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人也都陆续点头,这才让赵延洵真正安心。
这个月结束,他打算变更与匈奴的合约。
当然了,“变更合约”是比较含蓄的说法,实质上就是“撕毁合约”,出尔反尔。
城外运走的粮食,是支持匈奴打西蛮的,近期双方没有大的伤亡,在赵延洵看来是匈奴懈怠了。
他们懈怠,那粮食不是白吃了?这赵延洵可忍不了。
所以刚刚他想到,直接让匈奴人拿西蛮人头换粮食,这样就可倒逼他们加强攻势。
如今西蛮大军大批进入天山郡,不管匈奴人是什么想法,赵延洵都会主动逼他们加强攻势,尽可能为晋军减小压力。
但这样逼匈奴,有一定可能将其逼反,所以赵延洵才问守不守得住天御关。
紧接着,赵延洵当着众人说道:“从明天开始,粮食暂停出关!”
“遵旨!”
虽不理解,但众人回答丝毫没有迟疑。
紧接着,赵延洵就对众人说了想法,并令张子明专门负责这件事。
“皇上圣明!”
在一片颂圣声中,赵延洵走下了城墙,随即往军营中赶了去。
他这一路过来,除了检查就是检查,为的便是掌握底下情况。
时间又过了两天,赵延洵在返回北安府的路上,接到了一条前线战报。
戍守天山郡的卫所巡逻军,遭遇了小股西蛮骑兵,一场战斗双方互有损伤。
西蛮的军队一直在游荡,却是第一次正面与禁军发生战斗,这再次提醒西北文武官员,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
而对赵延洵来说,他也到了去前线的时候。
毫无意外,赵延洵的提议遭到了反对,毕竟前线实在太危险了,官员们又岂能让他犯险。
可赵延洵强行要去,官员们也拦不住他,只能调派兵力进行保护。
进了天山郡,沿途所遇坞堡城池,赵延洵基本都要进去看看,结果也很让他满意。
没用几天时间,赵延洵来到了两山堡,这里已是禁军防线最北端,再往前就能遭遇西蛮骑兵。
皇帝的到来,让这个堡垒变得热闹起来,士兵们全都簇拥过来,在雪地之中大礼参拜。
这可是皇帝,是神圣无比的皇帝,居然来到了这坞堡之中。
赵延洵穿着系统奖励的铠甲,此刻他的身份更倾向于军事统领,让上下军官士卒们。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士兵们大声呐喊着,因为赵延洵提前打过招呼,所以士兵们没有去校场列队。
冒着大雪走在士卒间,赵延洵脸上带有微笑,这份微笑带有极强感染力,让士兵们也都露出了笑容,似乎戍守边疆也没这么苦了。
两山堡有两千五百士兵驻守,由一名指挥使进行统领,就是他们的巡逻队和西蛮骑兵遭遇。
这一仗打得中规中矩,但对这些抽调的卫所军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战绩。
“你们这一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朕很欣慰……”
半个时辰后,士兵们列队在校场上,认真聆听着皇帝的训示。
对于两山堡驻军,赵延洵把他们夸奖了一番,这让全体驻军都深感荣耀,心里都想着要认真作战,报答皇帝陛下的信任和重托。
就在众人议论之时,却有斥候快马来报,说有西蛮骑兵正在靠近,人数大约有两千多人。
如今天山郡丧尸密度已非常低,派出两千骑兵靠近晋军防线,基本不用担心丧尸袭扰。
可如果军队人数太多,动静“波及”的范围太大,还是有招来大规模丧尸的可能。
也正因丧尸密度降低,进入天山郡的西蛮军队,已经开始主动清理丧尸。
到了现在这情形,主动清理比引走效率更高,那自然选择主动进行清理。
“皇上,敌军来袭,还请皇上速速回避!”随行官员神色凝重道。
他这次出来,总督署有专人随行,此刻自然出言劝谏。
“不过两千敌军,真好吃掉他们!”
说完这话,赵延洵笑了笑后,说道:“许洪……”
“臣在……”
“你需多少兵马,可将敌军击垮?”
“回禀皇上,五百骑兵足矣!”
转过身走向围墙,赵延洵澹然道:“那就安排去吧!”
第916章 两山堡的黄龙旗
赵延洵到前线来,除了总督署派了兵护送,禁军方面也有一卫随行。
如今在两山堡附近,有卫所军将近一万,而禁军骑兵更是有五千。
这样的兵力,别说对面只有两千人,那怕来两万赵延洵也不惧。
既然这些人来了,在己方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赵延洵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两山堡眺楼上,赵延洵以极强的目力,观察着十几里外的敌军。
而在两山堡西侧,骁武左卫的骑兵正在集结,并缓缓向前方推进。
许洪说五百的骑兵即可冲垮敌军,但赵延洵没让他这样干,而是让让他派出一千骑兵。
对敌优势越大,己方伤亡就越小,这笔账赵延洵算得明白。
察觉到禁军的调度,对面的敌军放缓了速度,且有掉头撤退的意思。
他们只是先头部队,得知禁军有一万多人驻守,他们肯定不会进行强攻,等待后续部队到来才稳妥。
如今天山郡丧尸密度很低,某些重点“处理”方向,甚至连丧尸都看不到了,其中就包括两山堡附近。
所以出现在此的双方军队,都不需担心丧尸威胁。
察觉到对方想要逃,赵延洵直接令人升起了金龙旗,这代表着皇帝就在此处。
得知这一命令,周遭官员尽皆大惊,然后纷纷劝他收回命令。
赵延洵是皇帝,如今出现在这最前线,本就是很不合理的事。
皇帝有自己该做的事,领兵打仗自有将帅筹谋。
说服朝臣来到西北,威压西北文武到最前线,赵延洵可谓一再挑衅臣下“底线”。
眼下他又要升起龙旗,在场文武官员终于受不了,此刻就直愣愣跪在他面前。
“皇上,龙旗万不可升……”
“一旦升起龙旗,敌军便能发现皇上行踪,到时若是大军来袭……”
听到官员们的劝解,赵延洵反问道:“若是大军来袭,我军莫非怕了他们?”
“皇上,并非臣等怯敌,只是皇上安危关乎天下,臣等不敢儿戏……”
打出龙旗会招来敌军,甚至是大规模的敌军过来,这一点赵延洵很清楚。
但他依然打算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以自己为饵,把西蛮军队吸引过来,然后聚而歼之。
这一想法并非临时起意,在此之前他就有想过,所以才特意来两山堡。
老实说,正常些的皇帝不会拿自己安全开玩笑,但赵延洵显然不正常。
正常人,谁又能在几年内,成为庞大帝国的主人呢!
看着面前众臣,赵延洵肃然道:“这是朕的旨意!”
这是非常正式的提醒,对一干文武产生了极强的压迫感。
在恐惧之中,官员们低头相互看了看,最终没有一个人回应。
往前走了两步,赵延洵冷声问道:“你们是要抗旨?”
“臣宁死不敢奉旨……”
“臣宁死不敢奉旨……”
有人带头之后,众人纷纷发言。
虽说这些人不奉旨,但忠心却是无可置疑的,赵延洵一时间也没法儿生气。
“你们去……把龙旗升起来!”
赵延洵直接向身边侍卫下令,这些人虽然也不情愿,可还是服从了命令。
“皇上……”
一众臣子大惊,可没等他们把话说完,赵延洵当即申饬道:“你们既然担心朕的安危,就该想办法防守敌军,而非在朕眼前废话!”
一众臣子虽有怨言,但见远处高高飘扬的黄龙旗,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转过身去,看着远处的敌军,赵延洵接着说道:“立刻传令骁武右卫,让段宏立刻向两山堡靠拢!”
“临近各坞堡城池驻军,务以守备为主,必要时可相机而动!”
仅这一道命令,两山堡周边近五六万大军,都将被调动起来。
“遵旨!”
众人领旨之后,便各行其事去了。
皇帝搅动风云,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拦不住,那就只能倾力辅佐,以求击败敌军了。
在两山堡外围,游走着大量西蛮斥候,两山堡出现的龙旗,很容易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道理西蛮高层自然明白,故而他们提前很久就向晋朝派出了探子。
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打探,外加从匈奴人俘虏处问的消息,使得西蛮对晋朝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赵延洵到西北的消息,西蛮高层更是关心十足,所以多次下令给探子和斥候,让他们搜寻晋廷皇帝的行踪。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斥候认出金龙旗,知晓赵延洵的行踪,也就算不得什么稀奇之时。
晋廷的皇帝,居然出现在两山堡,这让西蛮斥候们大感惊讶。
在感叹得来全不费工夫时,他们立刻调转了方向,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消息传回去。
毕竟,战机稍纵即逝……
很快,这些前线斥候返回了先锋军内,把消息告知了领兵长官。
“居然是晋廷皇帝……”领兵长官不敢相信。
只见他神色冷峻,目光如炬看向斥候,问道:“你确定自己没看错?”
站在前面的斥候笃定答道:“我肯定不会看错,其他人也不可能看错!”
一起回来的斥候有四人,一个人可能看错,但四个人不可能都看错。
在原地走了几圈后,西蛮领军这位军官停下了脚步,最终下令道:“传令全军……准备应战!”
得知晋军在准备进攻,这位军官本来在犹豫是否应战,斥候带来的消息促使他做出了决断。
与晋军接战,尽可能的拖住他们,想尽办法咬住两山堡驻军,给后续增援军队创造时间……
一时间,这位军官想到了很多。
“你们立即往北去,把晋廷皇帝的消息告诉国王,让他尽快带兵来增援我们!”
“是!”
他们属于西蛮南线纳赛尔部,统兵的国王就在三十里外,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赶过来。
“两山堡以西五十里范围内,我方可以调动五万人马,八十里范围内可调动九万……”
“如果能杀死晋廷皇帝,把这九万军队都调动起来,也是绝对划算的……”
“就看几位国王陛下,有没有这样的胆魄……”
想到这里,作为晋廷皇帝消息的发现者,可能扭转族人命运的天选之人,这名军官觉得自己该多做些什么。
于是他立刻又叫手下,让他去吉南塔部送消息。
吉南塔作为南线话事人,这位军官更相信吉南塔王的胆魄,所以他认为该把消息送去。
当然了,他这样的行为在西蛮内部,客观来说是背叛己方国王,所以这事儿他做得很隐蔽。
安排完这些,这位军官也不敢耽搁,开始检查手下人的备战情况。
虽然斥候说,对面集结的禁军只有一千,可对方毕竟还有四千骑兵,他有怎能不多加小心。
现在他只盼望,己方的援兵能够尽快赶到。
第917章 大军尽至
“看到没有,朕的龙旗露出来,他们就没打算撤了!”
站在哨楼上,赵延洵指着远方对众人说道。
其实这是他在自说自话,毕竟远处到底什么情况,现场其他人也看不真切。
“许洪……”
“臣在……”
“敌军后面还有援兵,你得妥善部署应对,不必在此耽搁时间!”
“臣这就去安排!”
大战将起,许洪的军队是主力,他自然应该去指挥岗位上。
待他离开后,赵延洵再度观察前线情况,最终他又决定出两山堡,去西北侧的山上观察战局。
毫无疑问,赵延洵的这一要求更离谱。
这毕竟是在战场上,失去了两山堡的防护,外面可不是一般的危险。
只不过,赵延洵一言九鼎,旁人再劝也无济于事。
当然了,这样做绝不是赵延洵傻,而是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
首先一个,他对禁军的战斗力有信心,所以不认为自己回遭遇危险。
其次,赵延洵对自己的武力有信心,哪怕许洪真的兵败了,他也能保证自己逃出乱兵之中。
十几分钟后,当战场上的两方骑兵,已经做好冲锋的最后准备时,赵延洵已站在了山坡之上。
在这里,他获得了更好的视线,能全面掌握战场上的情况。
西北大地上,两支军队一字排开,双方士兵手持武器正在靠近。
一方装备精良,一方兵力众多,表面上似乎会是一场恶战。
但当战斗真正开始,现场却是一边倒的形式,只一个冲锋禁军就击溃了西蛮军队。
对这一结果,两山堡内文武早有预料,可当战争结果真的展现出来,许多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这未免也强了!”
“皇上倾力栽培,晋军果真战力无匹!”
想到在这前线,已有禁军骑兵,众人底气无疑更足了。
所以说,无论如何宣传洗脑,都不及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能够提升士气人心。
有大胜就可能有大败,
第一场战斗胜了,看着下方正清剿残余的禁军骑兵,赵延洵下令道:“敌军援兵还有一个时辰赶来,让许洪务必全歼残敌!”
直接吃下这两千人,把西蛮军队怒火烧高一些,把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是赵延洵的真实目的。
西蛮粮食不济,意味着在有点时间内,他们必定会周密布置并进攻。
那可是几十万大军,真要让他们完成布置,其威胁不是一般的大。
赵延洵提前引发战争,便可打乱西蛮部署。
两山堡西北大地上,禁军骑兵追亡逐北,只用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就将这支敌军全歼,逃走着不过百余人。
而前线战败的消息,也传到西蛮援军指挥官处,后者却下令大军停下了。
这支军队有五千骑兵,在距两山堡二十里处停下,没有贸然进入战场。
晋军一千人,仅一次冲锋就把己方先头军队击溃,展现出的战斗力让西蛮指挥官震惊。
同时他还了解到,在两山堡这样的骑兵有五千,这就更使得他必须慎重。
所以他决定等周围援兵,只有己方拥有胜算,才是他们动手的时候。
眼下这位指挥官只希望,靠近的援兵能够尽快赶来,千万不能放跑了晋人皇帝。
事实上,对赵延洵出现在两山堡的消息,西蛮高层是感到怀疑的。
如今前线战报传到,有如此精锐出现在两山堡,也算印证了皇帝在此的消息。
时间来到下午,对两山堡的情况进一步核实后,吉南塔王发布了调兵命令。
他直接下令,分布在各个方向的骑兵,带上五天粮草开赴两山堡,其余步兵则押送物资缓缓推进。
吉南塔人控制下,近二十万军队都动了起来,百里范围内都有大军调动。
骑兵速度快,可以尽快杀到两山堡,但最近的赶过去也要半天。
当吉南塔王率三万骑兵赶到两山堡,距离上次大战已经过去三天,两山堡西北平原上,已聚集西蛮八万骑兵。
八万骑兵,来自西蛮南线五大部族,仅驻扎就占用了大批土地。
西蛮南线各部,骑兵差不多有十四万,能在三天内调八万到两山堡,这是极快的反应速度。
这意味着,在数年来一路征战兼并,一路优胜劣汰之后,西蛮各部形成了高效指挥体系,所以才能对战场情况快速反应。
好在晋军被赵延洵从里到外革新过,外加他给禁军开了挂,才不惧怕这样的虎狼之师。
若是靖平太安年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