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权几人闹出的案子,传到赵延洵耳朵里之后,他就让辑事监派了人保护这厮。
事实上,从事情捅到府衙之后,刘权一共遭遇了三次暗杀,都被辑事监的人暗中化解了。
若是没有赵延洵这一手,这厮早就没命了。
“还继续护着他?”
“没有旨意,就只能护着!”
“这狗杂碎,这次动乱因他而起,我看他罪该万死!”
就在这时,为首的汉子低声呵斥道:“别发牢骚了,主上自有圣断,你我奉旨行事即可!”
第868章 常朝
五月二十二,这已经是靖安动乱的第四天。
也正是在今天,赵延洵召集了常朝,参加朝会的官员正往崇政殿赶去。
按大晋组织,每逢初一和十五举行大朝会,除此逢双数举行常朝。
只不过,这条规矩从未严格执行过,包括定下这条规矩太宗赵洪章。
勤勉一些的皇帝,每月常朝缺个两三次,惫懒一些的甚至连大朝会都想省略。
在大晋已有的十一位皇帝中,赵延洵的勤勉程度排在中等。
大朝会他基本照常举行,而常朝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罢朝,这也引得御史谏言不断,只不过赵延洵魏加理会。
从五月十五的大朝会之后,赵延洵已罢了三次常朝,在此期间发生了靖安动乱。
具体情况朝廷上下都有了解,但对此事皇帝并无明确说法,这让官员既好奇又着急。
今日召开的朝会,让他们猜测肯定是为了这事儿。
不管怎么说,江西郡发生的事,朝廷必须给出官方定性。
既然是常朝,规模自然会小许多,只有各部堂主要官员参会,人数不超过四十个人。
这也意味着,能参与常朝的官员,都算得上是朝廷高官。
众人陆续进入大殿,此刻御座上还空着,众大臣便各自排班站立。
虽然好奇江西郡的事,但这些人进了大殿,就没有再去想这这些事,毕竟他们各自手里的活儿也不少。
如果一会儿皇帝问起,他们回答应对失措,那可就是自寻苦吃。
众臣在大殿了站了十几分钟,才听见后方传来了脚步声,于是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如今这世道,做官的都很憋屈,以前受气可以撂挑子不敢,现在则是受了气也得忍着,继续想尽办法把差事办好。
撂挑子不干,等于把家族置于险境。
赵延洵执政后情况充分表明,只要手里的刀子够硬,什么清流浊流都得好好干活儿。
官员们屏气凝神之际,赵延洵已在宦官簇拥下,缓缓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他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十二章纹衮服,行走之间尽显帝王威仪。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
众臣随即起身,而后恭敬站立,等待着皇帝开启话题。
事实上,常朝也有一些定例,只不过赵延洵继位后,这些规矩全都被弃用了。
“诸位爱卿,匈奴左贤王禺山,昨日已到了天御关,与罗伦进行了第一次谈判!”
赵延洵一开口,谈的却是胡人的事,让到场官员们深感意外。
“他们正与西蛮子交战,粮食武器全都缺乏,他们如今苦不堪言呐!”
在场众臣都认真听着,相比于江西郡的骚乱,关外的敌人无疑更难缠,此刻摆上朝会貌似也很重要。
“想必你们都知道,匈奴人的左贤王,等于是他们的太子,匈奴单于把他派了过来,足可见情势危机!”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尽皆点头,这番论证乃是实情。
“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向咱们求援,你们说该不该帮?”
这个问题,赵延洵可以一言而决,但他还是拿到了朝会上说。
一方面,这是对朝臣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想听听意见。
“如今国内凋敝,动兵消耗极大,若能驱狼吞虎,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第一个发言的是陆朝文。
作为内阁实际上的“首辅”,他的消息渠道非常广泛,所以对关外的局面有一定认知。
既然匈奴人愿意和西蛮子死磕,那么大晋躲在后方坐收渔利,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所以,陆朝文第一个表示支持。
这时成文光开口道:“皇上,臣虽附陆阁老之议,但心中却有疑虑!”
“爱卿可直言!”赵延洵平静道。
“无论匈奴人有多大的诚意,可若他们拿了东西而背约,那咱们却是毫无办法!”
点了点头,赵延洵又看向在场其他大臣,说道:“诸位有什么话,都可畅所欲言,说错了也不怪罪!”
其实说穿了,这件事也没啥可说的,毕竟就这么两个选择。
“皇上,臣也认可陆阁老的意思,至于成阁老的担忧,臣以为不难处置!”
说这话的,是兵部尚书曾长松,如今战乱兵部的话语权极大。
“如何处置?”赵延洵问道。
“只要把握好给出粮食的数量,让匈奴人刚好能撑住,就不怕他们反噬!”
“我大晋掌握着粮食,等同于把住他们命脉,他们就只能乖乖听命了!”
曾长松的想法,与赵延洵不谋而合。
如果通过粮食,间接控制匈奴人,让他们替晋廷隔绝边患,对大晋来说好处无法估量。
相较而言,给匈奴人十万柄马刀,三万张弓外加三十万支箭,以及每个月支付其十万石粮,这些代价都是可以承受的。
当然了,这是匈奴人开出的条件,赵延洵当然不可能全盘接受,所以这件事还得继续商议。
“曾卿所言有理,朕也是这个意思!”
“这件事还得细细的谈,匈奴人漫天要价,咱们坐地还钱也就是了!”
说到这里,赵延洵话锋一转,又说到:“这次加征平虏饷,江西郡却出了事,有人居然起兵造反,起因竟是四十亩地!”
“四十亩地……就让那些反贼连命都不要了,你们信不信?”
谈起江西郡这件事,在场众人都不陌生,毕竟私下里都在议论。
赵延洵提出的问题,他们心里其实明镜一般,士绅们造反肯定不是因为四十亩地。
“不管你们信不信,朕反正是不信的!”
“你们当中每一个,都是耕读传家,各自家族在乡里也算大族,与造反那些人也算心意相通……”
这话还真没说错,本质上士绅官员利益一致,自然能对南方士绅的“遭遇”感同身受。
但这里面的关窍,都只能藏在细里,哪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呢?
可偏偏,赵延洵将其摆到了明面,展现了什么叫做横行无忌。
“你们不说,那就朕来说!”赵延洵站起身来。
只见他走下宝座,来到了朝臣之间。
随着他的靠近,大臣们显得越发恭敬。
“几次加征赋税,对士绅们来说,等于割他们的肉!”
“但朝廷清查土地,却等于要他们的命,你们说对不对?”
赵延洵停下脚步,此刻他已站在了大殿中央,而大臣们的头也压得更低。
“割肉可以忍着,但要他们的命,他们可就忍不了了!”
“那四十亩土地的归属,还牵涉扯到他们所隐瞒土地的归属,所以他们要拼命!”
“你们说,朕说得对不对?”
对不对不重要,关键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后续该如何收场,天下人可都等着一个说法。
走到大殿门口,赵延洵背对众人说道:“事到如今,造逆者已经下狱,如何处置自有国法,但那四十亩地的案子,如今却悬而未决……”
“既然这件案子,引出了一场动乱,那就更该秉公审判……”
转过身来,赵延洵沉声道:“你们说……然否?”
正如赵延洵所说,这四十亩地的案子,牵扯着被隐瞒的四十万亩,乃至更多的土地……
如果判那刘权胜了,老百姓必然有样学样,去官府“申领”士绅隐瞒的土地。
见众臣不说话,赵延洵突然笑了起来,说道:“怎么?审这件案子,也会要了你们的命?”
赵延洵说出这句话,众臣那敢继续沉默,除非真的嫌命长了。
“皇上所言极是,此案确该秉公审判……”
“臣附议……”
“臣附议……”
第869章 公审1
“总算找到你这厮了!”
“大人,这些东西是……是我们捡的,我们……”
某处小院内,刘权神色有些惊慌,他两个小兄弟已是身如筛糠。
地上包裹里边,装的满是金银珠宝,出现在三个地痞手中,着实显得不太恰当。
如今城内士绅全部被抓,其家宅虽有官兵看守,但终究有许多漏洞,招来贼人不算稀奇。
刘权三人,本就是地痞无赖,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貌似也算正常情况。
“捡的?在哪儿捡来的?告诉我地方,我也去捡捡看?”
“大人,这些东西真是我们捡来的,只是正愁如何能找到失主,如今遇着大人,不如求大人受累,替小人把东西还给失主!”
刘权说得意正言辞,但本质上却是想用金银珠宝,贿赂眼前的一帮官差。
若是正常情况,这些官差肯定也就收了好处,对刘权三人网开一面了。
但今日情况却有不同,只因刘权面前这些官差,找他是有另外的事情。
“你叫刘权是吧?”
“大人如何……”
没等刘权问话,捕头便厉声呵斥道:“老实回话!”
“是,小人是叫刘权!”
“前些日子,是你状告本县大户,是吧?”
难道要清算自己了?
想到这里,刘权一时间感到心颤,他可还觉得自己没活够呢。
“回话!”
“是小人,但小人不想告了!”
“不想告?你当衙门是菜市场,可以让你讨价还价?”捕头的态度越发严厉。
“告诉你,这案子三天后开堂,到时候你得出堂听判,明白没有?”
“明白了!”刘权只能如此回答,神色间满是谦卑。
“小子,我可提醒你一句,别想着逃走,外面可有不少人想要你的命!”
撂下这句话,捕头带着手下人离开了,让原地刘权三人心思各异。
“大哥,这可怎么办?”
“上了公堂,怕是要给咱安罪名,我们死定了!”
“大哥,要不咱溜了!”
刘权黑着脸,此刻他心中有个疑问,自己在城里搞偷摸的勾当,官差是如何找上自己的。
这就说明,暗地里有人监视自己。
想到这一点,刘权便知逃走万无可能,这次他得老实上公堂走一遭。
他地位卑贱,官绅们合力要收拾他,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事儿与你们无关,你们赶紧走吧,带着这些财宝赶紧走吧!”刘权一脸颓然。
“大哥……”
“走吧!”
…………
很快两天时间过去,按察司要开堂审理田亩案的事,已在整个江西郡传开。
由于此案乃是皇帝督办,其审案规格被提到了最高,大学士谢孝方及巡抚布政使,还有各府知府都会出席。
除了这些官员,江西郡各地方的大官绅,也都受邀到场观审。
当然了,除了这些大人物,官府还允许老百姓观审。
这就导致,参加审判的人极多,按察使司衙门根本装不下,所以审案地点被安排在城外。
此刻,林全来到了军营外,他从京城到靖安,一共花费了六天时间。
在林全身后,跟着都指挥使胡安,还有江西镇守太监杨智。
作为辑事监大总管,林全本就地位尊贵,更何况他如今还是钦差,所以胡安才屁颠过来巴结。
看了田亩案的审判现场,林全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只因这件案子不归他管。
接下来在胡安带领下,他去看了军营里的牢房,这里关押着几千号人。
远远看着,林全平静道:“如今西北缺人,他们来得可正是时候!”
作为全权处置钦差,林全这一句话,便决定了这几千号人的命运。
“这些人着实罪大恶极,能活着去西北种地,也算是便宜他们了!”
面对钦差,胡安颇有些巴结意味,所以就顺着林全的话说。
毕竟这位乃是皇帝的心腹太监,巴结好了益处无穷,稍有得罪那麻烦可就大了。
林全不置可否,一旁的杨智连忙说道:“公公,各位大臣,已在城外迎接,您看……”
对于林全这位钦差,文官们表现得“克制”许多,只按规制出城门迎接。
即便是雍王府出来的丁彦,也不好明着违背规制,只能跟着同僚们等在城门处。
唯有武官体系的胡安,可以不去理会这些规矩,直接迎到了军营这边。
沉默几息后,林全说道:“那就走吧!”
离开军营,林全一行往府城赶了去。
军营和府城相隔不远,所以他们没用多少时间,就来到了城门处。
以谢孝方为首,巡抚衙门和藩臬二司长官,以及参与明日判案的知府们,此刻全都等候在城门处。
在场众人面色平静,并无迎候钦差到来的喜悦,可知他们对林全到来比较抵触。
这其实很正常,文官对内廷的人,本来就看不顺眼。
阉竖插手地方案子,严重破坏了朝廷体制,就更让文官们不爽了。
按道理说,谁促成此事该恨谁,但官员们不敢怨怼皇帝,就只能把怒火撒向林全。
都不需到现场,林全就知道官员们的心思,对这种事他已经很有经验,以前在雍王府便是如此。
下了轿子,林全背负双手,慢悠悠向官员们走出,脸上还带着两分笑意。
来到和官员们相距两丈位置,林全停下了脚步,昂着头看向了一众官员。
在谢孝方的带领下,在场官员一起跪到地上,而后叩首道:“臣等叩问皇上圣安!”
林全得意洋洋,这些恨自己又如何?还不是得跪在自己面前。
等待了几秒钟,就在官员们以为,林全要弄些幺蛾子时,才听林全说道:“圣躬安,诸位免礼!”
亲自上前将谢孝方扶起,林全说道:“阁老,咱家初来乍到,好些事情弄不明白,您可得帮衬着些!”
不管怎么说,谢孝方是内阁大臣,对他林全自然要礼遇些,况且接下来他还可能找人家帮忙。
“林公公言重了,皇上派你权权负责查案,我等岂敢擅自插手!”
谢孝方在打太极,现场官员面色平静看着,唯有胡礼贞面带不忿之色。
“阁老,你这话……可就太不给面子了!”
一个太监,要求内阁大臣给面子,这话让现场很多人都不爽。
“他一个太监,那知道朝廷法度?那明白世间黑白!”
胡礼贞虽在吐槽,但他还是知道分寸,所以声音压得很低,只有周围几个人才能听见。
现场,唯有王府出身的丁彦知道,皇帝派林全负责此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丁彦为靖安府的士绅们惋惜,遇上林全只能算他们倒霉了,无罪之人怕是也难以幸免。
林全和谢孝方闲扯着,在一众官员目视下,徐徐走进了靖安府北门。
第870章 公审2
五月二十五,也就是林全来的第二天。
靖安府城外,卫所士兵们隔出了一片空地,此处将作为公审现场。
按察使司的差役们,一大早就在此地忙活,官员们的桌椅仪仗都已准备完毕。
官员们还没道,前来观审的百姓已经聚了很多,有些甚至是几十里外敢来的。
太阳初升,除全军覆没的靖安府士绅,各地的士绅代表也都陆续到场,他们被专门安排了位置。
现场聚集了上千人,此刻全都在小声议论,以至于声音嘈杂无比。
直到锣鼓响起,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