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谢孝方说这句话时,一旁的胡礼贞想到了百姓。
即便官员们尽心办差,可他们人手着实不太够,若能让老百姓主动监督,那就可以做到无死角。
一辈子生活在村里,一辈子给官绅干活儿,老百姓自然清楚这些人的田亩。
只不过,百姓怕官绅,要让他们主动告官,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以,古有商君圆木立信,看来我得先办几铁案,让老百姓亲眼看看!”
“不只是要公正办案,还得奖赏告官之人,给他们赐予土地!”
“只不过,如今江西官田虽多,但要赐人土地,还得先请旨!”
胡礼贞低声细语,并完善自己想法时,谢孝方也没闲着,又跟众人讲着要注意的事。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在谢孝方详细讲述后,这场议事才算结束。
官员们各自离开,但藩臬二司的高官,连带着几位知府留了下来。
这些人表面是询问细节,实际却是想和谢孝方拉关系。
这一现象,胡礼贞很看不惯,所以他直接出了大堂,在外面远远等着。
时间又过了十几分钟,留下的官员们陆续离开。
等所有人走尽后,胡礼贞返回了大堂。
“大人,卑职有个法子,能助大人完成皇命!”
坐在椅子上,谢孝方此刻有些疲惫,但还是打起精神道:“说来听听!”
于是,胡礼贞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刚开始,谢孝方还不以为意,可听到胡礼贞详细的步骤,这让他来了精神。
说完之后,胡礼贞问道:“阁老以为如何?”
点了点头,谢孝方便说道:“此事就由你来负责,但愿不要让本官失望!”
“卑职领命!”胡礼贞行礼。
此前他不过是个县令,秉公执法仅限于一县之地。
如今到了江西郡,有了谢孝方的支持,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好好味百姓做一回主了。
“卑职定不负阁老所期!”胡礼贞极为兴奋。
谁知谢孝方却摇了摇头,强调道:“是不负皇上之所期!”
“阁老教训得是!”
当说出这一句,胡礼贞发觉自己变了。
自己竟也溜须拍马了……这让胡礼贞极为自责。
第848章 天御关外的来客
和南方不同,四月的西北,如今还有些许寒意。
天御关上,戍守士兵紧了紧领口,城头上的风透骨凉,直冻得人肉疼。
去年的战事发生后,天御关的防守得到了极大加强。
原本只由武定卫派人戍守城关,后来北地都司又增派了兵力。
后面局势变化,关外大军云集,导致赵延洵只得增派兵力。
如今的武定府,同样称得上是大军云集。
北地和陇右两个都司,抽调了近四万兵力集结。
除此之外,赵延洵又加派了两万禁军,以及各都司抽调的五万兵。
整个北地郡内,驻守的兵力已近十万。
为了给这十万大军转运军需,西北两郡又抽了五万民夫,偏偏两个郡的春耕还不能落下。
换句话说,如今西北两郡之百姓,已处于满负荷远转状态,说是大晋过得最苦的也不为过。
好在,赵延洵往西北流放了近十万人,这些人极大补充了人力缺口,才让西北没有直接崩盘。
风“呼呼”的吹着,士兵盯着天上太阳,大致估算着下值的时间。
可就在这时,却有人看见远处地平线上,有一队人马正在靠近。
“大人,远处有动静……”士兵立刻示警。
很快城墙上鼓声响起,这是通知全军戒备。
在草原上,守城军队撒出了斥候,若有大军靠近绝对瞒不住,必然会提前有消息穿回来。
孟海脚步平稳往外走着,基于上面的推断,他判定关外来人绝对不多。
来到城墙边,看着数百米外靠近的队伍,孟海确认了自己的猜测。
孟海身后,一名千户禀告道:“大人,和以往一样怕又是来打探情况的!”
孟海点了点头,却没有多说话,这种情况并不十分罕见。
从去年到现在,那些东归的胡人,与晋军大战一场后,一直都处于互相试探状态。
朝廷派了不少人出关打探情况,胡人也有不少通过山野小道,潜入关内探知消息。
“再过半个时辰,该陆续换防了,不要出了岔子!”
“卑职明白!”
天御关的长城,连接着北地与陇右的两大山脉,长度差不多有八十多里。
如此长的城墙,出关的地方却只有一处,那便是孟海所守的天御关。
孟海所领的武定卫,负责守卫天御关左右各五里,每日分成三班进行戍守。
余下的七十里城墙,由北地陇右其他卫所守卫。
而朝廷支援的其他援军,则驻扎关内各枢要位置,以备大战爆发及时增援。
孟海叮嘱完换防注意事项后,他便往城楼下走了去。
管理军队很复杂,孟海手里现在积着不少事,接下来他还有许多事要忙。
当孟海离开后,城关上的千户却没离开,一直观察着远处来人。
随着距离靠近,此刻他已经数清,对面来了大约有两百多人。
仅靠这些人,想要进攻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这千户丝毫不慌。
来人停在了城关百米外,紧接着便有一人打马前来。
“不要放箭……不要放箭……”
来人虽说胡人装束,说的却是一口大晋官话,这让城墙上的千户很好奇。
看着准备放箭的部下,千户连忙呵斥:“别忙放箭,听他说些什么!”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士兵们放下了弓,然后便看着远处那人。
只见来人停在城墙下,大声喊话道:“晋廷的将军,我们受大单于所托,和你们议和!”
竟是议和来的,让这千户深感意外。
“去找指挥使大人!”
这种事情,他一个小小千户做不得主。
没一会儿,回去屁股还没坐热的孟海,又被请到了城墙上。
“议和?你们能代表所有胡人?能代表你们单于?”孟海大声质问。
“我们正是受大单于所托!”
孟海又问道:“你是何人?所居何职?”
来人回答:“我叫折木,是丁零部的千户!”
孟海冷笑道:“就凭你一个千户?可见你们单于毫无诚意!”
折木连忙说道:“我丁零王就在后面!”
孟海又道:“那他为何不亲自前来?可见还是毫无诚意!”
区区一个千户,而且不知是真是假,孟海自然看不上对方。
见孟海要离开,折木又说道:“我可以请我们王过来,但你要保证他的安全!”
听到这话,孟海停下了脚步,俯视折木道:“可以!”
“我知道,你们晋人最是守信,我这就去请我们的王!”
言罢,折木打马返回,很回到了队伍之中。
“大人,看来这些胡人,怕是要撑不住了!”
“何以见得?”孟海平静问道。
“他们在极西之地遭遇强敌,大败之后被迫东归,缺吃少喝不也很正常?”
孟海却摇头道:“可东边这大草原上,在他们离开后,牛羊马匹繁衍了不少,也够他们撑一阵子!”
当年陨石降世,草原上也出现了丧尸,因为胡人群居的特性,往往整个部族一同毁灭。
在胡人祭司看来,是这片大草原发生了不详,所以他们选择题全体西迁。
在他们仓促迁移时,许多牛羊马匹被丢弃。
这些食草动物,被丧尸咬过不会发生变异,便在这大草原上存活了下来,几年时间大量繁殖。
如今胡人东归,这些牛羊马匹,成了他们的意外之财。
“大人,您也说了,只够他们支撑一阵,不管三个月还是半年,牛羊迟早会被吃光……到时候又该如何?”
孟海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所以我们与胡人,必会有生死之战,议和又有什么用!”
千户答道:“至少让我们知道,他们撑不了多久了!”
他二人分析情况时,远处的队伍正在靠近。
马蹄声大作,两百骑兵停在了城墙下。
很快,人群有一人打马而出,此人身形魁梧,络腮胡环绕的脸颊上,还有一道明显的疤痕。
此人来到阵前,叽里呱啦说了一句,孟海自然是没听懂的。
“这位便是我大匈奴丁零王!”折木上前翻译。
在这个世界,晋廷口中的胡人,对自己的称呼也叫“匈奴”。
“你们来做什么?”
丁零王又开始叽里咕噜说起来,看那模样还很豪横。
“我们奉大单于之命,前来与你们晋廷讲和,给予你们安定生活!”
明明自己撑不住了想议和,却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让孟海心里极为不爽。
“我记得,上次大战,你们并未讨得便宜,为何说的话却如此不要脸?”
“难不成,你匈奴人的脸皮,比我们的城墙还要厚?”
听到孟海这话,旁边的千户笑出了声,引得周遭士兵都笑了起来。
“放肆……”折木翻译着丁零王的怒吼。
孟海气势分毫不弱,怒斥道:“要求和,你们就该恭敬些,别跟老子在这儿耍横!”
第849章 都难
去年,正是孟海领兵,击退了叩关的匈奴人。
所以眼下,面对这些手下败将,孟海才会显得如此强势。
当然最关键的,是如今大晋有“圣天子”在朝,给了孟海无尽的底气。
若是太安帝时期,即便打赢了匈奴人,面对这个数百年的劲敌,守关将士也做不到眼下这般。
事实上,孟海此刻的表现,也让丁零王于黎希很不适应。
怯弱的南人,如今和以往不同了。
在来之前,匈奴高层有一致共识,认为只要大军压境逼迫,就能逼迫南朝议和。
如今看来,事情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捏了捏拳头,于黎希接着喊话:“你是什么人?如此猖狂?”(翻译后)
“本将武定卫指挥使孟海,去年……把你们打得屁滚尿流的就是我!”
翻译之后,折木神色间满是惊慌,生怕大王发怒把自己砍了。
此刻,于黎希确实很生气,但他还是勉力压制了怒火,毕竟此行他责任重大。
于黎希冷笑道:“小小一个指挥使,还不够格跟我谈,让你们官大的过来!”
他虽外表看起来粗犷,但能坐稳一个部族的王,于黎希自然心思深沉。
“告诉你,我大匈奴十万铁骑,如今已集结完毕……本次议和,是大单于给你们的恩赐!”
“你若胡搅蛮缠,搞砸了这次议和,到时候引起两族大战,只怕你担待不起!”
这些话,单纯只针对孟海。
于黎希算是看出来了,孟海这人就没想好好谈,所以他决定直接越过他。
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没资格决定两族大事。
正当孟海权衡之时,只听于黎希又喊话道:“你能替你们皇帝做主吗?”
可以说,于黎希这话问得很好,此刻城墙上众人目光,全部都扫向了孟海。
孟海当然不能替皇帝做主,所以此刻他没着急说话,想着该如何巧妙还击对方。
然而,没等孟海说话,外面于黎希又说道:“我大匈奴与你们南朝,历来约为兄弟之邦,你把我们晾在外面,这就是你们的待客之道?”
他这话并非虚言,在百年前的历史上,大晋第五位皇帝宣宗执政时,与匈奴签订了兄弟合约。
虽然后面双方战争不断,这份合约却未正式废除,每当双方媾和都会拿出来当遮羞布,一如现在这般。
孟海当即怒斥:“兄弟?强闯入室?烧杀抢掠的兄弟?”
“你们要求和,我会向上司承报,你们老实等着!”
说完这话,孟海就要离开,底下于黎希怒吼道:“先让我们入关!”
于是孟海又走了回来,笑着说道:“没有上司的命令,我可不敢私自开关,你就老实在外面等着吧!”
这一次,孟海真的离开了,任凭外面叽里咕噜吼得再凶,他都没再理会这些人。
“放肆……我要宰了他!”于黎希怒吼。
折木此刻也铁青着脸,说道:“大王,这些南人如此羞辱我们,等我大匈奴准备就绪,到时候咱们杀入关内……”
“抢夺他们的财物和女人,杀了他们的儿女,占了他们的土地!”
于黎希攥紧了拳头,恶狠狠道:“杀光这些南人,才能化解我的怒吼!”
在狂怒一番后,于黎希只能往后撤了两里地,然后命令部下安营扎寨。
草原上原本就地广人稀,再加上匈奴人及时撤走,所以丧尸总量不大,撒在草原上分布密度就更低。
在匈奴人重返草原这段时间,又加大了对丧尸的清剿,所以于黎希一行直接安营扎寨,丧尸的威胁其实不大。
这几年时间过去,只要是存活下来的人,多少都摸索出了对付丧尸的办法。
事实上,丧尸威胁最大,受到损害最强的,是人口密度极高的晋朝。
也难怪,当丧尸爆发之时,匈奴人会往西边儿跑,而不是往南入关抢掠并安家。
再说孟海,当他离开城墙后,就往自己的“指挥所”走了去,这里设有一部能和总督署传讯的电话。
军营内,换防的士兵已在开始集结,他们一家吃过饭并休息好了。
返回指挥所,孟海拨通了总督署的“电话”。
“禀总督,匈奴派使求和!”
“好!”
一问一答,可谓极其简练,为的就是尽可能节省“开支”,毕竟每天传讯量是有限的。
北地郡北安府总督署内,值守的小吏抄下两份通讯距离,紧接着拿起一旁的印章盖好。
拿起其中一份,小吏对身旁一人说道:“立刻呈送总督大人!”
“我这就去!”
作为总督,罗伦不可能随时守着“电话”,所以专门派了人在这里值守。
抄写的两份通讯记录,剩下的一份将会存档,以便日后进行查验。
此刻,总督西北两郡军政事务的罗伦,正在府城仓库内检查。
军械粮草转运,以及百姓春耕,都需要他这位总督过问,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
私下里罗伦也曾戏言,自己虽然没入阁秉政,却比那几位阁臣还要操心。
当然了,这些也仅仅是戏言。
相比做事犯难的几位阁臣,他眼下事虽多却不得罪人,至少心理压力没那么大。
“老严,征调的民夫,如今大多遣散回去春耕,仓库里这些东西,你派人送去武定府!”
跟在罗伦身旁的,正是北地都指挥使闫建章。
“大人放心,等会儿回去我就安排!”
“你办事,我放心!”
这段时间以来,北地郡汇集的军队越来越多,虽然罗伦全都可以节制,但让让觉得省心的,还是北地陇右两个都司。
其中,又以北地都司如挥臂使,最难约束的,则是禁军那些骄兵悍将。
就在这时,仓库大门处有人飞速赶来。
“禀告总督大人,天御关传讯,胡人派使求和!”
接过传讯记录,罗伦扫了一眼,然后便示意这小吏退下。
将记录递给闫建章,罗伦不由问道:“胡人厉兵秣马,如今却又遣使求和,什么意思?”
闫建章略微思索后,答道:“反正是不怀好意,大人打算如何应对?”
短暂思索后,罗伦沉声道:“先向孟海问清楚情况,然后再向皇上禀告!”
闫建章笑着说道:“胡人已是强弩之末,一鼓作气拖死他们才是正理,只怕不会同意他们求和!”
罗伦瞥了他一眼,随即说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胡人有难处,朝廷也有难处!”
如今粮草物资有多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