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炮王 >

第258章

炮王-第258章

小说: 炮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肚子的东西都塞进自己的挎包、饭盒。而事后,军官与宪兵极少处罚违纪士兵,也没给予农户赔偿任何现金。

    为平息被掠的俄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在驻留斯摩棱斯克的时候,维克托元帅与缪拉元帅居然别出心裁的搞出一件闹剧。他们在城内找到俄国人遗弃的一家印刷车间,于是就组织了随军画家、工匠与工兵,胡乱印制了一大批假的卢布纸币,专门用于糊弄目不识丁的俄国农民。但很快,此时败露后,反而激起了俄国民众更大规模的反抗。

    此时在立陶宛的中北部战场之上,无论普鲁士士兵,还是波兰军队,从未对粮草军需发愁。得益于波罗的海与涅曼河流域的便捷(海)河道,军需官们能定时按量的签收由辎重队运送上来的各种面粉、肉食、糖料、罐头、白兰地,甚至还包括口感不错的伏特加烈酒。至于疾病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也在卡瓦伯爵与战地医院的救护下,人数大为下降。

    一些从宪兵手中得到特许经营权的犹太籍、波兰籍、加泰罗尼亚籍商人,他们将各种特殊军需,有偿供应到上述部队的团营驻地。军营附近的摊铺上,呈现的商品琳琅满目,甚至近乎奢侈的程度。从佛得角出产的咖啡和可可茶、法国的正宗香槟美酒、普鲁士的优质火腿、波兰与立陶宛的时令水果等等,都一有尽有,甚至还包括老鸨们组织的妓…女团。

    当然,这些供特殊应品通常都价格不菲,高出但泽与华沙3到5倍。除去长途运输导致的涨价因素外,商人与老鸨同样需要给宪兵队缴纳一大笔税金充当保护费。不过当前线士兵无力支付商品时,商人们同样接受用各种战利品做“等价交换”。

    此时的斯摩棱斯克方面,由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哥萨特骑兵与游击队的反复袭扰,导致前线物资贫极度乏造,使得法国…军队时不时就要忍受饥饿的痛苦折磨,就连军官们往往也只能无奈的坐在平日士兵们的篝火地方,强行啃着几片黑面包和野菜汤。

    形成对比的是,德赛与麦克唐纳所属的士兵却能围在炉火边,搂抱着大屁股的妓…女,舒舒服服的烤着香喷喷的鸡肉、鸭肉和羊肉,火腿混在鸡蛋中烧得吱吱作响;至于军官,哪怕是在战斗激烈的时刻,他们也能抽出空闲,去尽情享受下午茶的美妙时光。

    ……

    等到麦克唐纳元帅率部出征后的第二天,东征军团主力也离开克莱佩达,除留下两个步兵团配合海军继续驻守这座波罗的海港口外,雨果将军的第三军奉命以泰尔希艾城为基地,继而向北,朝伊尔别海峡南岸的方向一路展开,清剿在地区的少量残存俄国…军队;

    与此同时,巴尔巴内格尔将军指挥的第二军则开赴到180公里外的帕内韦日斯城,并将该城为依托,准备“收复”立陶宛的东部地区,恢复波兰王国在该地区的统治权;

    至于近卫师团,则继续作为军团的总预备队,跟随军团司令部一道行动。7月31日,德赛抵达第二军与第三军之间,以皮革制造著称的希奥利艾,亲自居中坐镇指挥。

    对于德赛和他的东征军团而言,7、8两个月的主要任务,并非是要寻找并消灭残余的俄国…军队,而是如何尽早征服立陶宛与拉脱维亚地区,并竭力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

    在战争爆发之后的第二天,那位沙皇亚历山大的妹夫,叶卡德琳娜女大公的丈夫,立陶宛总督……奥登堡公爵就奉圣彼得堡的命令,强令涅曼河下游通向里加要塞的沿途民众必须无条件的焚毁粮仓,牵走牲畜,离开家园,朝着东北方向迁徙,躲避至里加城内。

    由于立陶宛距离第一战场太近,在法军不宣而战的迅猛攻击下,这项坚壁清野的政策并未得到坚决执行。仅有俄国移民,以及效忠圣彼得堡的立陶宛贵族遵守沙皇的诏令;而大部分的立陶宛农民拒不遵从圣彼得堡方面的撤退令,他们既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在此辛勤劳作的土地家园,更不愿意焚毁全家人半年多的口粮,以及屠杀自己赖以生存的仅有牲畜。

    但出于俄国当局对法军吃人凶残宣传的恐惧心理,当地居民在获悉东征军团到来的消息时,一些人还是纷纷携妻带子,继而躲藏到森林深处或是沼泽边缘;至于勇敢留下的人,也在四周紧闭的房间里,手执老式的火绳枪或大砍刀,战战兢兢地守护着他们的家园。

    在东征军团离开克莱佩达时,德赛给各部队下达的指令十分清晰,“针对那些愿意合作的立陶宛居民,军队不得侵犯他们的利益,抢夺他们牲畜和女人,劫掠属于个人的财物。在需要向居民征集粮秣与军需品时,必须依照宪兵下发的参考价目表,全额支付兹罗提银币。”

    在德赛看来,所谓以民族大义来感召,根本不适合已被俄国人统治成功20多年的立陶宛(含拉脱维亚)地区。在经历赫鲁纳、加泰罗尼亚与葡萄牙的征服战争后,穿越者深知残留于占领区民众心底的朴素观点,那就是不强粮食与女人的军队,就是纪律严明的好军队!

    8月5日,波兰国王发布一道诏令,他承诺给予立陶宛人民如下公正的权利:

    第一,保障守法民众的相关权益,宪兵队将公平处理各种法律纠纷;第二,保留当地民众的民族生活习俗,教堂祭祀与宗教自由不受干涉。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的居民大都信奉路德新教;第三,守法公民的私人土地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波兰军队有义务、有责任安置宣誓效忠德赛陛下的臣民,并提供土地、生活必需品,以便他们能够**生活。

    但同样的,德赛和他的军队也存在两幅面孔:善良和残暴。

    一旦形势恶化,士兵们能够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这种转变。如果有村子被发现包庇或联络俄国的游击队,他们能够毫不留情地洗劫这个村庄,吊死叛乱分子;如果一个村子有人向执勤的士兵开枪,他们就会残酷地把整个村庄的人处决,农田及其庄稼会被完全烧掉。

    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的20天中,第二军、第三军与近卫师团以违反绥靖政策,私通俄军的罪名,在该地区大肆劫掠并纵火焚毁了35个乡镇;另有,8个村庄的武装村民遭遇集体屠杀;对于那些至少在表面上,愿意臣服并效忠于波兰国王,同占领军保持友好交往的378个乡镇,德赛的士兵在宪兵队的严密监督下,基本上做到了和平共处,且秋毫不犯。

    德赛清楚,这种看似和谐局面是在刺刀的威胁下而获得的,实际上并不怎么牢靠。一旦拿破仑被迫撤离莫斯科,皇帝的大军团遭遇惨败,形势急转之下后,俄国…军队必将卷土重来,而那些在表明上臣服或效忠德赛的立陶宛民众,自然会举旗易帜,跳出来欢迎圣彼得堡。

    所以,必须采取某些激进的措施,将占领区内,立陶宛的中部与北部、拉脱维亚的南部的两百多万民众死死捆绑到德赛的战车上,促使让他们不得不与波兰军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反击即将到来的俄国人的进攻。所以,境内90%的无地或少地的农奴成为德赛拉拢的目标。

    8月下旬,拿破仑带领近卫军离开了斯摩棱斯克,启程通向莫斯科的漫漫不归路。

    12天之后的9月5日,即拿破仑率部抵达博罗迪诺与图库佐夫会战时,德赛不顾麦克唐纳元帅的反对,执意有以波兰国王的身份,正式下诏给占领区的立陶宛人与拉脱维亚人,即日起施行《释放农奴方案》与《土地改革方案》。

    《释放农奴方案》与波兰的改革大同小异,直接废除农业奴隶制及其一切贸易垄断,军役税、独占权、买回权、司法权等各种封建特权一概停止,并准许贵族与平民相互通婚。

    而《土地改革法》,则不同于波兰境内的土地赎买政策,是以武力作支撑,肆意剥夺逃亡贵族与农奴主的原有权益,并以政治倾向为依据,无偿配给农奴或农户的一场土地革…命。

    7月中旬,在波兰全境释放农奴,执行土地政策时,一些抱怨华沙内阁采取的温和改良措施但又不反对德赛国王的波兰雅各宾派激进分子,被雅克上校领导的军情局秘密召集起来,并集中于但泽一带做“业务培训”。9月初,这些人赶赴波兰军队占领下的立陶宛与拉脱维亚地区,并得到军情局与宪兵队的支持,在当地组织“解放农奴管理委员会”。

    依照土地法令的规定,这20多个实权在握的“农委会”,可以没收一切自愿跟随俄军逃亡的立陶宛、拉脱维亚贵族(农奴主),以及俄国派遣官员,非立陶宛、拉脱维亚籍的外地移民的土地、林场、湖泊、水渠、房屋、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工具。

    “农委会”将这些生产资源全部注册在案,继而把其中一半的土地和林场,无偿分配给愿意发誓效忠德赛陛下的臣民所有。当然,那些自愿加入波兰军队或是组织自卫军的波罗的海民众,不仅能获得位置最好,面积最大,最肥沃的田产,还能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

………………………………

第92章波罗的海军团的任务(。。。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事实上,在战争开始前,拿破仑抵达但泽港,在此召集大军团会议时,皇帝的继子,意大利总督,欧仁亲王就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一个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在法军占领下的俄罗斯土地上内废除封建农奴制,没收逃亡贵族的田产,并无偿分配愿意为法军提供帮助的农民。

    很显然,这个是德赛在幕后煽动的建议,却最终遭遇皇帝的否决。

    因为拿破仑坚持认为,自己与“亚历山大兄弟“的私人友谊尚在,只要成功围歼了20万俄军主力,那么沙皇就不得不卑躬屈膝,亲自前往大军团行营主动求和,继而承认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倘若在俄国煽动一场法国式的暴力革…命,势必会导致俄国与法国的彻底决裂,达到不死不休的局面,使得和平变得遥遥无期。

    既然拿破仑不乐意搞,那么德赛就好胆干了,他没有拿破仑那般顾虑与幻想。至于选择的革…命试点区域,是信奉路德教派占主体的波罗的海小国,原属波兰联邦的势力范围,而不是传统东正教集中覆盖的东斯拉夫人的领地。

    基于人性的考虑,即便是释放了农奴,无偿分配了土地,德赛也从没天真的认为,立陶宛人与拉脱维亚人会与波兰人同心同德,会义无反顾协助波兰人的抵抗俄国…军队。

    德赛的真实目的,无非是利用土地问题,在当地民众与逃亡贵族时间营造不和谐的对立情绪,好为自己赢得一个极为宝贵的缓冲时间,以便腾出手来应对俄国人。

    一旦,逃亡贵族在俄国…军队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势必不会承认土地革…命的既成事实,自然而然会没收农民的耕种地,将他们再度贬为毫无人身自由的农奴。

    如此一来,双方的矛盾就因激化而最终爆发。

    德赛深知,暴力与恐惧才是动员底层民众的绝佳手段。这场在异国的“土地革…命”的根本实质,就是一场利用宣传、暴力和恐惧,所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动员运动,并人为制造两个对立阶层农民与贵族(俄国当局),相互仇视与彼此厮杀的“投名状”。

    至于财富与土地的没收与再分配,只不过是为实现这种“投名状”运动,即成功地发动大批农民,实现了政治与军事斗争的胜利,在而前期设下的带毒诱饵罢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意外情况。那些大部分已经翻身作为主人,并分配到土地的农民们仍然表现的犹豫不定,不愿意公开反对贵族,反对俄国人,也不主动加入了波兰解放者的行列。尽管长期以来,这些虔诚的基督徒们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仍旧习惯于传统秩序。

    正式由于他们传统而保守的态度,使得“农委会“的工作遭遇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为了进一步推动“革…命的迅猛发展”,德赛遂即默许,应该是纵容了雅各宾派激进分子的手段。

    而这种手段,就是杀戮!

    不久,掌握“农委会”的左派激进分子效仿1793年的巴黎,提出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

    “谁不站在我们这边,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不是支持,就是反对;不是杀人,就是被杀,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至于被屠杀的对象不仅仅是俄国人、反动贵族,还包括其他不合作的农民。

    在历次主动,或是被动地参与到这些残酷事件之后,农民们无奈的发现,原来他们已经不能洗去手上的鲜血,由此不得不举家踏上投靠波兰国王的不归之路。那是残酷的一系列屠杀,使占领区的社会关系彻底对立,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于是这样,德赛的目的就达到了!

    ……

    9月,这场“土地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德赛占领下的立陶宛中北部与拉脱维亚南部地区。在2百多万农奴从中受益的同时,也有数以万计的“反动势力”死在同胞的刀口下。其间,被屠杀的俄国人与传统贵族极少,大多数是不愿配合“农委会”的封建残余分子。

    为了继续拱卫革…命成果,清查辖区内的敌对势力,大约10万人自愿加入了“农委会”组织了村民自卫队,他们手执长矛、大刀等简陋武器,接受波兰教官每周三次的军事训练。

    不久之后,那些在军事训练与对敌斗争中表现不错,且忠诚于波兰国王的近2万自卫队员脱离“农委会”直接管辖,被集中起来编入新成立的“立陶宛**军”,接受巴尔巴内格尔将军的指挥。武器装备也得到极大改善,不过都是波罗的海军团换装过后的老式燧发枪。

    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很快也波及了富饶的立陶宛南部,少数被“农委会”煽动的农奴拒绝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税赋,拒绝提供无偿劳役,靠近中部的两个村子还爆发了农奴暴乱。

    尽管参与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暴民们的血腥手段令拿破仑委任的“立陶宛七人委员会”感到心惊胆寒。起先,这些立陶宛贵族连同皇帝指派的法国副总督,派出使节前往向希奥利艾,向坐镇该城的德赛元帅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他立刻制止这场该死的暴力革…命。

    然而,立陶宛南部贵族接连派出的三波特使都在路途中遭遇伏击,死于非命。当然,德赛驻维尔纳的代表宣称这一切是潜伏城中的俄国间谍的卑劣行为,但凡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仅仅1天后,七人委员会中间曾经强烈反对德赛,并抵制同波兰合并的三个立陶宛委员,也纷纷被人暗杀于家中。所有人相信,那是波兰国王对南部贵族的无声警告。因为这些贵族委员试图联络到里加城下的麦克唐纳元帅,一致对抗气焰嚣张的安德鲁?德赛。

    事实上在土地革…命酝酿之初,麦克唐纳元帅就竭力反对过,最终却变得无疾而终。

    由于缺少拿破仑有效制约,如今的波兰国王变得我行我素,横行无忌。当麦克唐纳元帅表达的不满情绪时,德赛当即下令波罗的海里加分舰队撤出里加要塞的附近海域,令得不到海军掩护的第10军团在进攻里加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尽管9月初,麦克唐纳的第10军团成功占领里加要塞的外围阵地,但这20天后,不足3万人的普鲁士军团其战斗减员多达3成。

    不得已,麦克唐纳亲自赶往希奥利艾,与德赛寻求妥协与支援,并承诺只要德赛重新担负起后勤保障与海军舰队的掩护,他和他的第10军团将不干涉波兰军队的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