
这……就比较尴尬了,赵延洵也觉得很尴尬。
他刚刚下了令,毁坏麦苗鞭笞二十,现场这么多人可全都听见了。
这该死的马,该死的马尾巴……赵延洵心中暗骂。
下一刻,赵延洵的目光扫向了王世伟,暗想这家伙应该是和聪明人,能够替自己解围。
“本王坐骑,毁坏麦苗,皆因本王约束不力,故而该罚本王!”
下一刻,赵延洵语气坚决道:“军令如山……张猛,取鞭子来!”
军令如山必须要贯彻,正好也可以让全军引以为戒,还可以让赵延洵接机作秀。
当然了,前提是赵延洵能确保,自己绝不会被鞭打,否则损坏了他的权威,那就成了一个笑话。
没错,赵延洵确实能保证,自己不会受到鞭打。
张猛和殿前卫的士兵,哪怕把自己脑袋砍下来,也绝不会更不愿对赵延洵动粗。
所以,在赵延洵下令之后,张猛竟是纹丝未动。
“张猛,你耳朵聋了?”
听到赵延洵的呵斥声,张猛依旧没有应答,直接“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脸上还是显得有些委屈。
紧接着,张猛还为自己辩了一句:“王爷,臣等岂敢不敬,请王爷收回成命!”
赵延洵随即喝问道:“军令如山,令出必行,难道你要让孤带头违反军令?陷孤于不义之境?”
这话张猛不知如何做答,一时间直接把头磕在地上,当了鸵鸟想逃避问题,反正他是不会去“行刑”。
事实上,赵延洵的两个问题,并非问的是张猛,而是现场王世伟等文官。
这些人熟读经义,自然知晓如何辩论。
果然,在眼下局面僵住时,只见王世伟上前说道:“殿下,且不可如此!”
“你也要陷孤于不义?”
赵延洵这般反问,着实显得有些矫情,但看在现场一众侍卫们眼中,却是格外的正义凛然。
王世伟同样义正言辞道:“殿下千金之体,岂能酷刑相加?”
“严守军纪固然是好,然殿下身负天下安危,岂能仅着眼军纪一隅?”
“若殿下一意自戕,非但不能正军纪,反会使得军心难安,以至于征战失利,岂非舍本逐末?”
紧接着王世伟又说道:“殿下秉承天命,睿识英断,想来不会行此不智之事!”
按王世伟的说法,如果赵延洵非要鞭笞自己,就成了不识大义的不智之人。
果然是文官一张嘴,黑白随便怼啊……赵延洵不由感慨。
有了王世伟这番话,立马有官员开口刀兵:“王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当继往开来,自然不必如常人循规蹈矩!”
接下来,又有更多官员劝解,那说出来的花样就更多了。
最终,赵延洵沉声道:“诸卿所言,却有道理,然孤既有错,总该惩处!”
“来人,解下本王甲胄,以甲胄代替本王受刑,鞭笞三十!”
这是赵延洵想的招儿,以此作为本次“秀”的完美收场。
眼见张猛仍旧未动,赵延洵怒斥道:“张猛,还不赶紧行刑!”
“是!”张猛答得格外艰难。
而此时,王世伟等人也不好再劝,他们也觉得这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可即便如此,对张猛等人来说,鞭笞赵延洵的甲胄,也是极为艰难的差事。
啪……啪……啪……
看着侍卫们鞭笞甲胄,马背上的赵延洵表情严肃,却在心中笑了起来。
我与那曹贼何异……赵延洵暗自叹息!
第717章 金山书院
在江西郡与南海郡交界处,有一座大名鼎鼎的金山书院,其与位于江东郡的东海书院,并称为当世两大文脉。
此刻金山书院大门外,都察院佥都御史林观海,带着魏振章一同出现。
在他们身后,还有七八名随从站着。
书院内,一位身着白袍的中年文士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二位,请!”
“请!”林观海答了一声。
中年文士转身返回,走在前方给林观海二人引路。
只听魏振章低声道:“先生,他们也太不把您这钦差放在眼里,书院山长竟未出来迎接!”
不只魏振章生气,此刻林观海一样气得不行,虽然他脸上还保持着微笑。
这次南下,林观海是奉皇命巡视,目的是安抚南边各郡府县。
南边的分裂倾向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朝廷摊派粮饷过重,导致南方士大夫阶层极为不满。
要安抚他们,不可能每家每户去拜访,那样不但任务量大,而且还太丢份了。
所以林观海选择来到金山书院,打算以讲学的方式,申明朝廷难处和天下大义。
金山书院是文坛圣地,同时也是东南三郡舆论中心,这里发生的事会最快传遍东南。
当然了,林观海不只是跟书院学生讲,他还邀请了东南各名家大儒,一同听讲外加辩论。
看着已经远去的中年文士,林观海低声道:“沉住气,等朝廷解决了西北叛军,到时候会收拾他们!”
所谓的西北叛军,自然是指赵延洵。
作为赵延洵的“老丈人”,林观海一想到这事,心里便觉得憋屈加苦涩。
他想当匡扶社稷的能臣,可惜老是后院起火,给他的尽忠道路增添障碍。
此刻,距离汉水大败还不到十天,在朝廷有意封锁的情况下,消息并未传到南边来。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南边或许也就近几天的事。
“这些小人!”魏振章忍不住骂了一句。
接下来,他二人走进了书院,里面不时遇到来往的学子。
进入书院二门,便是一处较大的院子,此刻里面已是人头攒动,正三三两两说着话。
这些人,就是林观海邀请的东南名宿。
这些人明明提前到了,可却无一人出来迎接,看得林观海心中更是窝火。
他本是涵养极高之人,但此刻亦站在原地,袖口里面捏紧了拳头。
他想出言讥讽,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这么做,而是要以朝廷大局为重。
袖口里的拳头松开,林观海站在台阶上,看着院内众人高声道:“诸位来得可真早,倒是我怠慢了诸位!”
林观海语气不卑不亢,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但这些目光中,要么是无礼的审视,要么是冷眼瞧着。
这些人虽无官身,可家中却有子侄为官,相互关系盘根错节,不但可以挟制本地官府,还能影响朝廷中枢决策。
所以,具有主人翁精神的这些人,对林观海这位钦差并不十分在意。
他们在太安帝时期,就敢提迁都这种事,如今朝廷的局面更危急,他们自然更加肆无忌惮。
林观海先发言,现场却很冷淡,以至于场面很是尴尬。
这一刻林观海真切感受到,南边虽没有正式反叛,但其悖逆之心却和已叛的西南差不多。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林观海径直走进书院,一边走一边说道:“诸位,今日本官来此讲学,只跟诸位讲两个字!”
“一为忠,二位义!”
“列位都是忠义之事,等会儿开之时,我等可以一同论道!”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林观海如此放低姿态,总算赢得现场一些人的好感。
于是有人出言应和,让场面显得不那么冷。
虽说人都是自私的,但一群人里总会出现“异类”,怀有那么一丝丝的忠义之心。
接下来,林观海一一招呼众人。
说到底,朝廷还有几万兵安置大江北岸,这些人也不敢真的撕破脸皮。
逼急了朝廷,这些军队随时可以渡河“平叛”,到时候南方虽有军队防守,但兵祸一起便是灾难,必会导致许多家族衰败乃至于小时。
时间过得很快,当太阳高升之时,书院听讲的学子到来,院内众人全都落座,林观海的讲课随即开始。
说来也是魔幻,北边大军交战,更有丧尸肆虐,而南边却是书院清幽,承平日久。
一条大江,将本为一体的大晋王朝,分割成了两个世界。
林观海讲的讲学内容,其实并不高深复杂,他更多是跟现场众人讲天下格局,讲在场众人与朝廷是休戚与共。
总的来说,林观海讲得很精彩,现场也与某些人进行了辩论。
这就到了比拼口才的时候,林观海深入浅出,因势利导的辩论方法,让现场众人哑口无言。
辩论之目的,是要扭转现场众人的想法,林观海的无疑起到了作用,让现场许众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朝廷之间的关系。
而在此时,金山书院大门外,气势汹汹赶来了一队人。
这队人约摸有二十来个,腰间全部都挎着刀,衣服虽不统一但却都是劲装打扮。
只听带头那汉子说道:“人就在里面,弟兄们现在就跟我进去,把人带出来!”
“是!”
金山书院所处之地,乃是一等一的富庶,已经数百年未见匪患,所以书院只有十几名护院。
这十几名护院,自然挡不住这队人,所以他们一边组织防备,一边派人去书院里搬救兵。
要知道,今日达官权贵云集于此,这些人全都带了护卫。
“你们是什么人?”
“书院乃是清净之地,不可放肆!”
被书院这些护卫拦住,为首那汉子从怀中拿出腰牌,冷声道:“辑事监办案,无关人等回避!”
辑事监,相当于皇室的特别调查机构,可以不经三法司过问办案,在大晋朝廷内凶名赫赫。
一听是辑事监的人,这些护卫们全都被吓住,一时间竟不知如何答话。
“把路让开!”
不等这些人回话,带头汉子带人推开这些护卫,直接往书院里面走了去。
“你们正在讲学,你们不能乱闯……”
嘴里虽然喊得很凶,可这些护卫们却跑得很慢,只是隔着七八米跟着。
而那些权贵们的护卫,此刻已经守在二门处,他们得到的消息是遇贼了。
可眼下这样子,一点儿都不像是遇贼,所以他们也都愣在原地。
为避免误会,带头的汉子喊道:“辑事监办案,无关人等回避!”
原来是辑事监啊,难怪如此霸道……现场众人心中暗暗道。
就在这时,迎接林观海入书院的中年文士,此刻出现在了二门内。
“院内讲学,你们不可乱闯!”
此人竟敢拦自己?带头的汉子有些诧异。
想到上司交代过,绝不能惹出麻烦,这汉子只能耐心解释:“我们是辑事监所派,今日前来捉拿人犯!”
中年文士冷声问道:“里面要么是大儒名宿,要么是朝廷命官,要么是莘莘学子,哪里有人犯?”
带队的汉子脸色阴沉,说道:“这位先生,你莫要为难我等!”
中年文士浑然不怕,说道:“是你们在为难我!”
第718章 朝廷乱了
金山书院门外,两边谁也不让谁,局面一时间僵住。
就在这时,中年文士身后一青年问道:“你们到底要抓谁?”
虽然心中十分不爽,但因不愿节外生枝,这汉子只能提前透露案情。
“林观海!”
听到这话,在场护卫们一片茫然,多数人都不知道林观海是谁,即便众人是为林观海而来。
但那只能文士,此刻却被惊讶到了。
辑事监奉皇命行事,林观海也是奉皇命行事,为何皇帝会派人抓林观海?
难道是因为雍王?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能见微知著。
想到这里,中年文士让开了道路,让辑事监的人顺利入内。
此刻书院内,林观海正在旁征博引,现场不时还有人回应两句。
虽未能说动现场大部分人,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被说动,让林观海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