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243章

庶子夺唐-第243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世贵当即对李世民道:“陛下止步,东宫有诈。”

    张世贵还算警觉,他的话一出口,李恪顿时松了口气,而李世民却猛地一惊。

    李世民忙问道:“武安张世贵表字这是何意?”

    张世贵抽出腰间的佩刀,架在方才答话的士卒的脖子上,对李世民回道:“他说的不是关中话,他不是真的左卫率。”

    李世民行伍出身,长安的禁军大多都是他当年的旧部,军中的规矩他比谁都懂,张世贵之言一出,李世民顿时便明白了张世贵的意思。

    看着张世贵的刀架在了卫率的脖颈之上,李世民喝问道:“你是何人,何故在此,太子又何在?”

    哪怕是看着东宫卫率被人所调换,李世民第一时间仍旧对太子抱有幻想,没有怀疑到李承乾的身上,而是以为是谁胁迫了太子,如此为之。

    这士卒跟随侯君集多年,亦是侯君集豢养的死士,也是个硬骨头,当着李世民的面,竟还是只言不发,仿佛听不得李世民的话一般。

    一旁的李恪见状,对李世民道:“父皇,听此人的话是河北口音,我大唐诸将,有这个本事,又是河北人的还能有谁。”

    大唐立国不过十余载,虽说武将如云,但大多出自山东和关陇,其次河东和中原,河北籍的高阶武将并不多,能这等本事调动私军的更不多,满打满算只有侯君集和张公瑾两人而已,而张公瑾在李恪麾下,现在北地,他若是回京李恪不可能没有消息,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果然,李恪话音刚落,侯君集便带着人自光天殿中涌了出来,前后三百余人之多,堵在李世民的身前。

 第二十八章 护驾

    侯君集是河北人,近来又犯了事,这些操着河北口音的士卒是谁的麾下,自然就不必多言了,就在李世民猜到侯君集的时候,侯君集也率众自光天殿中冲了出来。

    侯君集会反,李世民虽然讶异,但倒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侯君集终究是个外臣,又有大罪在身,但随侯君集一同出现的一个人却几乎当场击溃了李世民的心理防线,因为那个人正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

    在李承乾临街杀人之前,他一直是李世民最是倚重的爱子,哪怕李恪有盖世功勋在身,李世民都不曾动过易储的念头,但现在,他的嫡长子竟和侯君集站在了一起,这其中意味着什么,自然就不必说了。

    “承乾,这是何意?”李世民看着身前倍于己方的叛军,没有丝毫的畏惧和慌张,反倒指着李承乾,喝问道。

    李承乾起兵逼宫李世民,如果说他面对李世民时全然不惧,那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可不是什么太平皇帝,他是身经百战才有天下的雄主。

    李承乾面对李世民,哪怕己方人多,但在气势和心态这一关就已经被李世民稳稳地压制了,李承乾看着李世民双腿不打颤已是尽了力了,又怎还敢跟李世民对质。

    李世民问话,李承乾竟有些不敢回话,哪怕是同为叛逆的侯君集看着一旁李承乾的表现也颇为失望,不禁生出一种“竖子不可与谋”的感觉。

    但事已至此,侯君集早无退路,侯君集见李承乾不敢回话,未免弱了声势,只得自己开口道:“陛下昏庸,信重楚王,至朝治混乱,社稷堪忧,今日太子特奉天命,持天道勤王,奉正去邪,还望陛下”

    “给朕闭嘴,朕问你的话了吗?”李世民居帝位已久,养威尤重,在他登基之前,他也是天下有数的名帅,手下的人命岂止十万,又怎是侯君集之辈比得的。侯君集刚一开口,还没说上几句,李世民突然一声怒喝,打断了侯君集的话,把侯君集也给震在了当场。

    接着,李世民又对李承乾道:“承乾,你给朕一个答案。”

    李世民虽身处逆势,但气势尤壮,仿佛不是在面临逼宫,而是在审问李承乾一般。

    面对他最是敬畏的父皇,李承乾的胆魄早已被李世民的一声怒喝吓去了七八分,但事已至此,已经容不得李承乾退却了。

    李承乾硬着头皮,畏畏缩缩,似是在背着课业一般,回道:“父皇信重楚王,而轻嫡长,是为颠倒纲常,为取乱之道,为免我大唐萌生大难,请父皇退位,另让贤良。”

    李承乾的声音不大,显然李承乾和李恪两人,孰高孰低,朝野内外早有定论,说着这些话,就连李承乾自己的底气都不足。

    李承乾声音微弱,李世民不过勉强能够听清而已,但就是如此,李世民已经差点被李承乾气的昏厥了过去。

    李世民的胸口上下起伏,双眼盯着李承乾,失望、气愤、难过,许多情绪在李世民的心错,又岂是一个“怒”字可以概括的。

    侯君集见状,自知李世民积威甚重,李承乾难成大任,绝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侯君集当即下令道:“给我杀,不留活口!”

    侯君集的私卫死士得令,光天殿中的三百余人并自丽正殿中绕袭而来的一百余人前后包夹,直奔李世民一众而来。

    侯君集麾下近五百私卫,俱是百战老卒,而李世民并李恪所带的合计不过百来人,大部分还被挡在了前宫,真正在李世民身边的不过三十余人而已。

    人数相差过大,就算李世民亲随的卫率都是自昔年玄甲军选拔,俱是以一当十的悍勇之士,正面硬碰恐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仁贵,护驾!”李恪见得叛军上前,一声高喝,对薛仁贵吩咐道。

    “诺。”薛仁贵应了一声,抽出了腰间的佩刀,如山岳般便站在了李恪和李世民的面前。

    一旁的张世贵见状,也一面命人护住李世民和李恪,一面冷静地自自己的腰间取下了随声带着的哨笛,放在口中,长吸了口气,将哨笛吹响了。哨笛之声细长悠远,顿时便响彻东宫内外。

    张世贵不止是北衙禁军的统帅,更奉命节制旧玄甲军,这支哨笛便是自玄甲军传下来的东西,用以聚兵之用,哨笛一响,凡玄甲军之士,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都需向传笛之处靠拢,不惜一切代价。

    随着张世贵的哨笛声响起,也就意味着原本留在前宫等候的余下的玄甲军和楚王府卫率意识到了李世民和李恪的危险,开始强攻内宫大门了。

    侯君集也曾是李世民的天策府旧将,跟随李世民多年,自然也知道这声哨笛声意味着什么,只得连忙命人加紧攻势,要在玄甲军破门前杀了李世民和李恪,否则待玄甲军破门,他们必败无疑。

    但侯君集想地虽好,可实际上今日的局势在一开始就已经超出了侯君集和李承乾预期,因为原本在侯君集想来,今日当是李世民率众来此,他们要对付的最多就是一个张世贵和部分玄甲兵,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李恪竟也会在此。

    李恪大部分的楚王府卫率虽然都被留在了前宫,但李恪和薛仁贵却进来了,论武艺,李恪师从秦叔宝,又和席君买、薛仁贵这样的盖世猛将每日习练,一身武艺早已跻身禁军诸将前列。

    至于薛仁贵,便更就不必说了,薛仁贵虽然最是趁手的方天画戟不在,但他一身无双勇力,放眼天下能敌者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李恪的手中接过自卫率手中递过来的长枪,背靠着李世民,一边退敌,对李世民道:“父皇站在儿臣身后,儿臣纵是身死也必保父皇无恙。”

    “哈哈哈”

    方才李承乾所为叫李世民失望已极,但眼下李恪所言又叫李世民高声笑了出来,李世民笑道:“怎么?在恪儿看来朕已经老迈,提不动刀了吗?恪儿不必护着朕,只管和朕并肩便是,你我父子今日便一同退敌,诛杀叛逆。”

    李世民之言一出,抽出腰间的佩剑,和李恪并肩而战,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十八年前的虎牢关。

    一将之勇,若在两军对垒,千军万马前兴许效用不大,但如今两方人马合计不过数百人,匹夫之勇便显地尤为紧要,薛仁贵勇猛无双,一人立于李恪身侧,竟能叫方圆数米之内无人能入,不过片刻的功夫侯君集的死士已经有十余人死于薛仁贵的刀下。

    而就在此时,又一个对侯君集和李承乾不利的消息传来了,左武卫大将军秦叔宝正率众强攻东宫西侧景凤门,景凤门怕是守不了多久了。

 第二十九章 平乱

    秦叔宝官拜左武卫大将军,而左武卫所镇之地正是南衙之东,东宫之西的景凤门,景凤门和东宫的崇馆不过一门之隔,而崇馆的东面就是侯君集准备狙杀李世民的丽正殿。

    李恪不是蠢人,他自然不会傻到在没有丝毫把握的情况下便跟着李世民犯险,早在来此之前李恪就已经知会了驻守景凤门的秦叔宝,要他在外相助。

    但对于眼下的侯君集和李承乾而言,最是紧要,迫在眉睫的已经不是景凤门的问题了,而是秦叔宝这个人。

    侯君集私卫俱是当年随他征战南北的老卒,而侯君集又和秦叔宝同属天策府,这些私卫士卒当年都是亲眼见过秦叔宝阵前斩将,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本事的。

    薛仁贵和席君买再强,在此之前他们都不曾见过,甚至没有半点的概念,但秦叔宝这个杀神的勇武他们却是亲眼见过的,秦叔宝之名入耳,侯君集这边的士气已经先去了三分。

    而此消彼长,在得知秦叔宝将至的消息后,宫中玄甲军的士卒却抖起了精神。

    玄甲军成军至今威震四海,前后共有四位统帅,当年天下未定之时,玄甲军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冲锋陷阵之时,玄甲军的左右统军分别是秦叔宝和尉迟恭。那时的玄甲军虽只三千之数,但在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率领之下却能天下辟易,战无不胜。

    玄甲军是在李世民登基后,天下安定,玄甲军也不必再随李世民冲锋陷阵了,那时才交给了张世贵和翟长孙。玄甲军听闻旧时主将秦叔宝将至,士气大振。

    景凤门和崇教门的人马不多,玄甲军和秦叔宝的左武卫将至,怕是两处宫门撑不得多久了,两处宫门一破,届时援军赶至,他们只有死路一条,但这一战,侯君集是赌上了身家性命,赌上了全部,他绝不容有失。

    “大将军,秦叔宝快到了,眼下你我该当如何?”李承乾看着眼前攻之不下,拉着侯君集的手臂,对侯君集问道。

    侯君集看着场中手持银枪厮杀,英姿飒爽的李恪,又看了眼一旁已经没了主意的李承乾,脸上满是厌恶之色。

    若非李恪瞧不上他,不愿与他合谋,他又何必来寻李承乾。今日若是把李承乾换成李恪,集李恪和侯君集之力,早就大功告成了。

    侯君集推开了李承乾的手,厌恶道:“你一边呆着便是。”

    侯君集说完,自己从身后护卫的手中接弓箭,盯着场中的李世民,原来侯君集竟是欲放冷箭,在乱场中射杀李世民。

    只要李世民一死,到时便可将弑君之罪推到李恪的身上,而他和李承乾便可化身问罪之师,乘机诛杀李恪,而后扶尚是太子的李承乾登上皇位,他侯君集也可借此权倾天下,做大唐的霍光。

    侯君集站在大殿的石阶之上,张弓搭箭,瞄着李世民便一箭射出,直奔李世民的后心而去。

    此时殿中的玄甲军大多都在忙于退敌,而薛仁贵也正死死地护住李恪的身侧,并未在第一时间顾及到李世民,这时靠着李世民最近的只有右侧的李恪一人。

    “咻”地一声锐响,利箭脱弦而出,直奔李世民而去。

    当李恪发现侯君集的冷箭袭来的时候,箭已离弦,若是此时李恪在持枪去挡,或是提醒李世民都已来不及了,李恪见状,本能地伸出手,要去抓住射向李世民的这支冷箭。

    这一箭若是薛仁贵射出的,这么近的距离,不止是李恪抓不住,就算是大罗金仙来了也救不了李世民,但侯君集虽有些勇力,但射术却有些稀松平常,侯君集一箭射出,准头还是还在的,但力道却差了些。

    李恪看着侯君集一箭射出,李恪伸手便去抓,李恪眼疾手快,手上的力道也足,一把竟在射中李世民后心之前抓住了这支冷箭。

    只是这支冷箭余力犹在,李恪抓地又猛,竟被冷箭的箭身割破了手掌,李恪的鲜血顺着箭身便滴落了下来。

    李世民也听得了脑后的冷箭声,只觉着后颈一凉,连忙回过头去,却发现李恪正手抓着箭,而这这支箭也被李恪的鲜血染作了红色,李世民哪还不知方才是李恪救了他。

    李世民见状连忙问道:“恪儿,伤势如何?”

    李恪将手中的箭身弃之于地,对李世民道:“无妨,不过皮肉之伤罢了。”

    李恪说完,拿起手边的银枪又和侯君集的私卫杀到了一处。

    侯君集的冷箭虽然射伤了李恪,但也彻底激怒了一人,那人便是薛仁贵,此前李恪未伤,薛仁贵不过阻敌,死死地护着李恪,但当薛仁贵看着李恪受伤,心中急怒交加,竟一把扯开了有些厚重的衣甲,卸去上身盔甲的负担,而后一把夺过身前叛军的刀,手持双刀,竟直奔侯君集而来。

    李恪受伤,比薛仁贵自己受伤还要叫他愤怒,因为李恪的伤,现在的薛仁贵已经化作了一只愤怒的雄狮,双眼赤红,置己身死于不顾,直取侯君集和李承乾,这是要拿自己的性命赌一个擒贼先擒王的机会,为李恪搏出一条生路了。

    薛仁贵在这些叛军的眼中本就是如山岳般难以翻越的存在,随着薛仁贵赤目发狂,薛仁贵已经化作了杀神,一路向前,凡与薛仁贵相遇的,稍有不慎便被斩作两截,当场毙命,纵是死士心里也生了畏惧。

    李世民行伍多年,经验何等的老道,李世民看着薛仁贵正如尖刀般直刺叛军的心脏,他知道固守是不成的,眼下最好的机会来了。

    李世民高声道:“众人随薛仁贵之后,先斩侯君集。”

    李世民一声令下,剩下的所有玄甲军以薛仁贵为锋,护卫两侧,直奔侯君集和李承乾而去。

    李承乾少经厮杀,哪里见过这等场面,被眼前神鬼莫近的薛仁贵惊到,吓地拔腿就跑,直奔内殿而去。

    薛仁贵突然暴起,确实是把侯君集和一众私卫给杀蒙了,挡在侯君集身前的私卫不敌薛仁贵之勇,纷纷被杀地退散开来。

    而就在此时,随着西面的一阵破门之声响起,也就意味着景凤门失守,秦叔宝已经率众进了东宫,秦叔宝的突然来到让原本有充足时间狙杀李世民的侯君集一众彻底没了机会。

    侯君集不是瞎子,一眼便能看得出眼下事不可为,竟也抛下躲入内殿,没有丝毫利用价值的李承乾,自己绕到后殿跑了。

 第三十章 事定

    随着秦叔宝破门,左武卫的人马已经涌入内宫,在这一瞬间李恪一众转劣为优,攻守交替,此处已经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李世民下令秦叔宝肃敌,前后不过盏茶的功夫,侯君集的五百死士便就成了五百死人,横七竖八地躺在宫内的地上,一动不动。

    “末将秦琼护驾来迟,还望陛下恕罪。”宫中大局已定,秦叔宝收住兵刃,阔步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俯身拜道。

    李世民见状,连忙上前扶起了秦叔宝,道:“今日若非叔宝及时赶至,恐怕朕和楚王就成了逆贼的刀下亡魂了,叔宝有功无过,又何谈恕罪,快快请起。”

    “谢陛下。”秦叔宝道了声谢,站起了身子。

    待秦叔宝起身后,李世民又好奇地问道:“叔宝是如何知晓逆贼所图,领兵前来护驾的?”

    秦叔宝会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