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133章

庶子夺唐-第133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因如此,李承乾失德,朝野内外风声四起,这些消息最为灵通,最善顺风使驼的世家门阀自然就有了其他的心思,李恪和李泰的门庭之上,不经意间便热闹了起来。

    李恪道:“老国公所言极是,本王这一路北上也闻得不少消息,太子皇兄所为,倒也出乎本王意料。本王此时进京,甚至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在大部分的外人看来,此番李恪庐州遇刺,李承乾又在东宫说出了那般狂妄之语,李恪遇刺一事多半便是李承乾指使,李恪此番进京,处境自是不易了。

    杨恭仁道:“殿下之忧,亦是老臣之忧。殿下此番进京,当是以小心为上,莫叫旁人有机可乘,钻了空子。”

    李恪笑了笑,道:“老国公有心了,老国公之言,本王谨记在心。”

    杨恭仁道:“老臣与贵妃娘娘毕竟是族亲,几位皇子,也唯有殿下与老臣最是合眼,老臣自也是望着殿下稳稳当当地才是。我杨家虽不比长孙家那般权势滔天,但在朝中,在关中地方都还尚有几分底子,此番殿下进京,若有遇难事,不妨来信华阴,老臣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

    李恪当面,杨恭仁的话自然说的好听地很,所谓“兴许也能略尽绵薄之力”究竟有几分可信,李恪心里可是没有半分底。

    杨恭仁与李恪虽带着几分亲眷关系,但毕竟是隔地远了,要他们锦上添花自是容易,可要指着他们雪中送炭,那便难了。

    杨恭仁今日来此的用意,李恪也很清楚。

    如今的朝堂局势已不比年初李恪刚刚外放出京那时,储位之争中太子与众王攻守易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不是稳如泰山,群狼伺虎之下,声望已然江河日下的李承乾想要守住东宫谈何容易。

    此前李恪专程来华阴杨府拜会杨恭仁,那时李恪的正被外放出京,杨恭仁曾当面拒绝了李恪,而如今,朝中形势大转,李恪圣宠愈厚,杨恭仁也是担忧李恪对杨家生怨,故而前来拜会李恪,向李恪示好。

    杨恭仁的意思李恪自然知道,但李恪也绝不会点破了他,趋利避害,本就是人之常情,李恪本也不曾指着能靠着这些滑不留手的世家子弟来做他楚王党的中流砥柱,更何况杨家在朝中势力之大,少有世家能与之比,对李恪而言,哪怕是锦上添花,杨家也是那株最鲜红夺目的牡丹,也是不小的助益。

    李恪拱手道:“如此便谢过老国公了。”

    ——————————————

    杨恭仁在驿馆待的时间并不长,丹儿茶煮了刚好,才倒上一杯还未喝完,杨恭仁便起身告辞了。

    “大兄,今日专程拜会,三皇子怎么说?”杨恭仁刚出了驿馆不久,扮作杨恭仁车夫模样的男子便连忙上前,对杨恭仁问道。

    这车夫既口称杨恭仁为大兄,自然就绝非简单的车夫,而是杨恭仁的手足兄弟。而这扮作车夫模样的老者也不是旁人,正是杨恭仁的三弟,太子舍人杨思简之父扬续。

    杨恭仁看了看身后,见得身后并无旁人,于是道:“三皇子早有拉拢我杨氏之意,此前也曾专程上府拜会,他那边倒是好说,已经应下了。”

    扬续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好,如今朝中局势如此,大兄本就与长孙无忌有嫌隙,若是再开罪势头正盛的三皇子,咱们杨家的处境便难了。”

    世家门阀之盛,在人心,在教化,在传承,在土地,也在相互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如春雨润物,虽细而无声,但却可改天换地。而皇权之威,却有雷霆之力,刹那间可定兴衰,断生死,世家门阀再盛,以一家之力,也难挡皇权之压。

    这也是杨恭仁身为杨氏族老,但却自降身份,深夜来驿馆拜见李恪这个后辈,结好李恪的缘故。

    杨恭仁的脸上却没有扬续的轻松,杨恭仁对扬续道:“陛下诸子,无论文才武略,政声人望,三皇子俱为翘楚,也是人中龙凤。只是三皇子所图甚大,心机颇深,我今日之举也不知是不是有些冒进了。”

    扬续道:“眼下已是良机,若是待三皇子进京,长安局势大变,到了那时,三皇子恐怕就未必领我们的情了。”

    自打李承乾出事之后,长安城中的风向便为之大变,这些天来,魏王李泰的府上已是门庭若市,每日入府拜会之人络绎不绝。

    论诸皇子声望,李恪犹在李泰之上,待李恪进京之后,想必更是如此,若是到了那时杨家在上门,恐怕李恪便未必如此看重他们了。

    杨恭仁点了点头道:“幸有思简传信来此,否则我等尚不知太子竟已成这般模样,险些错过良机。”

    在杨恭仁看来,此前李恪虽有大功在身,又得李世民宠爱,但太子乃是嫡长,又无过错,再加之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扶持,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然稳如泰山。

    可随着太子酒后妄言,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舍人杨思简也托其父扬续自长安传来消息,杨恭仁才知,原来少年时那个贤良恭谦的太子竟已是这般模样,杨恭仁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当该早做打算了。

    太子失德,东宫之位已然不稳,而魏王李泰封于洛阳,和山东世家又走地极近,于是李恪便就成了根在关中的弘农杨氏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lt;/tentgt;

    庶子夺唐 lt;/pgt;

 第四章 面圣

    lt;tentgt;

    傍晚,长安,大明宫。

    李恪奉旨还京,当他快马赶回长安后,最先去的地方自也不是楚王府,而是太极宫。

    傍晚的,清冷的暮色中淡金色的霞光自天边洒落,平铺在太极宫地面之上,仿佛给原本就绚丽非常的宫城披上了一层华贵的轻纱,叫人望之,心中竟不禁为之着迷。

    李恪自承天门入宫,过太极殿,两仪殿,经甘露门,便径直到了甘露殿。

    “奴婢拜见殿下。”

    李恪虽近一载不在长安,但他这张脸,宫中的內侍们自然都还是记得清楚的,李恪刚到甘露殿外,门外站着的內侍便对李恪拜道。

    李恪道:“劳烦内监向父皇通禀一声,李恪求见。”

    內侍笑道:“殿下不是外人,何必如此拘礼,陛下早有吩咐,殿下到了只管进去便是,陛下和贵妃娘娘可是久候殿下多时了。”

    李恪问道:“母妃也在殿中?”

    內侍应道:“陛下知殿下今日入宫,午后便将贵妃,梁王,还有高阳公主传了过来。”

    李恪笑着点了点头道:“如此也好,有劳内监领路。”

    说完,李恪便整了整衣袍,跟着內侍迈步进了甘露殿,直往内殿而去。

    李恪到了内殿,抬眼望去,果然杨妃、李愔,还有高阳正在殿中,而李世民正坐在锦塌之上逗弄着小高阳。

    “儿臣李恪,拜见父皇,拜见母妃。”李恪走进内殿,对李世民和杨妃俯身拜道。

    听得李恪的声音,李世民抬眼望去,念子心切的李世民见得李恪站在自己的身前,脸上露出了难掩的笑意,放下了怀中的高阳,看着李恪,激动地笑道:“虎头回来了,一载未见,我儿又长高了,再过几载只怕就该赶上为父了。”

    李恪笑道:“父皇玩笑了,儿臣方才志学之年,要想及上父皇,只怕还早着呢。”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道:“你呀,就是行事太过方正,一板一眼地习惯了,此处都是一家人,又无外人,叫我父皇作甚,叫阿爹。”

    李恪闻言,笑了笑,回道:“是,阿爹。”

    一旁的杨妃也是爱子心切,看着李恪站在眼前也是喜不自胜,对李世民道:“虎头这是在外待久了,规矩习惯了,一时间没改得过来,待他在京中再待上几日,自然就行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如意说的也是,虎头在外治军,镇抚一方,想必是威严惯了的,一时间未能适应过来也是有的。”

    杨妃道:“陛下不是早就命尚食局备好了晚膳吗?虎头连日赶路想必也是饿了,何不就坐下来用着晚膳细谈。”

    李世民道:“如此也好,咱们一家人便边吃边聊。”

    李世民说着,便命一旁的常涂传了晚膳。

    李世民虽为皇帝,坐拥四海,但一向简素惯了,晚膳也颇为简单,主食是赤豆粥,配上五六叠小菜,满满地摆上了一桌,几人便都围桌而坐。

    李世民坐于主位,杨妃坐于次位,李恪坐在李世民的下手边,而李愔则坐在杨妃的下手边,可等着安排高阳公主李芳龄的时候,高阳却闹了起来。

    “阿娘,我在坐在阿兄膝上。”高阳站在李恪的腿边,对杨妃道。

    以往高阳用膳,若李世民在时,她便贴着李世民,若李世民不在,她便贴着杨妃,不过今日李恪回京了,高阳也谁都不管,闹着要坐在李恪的膝上。

    杨妃皱眉道:“你堂堂公主,这般玩闹,成何体统。”

    高阳倒是聪明地紧,他听了杨妃的话,回道:“方才阿爹都说了,今日在殿中都是一家人,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随意些便是,我要坐在阿兄的膝上自无不可。”

    高阳说完,还看向了李世民的方向。

    所谓君无戏言,哪怕是在私下也是如此,李世民既然说了,当然就不会否认,更何况李世民也被高阳的这股机灵劲逗了笑了出来。

    杨妃听着高阳一本正经地回话,不禁也笑了出来,对高阳道:“你在坐你阿兄的膝上倒也可以,你阿兄赶了几日的路,正是乏累之时,你坐在他的膝上,要你阿兄如何歇息。”

    高阳虽然任性,但也知心疼李恪,李恪确是连日赶路回的长安,高阳也担心李恪困乏,累着了,于是顿了顿,抬头看了看李恪。

    高阳这幅模样着实可人地很,高阳最亲李恪,而李恪对这个小妹也更是宠爱,自是无有不应,笑了笑,便抱着高阳坐在了自己的膝上。

    李恪对高阳道:“无妨,阿兄乃习武之人,不过赶了几日路而已,还累不着阿兄。”

    “还是阿兄最疼高阳。”高阳说着,甜甜地笑了出来,脸颊上露出了两个漂亮的酒窝。

    杨妃看着高阳得意洋洋地坐在李恪的膝上,对李恪笑道:“虎头,你也不必太宠着高阳,什么事都应着他,若她总是如此,待你娶了妻,她又该如何,总不能带着她回王府吧。”

    李恪年才十五,在李恪自己看来都还算是个少年,娶妻之事更是未曾想过,如今杨妃突然这么一提,倒是叫李恪一下子愣住了。

    十五岁,在后世人眼中看来确实还是个少年,但在时人眼中,再过些日子,也该到了娶妻的年岁了,杨妃当面提出了此事,也不奇怪。

    这时李恪还未说话,倒是坐在李恪膝上的高阳先开了口,高阳道:“且不说阿兄还未到娶妻的时候,就算将来阿兄娶了妻,阿兄最疼地人也还是我,我自是要常去阿兄府上的。”

    高阳尚且年幼,而李恪又是高阳的长兄,小妹贪玩黏着兄长也是常有的,李世民和杨妃听着高阳的话,只当高阳是小儿心性,倒也未曾多想,由了他说去。

    不过李恪自己听了杨妃的话,却道:“儿的婚事倒还不急,皇兄尚未册妃,儿为弟,又急甚。”

    李恪自己倒是不急着成婚,但这催婚的本事,可是爹娘自古便传了下来的,李世民虽年才三十有五,有子十余人,但还无孙辈,自也盼着李恪这些个年长些的皇子早日成婚,开枝散叶。

    李世民闻言,忙摆了摆手,对李恪道:“太子虽为兄,但这婚娶之事倒也不不必尽依长幼之序。前些日子青雀还专程上书于为父,他是相中了将作大匠阎立德之女阎婉,欲册为魏王妃,为父与皇后都同意了,年后便当成婚,你是青雀兄长,更该急着些了。”

    李恪听了李世民的话,微微一惊,他万万没想到李泰竟然自请欲娶阎家女郎。lt;/tentgt;

    庶子夺唐 lt;/pgt;

 第五章 上屋抽梯

    李世民提及李泰的婚事本不过是随口一提,但这话听在了李恪的耳中,却有了其他的味道。

    李泰爵魏王,封河南,拜洛州大都督,论官位更在河南牧之上,是为真正的东都洛阳首官,他虽不之官,但却有魏王府长史张元素代掌权柄,洛阳便也就成了李泰的根基。

    李泰自有聪颖善学,在宗室子弟中颇有才名,就连一向很是严苛的弘馆大学士、国子司业孔颖达对李泰都很是推崇。

    也正以上种种,李泰与一向重事,轻武略的山东世家走的极近,七宗五姓中的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这两家关东门阀之冠都与他相交甚好。

    李恪原以为李泰或将册关东世家女为魏王妃,以拉拢关东世家,可将作大匠阎立德所出的天水阎氏却非关东世家,而是如假包换陇右门阀,两者并非一家。

    李恪就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心中便想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李承乾失势,李泰已然权欲大涨,他现在已经不只是要结交关东世家,更加与关西联姻,拉拢陇右门阀,问鼎储君之位了。

    李泰实在聪明地紧,他若是贸然联姻陇西李氏这样的关陇巨阀,亦或是南安赵氏这样的将门豪族,恐怕关东世家那边反应过激,而阎氏却恰恰是最能叫关东接受的关西世家,原因无他,正是因为掌舵阎氏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

    将作大匠阎立德、刑部侍郎阎立本,二人俱为臣,又是举世少有的书画大家,一手丹青在天下士中极具声望,名冠当时,李泰娶了阎立德之女阎婉,自是一举两得。

    李世民不过随口一提,还不知就在这短短的片刻之间,李恪的心中已经想了这般许多。

    李世民看着李恪的模样,只当李恪也是在思及册妃之事,于是道:“虎头心中可有中意的姑娘,若是有了,大可说出来,阿爹也为你做主,亲自下旨册婚。”

    李恪听得李世民的话,脸色有些羞红地笑了笑,挠头道:“儿臣尚且年少,每日又忙于地方军政要务,倒还未及思虑这些事情。”

    李世民摆了摆手,一脸正经道:“这可不成,地方军务虽然紧要,但你册妃之事也不得不重,还是该仔细着些。你若没有合意之人,为父便要着了皇后和贵妃为你物色京中各家适龄女郎了。”

    李世民说着,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又对身后的常涂吩咐道:“今日赐于朝中百官的口脂面药当还有多,你速去取些来于楚王。”

    “诺。”常涂应了一声,便连忙下去,过了片刻之后,便抱着几只镶着银边的小巧瓷瓶走了过来。

    李世民指着常涂怀中抱着的几只瓷瓶,对李恪道:“你少时便在塞北,回京又执掌右骁卫,久在行伍,为父知道你一向不喜这些脂药之物,但今日这些都是自邦国进贡之上品。非但膏凝雪莹,含液腾芳,更是功可去疾,永绝于疠疵;泽能饰容,顿光于蒲柳。来日赠于入了眼的女子也是好的,为父命人送至你府上,你便收着吧。”

    李恪看着常涂拿着的这些精致的瓷瓶,听着李世民的话,李恪一下子竟都有些错愕了,李恪从未想到,李世民看似威严的外表之下,竟也有这样的一面。

    李恪只得谢道:“多谢阿爹。”

    晚宴之后,出了甘露殿,夜色已然昏暗。

    李恪和杨妃并肩走在甘露殿外的宫道之上,方才在心头沉淀许久的问题终于问了出来。

    李恪对杨妃问道:“阿娘方才何以在宫中提及儿册妃之事?”

    杨妃何等聪敏,行事又极为谨慎,在李世民的跟前,她所说的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