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182章

庶子夺唐-第182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道:“伯父所言极是,侄儿羞愧难当。不过好在如今侄儿奉旨巡狩河东,驻于晋阳,便可常与伯父相见了。”

    李奉慈听着李恪的话,似有日后要常来府中探视他的意思,顿时慌了,若是李恪每日都来见他,他还如何饮酒作乐,他府中蓄养的百名姬妾岂不也无从消受了吗?

    李奉慈忙道:“虎头既是奉旨来此,当时边务为重,岂可因私废公,伯父这边有长沙照看,你便不必担心了,还是好生操劳公事,勿负陛下所托才是。”

    李恪道:“这个伯父不必担忧,侄儿早有安排。”

    李恪说完,对一旁跟着的王玄策吩咐道:“先生,自明日起,每日早间你都需遣人来郡王府探望伯父,将伯父的情况告知于本王,一日不可缀,明白吗?”

    “诺。”李恪之言一出,王玄策便清楚了李恪的意思,当即应了下来。

    李奉慈躺在床上,听着李恪的话,顿时急了,连带着原本眼光涣散的眼睛都多了几分神采。

    李恪若是每日遣人来府上探望李奉慈,李奉慈还如何每晚醉酒笙歌,逍遥快活?恐怕到时就连出府门,都是奢望了。

    李奉慈连忙对李恪道:“此事便不必如此麻烦贵府中人了吧,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地很,一时半会儿无甚大事,好生休养便是了。”

    李恪一脸正色地摆了摆手道:“诶,不可不可,伯父包恙,侄儿岂敢怠慢,侄儿不止要每日遣人探望伯父,还要命人进京向父皇禀奏此事,请太医署遣太医来此,为伯父诊治,伯父年已四旬,不比少年时了,可千万大意不得。若是伯父真有个什么不测,父皇该怪罪我照看不力了”

    李奉慈自己方才有言在先,李恪又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李奉慈也推脱不得了,只得先行应了,以待日后再另做计较了。

    李奉慈言语中隐有一丝苦涩,对李恪回道:“虎头有心了,如此便有劳了。”

    “正该如此。”李恪握着李奉慈的手,笑道。

    李恪在渤海郡王府又待了片刻,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比之李恪刚出府时又暗了几分,于是李恪起身对李奉慈和李长沙道:“伯父,堂兄,天色已晚,我便不在此打搅伯父歇息了,先行告辞。”

    李奉慈“卧病在床”,自然不便相送,于李奉慈道:“长沙,代为父送一送虎头。”

    “那是自然。”李长沙应了一声,便要送李恪出门。

    李恪往屋外走去,正要跨步出门,突然一下子又想起了什么,对李长沙道:“对了堂兄,我自长安临行前父皇特赠了我几坛子前隋时候宫中的美酒,窖藏数十载,正是酒不开坛香自来,最是醇美,改日你定来大都督府寻我,你我兄弟开坛畅饮。”

    李恪的话出口,李长沙不好酒,倒是还好,可一旁嗜酒如命的李奉慈已经被馋虫挠的心痒难耐了。李奉慈这才想起,他的这个侄儿也有善饮之名,是能千倍不醉的。

    李恪乃是皇子,李恪临行,李世民赐酒于李恪,确在情理之中,仔细想来李恪所说当也不是虚言。而且李恪极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赐于他的酒,自然也不是凡品,定是难得的佳酿。

    李奉慈想着,只觉得口中的涎水便要顺着嘴角流下了,恨不得即刻起身,便跟着李恪去了大都督府,两人把盏言欢,饮个痛快。

 第四十七章 醉酒

    李恪要请李长沙入府饮酒,绝非玩笑而已,李恪回了府,次日,便下了帖子去渤海郡王府,请李长沙晚时入府宴饮。

    当渤海郡王府收到了李恪的请帖,李奉慈馋着李恪大都督府中的美酒,倒是眼热地很,巴不得李恪邀的是自己,自己也好去同李恪痛饮一番。但真正收到请帖的李长沙却是心中忐忑,李长沙知道这顿酒恐怕没这么好喝。

    次日晚间,李长沙拿着李恪送来的帖子,按时如约赶到了大都督府,待李长沙到了大都督府门外,早有府中卫率在门外等候,领着李长沙进了里院。

    “堂兄可算是来了,本王可是在府中等候多时了。”李恪在里院偏厅外,看着李长沙入内,上前对李长沙拱手笑道。

    李长沙忙回礼笑道:“大都督府中有美酒,大都督相邀,我岂能不来。”

    “不想堂兄也是好酒之人,来,堂兄快随本王落座。”李恪笑了一声,便同李长沙一同在偏厅坐下了。

    大都督府的偏厅中,李恪和李长沙分主次坐下,而与宴的王玄策也坐在李恪的身旁。

    “堂兄快来尝尝,这是本王自长安带来的美酒,且试试如何?”三人落座,酒菜齐上,李恪亲自拿起酒壶,为李长沙满了一杯,对李长沙道。

    李长沙见得李恪亲自倒酒,连忙双手伸上前去,接过了李恪递过来的酒杯。

    李长沙手捧着酒杯,对李恪道:“谢大都督盛情款待,李长沙敬殿下。”

    说完,李长沙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

    “堂兄爽快,来,你我共饮。”李恪看着李长沙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自己也端起了酒杯,一口饮下。

    李恪一杯饮尽后,指着桌上的酒壶,对李长沙问道:“堂兄以为此酒如何?”

    李奉慈嗜酒如命,李长沙身为其子,虽比不得李奉慈那般,但酒的好坏还是品地出的,李长沙只尝了一口,也大概试出了这酒的好坏。

    这酒入喉清冽甘醇,唇齿回香,确是难得的上品,比之李奉慈往日在府中所饮的还要好上许多。

    李长沙道:“不愧是前朝留下的藏酒,确是难得一尝的佳酿。”

    李恪闻言,笑道:“哈哈,正是,正是。”

    李恪说着,使了个眼色,命偏厅中伺候的婢女上前为李长沙侍酒满杯。

    李恪善饮,平日所饮也俱是佳酿,这酒的好坏李恪自然比李长沙更加清楚。这酒是前隋窖藏,也是宫中所出,只不过却不是太极宫,而是晋阳宫中的。

    李恪自长安启程,直接北上云州统军,征战出塞,在塞外行军了大半月,一路上哪敢饮酒,也哪会从长安千里迢迢地带了酒来的道理,这酒根本不是李恪自长安带来,而是李恪从太原晋阳宫中取出的。

    太原晋阳宫,乃东魏高欢所筑,隋炀帝杨广几番扩建,以为北上行宫。晋阳宫依杨广所命而修,有东西两城,计一十五里,极尽奢靡。

    晋阳宫既为杨广行宫,宫中自然藏了许多随杨广驾临自长安带来的美酒。前隋虽亡,但晋阳宫仍为皇帝行宫,旁人擅入不得,但此番李恪北上,李世民生怕爱子在太原受了苦,故特批了手令,准李恪调用晋阳宫一应物什,以为平日大都督府中所需,这些美酒便是李恪自晋阳宫中拿出的。

    晋阳宫中的藏酒也是当年杨广自长安带来,李长沙又从未尝过,自然分辨不出。而李恪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也就是知道李奉慈嗜酒如命,要勾勾他腹中的馋虫罢了。

    李长沙身旁侍酒的婢女又为李长沙满斟了一杯,李长沙又是一杯饮下,对李恪笑道:“确是好酒,与大都督赐下的美酒相比,以往长沙所饮,倒都成了糟粕了。”

    李恪闻言,笑道:“堂兄觉得好便是,也不枉本王一片心意了,待会儿宴后堂兄回府,便带上一坛,留着回府慢慢品。”

    李长沙闻言,忙道:“如此怎好?大都督专程请我来府宴饮已是恩赏,我怎好再带了酒回去。”

    李恪浑不在意地笑了一声,道:“这美酒再醇,又怎比得上你我兄弟情深,左右不过一坛子酒,不值什么,堂兄不要嫌弃便好。”

    李长沙道:“如此,便谢过大都督了。”

    其实早在李长沙应邀来大都督府前,李奉慈早已在郡王府中同李长沙再三交代过,若是机会得宜,千万也从李恪这边要了坛子酒回府,叫他也好生尝尝,试试这前隋窖藏了数十载的宫酒的味道。

    此事本也颇为为难,李长沙不便开口,不过既然如今李恪自己赠酒了,李长沙客气两句,也就乐得收下了。

    李长沙既收了李恪的酒,拿了李恪的手短,在酒桌上自然也不会再往外推酒了,随着同李恪几句寒暄,也似是而非地聊了些无关痛痒的朝务,不知不觉,李长沙竟已七八杯酒下肚。

    李恪今晚拿出来的酒本就是前隋佳酿,窖藏多年,比寻常酒就要烈上一些,再加之李长沙不比其父李奉慈那般善饮,待得桌上的一坛酒饮尽,李长沙已经有了七八分醉意。

    李恪饮酒,比李长沙更猛更急也更多,当李长沙自觉有几分熏醉的时候,李长沙抬眼再看向李恪,李恪也是脸颊微红,眼神稍显涣散,看样子也是醉了。

    “酒呢?可还有酒?再去拿去。”桌上摆着的一坛子酒已经被三人饮尽,李恪带着几分熏醉,却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仍旧吵着要酒喝。

    这桌上的整整一坛子酒怕不是有近五斤重,三人把一坛饮尽已是不少了,一旁的陪坐的王玄策见得李恪醉醺醺的模样还要酒喝,于是劝道:“殿下,你喝多了,还是罢了吧。”

    李恪贵为亲王,每日又要处置军务,若是把李恪喝伤了身子,李长沙也担待不起,看着王玄策在劝李恪,李长沙也想着一同劝劝,劝李恪停了酒,好生歇着去了。

    可李长沙张了张嘴,正要开口,还不等李长沙出声,李恪却先摆了摆手道:“本王和堂兄难得一见,正是心中欣喜,多饮几杯又有何妨,更何况,如今朝局如此,堂兄一家在晋阳还不知能待到几时,我不同堂兄多喝几杯,也不知日后还有没有机会了。”

    李恪已然酒醉,说的话自然也就酒后之言,随口而出,可王玄策听着李恪话,却神色一震,连忙挡住了李恪将欲说下去的意思,对李恪道:“此事不过政事堂草议,尚未定论,殿下万不可早言,乱了人心啊。”

 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

    “此事不过政事堂草议,尚未定论,殿下万不可早言,乱了人心啊。”

    如果说李恪酒醉,脑袋不甚利索,偶有胡言,李长沙兴许还不甚忧心,但王玄策不善饮酒,整个酒宴从始至终,王玄策都未饮几杯,神色清楚地很,李恪和王玄策的话入耳,李长沙只觉得后背一阵冷风吹过,打了个寒颤,顿时清醒了过来。

    李恪身为皇子,在长安时本就是位高权重,李恪业师岑本更是官拜中书宰辅,可参绝朝政,论耳目,李恪自是比他们这些久居晋阳的宗亲勋贵来的多地多,知道政事堂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李长沙听着李恪的话,虽还不明其意,但似乎也是于他们不利,正是忧心,于是对李恪问道:“不知殿下所言何事?当初上皇和陛下特准咱们渤海郡王府定于太原,难道如今又有了什么变数吗?”

    李长沙的话出口,还不等李恪回他,又是一旁的王玄策插上了话,对李长沙道:“殿下今日高兴,喝醉了,有些事都还没个定数便借着酒劲说了出来,郡公不必当真。”

    李恪喝了多少酒,李长沙是看在眼中的,李恪酒后嘴巴松了劲,似是讲了些平日里不便讲,不该讲的话,但王玄策脑袋却还清醒地很,一再地拦住了李恪。可王玄策越是如此,李长沙越是觉得李恪所言之事不同寻常。

    李长沙对王玄策问道:“不知大都督所言何事,似乎与我关系甚切,还望先生相告。”

    王玄策道:“殿下酒后所言,不过捕风捉影罢了,恐怕未必当得真,若是传了出去,只怕不妥啊。”

    王玄策越是如此,李长沙便越是心急,李长沙忙道:“还望大都督和先生相告,长沙定守口如瓶,绝不叫旁人知晓。”

    李长沙再三请问,王玄策也犯了难,王玄策对李恪问道:“殿下,此事尚未定论,郡公又执意追问,臣也不知该当如何了,还请殿下自己拿个主意吧。”

    李恪摆手大方道:“无妨,堂兄不是外人,有何不可说。”

    说着,李恪拢了拢手,示意李长沙附耳过来。

    李长沙见状,连忙将耳朵贴了过去,只听得李恪带着满口酒气,对李长沙道:“堂兄当知贞观元年,大唐宗室郡王降封之事吧。”

    “那是自然。”李长沙回道。

    武德年间,李唐初得天下,大封宗室子弟,凡景皇帝李虎之后,李渊的兄弟子侄辈,宗室子弟数十人,无论功勋大小,大多得封郡王。

    而贞观元年,因长乐郡王李幼良谋逆,勾结突厥,于朝野内外起轩然大波,朝中推廷议,降无大功、非皇帝血亲的宗室郡王为郡公、县公。

    宗室郡王中,除了淮南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数位功勋卓著的郡王得保王爵外,只有渤海王李奉慈、陇西王李博义等寥寥数人得恩旨仍号郡王,余者皆被降封。

    李奉慈在宗室子弟中本就声望不佳,当初李世民特下恩旨保了李奉慈的王爵,在朝中还引起许多非议,如今李恪当着李长沙的面又提此事,李长沙顿觉不妙。

    果然,李恪接着道:“如今朝中风声颇大,此事恐怕再生波澜啊。”

    李长沙讶然问道:“怎会如此?”

    李恪回道:“我李唐宗室子弟中并非人人尽如伯父和堂兄这般尊礼守矩,行事不轨,违乱法纪的大有人在。就在年初,郇国公李孝协于魏州刺史任上贪墨过甚,为御史台所查,禀奏父皇,父皇大怒,下旨彻查。再加之如今大唐外战仍频,连遭天灾,朝中财政吃紧,恐怕又有降封宗室的可能,而且此事已经提上了政事堂,只是不知父皇的意思如何了。”

    李家在得国前,本就是因兵起家的陇右巨阀,李恪和李奉慈的高祖李虎更是居西魏八柱国之列,李家一脉煊赫百年,子嗣繁盛,宗室子弟甚多,凡每岁朝廷国库用于赡养宗室的钱粮损耗便不知多少,如今国库吃紧,朝中宰相打上了宗室的注意倒也不无可能。

    不过宗室子弟纵是要降封,也绝不会降李恪、李泰这样的皇子亲王,要降的也是嗣王亦或是郡王、国公之类,而李奉慈和李长沙正在其列。

    旁人李长沙不知,但李奉慈在朝中一向名声不佳,此事若当真成了,那李奉慈必定难逃一劫。

    李长沙担忧地问道:“大都督以为此事有几分能成?”

    李恪想了想,回道:“此事本王也拿不准,本王只是随口一提,伯父与父皇相交匪浅,父皇未必会动伯父的郡王爵,堂兄也不必担忧。”

    李恪越是这么说,李长沙反倒越发地不安了,李恪若当真觉得李奉慈的郡王爵稳固,便不会有方才之言了。

    李长沙道:“大都督,阿爹同我都无官职在身,又常不在京中,人微言轻,恐怕陛下未必能思及我等,还望大都督垂怜相助啊。”

    李恪接着酒劲,倒也大方,李长沙的话出口,李恪也一口应了下来,对李长沙道:“难得你我兄弟性情如此相投,这有何难,过些日子,本王便手书一封,送入长安,为伯父和堂兄说情。”

    “如此便有劳大都督了。”李长沙听得李恪应了下来,连连拱手谢道。

    李恪是李世民爱子,如今又身在太原,若是李恪愿意说情,李世民自然会多考量几分。

    李恪把此事抛了出来,李长沙心中想着事情,也没有了再饮的兴致,又与李恪闲谈了几句,便就起身告辞离去了。

    李长沙起身刚走,片刻后出了府门,直奔渤海郡王府而回。

    “殿下,李长沙已经走了。”看着李长沙出府离去,王玄策回到了偏厅,对李恪道。

    原本还坐在偏厅,一副熏醉之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