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107章

庶子夺唐-第107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对广阳子问道:“本王听闻你有止雨的神通,可是真的?”

    广阳子到了李恪的面前,也没有大放厥词,如实对李恪回道:“天降大雨乃是天意,非人力可转,贫道岂有此能。”

    广阳子的坦诚倒是叫李恪有些意外,凡江湖术士,大多口齿伶俐,遇到的官儿越大,哄骗的胆子便越大,以期能得朝中权贵青睐,一步登天,不过广阳子倒是未如此作为,李恪也觉得讶异。

    广阳子如此答话必有因由,李恪拍案佯怒问道:“那你还敢在此处作法止雨,岂非是诓骗百姓钱财。”

    广阳子听了李恪的责怪,脸上竟不显丝毫慌张,反倒坦然回道:“殿下可是冤枉贫道了,贫道做法,分文不取,又何来诓骗一说。”

    分文不取?

    李恪闻得广阳子做法竟是分文不取,脸上的神色却不显半分轻松。

    广阳子既不取财,那便是惑心了,那广阳子的所图可就大了。

    “哦?如此说来倒是本王冤枉了道长了?”李恪眉头轻挑,对广阳子道。

    广阳子见李恪神色不对,自然也猜到了李恪的心思,听得李恪误会,忙解释道:“冤枉倒是不敢,只是贫道所为也是奉林知县之命。”

    “林知县,可是盱眙知县林远图?”李恪闻言,对广阳子问道。

    广阳子点头应道:“正是林远图,林知县。”

    盱眙乃是淮南要县,对于林远图李恪也是有所了解的。

    林远图出自济南林氏,乃山东望族,也算是世家子弟,书香门第,不过因是庶出,得族中相助不多。故而虽已已年近四旬,在仕途之上的作为却不大,刚于去岁升任盱眙县令,与他的那些族中兄弟相比,算是慢的了。

    李恪轻哼了一声,道:“林远图好大的胆子,身为地方官员,竟敢伙同道门,糊弄百姓!”

    广阳子见得李恪生怒,忙解释道:“殿下息怒,林知县如此作为并非是为了糊弄百姓。”

    李恪看着广阳子似乎言辞凿凿的样子,问道:“那是何意?”

    广阳子回道:“淮南连日大雨,百姓人心不稳,大有生乱之象,林知县为暂稳城中人心,故而暂行此法,还望殿下明察。”

 第五十三章 林远图

    淮南大雨,淮河水位暴涨,几有决堤之险,百姓慌乱也是正常的。

    在如此情境下,百姓慌乱,不利于城中安稳,也会叫心怀不轨之人寻得作乱之机,林远图身为县令,要稳定城中人心自然没错,只是这法子却有几分“另辟蹊径”的意思了。

    李恪听了广阳子的话,笑问道:“如此说来,你等倒是有功无过,本王反倒应当嘉奖了?”

    广阳子道:“贫道不敢,只是如此盱眙城中已然人心惶惶,若是不另寻他法,暂且稳住人心,恐怕不必等淮水决堤,盱眙城自己就四分五裂了。”

    李恪闻言,问道:“四分五裂?恐怕不至于吧,盱眙还在我大唐之下,又何来分裂之说。”

    广阳子道:“殿下远在扬州,自有所不知,就在五日前,淮水开始暴涨之时,盱眙城中的粮食和盐已经连连加价,到了今日,恐怕已是寻常的五倍之多,百姓只能硬着头皮来买,可普通百姓家财有限,如此高昂的粮价、盐价,那点家底又能撑地了几日,恐怕若再无良策,盐粮之价再涨,百姓食难果腹,城内便该生乱了。”

    李恪听着广阳子的话,脸上虽未动怒,但心中却已不满,甚至起了杀意。

    民以食为天,盐与粮便更是如此,这些盐行与粮行如此胆大妄为,借着水灾之际,大肆敛财,李恪岂能容他。

    李恪轻哼道:“这周鼎方在本王面前执礼甚恭,没想到背着本王竟纵容下面的盐行如此行事,倒是好胆。”

    萧月仙坐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的模样,心知李恪已然生怒,只差人再在他的心中添上一把火了,于是适时道:“殿下是天潢贵胄,代天巡狩东南,掌生杀大权,周鼎方在殿下面前自然不敢造次,然殿下可曾想过,他周鼎方赔礼于殿下的两万贯钱又是从何而来,还不是在这些百姓的身上。”

    李恪听着萧月仙的话,问道:“仙娘以为周鼎方那般的恭敬模样都是故作于本王看的?”

    萧月仙道:“是否故作的妾身不知,但妾身知道,若是周鼎方早知殿下今日来此,就算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万万不敢如此暴涨盐价。”

    李恪前往盱眙的安排很是突然,只有身边人知晓,而周鼎方在淮南势力再大,一时半会手也伸不到李恪的身边,故而他想必是不知的,盱眙也才会出现如此一幕。

    萧月仙的身世如何,李恪确实查而不知,她的目的和用意李恪也不全然清楚,但李恪知道,她讲的话却是实言。

    盐行豪富,甲冠东南,而盐行能有这般多的钱财,自然离不开搜刮民财,李恪在山阳县见过,如今在这盱眙县又见到了,只不过这一次盐行所为比上次更为恶劣,李恪的怒火也比上次更甚。

    趁天降灾祸,大肆高抬盐价,这已经不是欺行霸市这般简单了,这是在动摇大唐地方的民治根基!

    李恪对广阳子问道:“不想道长虽是方外人,却对民间疾苦也如此关切,却不知道长是何处得来的消息?”

    广阳子看着李恪的模样,心知他虽然信了自己的话,但似乎对他这个人还存有一丝疑虑,于是回道:“殿下说笑了,贫道虽是方外人,但也食五谷杂粮,离不得茶米油盐,这城中盐粮之价飞涨,贫道袋中余钱越发地不经用了,贫道又岂会不知。”

    李恪听着广阳子的回答,不禁愕然,心里对这个道士竟高看了两眼。广阳子与那些神神叨叨的道人不同,没有那些故作玄虚的姿态,接地气地很。

    李恪觉着这广阳子颇有几分意思,正欲同他再多问几句,可就在此时,一队身着衙服的人马正自城内疾行了出来,领头的一人身着浅绿色官服。

    淮南道官员众多,李恪只见过各州刺史一职的官员,来人李恪倒是眼生地很,但李恪看着来人,很快便猜到了来人的身份,在这盱眙城中,能身着七品官府的人除了盱眙知县林远图,还能有谁?

    李远图骑着一匹快马,刚出城门,便看到城外茶寮中坐着的李恪,翻身下马,快步走到了李恪的跟前。

    “臣盱眙知县林远图,拜见淮南道黜陟大使,楚王殿下。”林远图走到李恪的身前,俯身拜道。

    李恪看着林远图拜在身前,似笑非笑地对林远图道:“林知县好灵通的消息,本王刚到城外坐了不过片刻,你便到了。”

    盱眙城大水,淮河有决堤之险,以致竟要李恪亲自来此督水,林远图本就诚惶诚恐,如今有人告知李恪已至,林远图生怕李恪见怪,便连忙赶来了此处。

    林远图道:“臣哪里是消息灵通,只是恰巧臣在城上巡视,远远地瞧见了殿下在此,故而前来拜见。”

    林远图策马而来,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哪里像是瞧见了李恪,而后自城上下来的模样,分明是远路赶来。

    不过李恪也懒得点破他,只是道:“林知县有心了,只是林知县但凡把这些心思放了一半在民政之上,又何至于城内百姓惊慌失措,竟要靠设坛施法来稳定人心。”

    广阳子正站在李恪的身旁,李恪多半已经知道了广阳子开坛做法之事,林远图也不敢多有狡辩,回道:“臣才疏学浅,不通治水之务,只能暂时设法,稳住城中人心,还望殿下恕罪。”

    李恪闻言,面露不悦道:“借施法来暂稳城中民心,轻巧的法子倒是都叫你给用了。可如今法也施了,道也做了,大雨还是未停,本王又该如何?你做事不分轻重,这是要把本王放在火上烤啊。”

    林远图通过这种法子,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暂稳了城中的人心,可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只能起到拖延之用。

    如今数日施法之后,大雨仍旧未停,城中百姓自然又会逐渐混乱,而这样的压力便压在了来盱眙督水的李恪的身上,故而李恪的话倒也不假。

    依李恪和林远图之间别若云泥的身份而言,李恪所言算得上是重了,林远图连忙下拜道:“殿下恕罪,臣绝非此意,还望殿下明察。”

    李恪轻轻一挥袍袖,道:“你要本王明察,难道本王明察这大雨便会止息,城中百姓便会安稳吗?”

    林远图听得李恪的话,似有他意,于是问道:“臣愚钝,治政只能不及殿下万一,还望殿下明示。”

    李恪道:“欲治大水,必先安人心,欲安人心,必先定城中盐、粮之价,本王即刻便往县衙一趟,你替本王把盐行、粮行的主事之人给本王寻来。”

 第五十四章 定价

    林远图用意为何,许是因为胆小怕事,不敢开罪盐行,许是才干平庸,处事不明,这些李恪都不得而知。

    但李恪清楚一点,那就是现在事态紧急,他已经没有半点时间跟他林远图在此磨耗了,水患不等人,他此来盱眙,行事务必要快,故而李恪也没有丝毫的推诿,便命林远图以他李恪之命下令,请盱眙城中各处盐行、粮号主事之人前来盱眙县衙,李恪要请他们“饮茶”。

    不管是盐行还是粮号,哪怕他们是盱眙乃至整个淮南的地头蛇,在地方横行霸道贯了,也仍旧是些无官职在身的豪绅,在他们的眼中,李恪是那真正顶了天的人物,是他们往日相见都见不着的。

    可就是这样的大人物,刚到了盱眙,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请他们去县衙饮茶,他们心中能够坦然才是怪事。

    这些各方主事闻得李恪传见,无一不是满脸苦笑,不想去,却又不敢不去,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了县衙。

    “草民拜见楚王殿下。”

    负责盱眙盐行、粮号各处主事的六人,刚到县衙正厅门口,便看到了虽然年少,但却一脸老成地端坐在正中上首的李恪,连忙入内拜道。

    李恪正在品茶,听得众人入内,也不正眼看他们一下,仍旧兀自端着茶杯,轻轻啜了一口,压了片刻才惜字如金道:“坐。”

    李恪言简意赅,话虽说的不多,但众人却能看得出他的意思,这怕是要给他们下马威了。

    李恪唤他们来此所为何事,他们自己也清楚地很,得了李恪的话,一个个都寻着位置,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待众人坐定,李恪便放下了手中的茶碗,环视了一圈,神色平淡地对众人道:“本王听闻众位近来买卖兴盛,日进斗金,可要本王为诸位道个喜啊?”

    道喜?

    他们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李恪何等人物,在李恪的眼中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大老远地,冒着大雨自扬州赶来此处,岂是为了给他们道喜。

    众人连忙道:“小人不敢,殿下折煞我等了。”

    李恪闻得众人之言,冷笑了一声,问道:“不敢?你们有何不敢,是不敢来见本王,还是不敢赚取这不义之财?”

    李恪的话显然是动了怒,两个罪名,他们一个都不敢应下。

    众人忙解释道:“殿下言重了,殿下传见我等,使我等得见尊颜,乃我等三生之幸,岂会不愿,不过这赚取不义之财之事,我等实在不知从何说起。”

    李恪看着正厅中的众人,冷声道:“淮南平价盐,一百文一斗,盱眙城作价六百文。平价粮十文一斗,盱眙城作价五十文,如此哄抬高价还不是不义之财吗?”

    李恪之言一出,厅中一下子竟安静了下来,大唐虽不管盐政,任由民间煮盐贩卖,但也并非没有旧例可循,通常而言,淮南盐价高不过一百五十文,粮价高不过十五文,这几乎已是陈规,如今盱眙城中的盐价、粮价确实高的有些离谱了。

    众人不知李恪的态度,互相地看着,面面相觑,一个个坐立不安,谁都不敢当先答话,生怕做了那出头鸟,惹怒了李恪,自己遭了殃。

    李恪看着厅中的众人都不说话,于是轻哼了一声,指着靠着自己最近的一人,点名道:“既然你们只是否认,却不一个个又不说个缘由缘由,那边由你来说吧。”

    李恪并不识得厅中的众人,不过说来也巧,他不过随便点了一人,这人便恰好是盱眙盐行的主事孙琮。

    孙琮为盱眙盐行主事,盱眙又在楚州之下,而楚州盐行曾开罪过李恪,也因此吃过亏,为此东南盐行行主周鼎方还来信至此,要楚州盐行上下往后需小心行事,不得再叫李恪抓住了把柄,可如今事情过去不过月余,李恪竟又盯上了他们。

    早在孙琮来此的路上,心中便已经有了猜想,故而李恪突然指着要他答话,他虽是心中讶异,但倒也不至因此失了分寸。

    孙琮起身朝着李恪拱了拱手,回道:“启禀殿下,近日来盱眙城中盐价确是较往日涨了许多,但也并非全无因果。”

    “说来听听。”李恪手臂放在身侧的桌案之上,手指轻轻摩挲着桌案上的茶盏,不紧不慢地对孙琮问道。

    孙琮回道:“好叫殿下知道,自打多日前,淮南连日降雨,淮南木行的木材价格便涨了许多,煮盐的耗费比之以往也高了。除了木材之外,因气候过于潮湿,食盐之储运也比以往困难上许多,自盐场运盐至盱眙,别的不论,光是损耗便多达两成,故而盐价自然难保常平。”

    连日降雨,干木材的价格上浮,食盐来回运输的成本也有所增加,孙琮口中的这些话倒也是实情,这一点李恪也很清楚。

    但无论是木材涨价,储运损耗加重,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成为盐价自一百文暴涨至六百文的理由。

    李恪听了孙琮的话,原本还在把玩茶盏的手指终于停了下来,抬头看着孙琮问道:“如此说来,你们将盐、粮涨价至此,倒还是情有可原了?”

    孙琮回道:“连日降雨,转运不便,盱眙城中的储盐越来越少,购盐之人却越来越多,草民这也是无奈之举,若非如此,恐怕要不了两日,盱眙盐行的储盐便该空了,到时城中人人买不得盐来,才是祸事。”

    孙琮的话初听确有两分道理,但在李恪看来,都是胡搅蛮缠。为了不使食盐售罄,便高抬盐价的说法实在是可笑地很。

    李恪笑道:“本王道是何因,原来是转运不便,这倒也好办了。本王可即刻下令,若是走陆路,便着淮南沿途各处官府车驿协助转运,若是行水路,便征调各地官船听遣,专供运盐,如何?”

    孙琮听了李恪的话,竟要助他盐行运盐,可他的心里却丝毫不觉轻松。盐行开罪过李恪,李恪不会好端端地帮他盐行,李恪必有后手。

    孙琮问道:“若是如此,却不知这城中盐价又该如何定?”

    李恪道:“便按稍高于常平价来定,每斗不得高于一百八十文。”

    孙琮闻言,顿时急了,如今木柴价高,一百八十文,他若当真是照这个价来卖了,恐怕连五十文的赚头都未必能有。

    孙琮忙道:“殿下容禀,若是依一百八十文来定,恐怕我盐行入不敷出,熬不了几日便该垮了。”

    一百八十文的盐价李恪自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早先问过了如今木行的木材作价。李恪知道,盐价定于一百八十文,盐行绝不至于亏损,孙琮的话有些夸张了。

    李恪听着孙琮的话,脸上的笑意顿收,冷冷地很看大厅中的众人,道:“如今淮南大雨,你等的难处本王自知,但本王也下了规矩,凡今后盱眙城中盐粮之价,价涨不得高过常平八成,否则便是与本王为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