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谕虽有明示,但以往年也有如此上谕,还有人冻死还是得冻死。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现在改朝换代了,但主政的官员还是那些人,他们做事的思维还跟以前一样,所以很难真切体察赵延洵的“圣意”。
毕竟,善待百姓这这种事,以往都是当口号顺带喊的。
“你二人,罚俸两月!”
“冻死百姓超过百人的县,知县免职,超过五百人的府,知府免职!”
听赵延洵说完,两位阁臣皆叩首,高呼道:“臣等领旨!”
“如今大河以南诸郡,怪物基本已经肃清,这些空出来的土地,内阁要尽快拿出方案,将流亡各地的百姓安置过去!”
如今中原各郡和南方五郡,百姓密度非常之大,相对而言人比土地要多,人口处于超饱和状态。
只有人口和土地结合,才能转变为生产力,所以迁移百姓势在必行。
只不过,眼下只能先安置流民,只因这些人孑然一身,对现住之地没有太多依恋。
而要让各地原住民迁移,就得考虑到故土难离,以及地方大族会阻挠。
当然了,迁移各地原住民这件事,之后肯定还是会做,尤其是南方几个郡的百姓要迁移。
一句话,南方人口密度高,土地兼并严重,对朝廷而言是一颗巨雷。
现在,朝廷有武力,且北方空出了大片土地,正是解决土地人口问题的时候。
否则,按照正常的王朝发展规律,要不了两三代大晋还是会亡国。
“臣等领旨!”
“去吧!”
“是!”
待两位阁臣离开,没一会儿外面便有太监报告,说钦天监监正到了。
作为边缘部门,钦天监的监正,很少有机会到乾安宫面圣。
在太监引领下,监正杜究隆进了乾安宫暖阁,这是他头一次来到此处。
杜究隆已经五十多岁,在太安二十五年接任监正,因他一心扑在观星记历事业上,所以改朝换代没影响到他。
“臣钦天监监正杜究隆,叩见皇上!”
“平身!”
“谢皇上!”
起身后,杜究隆低垂着脑袋,不敢正面直视皇帝。
赵延洵随即问道:“今年冬季,与往年似有不同,以往可有今年这般情况?”
天气反常,反常到是个人都能发现,这让赵延洵不得不找钦天监问问。
一年四季每一天的天气,钦天监都有专门记录,这件差事从立国一直坚持到现在。
对于天气反常,作为监正杜究隆自然有感,所以好些天前他就查阅了以往资料。
但他万万没想到,皇帝今日会亲自过问。
好在我早有准备……杜究隆暗暗道。
“回禀皇上,京畿之地,最后之雪会在正月上旬,即便有迟也绝不会过十五!”
“如今已至月末,却在昨日还下了一场雪,实在是过于反常!”
见杜究隆所答如此有理有据,赵延洵顺口道:“你接着说!”
“臣翻阅以往记录,发现自太安二十四年始,冬季便在逐渐变长!”
“太安二十四年,初雪至末雪五十三天,二十五年是五十九天,二十六年,至少是六十七天……”
之所以太安二十六年是至少六十七天,是因为谁都无法保证,昨天下的雪会是最后一场。
正当赵延洵思索间,杜究隆接着说道:“国朝传承一百八十五年,初雪末雪最长间隔,也只有六十天!”
“那必是极冷的一年!”赵延洵沉声道。
关于冬天时间变长这件事,如果没有专门的人记录,一般来讲很难有明确答案。
今年是因为太离谱了,所有赵延洵才想着问问,哪知情况已如此眼中。
冬季变成,意味着气候在变化,而气候又影响着耕种事宜,归根结底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如今朝廷,根本没有应急储备粮食,一但今年粮食欠收,又不知道还要饿死多少人。
偏偏如今西北不宁,据西北罗伦上报,如今已有不少胡人部族东迁,到时候西北又将不得安宁。
到时候一旦打起来,又将耗费大量物资,其中就包括大量粮食。
实际上,现在还没打起来,往西北调兵就已经开始消耗资源,户部兵部为此忙得焦头烂额。
正当赵延洵想着糟心事,只听杜究隆答道:“那一年,京畿冻死了不少人!”
赵延洵只得叹道:“天降末世,朝廷难百姓也难!”
又问了杜究隆一些事,赵延洵便命他退下了。
光武元年这个开局,简直让他焦头烂额。
虽有系统在身,但对于三千多万人的大帝国,系统可兑换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些。
新任乾安宫大总管吴轩,小心翼翼端了热茶过来,禀告道:“皇上,您喝茶!”
第808章 皇帝的衣服
赵延洵改革了内廷衙门,让霍安去了掌印监,这吴宏便是新提起来的乾安宫总管。
经过改革,乾安宫大总管的位置,已经单纯变成了服务岗,地位比起之前已差了不少。
当然了,乾安宫大总管紧跟皇帝,其地位还是比较超然。
赵延洵忍不住感叹:“朕有热茶喝,却不知有多少百姓,正在挨饿受冻!”
吴轩勾着腰答道:“皇上心念百姓,乃仁义之君,百姓若知,定会感激涕零!”
吴轩不是随便提上来的,他是跟随赵延洵就藩的太监之一,此前一直在谨身殿伺候。
换句话说,吴轩跟赵延洵身边已三年,差不多摸清了他的脾性。
“百姓……说起来,朕已许久没跟百姓打交道了!”
之前在陇右,赵延洵时常离开王府,深入民间了解情况。
而从起兵到现在,半年时间他要么是在征战,要么是在皇宫里处理政务,基本没和百姓有过接触。
念及于此,赵延洵当即道:“吴宏……你去传张猛过来!”
“是!”
实际上,吴轩已猜到赵延洵要做什么,对此他并未发表态度。
赵延洵并非寻常帝王,这样的人做了决定,其他人劝也是白劝。
当赵延洵准备微服出宫时,另一头回到内阁的两人,相对之间却是满脸愁容。
被罚了俸禄,对他二人算不得什么,主要是迁移百姓这件事,实在是过于接手了些。
要知道,各地虽有流民,但要将其组织起来,并把朝廷的意思传达到位,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如何安置这些人,所需的钱粮如何筹措,安置之后如何管理,也能让人焦头烂额。
偏厅内,两位阁臣相对而坐,说中间书案上摆着大量奏疏。
沉默几息后,成文光叹道:“阁老,皇上派的差,可不大好办!”
相对于陆朝文,成文光资历较潜,安置流民事情繁杂,这事儿还得陆朝文拿主意。
陆朝文点了点头:“不好办也得办,不能辜负了皇上的信任!”
然后,大厅内又归于沉默。
陆朝文不言语,成文光便自顾自道:“阁老,此事第一步,得让各地官府,将朝廷政策,告知各地流民!”
“然后再由地方官府,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按计划迁往新收复各地!”
眼见陆朝文面露思索,成文光接着说道:“成事之关键,便在于地方官府!”
地方官府听从朝廷指挥,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成文光此刻强调这件事,意味着地方官府很可能不会“卖力”。
朝廷施政,从来都不是圣旨一出,底下人就马不停蹄的干活儿。
尤其是现在,朝廷在中原各郡清查田亩,还在南方“苛待”士绅,自然引得官员士大夫阶层不满。
实际上,对于中原和南方正发生的事,内阁不时都会接到弹劾奏疏。
这些人不敢攻讦皇帝,便把弹劾的矛头,对准了王庭鹤与谢孝方。
以至于成文光不得不庆幸,自己能及时从南方抽身,否则会是和谢孝方一个下场。
此时他分析了一大堆,眼前陆朝文还是不说话,就让成文光心里感到不爽。
“阁老,您是朝中元老,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件事恐怕还得你来总领!”
听到这话,陆朝文不由露出一丝笑容,暗道成文光总算露出了狐狸尾巴。
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那是曾经陆朝文有过的光辉。
在靖平一朝,他这一系的人几乎被连根拔起,如今即便有不少人恢复原职,可也远逊当初势力。
如今朝廷之中,王谢二人自绝僚属,没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派系。
“成阁老,我老了……这件事,此事情繁复无比,还是得靠你来总领,我从旁协助也就是了!”
陆朝文微笑道:“此事虽难,但若成阁老办妥了,对你也是大有裨益!”
看着眼前笑容和煦的老头儿,成文光暗骂了声“老狐狸”,然后脸上堆满笑容道:“阁老,我毕竟经验浅薄,此等大事……依我看,还是商量着来,如何?”
等了几秒,陆朝文笑了笑,然后说道:“如此也好!”
到了这一步,他二人才各退一步,把事情责任各揽了一半。
接下来,二人便深入分析情况,在此过程中开始制定计划。
而在另一边,在接到圣谕后,张猛便挑选了五十名侍卫。
目光扫向众人,张猛沉声道:“你们现在回去,换上便服,半个时辰后,来此地集合!”
“遵命!”
之前的左右殿前卫,如今已改名为左右禁卫,两卫兵力已扩充至四千人,专门负责皇城宿卫。
张猛为左禁卫指挥使,胡大彪为右禁卫指挥使。
这十天时间,该张猛的左左近卫当职,所以赵延洵才找上了他。
刚才他安排的五十人,乃是负责近身保护赵延洵的,紧接着他又召见了三位百户,让他们将手下人集中起来。
换句话说,这次微服出巡,赵延洵将会有三百五十多名侍卫保护,这里面最起码的都是一级士兵。
侍卫们在准备,而另一头的赵延洵,却正在挑选着衣服。
在他面前,有十多名太监捧着托盘,上面摆放着各式样的衣物。
“这就是朕最普通的衣物?”目光扫向吴轩,赵延洵眼中充满了疑问。
吴轩此刻也懵逼,皇帝的衣服虽多,但不到龙的确不多,眼前这十多套已是仅有的。
“皇上……奴婢确实找不到其他式样了!”吴轩极为惶恐答道。
“这些衣物,是极上等的锦缎裁就,说是有价无市也不为过,绝非一般人可穿着……”
背着手走向书案,赵延洵徐徐道:“朕穿这样的衣物,还算得上是微服?”
“这……”
这可让吴轩犯了难了,在皇帝的衣柜里,他还真找不到一般锦缎做成的衣物。
其实吴轩还是意会错了,赵延洵的意思是说,他要穿最普通的布衣。
“找不到是吧?”
面对质问,吴轩只能硬着头皮回答:“皇上……确实是没有!”
赵延洵豁然转身,说道:“皇宫里没有,那就去外面找,半个时辰内,给朕置办两件布衣!”
再过半个时辰,侍卫那边差不多也准备好了,离宫的事也就能执行。
“是!”吴轩连忙答话。
“不要大张旗鼓,若是消息走漏,朕绝不轻饶!”
“遵旨!”吴轩极为郑重答话。
不走漏消息,可不只是吴轩一个人的事,还要殿内其他太监保密。
这非常考验吴轩的领导力,如果事情被他办砸了,毫无疑问会影响他的帝位。
而当吴轩着急忙慌,派亲信出皇城办差时,延寿宫那边却派了人,来请皇帝过去用午膳。
第809章 借宿
一般来说,在不是特殊日子的情况下,只有妃嫔才会请赵延洵吃饭。
眼下太后突然叫他过去,很可能事情并不简单。
眼下正好快到午饭的时候,赵延洵也不好拒绝,于是就带着人往延寿宫赶了去。
乾安宫与延寿宫距离较远,赵延洵乘坐辇轿,用了十分多钟才到。
“儿臣叩见母后!”
曹太后亲自将儿子扶起,说道:“洵儿不必多礼,快快起身!”
赵延洵随即起身,然后便在太后引领下,来到了偏厅内坐下。
没一会儿,午膳就陆续传了上来。
如今百姓困苦,所以赵延洵专门下过圣旨,削减了宫里的各项开支。
即便太后这里饮食规格最高,也不过只有八菜一汤,根本比不过南方那些大小豪族。
当然了,作为母亲,太后当然支持儿子事业,所以对削减开支并无意见。
有宫女布菜,吃饭的两个人可以很轻松,于是便有一搭没一搭聊了起来。
“昨日云辉媳妇进攻,跟我说你舅舅他身体不好!”
见赵延洵放下筷子,太后接着说道:“说起来,你舅舅也是命苦,一家老小被流放,妻刘氏死于流放途中,他虽活得了一命,却也落下了病根!”
“曹家遭难,可全是因我母子二人!”
赵延洵点了点头,母亲渲染了这么多话,其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母亲说得是!”
眼见皇帝如此懂事,太后心里松了口气。
虽然是自己亲儿子,虽然自己是太后之尊,但她却没把握能“挟制”皇帝。
“如今你登基为帝,我母子二人享尽尊荣,可不能忘了他们!”
“母后说得是!”
赵延洵仍是这一句,便让太后心中有些不满,那你倒是给句场面话啊!
“要不……给你舅舅封个侯?他这身子已经垮了,说不定哪天就……”
说到此处,太后忍不住抹了眼泪。
这么多年,曹家确实帮她做了不少事,如今亲哥哥落到这般模样,太后感到心酸也属正常。
“母后,舅舅一家是该封侯,但眼下还不是时候!”
见太后凝视过来,赵延洵只得解释:“您也知道,跟儿子打天下那批人,到现在全都没封爵位!”
之所以不给那些将领封爵,是因为在赵延洵看来,这些人资历着实潜了些,还需要多加历练。
更何况,让他们全都“饿着”,干活儿才会更卖力些。
“若是贸然分封,怕是会引得朝局不宁!”赵延洵沉声说道。
“皇帝有此疑虑,却也实属正常,倒是母后考虑不周了!”
此时,太后称呼赵延洵为皇帝,已经体现了疏远之意。
“儿子不得不以大局为重,还请母后恕罪!”
眼见赵延洵如此坚决,太后便知多说无益,只得道:“用膳吧,一会儿都凉了!”
赵延洵在心里叹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曹家如果提升了爵位,很可能会让许多人心里不平衡,那是赵延洵不愿看到的。
接下来,这一顿午膳吃得很沉闷。
午膳结束,太后说自己乏了,赵延洵只得告辞离开。
佛堂内,太后打坐难以静心,最后直接把木鱼都给扔了,吓得外面侍奉的宫女太监战战兢兢。
“皇帝……我可真是养了个好儿子!”
再说赵延洵离了延寿宫,便得知侍卫们已安排就绪,于是赵延洵换上了布衣,直接往从皇宫侧门出了去。
昨日大雪,使得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赵延洵坐着马车,从京城西面出了城,然后沿着官道就走了起来。
虽然说有三百多名侍卫随行,但这些人极为分散,紧跟着马车的不过七八人,其中还包括了亲自驾车的张猛。
“皇上,这是要去哪儿!”
出了城到底去哪儿,赵延洵还真没想过。
短暂思索后,赵延洵便说道:“先往西走个几十里,然后再往偏僻的地方去!”
“是!”
要看百姓的实际生活,自然要到偏远些的地方。
这次虽是微服出宫,但赵延洵也给内阁打了招呼,说自己是去巡视军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