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末世从封王开始 >

第310章

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10章

小说: 末世从封王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大将军有他的难处,都是为朝廷分忧,我们得互相体谅担待些!”
  但吴声昌的这番话,却未受到在场众人认同,反而招来一片审视目光。
  数年来的征战,让这些军队上下养成了骄横跋扈的风气,吴声昌这个“军头”名不副实。
  而这些骄横的指挥使们,其实和吴声昌也没多少区别。
  他们如果不给手下人争好处,一样也会被部下背弃,权力地位从来都是由
  “大将军,咱们愿意担待体谅别人,只怕别人不体谅咱们呐!”
  “就是……”
  知道再说下去也是无用,吴声昌便说道:“不管有多少难处,咱们都得先打赢这一仗,你我的难处,朝廷都会看在眼里!”
  吴声昌才把话说完,立马便有人接话:“大将军,你可别说什么封赏了,前两个月朝廷打赢的赏赐,到现在都还没发下来,弟兄们可都闹过几次了!”
  紧接着,又有人诉苦道:“弟兄们在外征战,家里就靠着粮饷和赏赐过活,朝廷若是再拖延下去,我看这仗不打咱们的人就得散!”
  吴声昌只说了一句,
  “你们难,大将军也难,朝廷也难!”
  吴声昌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只因这些问题不是他能解决的,或者说根本就没办法解决。
  “都先回去吧,回去吧!”
  撂下这句话,吴声昌加快脚步离开了,再待下去他非得被烦死不可。
  反正主将是朱成明,这些事情本就该他头疼。
  而在军营另一侧,监军御史顾崇良和监军太监丁有成,正在就刚才军议之事情进行讨论。
  “咱家递上去不少奏报,可到现在朝廷也没个回,雍军都到河对岸了,军中这样争吵下去可不行!”丁有成面带忧色。
  “是啊……”顾崇良叹了口气。
  思索一番后,丁有成说道:“干脆直接给皇上上奏,请求撤换军中主将,如何?”
  作为监军,他们只是讲明军中情况,其中提到了一些问题,但并未就问题发表看法。
  如今若他们提议撤换主将,就坏了一直以来的规矩。
  让丁有成说出这句话,可想而知军中隐患有多大。
  顾崇良却说道:“这……怕是不合规矩!”
  “这个时时候,那还顾得了这些?我等要以朝廷安危为重!”丁有成苦口婆心说道。
  说来也是讽刺,文臣饱读圣贤书,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今在朝廷安危时却爱惜羽毛,比不上一名太监。
  当然了,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比如文臣之中,也有邱佑先林观海这样的人。


第723章 主将谁当
  毫无疑问,在这大敌当前,朝廷上下都是一片忙碌。
  骄兵悍将们要安抚,军队的粮草要调集,军械打造和下发……
  方方面面,都是刻不容缓的事,乾安殿内每天都得处理上千件事。
  但今日,当着两位内阁大臣,以及吏部和兵部的尚书,赵维隆只在议一件事。
  “济水大军,各部龃龉不断,上下意见相左,朱成明到任至如今,还没整合好部下……”
  对于官军内部的矛盾,朝廷上一直知道而且在关注。
  只不过,赵维隆认为这是新成军的正常现象,朱成明可以安抚下来。
  然而朱成明让赵维隆失望了,军队内部的矛盾越发激烈,已经到了监军请求换将的程度。
  走下御阶,赵维隆表情严肃道:“诸位,如今叛贼,可都打到济水边上了!”
  说这话时,赵维隆也深感懊悔,当初他就该调集所有强兵,将雍军挡在汉水以西。
  汉水的几万禁军兵败,朝廷最能打的军队断送,这对朝廷和赵维隆都是巨大打击。
  “这件事,必须尽快解决,你们都有什么办法?”
  关于应对办法,赵维隆已和吏部尚书黄志成商讨过,后者建议启用老将卢立清。
  之前的西线军团,能够由卢立清来带领,足可见他资历和能力。
  只不过,卢立清是被赵维隆一手撸掉,再度启用他面子上抹不开,所以才召集廷议。
  让群臣公议的方式,把卢立清重新启用,这无疑要好看得多。
  这时黄志成开口道:“皇上,臣以为,朱成明既无法约束部将,朝廷应派老成持重之人,接替其整理军务!”
  赵维隆接着问道:“爱卿可有人选?”
  黄志成答道:“臣以为,可派出成国公卢立清!”
  说道这里,前半截戏就演完了。
  赵维隆的目光扫向了殿内其他大臣。
  “诸位爱卿,黄卿所言,你们怎么看?”
  对此,次辅谢孝方完全无所谓,所以眼睛直盯着地板。
  首辅王庭鹤想了想后,说道:“皇上,临战换将可是大忌!”
  他不是不同意换,只是觉得换将也有风险。
  于是,赵维隆目光扫向兵部尚书王存璋,眼下他的意见很重要。
  “两害相较取其轻,皇上……臣认同黄大人的意见!”
  听到这话,赵维隆心里松了口气,这件事算是定了下来。
  “既然如此,那就定下此议!”
  紧接着,赵维隆目光扫向王庭鹤,说道:“王阁老,你说呢?”
  “皇上圣明!”王庭鹤点了点头。
  眼下确实没啥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那好,这件事就定下了,内阁尽快拟诏,交由掌印监用印后,再由兵部派人传旨!”
  “是!”
  把最重要的事议好了,不等于说廷议的结束。
  众人又在大殿内,商议了将近一个时辰,才陆续退出离开。
  等所有人都离开后,赵维隆屏退了殿内其他人。
  看着站在不远处的黄志成,赵维隆叹息道:“先生,贼军势大,朕寝食难安!”
  面对这句话,黄志成也很是无奈,眼下他也是在苦苦支撑。
  紧接着,赵维隆又说道:“都说……君子不立危墙,先生……朕想着,可否……暂避贼军锋芒!”
  这句话,赵维隆说得很是艰难,甚至显得难以启齿。
  当然了,接下来他想要说的话,作为君王来说确实难以启齿。
  没等赵维隆说出,黄志成先开口道:“皇上是要迁都?”
  迁都这件事,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过,不管是太安帝还是赵维隆,对此都表示了坚决反对。
  一旦迁都,朝廷威望大减,根本无法控制南方诸郡。
  相比于两年前,现在的局面更为恶劣,迁都导致朝廷崩溃,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
  “皇上……一但迁都,必将导致军心大乱,雍军将不费吹灰之力渡江,那时朝廷就大势已去了!”黄志成极为恳切劝说。
  作为老师,他很理解赵维隆的担忧与害怕,但作为臣子他必须辅佐君主,做出理智且正确的决定。
  当然了,光是直谏也不行,他还得让皇帝看见希望。
  “皇上,如今官军有近二十万,其中十万精兵以逸待劳,又有济水为天险拒敌,此番优势在我!”
  说到这里,黄志成更进一步道:“且皇上启用成国公这等宿将,定能使我军精诚协作,莫说是守住济水……便是和叛军正面相抗,也未见得不能战而胜之!”
  不得不说,黄志成这番话效果很好,至少让赵维隆心安了许多。
  事实上,赵维隆也不是想迁都,而是打算出京“南巡”,当然二者实质上没区别。
  就在黄志成想要趁热打铁时,只听外面传来禀告声:“启禀皇上……太傅方弘基求见!”
  这位南方来的方老先生,半个月前被赵维隆授予太傅之衔,以表示对其超出平常的尊重,以此拉拢南方的人心。
  “请!”
  “遵旨!”
  眼见赵维隆要见其他人,黄志成当即道:“皇上,臣先回避?”
  “先生与方老先生,都是至正至公之人,不必回避!”
  对此,黄志成也没争论,他也好奇方弘基过来干啥。
  没一会儿,已近八十的方弘基,颤颤巍巍走进了大殿。
  “老臣叩见皇上!”
  “老先生免礼!”赵维隆亲自起身,在方弘基跪下前将其扶起。
  全天下,能享受皇帝搀扶待遇的,仅方弘基独一份儿。
  “多谢皇上!”方弘基声音沙哑。
  “老先生此来,可有要事?”赵维隆问道。
  只听方弘基说道:“皇上,臣虽老朽之躯,亦有报国之志……”
  听到这话,赵维隆便说道:“老先生愿到京城向朕授课,便已经是为国分忧了!”
  一旁的黄志成也跟着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老先生已在为国分忧,与朝廷社稷皆有大功!”
  方弘基摇了摇头,直言道:“皇上,如今反贼猖獗,臣愿出使贼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反贼兵将弃暗投明!”
  听到这话,赵维隆二人都以为老头儿疯了,一把年纪往叛军里跑,这不是找死吗?
  赵维隆连忙说道:“老先生有此心,朕甚为感动,可先生毕竟年事已高……”
  没等赵维隆把话说完,只见方弘基说道:“皇上,臣虽老,可还走的动道!”
  “叛贼猖獗,天下遭难,朝廷生危,老臣岂能坐视!”
  听方弘基还要说下去,赵维隆目光扫向了黄志成,想让他也帮着劝说。
  后者欣然会意,当即道:“老先生,叛贼阴险狡诈,有蛇蝎豺狼之心,老先生深入贼窝,无异于羊入虎口!”
  “老朽七十九了,半截身子都入了土,难道黄大人以为老朽会怕死?”
  方弘基连死都不怕,别的貌似也确实吓不到他,以至于黄志成都不知该说什么。
  方弘基接着说道:“皇上,老臣有一批徒子徒孙,若是老臣死在贼营里,他们会勠力同心为臣报仇,想必也会成为朝廷一大助力!”
  这番话,着实让赵维隆心动了。
  他拉拢方弘基,是想借在南方的广泛影响力,增强南方几郡对朝廷的向心力。
  如果方弘基死在雍军手中,必定使得南方数郡,对赵延洵深恶痛绝,这对朝廷有很大好处。
  那么,是否答应方弘基所请呢?赵维隆有些纠结。


第724章 两家
  成国公府,随着升职到来,整个府邸都忙碌起来。
  “授卢立清太保挂兵部尚书衔,敕令成国公卢立清,掌西线诸军事,赐指挥使以下先斩后奏之权,望卿不负朕之重托,平定叛逆,生执敌酋,问罪御前!”
  听完诏书,公府上下族人们,一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
  上次卢立清被免职,回京后还被皇帝训斥,使得公府地位急转直下,卢家上下所有人都得夹着尾巴。
  如今这一道圣旨,不但扭转了卢家颓势,还让他们的荣宠更胜往昔。
  之前的太子太师变成了太师,还加上了兵部尚书衔,还给了指挥使以下先斩后奏权。
  这样的荣宠与信任,从开国以来也没几起,说卢家是除皇室以外,如今的大晋第一家也不为过。
  “国公爷,领旨吧!”
  太监的提醒,将卢立清从思索中拉出,整个人木然将圣旨接过。
  “臣卢立清,叩谢皇恩!”
  宣旨完毕,太监带着侍卫们离开了,一同接旨的卢家族人们,个个都嬉笑高谈起来。
  “恭喜老爷,贺喜老爷!”
  有人一带头,其他人也跟着过来道喜,却让卢立清脸色更为阴沉。
  随意拿起圣旨,卢立清板着脸离开了,他这反应让现场族人深感不解。
  “这是……”
  卢立清的儿子卢嘉皓一样疑惑,当即跟着老爹进了内堂,两人一路没说半句话,直到七转八转来到书房。
  看着铁青着脸的父亲,卢嘉皓问道:“爹……您不高兴?”
  卢立清冷哼一声,瞧着三十多岁还不成器的儿子,反问道:“我难道该高兴?”
  其实也不是卢嘉皓不成器,主要是有他这位强势的爹在,当儿子的看起来永远都差强人意。
  “爹是在担心?”
  “你还不算太蠢!”
  “爹,朝廷毕竟有二十万大军在,只要您求稳不冒进,挡住叛军还是容易的!”
  听到这话,卢立清冷笑道:“就你小子,也敢教我如何用兵?”
  “儿子岂敢!”卢嘉皓连忙低头。
  此刻,卢立清没有痛骂儿子,而是分析道:“雍王的军队很强,没那么容抵挡,否则西线大营再不堪,也不该在一夜之间被击垮!”
  西线军团乃是卢立清一手经营,这支军队有多强大,整个大晋他是最清楚的。
  可偏偏这样一支军队,却在一夜之间被雍军所破,更衬出雍军是何等之强大。
  带着一帮好坏参半的军队,和这样一支极度强大军队作战,卢立清只感觉无尽绝望。
  只听卢立清接着说道:“什么太师兵部尚书,什么先斩后奏之权,这些表面上的荣宠,日后便是为父的催命符!”
  听到这话,卢嘉皓心惊的同时,问道:“爹……道这一仗,真的毫无胜算?”
  略微思索后,卢立清说道:“胜算?若当初在汉水,集中朝廷所有强兵,或许还有胜的可能!”
  “西北之地,贫瘠苦寒,怎会有如此强兵!”卢嘉皓很是不解。
  卢立清说道:“谁知道呢,或许西北是块儿宝地,否则那会连出两位雄主!”
  卢立清这句话,把赵延洵和太宗赵洪章并列,无疑是对前者的高度认可。
  这是卢嘉皓说道:“爹,要不您向皇上请辞,就说自己病了?”
  “病了?这个时候病了,你当皇上傻?”
  卢立清有些恨铁不成钢,只听他说道:“抗旨和欺君两条大罪,足可以灭我们一家上下!”
  实际上,推辞这件差事,在太监念圣旨时他就想过,但最终被他否决了。
  直接把圣旨送上门,意味着无法拒绝。
  “生执敌酋,问罪御前……为父这一去,或许就回不来了!”
  …………
  当卢立清感慨时,京城南城某偏僻小院内,曹云辉正香端妃禀告情况。
  “你是说,我儿已陈兵积水以西?”
  “正是!”
  端妃带有担忧道:“朝廷二十万大军,我儿只有十万,只怕力有未逮!”
  “姑姑你就放心吧,只要等殿下打造好船只,这就是一战而定的事!”
  说到这里,曹云辉笑着说道:“要不了多久,姑姑您就是皇太后了!”
  皇太后是古代女性地位巅峰,端妃听到这三个字,脸上也露出了一缕笑容。
  这是扬眉吐气的笑,也是带有希望和憧憬的笑。
  敛去笑容,端妃又说道:“我听说薛家,带头造我儿的反?”
  薛家在朝堂内外,宣扬雍王是反贼的事,在官府有意传播下,已在京城人尽皆知。
  “正是!”
  “哼哼……这些蠢货!”端妃气得牙痒痒。
  曹云辉接着说道:“倒是林家和黄家那两位,如今已全被下狱!”
  端妃冷笑道:“林观海自诩清流,一心想做忠臣,如今却不知是何感想!”
  从始至终,林观海都站在她对面,所以端妃从来就看不惯他。
  雍王的家事,曹云辉保持了阡陌。
  他在陇右待的时间不长,却也知道林静玉最为受宠。
  但是看自己姑姑这意思,往后和薛林二人的关系怕是不好,雍王的内宅想来要起风波了。
  沉默几息后,端妃又说道:“如今城里查得严,你尽可能少过来!”
  “是!”
  “还有件事要交给你!”
  “姑姑您说!”
  端妃转过身,徐徐说道:“让你们的人想办法,不能让李氏那贱人死了!”
  李氏那贱人是谁,曹云辉心里自然清楚。
  端妃接着说道:“你们要想办法告诉她,就说我的话……她如果自寻死路,我让李家满门陪葬!”
  端妃衣着简陋,却在威胁当朝太皇太后,这反差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