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197章

庶子夺唐-第197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模样,也担心自己若是如实说了,恐怕李承乾会有心结,李承乾身为大唐太子,若是因为此事而有了心结的话,得不偿失。

    李世民这才笑道:“我儿所言并无不妥,此事待药师回京后便可拿到政事堂中商议,到时你也去一趟,若是诸位宰相并无异议,便就依你的意思定了吧。”

    “诺。”李承乾拱手应了下来。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捷报,对李承乾道:“吐谷浑之事已定,剩下的便该是河东了,”

    李承乾闻言,脸上虽不动声色,但心里却不禁担忧了起来,只因李世民对北伐薛延陀之事看的太重了。

    正如此前昆谷所言那般,此番大唐北伐之战,是李恪积累功绩的关键一战,这一站李恪若胜,便可得灭国之功,到了那时,李恪势必声望大振,他的太子之位恐怕就越不安稳。

    可以如今的漠北局势来看,夷男和大度设两相残杀,薛延陀国力早已不比当年,若当真李恪北伐,单以薛延陀而论,绝非李恪的对手。

    李承乾对李世民问道:“听父皇所言,父皇可是在担忧河东和薛延陀?”

    李世民摇了摇头回道:“倒也谈不上担心,河东有你三弟坐镇,又有李绩、张公瑾、苏定方等一众宿将从旁相助,河东自然是稳如泰山的,为父只是在想着来日大唐北伐之战。”

    “果然如此。”听得李世民的话,李承乾在心中暗自叹道。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对李恪北伐一战寄望甚重,可越是如此,李承乾便越不希望李恪北伐大胜,危及自己的储位。

    李承脸上乾故作难色,对李世民道:“薛延陀一战,确实紧要,但儿臣有一话,却不知当不当讲。”

    李世民笑道:“你我至亲父子,有什么当不当讲的,只管说来便是。”

    李承乾道:“我大唐西征,虽然大胜,但近年来我大唐外战过频,国负太重。再加之前岁和去岁丰粮之地又连遭水涝,入仓之粮不足,百姓深受其苦,朝中百官对此亦颇多微词啊。”

    李世民眉头微皱,对李承乾问道:“你也如魏征、孔颖达那般不主张北伐薛延陀之事?”

    当初李世民转任李恪为并州大都督时就是未经廷议,此后朝中百官也多有拿此事进谏李世民,请李世民收回成命的,但好在李恪初到河东,便建大功,这才堵住了百官的嘴,但就北伐之事而言,朝中的阻力却一直不小。

    李承乾回道:“大唐兵威虽盛,百战而无不利,然薛延陀地处漠北之遥,距关中更是数千里,更无沃土良田,纵得之,也难固守,于我大唐而言不过鸡肋罢了。而且薛延陀兵容强盛,非吐谷浑可比,若要动之,恐怕牵连过重,纵是胜了,也恐损伤父皇英明。”

    李承乾说着,顿了顿,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儿臣虽不通军事,但对国政略知一二,儿臣以为北事不当以攻伐为重,最紧要的是要使薛延陀惧我大唐强盛,从我大唐之命,才是紧要。”

    李承乾所言确也是实情,当年大唐北伐突厥大胜,但因大漠气候不宜,更难事农耕,故而弃之不用,漠南予了突厥,漠北则予了薛延陀。

    如今薛延陀不安,李世民又动了北伐薛延陀的心思,可纵是将来大唐大军北上,平定了薛延陀,又能如何,大唐多半也不会据守漠北,还是要将薛延陀之地委手旁人。

    李世民听着李承乾的话,也想起了什么,问道:“前几日薛延陀使节来京,言语中提及和亲之事,我儿对此事怎么看?”

    李承乾此前讲了这般多,等的就是李世民这句,李承乾当即回道:“父皇当年北伐突厥,不过得北境五载太平,而若是准薛延陀和亲之议,至少可保北地二十载安宁,儿臣以为此议可行。”

 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

    自打今春之后,薛延陀东西开战,漠北便越发地热闹了,反倒是漠南和河东一代慢慢地冷清了下来,虽然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但明眼人都知道,大唐和薛延陀的仗,一时半刻还打不起来。

    边线无事,李恪这个并州大都督除了日常需要处置的军务,别无他事,自然也就慢慢地闲了下来。

    入了秋后,清闲了几日的李恪左右无事,已经在想着是不是待过些天,挑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武媚娘也出城散散心了。

    眼下诸事还算顺遂,李恪自然也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可随着一封书信自长安送来,李恪的好兴致便顷刻间烟消云散了。

    河东,太原,并州大都督府。

    “大都督,长安传来的消息。”大都督府内院书房中,李恪手中正拿着李靖赠予他的兵书在看,大都督府录事参军事长孙冲手中拿着一封信,快步走了进来。

    李恪读书,尤其是读兵书的时候,寻常不喜有人打搅,长孙冲跟随李恪左右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一点长孙冲也是清楚的,可长孙冲明知李恪在读书,还是片刻都等不及地闯了进来,必是有要事。

    李恪在府中,消息管制各有人专司,若是京中楚王府或内宫杨妃处传来的消息,必经由武媚娘之手,若是麾下属官或地方州县传来的消息,必经王玄策之手,而长孙冲身为录事参军事,掌管李恪对上的机密书,既是长孙冲送来的,则多半是宫中或者省台的消息。

    “何事?”李恪当即放下了手中的六军镜,对长孙冲问道。

    长孙冲将手中的书信递到了李恪的手中,对李恪禀告道:“大都督,陛下命人传来的御笔手书,似是欲问政于大都督。”

    “哦?拿来本王看看。”李恪的脸上露出一丝好奇,从长孙冲的手中接过了书信。

    李恪乃皇子,极得李世民宠爱,李恪虽在太原,但和李世民也常有书信往来,只不过李世民写于李恪的一般都是嘘寒问暖的家书,若是公事,多半会着省台起草,可今日听着长孙冲的意思,李世民竟是亲自写信来问了。

    李恪打开手中的书信,起初神色如常,可当李恪看了只几眼后,脸色便一下子难看了下来。

    “怎会如此?”李恪手中拿着李世民的书信,讶然道。

    长孙冲也不知是何事,但看着李恪的模样,心中不禁也多了些好奇,长孙冲问道:“不知发生了何事,竟叫大都督如此?”

    李恪把手中的书信递到了长孙冲的手边,对长孙冲道:“你且看看吧。”

    长孙冲看着李恪递过来的书信,一下子有些犹疑,李世民写于李恪的书信,他虽是代李恪掌管机要书之人,也不便随意看了去。更何况,他还是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家和楚王府在朝中可是势不两立的对头。

    李恪也看出了长孙冲的顾忌,于是道:“无妨,信中所书乃是国务,并无私密,看之无妨。”

    “诺。”长孙冲得令,这才自李恪的手中接过了书信。

    长孙冲接过书信,也只是简单地看了几眼,眼中便也满是讶色。

    长孙冲对李恪问道:“北伐之事已是箭在弦上,怎的陛下突然动了和亲的心思?”

    原来长孙冲交于李恪的手书中写的不是别的,正是关于朝议和亲之事,李恪虽然不在朝中,但李恪身为并州大都督,主河东边事,事若有变故,李世民自然也会问李恪的意思。

    李恪对长孙冲道:“看父皇信中所提,多半是太子的建议了。”

    长孙冲闻言,点了点头,并未立刻回话。这信中虽未明说,但长孙冲也很清楚,这么大的事情,身为兵部尚书的长孙无忌不可能不知情,此事背后,恐怕也少不了长孙无忌的身影。

    北伐之事是李恪所主,若是就此作罢,李恪非但没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还会就此被束缚于河东,无甚作为,此事之后损失最重的自然就是李恪了,而长孙无忌和李恪的关系如何自不必说,只要能叫李恪吃亏,困守河东,长孙无忌想必是不会惜力的。

    长孙冲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开口,顿了片刻后,才惋惜道:“大都督在河东布局已久,眼下漠北内乱,东西内耗,大都督之策已初见其效,可如今却突生此事,实在叫人始料未及。”

    长孙冲说着,言语间不禁透露出了几分失望。

    若是以往,若是长孙冲不曾到过边州,长孙冲兴许不会有这几分失望,但自打去岁此时,长孙作为李恪属臣,随着李恪一同到了河东后,看着北疆的金戈铁马,大漠河山,长孙冲的心境早已在悄然间变了。

    在大都督府,长孙冲也算是李恪的亲近之人,不止是李恪,整个并州大都督府,甚至是长孙冲自己,都为北伐之事花费了太多的心血,而如今却因储争而岌岌可危。

    当长孙冲得知和亲的消息时,长孙冲的心中惋惜,焦急,甚至还有几分对太子身为储君,却拿家国大事作为争储筹码的失望和不满。

    李恪看着长孙冲的模样,对长孙冲问道:“子敬也不愿看着看着两国和亲吗?”

    长孙冲苦笑了一声道:“臣也是大都督府中人,为北伐之事也费了许多心力,自然也不愿看着北伐就此功亏一篑,而且臣本还想着在北地熬上几载,在北伐之战中建得功业,以此回京迎娶长乐,如今看来,怕是难了。”

    李恪看着长孙冲的神色,听着长孙冲的话,李恪知道,长孙冲所言当是实情。

    长孙冲出自长孙氏,本就是世家子弟,其父长孙无忌是开国功臣之首,他便是权贵子弟,再加之长孙家又是后族,他更是外戚,已是天下鲜有的尊贵,但就是尊贵至斯,他也不是全无忧心之事。

    长孙冲乃长孙皇后的外甥,早在贞观七年便同长乐公主李丽质定下了婚约,但却一直未能成婚,其中的缘故既因长乐年幼,也因长孙冲此前虽颇有贤名,但却无甚功绩在身,想娶李世民的嫡长公主,还差了些。

    长孙冲本也想着在河东待上几载,等到北伐之战随李恪一道北上,博得功业,也好回京堂堂正正地求娶公主,可如今看来,他的计划怕是不易了。

    “恩”

    李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长孙冲脸上的苦色,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无妨,和亲之事不过初议,尚未定论,本王未尝没有转圜的机会。”

 第八十二章 重聘

    盏茶之后,长孙冲离去,书房中便只剩下了李恪一人,李恪看重手中李世民的亲笔御书,想着和亲之时,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不自觉地半个时辰过去了,已近午时。

    到了午时,本该是用饭的时候,可楚王妃武媚娘在内厅等了李恪许久,却还不见李恪的身影,问了婢女后才知李恪还在书房,便命人备了饭菜,端着寻了过去。

    等到武媚娘到了书房,看着李恪正在扶额思索着什么,于是命人将饭菜端到了一旁的桌案上,自己走到了李恪的身前。

    武媚娘对李恪问道:“三郎可是有什么心事,怎的到了此时还不用饭?”

    李恪听了武媚娘的话,抬头看到了一旁桌案上摆着的几样菜,问道:“时间过的这般快,竟已是午时了吗?”

    武媚娘笑着回道:“午时了,时候不早了,已经到了用饭的时候了。”

    李恪看着盘中一箸未动的饭菜,问道:“媚娘也还未吃吗?”

    武媚娘道:“殿下有心事,都忘了用饭之事,媚娘一人怎还吃的下。”

    李恪闻言,心中溢过一阵暖意,伸手将一旁的武媚娘揽在了怀中,轻轻的搂着武媚娘的肩膀,柔声道:“媚娘还是快些用饭吧,媚娘若是餐不能饱,饿地消瘦了,为夫可该心疼了。”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肩膀上,道:“媚娘也不觉着饿,媚娘想等三郎处置完事情后再一起用饭。”

    李恪轻叹了口气道:“北伐之事突生变故,为夫何来的吃饭的兴致啊。”

    武媚娘自李恪口中听得北伐之事生了变故,也是一惊,忙问道:“三郎这是何意?”

    李恪朝着身前桌案上放着的书信努了努嘴,道:“你且看看吧,此事着实头疼地紧。”

    武媚娘从李恪之言,从桌案上拿起了书信,看了几眼后便也知道了李恪头疼的缘故,北伐之战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京中却突然传出了和亲的消息,这让李恪这个北伐元帅情何以堪?

    一旦两国和亲,自然是为了两国求和,两国和谈,边线势必休战,若是边州无战事,李恪这个并州大都督和居安东南的扬州大都督又有什么分别?要知道,李恪来河东,可不是为了并州大都督的位置的,而是为了灭国薛延陀的泼天之功。

    武媚娘对李恪宽慰道:“三郎也不必太过忧心,看父皇信中的意思,似乎此事还未全然定议,应当还有转圜的余地,否则父皇也不会来信问询三郎。”

    李恪道:“我是并州大都督,父皇既已来信问我,想必对和亲之事已极为动心了。我若是在宫中,兴许局势还会好些,可我眼下身在太原,奏事不便,想要力挽狂澜恐怕不易啊。”

    李恪身在太原,而李承乾、李泰和长孙无忌之流却在李世民身边,他们同李世民说话自然方便了许多,恐怕现在的他们正在同李世民力倡此事,想要尽早将此事定下,不给李恪留下任何余地。

    武媚娘道:“北伐事关重大,也是三郎问鼎储位的关键一环,断不能就此作罢,否则三郎的处境便被动了。”

    若是两国和亲,北伐之事作罢,李恪这个并州大都督便没了用武之地,非但无功勋可立,还会被困守河东,想退都退不出去。

    李恪对武媚娘道:“我欲使人前往浚稽山隘口,暗中挑起两国之争,乘势将此事闹大,再起兵戈,和亲之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如何?”

    李恪所言的目的也很是明确,无非就是为了逼两国生战,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要两国战起,所谓的求和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和亲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武媚娘想了想,却摇头道:“此事万万不可,此事太过冒险了,三郎若行此事,一来太过仓促,难言必胜,二来此事做起来太过勉强,恐会叫人觉出端倪来,若是叫旁人知晓了,父皇怪罪下来,轻则三郎并州大都督之位不保,重则就此失势。”

    李恪道:“媚娘所言极是,此事的风险实在是大了些,若非万不得已,我也不愿这么做。”

    挑动两军之争,其中的风险李恪自然知道,而且此事一动,动辄数万大军的动静,想要密不透风是绝无可能,万一叫旁人觉察出来了,后果甚是严重,风险着实太大了些。

    武媚娘沉思了片刻,慢慢地想通了什么,而后对李恪问道:“三郎可曾想过其他的法子?”

    李恪看着武媚娘的模样,武媚娘似乎有了主意,于是问道:“哦?我楚王府的女诸葛可是有了良策了?”

    武媚娘回道:“良策倒也谈不上,只是三郎此前一直想着该如何叫父皇弃了和亲之念,殿下有没有想过从夷男那边着手呢?”

    和亲之事,本就是夷男自己首倡,是他自己主动请求求娶的大唐公主,轻易自然不会作罢,但李恪知道,武媚娘不是无的放矢的性子,她既然这么说了,必然是有了主意了。

    李恪道:“媚娘且细细说来听听。”

    武媚娘回道:“我大唐公主乃天潢贵胄,自是尊贵无匹,夷男不过一漠北蛮夷,欲娶我大唐公主岂能随意,自然也要拿出他的诚意来。三郎若能说服父皇在此事之上下些功夫,便可能难住夷男,也叫旁人说不出话来。”

    李恪缓缓地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李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