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137章

庶子夺唐-第137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彦博性情刚正,当初身陷突厥,在阴山苦寒之地苦熬了两载,硬是撑了过去,这样的人又怎会畏惧所谓权势。

    长孙无忌被温彦博当着众人的面提了出来,哪里还容得他再闭口不言。

    长孙无忌道:“温大夫所言极是此事确实我考虑失当了。我本想着以楚王外镇扬州,可稳地方,可没想到陛下竟欲借此推行分封。”

    长孙无忌哪怕再想助李承乾稳住帝位,但他也是臣,他绝不会在此时站错了队。

    温彦博和长孙无忌俱为朝中重臣,两者相争,于事无益,此时身为尚书左仆射,诸相之首的房玄龄站了出来,房玄龄道:“此事相争无益,眼下当务之急乃是上禀陛下,请陛下收回成命。”

    此时的长孙无忌已是骑马南下,只得硬着头皮道:“玄龄说的极是,如今最紧要的当是门下封驳此诏,而后我等于明日朝堂之上禀明此事,请陛下打消分封之意。”

 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

    门下省从三省廷议之言,由检校侍中高士廉署笔,封驳了李世民的分封诸王的圣旨。而就在门下省封驳了李世民的圣旨之后,李世民意欲分封的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地传遍了整个大唐官场,反对分封制的奏疏也如这宫外飘飞的大雪,连绵不绝地飘进了宫中。

    大明宫,隆冬大雪。

    时已午后,屋外瑞雪飘飞,似乎正是预示着来年的丰年

    今日李世民圆了数年的心思,下了分封诸王的诏书,本也是心情颇佳,批完今日的奏疏之后,趁着天边还有几分亮光,便入了内宫,来丽正殿寻长孙皇后和长女李丽质饮酒作乐。

    “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

    半壶温热的美酒下肚,李世民心中畅意,看妻儿子女在前,胸怀大慰,竟手持酒樽,唱出了诗来。

    “父皇今日似乎兴致颇佳,不觉得竟喝了这般多的酒。”长乐公主李丽质在一旁手拿着酒壶,看着李世民一杯接着一杯下肚,笑道。

    李世民道:“难得今日有半日闲暇,魏玄成又不在京中,得耳根清净,自当多饮上两杯,快长乐再替为父再倒上。”

    李丽质看着李世民面色微红,喝的似乎已经有些熏醉了,于是道:“阿爹晚间兴许还有政务,饮酒太多,喝醉了可不好,还是少喝些吧。”

    李世民闻得爱女之言,摆了摆手,笑道:“长乐说的哪里话,论酒量,为父兴许比不得虎头那般海量,但也是行伍出身,区区半壶酒怎的就能醉了,再替为父满上。”

    李丽质闻言,看了看一旁的长孙皇后,见得长孙皇后点头,这才又为李世民倒满了一杯,对李世民道:“这可是最后一杯了,这杯酒阿爹再饮完,可就该歇着了,免得耽误了正事。”

    李世民也非是嗜酒如命之人,他也懂得李丽质之意,也笑了笑道:“也罢,也罢,你小女子不知此间之乐,说了恐也不明,早知如此,为父便该留在甘露殿中,诏了你几位皇兄来宫中饮酒,反倒痛快。”

    眼下虽已是午后,但仍是大雪飘飞,北风凌冽,若非李世民心疼爱子,怕爱子进宫路上染了风寒,他真就有意宣李承乾、李恪、李泰三人入宫饮酒了。

    李丽质道:“阿爹若是在甘露殿饮酒,长乐见不着,自也管不着,但在长乐眼前,阿爹便需少饮些酒。”

    李丽质为李世民嫡长女,她的性子与长孙皇后颇似,柔中带刚,极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听了李丽质的话,笑着点了点头道:“既如此,那这便是今日的最后一杯了。”

    李世民说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而后便搁下了。

    李世民酒兴已尽,于是带着几分微醺,准备回了甘露殿,批阅午后关中各州刺史午后才递来京的奏疏。

    可就当他刚刚起身的时候,便有内侍拿着他午间发出的诏令入内。

    “陛下,门下的诏令回了。”内侍入内,对李世民道。

    分封之事,李世民极为看重,故而下了令,无论盖准与否,一旦门下省回了他的诏令立即来报。

    李世民抬头,看着内侍的模样,又看着内侍手中那份本该出现在尚书省的诏令,哪还不知发生了何事。

    李世民面色一冷,沉声问道:“可是门下封驳了?”

    “正是。”内侍应了一声,把诏令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高士廉好大的胆子,魏征不在门下,他倒是把魏征的脾性学了过来,竟敢封驳朕的诏书。”李世民看着门下省退回的诏令,怒火中烧,把手中的诏书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怒道。

    “发生了何事,陛下怎的如此动怒?”以往李世民的诏令下至门下,也有被封驳的,也不是头次了,怎的今日竟如此动怒,一旁的长孙皇后一边说着,一边捡起了李世民摔在地上的诏书,问道。

    长孙皇后捡起诏书一看,一下子便被诏书所载给惊到了,李世民所下竟是分封之诏。

    长孙皇后一直知道李世民有分封的念头,只是碍于朝中百官力抗,故而未能推行,可没想到借着此次李恪外镇之事,李世民竟直接下了诏书。

    看着手中的诏书,长孙皇后心中不禁有了三分悔意和后怕。

    所谓悔意,李恪要夺李承乾储君之位,本也不是易事,可她为保万全,因功封赏李恪,世镇扬州,险些酿成大错;

    所谓后怕,幸得门下省封驳了李世民的奏疏,否则一旦如诏令所出大举分封,届时难免重蹈七国之乱,她于青史之上亦当为人所诟病。

    然而长孙皇后的心倒也未曾因门下省封驳了李世民的诏令而放松,因为看着李世民的模样,似乎分封之意并未作罢。

    若是以往,她还可上前劝上李世民两句,劝他搁置分封的念头,可此次李恪封于扬州本就是她始议之事,她又何来的立场再去劝李世民。

    一时间,长孙皇后也为难了起来,陷入了被动。

    不过叫长孙皇后被动的还远不至此,就在长孙皇后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开口的时候,原本在外殿候着的常涂又走了进来。

    “启禀陛下,献春门外禁军传话,楚王现在献春门求见。”常涂入内,对李世民禀奏道。

    眼下李世民正在气头上,听得李恪在献春门外求见,皱眉问了一句:“他又不是外臣,候在献春门作甚?”

    献春门在甘露殿东北向,过了献春门便算是进了内宫,若是外臣自然入不得内,但李恪是皇子,宫门守卫的禁军又怎会拦他。

    不过李恪既候在门外,自也有他的道理,常涂道:“楚王怕是不敢面圣。”

    李世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何?”

    常涂如实回道:“楚王以为分封之制于国不利,他此来是向陛下退封的。”

    本来李世民就在气头上,听常涂的话,先是微微一愣,接着脸色便越发地难看了。

    “逆子,他也想伙同这些外臣气死朕吗?”李世民一拍桌案,怒道。

    见得李世民发怒,一旁于李恪走的极近的长乐生怕李世民迁怒李恪,连忙道:“阿爹息怒,三兄向来最是敬重阿爹,怎会故意惹阿爹动怒,三兄多半也只是心系大唐朝局而已。”

    李恪视李世民如何,李世民自己比谁都清楚,要是旁人说李恪故意同他作对,李世民自己都是万万不信的,他方才所言也只是一时怒急而已。

    只是李恪终究与旁人不同,分封之制,封的便是李恪这些皇子,李世民顿了顿,还是道:“传楚王和满朝三品及以上大臣来甘露殿见朕。”

 第十四章 废止分封

    关中的隆冬,不比扬州来的那般温婉。自打今日早间大雪初降,不过大半日的功夫,富饶的关中大地已经满是雪白的一片。

    太极宫,献春门,李恪着王服,束王冠,身披貂裘大氅,正垂手立于门外。

    李恪抬头看着满天飘雪,和被素裹了一层白衣的宫城,内心出奇的宁静。

    今日他退封,必是十拿九稳之事,盖因李恪对这些朝中大员的禀性实在太过清楚了。

    论才干,这些辅佐英主,开国立唐的武百官少有平庸之辈,俱为干臣,但也正因如此,这些人也大多带着几分倨傲。

    贞观初年,高季辅便曾上疏,议三品及以上官员见亲王不必行参拜之礼,最后此事虽因李世民心疼诸子,被李世民驳回,但由得此事,也可见臣官之傲。

    自汉后,天下始乱,主渐弱,而臣渐强,历经数百年磨合,才有了如今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若是依李世民之意,分封天下于宗室,那这维持了数百年的局面便会一朝而破,这些臣子和他们背后站着的那些世家门阀又岂会答应。

    更何况,分封制着实弊大于利,不利海内安稳,李世民非是刚愎自用之人,听不进群臣的良谏,又怎会独断专行。

    李恪在献春门下待了片刻,便也看到了自甘露门而来,鱼贯而入的朝中众臣。

    “殿下,群臣都到了。”在李恪的身后,席君买正手撑着伞,为李恪挡着鹅毛大雪,见了众位朝中大员进殿,对李恪道。

    “恩,你且去外殿候着本王。”李恪说着,便走出了伞下,往迎面而来的众臣走去。

    “诸位大人可算是来,本王在此可是等候多时了。”李恪拱了拱手,上前对众臣道。

    李恪出现在此,倒是叫众人有些讶异,杜如晦与李恪颇为相熟,也走在众臣之前,于是对李恪问道:“天寒地冻的,殿下不在府中养着,怎的在此?”

    李恪收起了脸上的笑意,一脸正色地对杜如晦道:“自是为父皇分封诸王之事而来。”

    杜如晦问道:“此事殿下也知了?”

    李恪回道:“虽不过半日,但此事早已传遍了长安官场,整个大唐朝堂,还有几人不知。”

    杜如晦问道:“那不知楚王之意是?”

    李恪当即回道:“分封之制一旦推行,必使地方藩王之权过重,长此以往或成尾大不掉之势,难免地方生乱,甚至颠覆社稷,本王以为分封之制万不可行,特来退扬州之封,劝阻父皇。”

    李恪之言一出,与杜如晦同来的一干大臣的脸上顿时神色各异。

    李恪封于扬州,已经算是藩王,若是连他都来退封,不愿就藩的话,此次劝阻李世民的把握自然就大上了许多。

    可也正因如此,长孙无忌一众盼着李恪外镇的人,却陷入了两难。

    这一刻长孙无忌算是知道,作茧自缚是何感受的。

    不过显然,分封之事远大于李恪外镇,而且李恪外镇扬州朝中众臣本就多有微词者,此次一并废止了也好。

    “楚王之言甚是,分封一制害国伤民,断不可行,我等自当协力,劝陛下收回成命。”李恪话音刚落,就连官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竟都开了口,主动上前对李恪道。

    于志宁乃开国元宿,又出身关陇名门,在与太子交好的群臣中,于志宁位分极高,仅在长孙无忌之下,连于志宁都开了口,自可看出群臣的立场。

    听了于志宁的话,众人也都纷纷望向了长孙无忌的方向,长孙无忌与李恪不和,虽未摆到明面上,但朝中已少有人不知。

    眼下这个当口,众臣当前,长孙无忌也不得不做决断,而且他除了和李恪合作也没得选择。

    他是臣,也是世家子弟,心系天下安危,现在不是他与李恪相争的时候,长孙无忌只得上前对李恪道:“殿下所言极是,咱们这就进殿,劝陛下止息分封之念。”

    说完,长孙无忌抬了抬手,与李恪同进了殿门。

    李恪外封扬州,问题的症结本就不在李世民,而在一门心思要李恪远离关中外放,不得返京的长孙家和太子党,如今大势当前,他们都不得不放下与李恪的争执,转而还需借李恪之力,一同劝李世民止息分封之念,自也不会再同李恪为难。

    李恪外镇,虽是个例,但也在分封之列,若是允李恪外镇,那便无从抗议分封,可若是力抗分封,那李恪外镇之事便算是不了了之了,两者相害权其重,长孙家和太子党只能顺了李恪之意。

    当李恪和群臣进了议事的偏殿,片刻之后待众人到齐,李世民也自内殿走了过来。

    “今日门下廷议,封驳了朕的诏书,是为何意?”李世民本就带怒,方一进殿,便对门下省检校侍中高士廉质问道。

    高士廉也早有准备,起身回道:“分封之制不利家国,不利社稷,恐殃大祸,重现西汉七国之乱,故而封驳,还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轻哼了一声,扫视了一圈众臣,问道:“这也是众卿之意吗?”

    房玄龄身为宰辅,自不便回避,于是当先起身道:“分封之制隐患太甚,稍有不慎或使社稷颠覆,海内不安,臣等也觉分封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道:“朕分封天下,除了宗室诸王外,亦有分封列位开国元宿之意,以诸位为分封刺史,各镇一州,世袭罔替,与往大唐宗室共享富贵,岂不美哉。”

    李世民之言绝非敷衍,而是确有此意,甚至就连分封各州的一十三位开国功臣的名录都列了出来,只可惜满朝元宿功臣却并不领李世民的情。

    殿中众人,论辅政开国之功,以长孙无忌为冠,长孙无忌当先起身道:“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方有今日之海内宁一,天下太平,自不愿违离圣前,远赴外州。而如今陛下欲行分封,使我等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

    长孙无忌的话倒是叫李世民一愣,外封刺史虽好,享世代富贵,但也远离长安了,自也有其弊端。,长孙无忌的话也有其道理

    长孙无忌之言防落,杜如晦又接着起身道:“我等佐天子立国有功,方得陛下恩遇,以为重臣,加以官爵,得享富贵,然我等子嗣并无功勋在身,有难免才德浅薄之辈,若行分封之制,恐他等德不配位,则后世必婴其祸,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杜如晦的话说的比长孙无忌还要直白上几分,大有一副李世民若是分封功臣子弟,便是害了他们子孙后辈的意思,倒叫李世民有些为难了。

    李世民看了眼满殿的臣子,又看了看坐在最前的李恪,又对李恪问道:“我儿也是此意?”

    李恪起身回道:“父皇荣宠,待儿臣以恩,竟破本朝之先例,赐儿臣分封淮南富庶之地,儿臣铭感腑内,然正如众位臣工所言,分封之制不利国之安稳,儿臣为大局计,自请退封,还望父皇恕罪。”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沉思,显然分封之制并不得人心,他又非秦始皇这般独夫之辈,听不得旁人之言。

    李世民斟酌了片刻,终于开口道:“诸位之言甚是,分封之事便暂且搁置吧。”

 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

    时不过三日,长安城风波已定。

    李恪外镇扬州之事本就闹得满城风雨,而随后的分封诏令更是触动了满朝武那根敏感的神经,不过好在李世民非是独断之君,在李恪作的局下,君臣见一番斡旋,此事也算是告了一段落,长安城似乎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贞观七年,岁末,腊月十六。

    奉旨巡狩淮北,监察吏治的门下省侍中魏征终于在一月余后返还长安。

    而早在东巡途中,魏征就已知京中之事,故已早有腹稿在胸,他刚回长安,还未进魏府,一道奏疏便进了太极宫。

    分封诸王之事已然搁置,魏征的这封奏疏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