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251章

庶子夺唐-第251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能够与宴的都是京中四品及以上大员,席间满座朱紫,美酒佳肴,歌舞齐出,确也是一派盛世场面。

    夜色未降,天色昏黄,君臣众人落定,随着内侍一声“开宴”高唱,中秋大宴便算是开始了。

    大宴伊始,歌舞齐出,大唐君臣之间本就没有那般多的束缚,酒席之间便开始觥筹交错了。待一轮舞罢,三杯酒后,大宴的气氛慢慢地也开始高涨起来,麟德殿中也真正地热闹上了。

    中秋佳宴,众人兴致虽高,但今日的宴饮和舞乐已经是其次的了,因为众臣都知道,在今日的大宴之上将有要事要宣读,而这件要事便是录入凌烟阁的名录。

    宴中众臣虽在饮酒,但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了李世民身后站着的褚遂良和褚遂良手中捧着的圣旨,这圣旨中记着的正是功臣名录。

    又是一曲舞罢,大宴已经近半,终于李世民压了压手,示意宴中的舞姬散开,而后起身向着众臣道:“几日前,朕依太子之言,为表记众臣之功,特于太极宫凌烟阁置功臣阁,绘入功臣名录,既显其功,显荣当世,亦激励后人,追照先贤。今日恰逢佳节盛会,便将此事定下吧。”

    李世民说完,摆了摆手,示意褚遂良上前宣旨。

    “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乃得人心。朕继位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为彰表功德,特置凌烟阁,以流后世。

    赵国公长孙无忌,贵戚豪族,英冠人杰,位列其一;河间郡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独称军功,位列其二;梁国公房玄龄,命世之才,善建嘉谋,位列其三莒国公唐俭,忠纯不贰,心存国朝,位列二十三;英国公李绩,家国长城,义名天下,位列二十四。”

    褚遂良声音清朗宏亮,念地虽不快,但二十四人的名单实在是不多,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就念完了,李恪坐在席中,看着席间的群臣,一个个都是名响天下的重臣,但听着褚遂良的话竟叫李恪觉着像是学生听着塾师在报着课考的排名一般,不禁笑了出来。

    李恪身边的武媚娘看着李恪突然露笑,还不知李恪何故如此,忙抵了抵李恪,问道:“太子何故露笑?可是褚遂良念错了?”

    这封名录的排次很是妥当,无论是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还是位列最末的李绩都合乎情理,叫人无可指摘,更无人出列说半句不是,可就是面对这么一副名单,主拟的李恪自己却笑了出来,武媚娘自然有些好奇。

    李恪收住了脸上的笑意,回道:“褚遂良念地很好,并无错漏,只是本宫觉着很是有趣罢了。”

    武媚娘自然猜不到李恪是在笑些什么,只是看着李恪发笑,也觉着有趣,于是拿起席间的一颗荔枝,慢慢剥开便塞进了李恪的口中,对李恪道:“你呀,嬉笑地没个正形,也不知在乐些个什么。”

    李恪在乐些什么,李恪自己不说,武媚娘自然是猜不到的,但就在李恪和武媚娘嬉笑的时候,就在李恪下手坐着的李泰却突然站了出来。

    李泰不知何时从袖中取出了一卷长轴,双手呈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对李世民道:“启禀父皇,中秋佳节,又逢凌烟阁盛会,正是双喜临门,儿臣为贺今日之喜,特奉上凌烟阁赋一副,献于父皇。”

    李世民诸子,乃至整个大唐宗室中,若论武名,在李孝恭隐退的情况之下,李恪是绝对的执牛耳者,但若论名,李泰才是诸子第一。李泰在这个时候突然献赋,自然也是有意在百官面前展露一番的。

    李世民见状,知爱子献赋,也面露笑意,命人呈上了李泰的这篇凌烟阁赋。

    这篇凌烟阁赋可是李泰琢磨了数日才有的成果,也是叫府中的士子们帮他仔细推敲了数次,逐字计较,才有他当众献赋的底气。

    李世民也是识懂货的,李世民拿过李泰献上的凌烟阁赋,不过寥寥数眼便知这赋必是上品,除了岑本等寥寥数人,纵是朝中大臣能写出的也没有几个了,当即心中大悦,命人当众将李泰的凌烟阁赋诵读出来,显然是喜爱非常。

    “粤若圣唐之御极也,寰宇克清,鸿业再创,缵功臣之烈,纪重阁之上,图照日而增明,阁凌烟而益壮,勋庸自表,肆仪可望。昭昭兮藻绘之容,灼灼兮丹青之状岂不遇圣明之主,建公忠之节。石有时而泐,水有时而竭,兹阁也,不骞不崩,表功臣之盛烈。”

    李泰的一篇凌烟阁赋,洋洋洒洒五百余字,词藻华贵而不失恢弘,确为佳作,也叫李世民在众臣面前着实长了脸了,李世民看着席间众臣的脸色,脸上的笑意越发地重了。

    凌烟阁赋方才诵完,便有秘书少监程迁出列道:“启禀陛下,魏王之凌烟阁赋气势恢弘,荡人心魄,比之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亦可较高下,得此佳赋,可随凌烟阁名传万世矣,臣为陛下贺。”

    程迁之言入耳,李世民脸上的笑意已经化作一丝得色了,李泰是他的爱子,他的采能得百官如此赞许,自然也是他的面子。

    李世民当即道:“魏王献赋,深得朕意,赏金百斤,蜀锦千匹。”

    日前朝议太子之事,李泰也是听到些风声的,以魏征为首的部分官并不赞成李恪为储,那时若非温彦博力挺,还不知结果如何,左右李世民春秋还盛,李泰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今日在百官之前显能,便是他迈出的又一步。

    李泰俯身谢道:“儿臣不才,谢父皇恩赐。”

    凌烟阁一事本是李恪首倡,今日大宴更是李恪身为太子后的第一次盛宴,却眼看着叫李泰献赋抢了风头,武媚娘自然就不愿了。

    武媚娘看着李泰在席间的模样,对李恪小声问道:“今日盛宴,又逢盛事,魏王可是备好了佳作来恭贺父皇的,太子可曾有准备什么?”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笑道:“区区诗赋,本王还不是随手既来,何需提前准备,唯有当兴而为才是上品,应试而作反倒落得下乘了,且看为夫的。”

 第四十八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

    李恪的话只是同武媚娘一人说的,故而声音并不大,但好巧不巧正能叫身边的李泰听了个清楚。

    李泰听了李恪的话,心中难免也有些对李恪的讥讽之意,他献上的这篇凌烟阁赋可是他竭思所著,而后又经由魏王府门下的士门几番润色推敲才有的,李恪说他在宴上便能借兴作出更好的来,李泰自然是不信的,李泰甚至觉的这不过是李恪免于在太子妃面前现眼,强找的借口而已。

    李恪武艺不俗,哪怕是放在禁军里也是能排在前列的,但他又不是尉迟敬德这样的悍将莽夫,李恪有名,但却不以名显于世,毕竟他的武功太过耀眼,相较之下他的名也就相形见绌了。以至于在许多朝臣的眼中李恪不过是好勇斗狠之辈,否则魏征也不会坚持反对他立储。

    李恪八岁便能献“贞观”年号,资质自然是不错的,但他少年为质,在漠北错过了从学的最佳年纪,而且他少年自打李恪自漠北归来后,李恪便甚少在人前舞弄墨,就眼下而言,至少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李恪的采是不算出众的,更比不得李泰了。

    李泰对自己的采最是自负,也一直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和李恪相较的最大优势,李恪之言入耳,李泰就站在一旁,故意当着李世民的面,对李恪笑道:“今日恰逢盛事,兄长既然也有心有意,何不也提笔就墨,赋下一,也是一时佳话。”

    李恪的席位靠着李世民极近,李泰的话本就是故意说于李世民听见的,果然李世民听了李泰的话,也饶有兴致地转过头来,对李恪问道:“太子也有献上吗?若有也快快献来。”

    其实无论李泰提与不提,李恪都是要寻机上前献的,因为今日本就是李恪的场子,李泰偏生上前献赋,生出些幺蛾子,若是李恪这次不压着他一头,日后他的心思多了去了。

    李恪闻言,笑了笑,起身道:“儿臣不过应今日盛景偶有所得而已,比之青雀的赋恐是有所不如的,还望父皇及众位朝臣勿要取笑才好。”

    李世民闻言,笑道:“太子何忧,只管写来便是,今日是逢盛事,不拘泥于这些。”

    李恪拱手道:“如此儿臣就献丑了。”

    李恪说完,当着众臣的面,缓缓出列走到了席间正中的位置。

    李恪武名太盛,以至于的采如何,李世民不知,李泰不知,百官更不知,在旁人看来,李恪虽然师从倾江海,才冠满朝的岑本,但他真正跟随岑本习的时间并不久,又如何比得了被李世民数次赞为才士的李泰呢?

    当然了,这一切都不知深浅的朝臣猜度罢了,李恪旧部并东宫属臣却是对李恪的才极有信心的,尤其是长孙冲、王玄策几人。

    能随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旷世佳句的李恪,又岂是循规蹈矩的李泰所能比拟的。

    李世民是长孙冲的姑父,长孙冲颇得李世民宠爱,再加之长孙冲本就和李恪关系甚好,故而长孙冲的胆子也大些,他看着李恪将欲提笔,竟离席上前,为李恪铺纸,而后在一边旁观去了。

    片刻之后,笔墨纸砚齐备,李恪缓缓提起了笔,在纸上稳稳落下。

    李世民极擅书法,所谓字由势成,李世民只一看李恪提笔落字的架势,便知李恪的书法造诣必是不低的,不禁也对李恪的章多了些期待。

    李恪的不长,不是李泰那种洋洋洒洒的长赋,不过区区四句七言短诗而已,从无到有写于纸上也不过半盏茶的功夫。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恪的字写得很慢,但每写一句,身旁的长孙冲便会高声读出来,而后抚掌作感叹之状,当李恪的诗写完,长孙冲也读完了,满殿君臣皆已入耳。

    随着李恪停笔,长孙冲诵读之声也渐落,但大殿之中却猛然安静了下来,既是为李恪作诗的七言格式,更是为李恪诗句中的豪气与激荡。

    在大唐以前,前隋至魏晋,虽也偶有七言诗,但却少有传世佳作,故时人多以七言远不及五言,但自打今日闻得李恪的诗,才知七言之韵味。

    “好!”

    短暂的震惊与错愕,而后便是山呼海啸般的赞叹之声,李泰的赋再好,不过华丽的词藻堆砌,歌功颂德而已,能写出这等章虽不多,但并非没有。可是能写出李恪这首七言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诗的好坏从来不是以字数取胜,朝中百官心里都如明镜一般,李泰的赋相较于李恪的诗作,便高下立分了,李恪诗作怕是要胜李泰百倍。

    李恪看着百官惊讶、赞叹地极为精彩的神色,自己却是面色如常,李恪知道,在初唐四杰才生,王维、贺知章不知身在何处,李白、杜甫成名更是在百余年之后的今天,普天之下还没有谁的诗作能和诗鬼李贺媲美的。

    这一次,不等朝臣先开口,李世民自己便面带得色,看着殿中众臣朗声问道:“我儿之诗,比之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如何?”

    李世民之言才落,宰相杜如晦当先出列道:“太子之才,胜薛道衡多矣,唯独占才气八斗的曹子建才可比之。”

    杜如晦口中的曹子建便是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植之才被誉作“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对于李恪而言自然是极高的赞誉了。

    相比于李恪,李泰无论是章还是赞誉都差了许多,甚至可以说是云泥之别,李恪只用四句七言短诗便将原本抢尽风头的李泰打回原形,李泰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许多。

    听着杜如晦的赞许,李世民对内侍吩咐道:“赐酒!”

    大宴之上,李世民赏赐金银财物不过是赏功,唯有赏酒才是真的圣心大悦,在此时,李泰的黄金、蜀锦再多,也比不上李世民的一杯美酒。

    李恪自内侍手中接过赐下的美酒,一饮而尽,而后对李世民拜道:“儿臣谢父皇赐酒。”

    “哈哈,太子英果类我,果真好酒量。”李世民看着李恪一饮而尽,心情愈佳,抚掌笑道。

    这时,长孙冲又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太子之诗甚好,当可拓于凌烟阁上,以供观瞻,记今日之盛事。”

    李世民当即应允道:“准,宴后便由将作监遣人,将太子的诗拓于阁外,传名后世。”

 第四十九章 宴后

    入了夜,天色已暗,魏王李泰坐在回府的马车上,双目微阖,似乎在想着些什么。

    一旁同在马车中坐着的阎婉看在身边的李泰,问道:“殿下在想着什么?可还是在想方才殿中的事情?”

    李泰缓缓地睁开眼,不知何时眼珠上已经带上了些许红丝,对阎婉问道:“你觉得方才太子在殿中写的诗,是太子自己作下的吗?”

    李泰话中之意似乎有些怀疑李恪作诗的真实性,毕竟那首诗破除沉柯,又太过精妙,李泰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这诗竟然是自李恪这个武夫手中写出的。

    阎婉想了想回道:“只看太子的那笔字,有那么分王羲之的味道了,还是很有些火候的,没有十数载的浸淫绝难有这等字,由此可见太子绝非寻常武臣。而且正如殿下所言,太子的那首诗实在太过精妙,纵是代笔,一时间也恐怕难寻吧。”

    李泰道:“岑本呢?岑本才高八斗,父皇和众臣都连接称道,若是他代笔,也未尝”

    李泰说着,自己都停住了嘴,岑本倾江海,甚至连大儒颜师古都自愧不如是不假,但岑本的章他是读过的,李恪的那首诗根本就不是岑本的风,更何况岑本是个纯正的不经边事的江南世家子弟,没道理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李恪的诗是从何而来,李泰自然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的,李恪是抄公,不过他抄的是百年后的人,李泰就算是想破了脑袋也猜不出是谁。

    李泰突然叹了口气道:“兴许是我狭隘了,凌烟阁之议也没有几日,从哪里能冒出这么一个人来为太子代笔,而且此诗虽是应事而作,但已脱应制之列,无论是谁拿出这首诗来都会在数日内名扬天下,甚至开宗立派,谁又会把这样的机会让于别人。”

    阎婉看着李泰不甘的模样,对李泰道:“殿下何必忧心,殿下的凌烟阁赋也同样得父皇赞赏,这一次殿下了输了,下一次赢回来便是。”

    阎婉的话多是在安慰李泰,但李泰听了阎婉的话,苦笑了一声却道:“赢?本王拿什么去赢?太子的这首诗本王推敲再三,我竟是连一字都改动不得,太子只这首诗,便胜我太多了。”

    李泰虽然与李恪不和,但他治学却也是认真的,好就是好,差就是差,面对佳作,李泰这点肚量还是有的,也不会抵死不认。

    只是现在李泰的心情却是低落无比,以往李泰和李恪相较,论武李泰是远远不及李恪的,李泰唯一自觉能胜李恪的便是自己的一身采,可如今再看来,李泰也不及李恪,武两途都被李恪压地死死的,他又拿什么去跟已是太子的李恪相争呢?

    阎婉对李泰问道:“那今日之后殿下作何打算?”

    李泰敢和李恪争储,靠的就是自己的名和嫡子身份,如今李承乾虽废,但李恪才是嫡长,李泰只是嫡次,至于名,今日之后李泰更是不如了,阎婉想问的自然就是李泰对于夺储的想法和态度。

    其实对于李泰争储,阎婉虽不太反对,但心里也谈不上支持,李泰是为嫡子,只要好生做他的太平王爷,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