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272章

庶子夺唐-第272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

    武威仓的军粮乃是军需储备,国之紧要,若是常人自然调动不得,就算是身为凉州都督的苏定方想要动武威仓的军粮都要尚书省的批文,否则武威仓是绝不会开仓的。

    但李恪自然不是常人,他是代天巡狩的太子,又有御赐便宜行事之权,调用武威仓粮草正在权益之内,并无难处。

    李恪既然要“调用”武威仓的粮草,索性也就一做到底,不止开了武威仓的仓门,甚至直接遣随他而来的东宫卫率接管了武威仓,不过一夜之间武威仓已经在李恪辖下了。

    不过也正如李恪此前所言,李恪调用武威仓不过是做做模样而已,因为武威仓的粮草乃是军需,一旦调用了,又逢上西北战起,其中的后果谁都担当不起。

    虽说近年来大唐威服海内,人人敬畏,但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一两伙异族人胆大包天,乘着秋高气爽之时入寇西北劫掠呢?毕竟一旦入秋,可就到了多战之时了。所以李恪从来都没有真正私调武威仓军粮救急的意思,他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从马周之言,掩人耳目而已。

    就在李恪接管武威仓的当日夜间,凉州城中一批本该押送外长安的夏粮便被悄悄地送进了城外的武威仓。

    次日清晨,东宫卫率接管武威仓的第二天。

    原本一向戒备森严,罕有人至的武威仓外竟突然忙碌了起来。

    “搬,快搬,不可挡住了后面人的路。”

    武威仓外的民夫们手提肩扛,来回忙碌着,凉州刺史谢叔方就亲自站在武威仓的大门外来回指挥着,命这些民夫将粮食运往了凉州刺史府衙。

    “太子,这些来回挑运的民夫都是自周边村庄征集上来,今日之后消息便会传遍全凉州,臣闹出如此动静,可还行?”刘仁轨站在武威仓的仓楼之上,指着仓外忙活着的众人,对身边的李恪问道。

    李恪点了点头道:“如此动静倒是足矣了,衙门所搬运的粮草都是昨夜运进来的夏粮吧。”

    刘仁轨道:“大都督放心,这些都是昨夜透透送进来的夏粮,仓中原本的军粮分毫未动。”

    李恪接着问道:“今日准备搬多少?”

    刘仁轨回道:“先搬四万石,稳住人心,后日再搬四万石,过几日再搬四万石,要不了两日,关陇门阀那边自会放粮。”

    李恪道:“咱们手中的余粮可不多,统共不到十三万石,若是关陇门阀那边几日后还不放粮,可就麻烦了。”

    凉州州库本就剩下的三万石粮草,再加上李恪扣下的进京的岁粮,加起来不过十三万石。若是武威仓这边一天四万石地出粮,绝对撑不了几日。

    刘仁轨闻言,笑道:“凉州百姓一日所耗用不过一万石多而已,每日搬出去的四万石只是幌子,若是关陇门阀的人再沉地住气些,咱们大不了把这些粮食怎么搬出去的,再怎么搬回来便是,最多就是再做一遍给他们看。”

    “哈哈,如此也好”

    刘仁轨之言入耳,李恪也不禁笑了出来,难怪刘仁轨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原来也是早有打算的。

    关陇门阀那边压着下面的粮食不给出售,难受的可不止李恪,还有关陇门阀下面的人。世家子弟也并非不愁钱财,相反地,他们家大业大,每岁的耗用还要比寻常人家要多得多。

    世家门阀每岁所入的银钱有很大一部分便是田粮所得,尤其是需求最大的入秋前后的两月,可如今为了和李恪相抗,停掉了家中最大的一处进项,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那些有家族养着的各房嫡长还好些,其他的庶出和旁支子弟可就遭了殃,若是再这么下去,他们手头吃紧,连这个年都过不安稳了。

    刘仁轨对李恪道:“不过在此之前殿下便可先去酒泉祭祖,待几日后再回凉州,此事太子显得越是漫不经意,武威仓这边的戏便做地越真。”

    李恪一边听着刘仁轨的话,一边慢慢地点了点头,正如刘仁轨所言,此时的李恪越是显得紧张局促,关陇门阀的人就越是怀疑李恪有假,相反地,李恪若是一副浑不在意的模样,仿佛凉州之事已无大碍一般,那些关陇门阀自然就越发坚信李恪必是开了武威仓才会有如此底气了。

    “好,本宫便从你所言,明日便启程前往酒泉,将凉州之事就交托于你了。本宫估摸着最多六日内便当回来,希望回来后能够得到你的好消息。”李恪对刘仁轨道。

    “太子放心,臣必不辱使命。”刘仁轨当即应道。

    刘仁轨和李恪正在说着话,一下子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对李恪道:“不过此事太子还需早些向陛下禀明,打好招呼才是,这可是大事,若是太子私开武威仓的消息传到京中,恐怕到时朝中弹劾太子的人不在少数,恐叫太子为难。”

    李恪私开武威仓虽然只是做做模样,但关陇门阀不知,朝中百官自然也不知。在凉州这个边州要地,私开存储军粮的武威仓可是大忌,亦是大过,不管是有意向李恪发难的关陇门阀中人,还是朝中本就和李恪不和的人,都会借机发难。

    刘仁轨思虑周全,自无不妥之处,但他的话却也叫李恪看到了一个机会。

    李恪虽已为太子,但朝中与他不和或是对他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也还有不少,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他的四弟魏王李泰。

    大唐凡成年皇子俱已外放出京,对李恪太子之位的威胁已然很是微小,不过聊胜于无而已,唯独一个李泰仗着李世民的恩宠,又是嫡子,得以留于京中,又对李恪的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实为心腹大患。

    李恪摇了摇头道:“不,此事不急着和父皇禀告,本宫不止要如此,还要做地更过些,给朝中那些人一个机会,也叫天下人看清他们的嘴脸。”

    刘仁轨问道:“太子想怎么做?”

    李恪想了想,道:“他们既然都在盯着本宫,那本宫就做得再过分些,给他们一个弹劾本宫的机会,叫他们变本加厉,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第四十九章 放粮

    利,这一个字可以使人合,也可以使人分,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人争,兄弟结仇,父子反目,更何况是本就多有嫌隙的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的族内之争的惨烈可从不亚于皇室夺嫡,所用的手段甚至尤有过之,所以有些时候,纵是身为家主,也并非事事都能顺意的,尤其是在李恪故意让他们看到的巨利的诱惑之下。

    李恪“私开”武威仓,将仓中存储的军粮放售于市,他卖的可不是常平价,而是高于常平价两倍多的售价,这一下子可就让许多人炸开了锅。

    李恪背后有盐行和水运,富可敌国,自然不是缺钱的主,更何况李恪还是大唐储君,也不会看得上这么些蝇头小利,其实李恪估计挑高粮价也是有他的缘故的。

    其一,李恪自凉州刺史部扣下售卖于民的夏粮本就不多,若是大肆售卖撑不得多久,未免有人恶意抢购或是凉州百姓惊慌囤积,李恪故意抬高了售价,使地百姓去买只是勉强管的上温饱的份量,先挨过难关再说;

    其二,李恪的售价高于常平两倍多,可以使得世家门阀中人看得出有利可图,如此他们才会急于开仓,和李恪抢这分利,才能达到李恪逼陇右门阀放粮的目的;

    其三,李恪犯了大忌,开了武威仓,卖了军粮,还卖着难得的高价,以公聚私,便是给了朝中人一个弹劾他的绝佳机会,叫那些跳梁小丑自己冒出来。

    果然,事情也正如李恪和刘仁轨所预料的那般,就在李恪若无其事地前往酒泉祭祖,对凉州这边一副不管不顾的模样后,压力便给到了各家家主的身上。

    而凉州诸家,除了李氏姑臧房和独孤家外,又以赵家、金家、张家、达云家几家势力最大,今日他们便都难得地汇集在了姑臧李府。

    陇西李氏的本家在兰州,姑臧房家主李君绩无论是声望还是辈分都是李家各房之首,也是陇西李家这艘巨轮实际上的掌舵人,故而李君绩是常年待在兰州的。

    但陇西李氏本家虽在兰州,但姑臧房的根基却在凉州姑臧,故而姑臧那边便是由李君绩的嫡长子李怀清管事。

    李家门第极高,李君绩声望更重,凉州不管是谁家都不敢轻易登门叨扰李君绩,所以作为李君绩嫡长子,代着李君绩处置姑臧房事宜的李怀清便难免要多费些心了。

    凉州,姑臧城,李府。

    “李公子来了。”

    李府偏厅中,凉州几族的家主正在厅中坐着,一个面容富态的中年男子缓缓走进了厅中,厅中原本坐着的诸位家主连忙起身迎道。

    进来的中年男子不是旁人,正是李君绩的嫡长子李怀清,也是李家姑臧房未来的家主,李家清贵尊崇,绝非他们能够比拟,对这位李家姑臧房未来的家主,他们不敢怠慢。

    李怀清进厅,先是看了看厅中的几人,顿了顿,才问道:“几位今日倒是到地齐,怎地会突然来蔽府拜访啊?”

    几人中赵昱的性子稍微要急上一些,也是几人中被下面各房催得最烦躁的,李怀清开口,赵昱当先道:“我等原也不愿打搅赵公子清净,只是压粮之事下面人问地厉害,这才前来叨扰。”

    他们几人虽也是世家子弟,但世家之间也是有云泥之别的,他们几家在陇西李氏的面前实在是无足轻重,也是事前商议过后才一起来的此处。

    赵昱话音才落,达云嵩便接着道:“李公子,压粮的事情还请尽快给个准话吧,如今咱们凉州各家听从了令尊的意思已经停了向各处粮行供粮了,下面许多进项都已经停了许久,长此下去恐怕不是办法啊。”

    其实就在李怀清刚得知他们来访的消息时,他已经猜到了他们的来意,其实眼下难做的又何止是他们,近几日来陇西李家姑臧房上下对他的微词也不在少数,光是能传到他耳边的就有许多了。

    但这事情是李君绩和独孤师仁商量着办下来的,当着几位家主的面,李怀清自然不能抱怨。

    李怀清道:“几位实在言重了,你们都是凉州本地名门望族,都是家大业大的,难道连这么点坎都迈不过去吗?”

    赵昱道:“咱们所谓望族,那是和寻常百姓相比,和陇西李家相较,不过都是寻常门户罢了,我们不比李家如此家业,李公子自然不知咱们的难处。”

    李怀清和他们打交道,也不是第一次了,这些人都是可共富贵,不可共患难的,他们看着眼下再断凉州的粮食已然无用,既是贪图两倍巨利,又是担心李恪秋后算账,便动了放粮的心思。

    李怀清有些不悦地问道:“所以你们都是什么意思?”

    几人相互对视了一眼,还是由达云嵩开口道:“太子开了武威仓,凉州刺史府出粮,抢了下面所有人的生计,现在下面人已是怨声载道,我们想和李公子商议一下,能否先行开粮,否则时日久了,我们也压不住下面人。”

    达云嵩所言倒也是实情,看着眼下贩粮有如此巨利,他们却只能看着,各家各房私下已经多有抱怨之声,有些胆子大的甚至已经开始偷偷对外出粮了。

    达云嵩之言才落,张润修也帮腔道:“近年连年丰收,如今家中库房的粮草已经堆积成山,若是再不卖出,待今岁秋粮再入仓,只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旧粮霉烂,下面人都急地厉害,咱们虽是家主,也不能断了旁人的财路不是?”

    李怀清闻言,环视着几人,问道:“你们今日来此都是为了此事吗?”

    几人齐声回道:“正是如此,还望李公子体谅。”

    整个凉州的粮市,盘子最大的便是他李家,他李家清贵,虽然不会自己做买卖,但凉州的各处粮行也多多少少都是他李家下面的人,这几日来他听到的类似的声音也不少,自然知道这几位焦急的缘故。

    而且这几位也都是凉州的世家家主,虽比不得他们李家,但李怀清轻易也不愿开罪。只是其父李君绩有言在先,他是不敢打破的。

    李怀清想了想道:“你们且再侯上三日,我去信金城,向阿爹禀告此事。若是三日后凉州刺史府还是出粮不断,你们便也放粮吧。”

 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

    世家门阀盘踞地方千年,势力极大,极盛时甚至可以盖过官府,权倾一方。

    但世家门阀如水,虽有磅礴滔天之力,却也注定了有他的缺陷,世家子弟在利益面前总会做出最利于自己和最利于家族的选择,至于其他的,他们多半不论。

    起初因为朝廷有意削弱关陇门阀在西北府军中的势力,西北的关陇世家被捆绑在了一起,自然齐心,也给李恪添了许多麻烦,但是当李恪开了武威仓,压粮之事已不奏效,而且此时出粮又有利可图时,他们的心思就变了,立场也越不坚定。

    李家姑臧房虽然领凉州世家名望,但余者各家和他并无统属关系,不过利益相关而已,所以才能从李家之言,可如今他们的利益产生了部分的冲突,之前的约定自然也就没有那么牢靠了。

    兰州,金城,李府。

    此事干系重大,是李君绩亲自交于李怀清的,故而当各家都流露出开粮的意思后,李怀清便亲自去了一趟兰州,向李君绩请示此事。

    “阿爹,这些凉州各家无一不是鼠目寸光之辈,为了区区两倍粮利,竟就愿悖阿爹之言,开仓放粮。”李怀清坐在李君绩的跟前,想着各家家主的那副嘴脸,心里便燥地难受,对李君绩道。

    李怀清的言语间带着满满的抱怨,可李君绩听着李怀清的话,神色却平淡非常,不觉着有丝毫的不满或是讶异。

    李君绩道:“早我得知李恪开了武威仓后便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了,那些人鼠目寸光,只看着眼下李恪还没真正地动他们,他们又看着有利可图,不动心才是怪事。”

    李怀清问道:“那眼下我们又该如何?”

    李君绩回道:“他们既然想放粮,那便任由他们放了便是,他们既然找到了你,就是已经定了放粮的心思,甚至有的已经在私下偷偷放了。”

    有利在此,就算是李君绩禁地住各家的家主,各家家主也禁不住下面的管事,所谓的禁粮随着李恪开仓高价售卖“军粮”已经名存实亡了。

    李君绩的意思李怀清自然清楚,只是李怀清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一些不甘,陇西李氏乃关陇巨阀,陇西李氏下的令,他们竟敢阳奉阴违,作为姑臧房未来的家主,李怀清的心里能好受才是怪事。

    李怀清道:“他们斗胆如此,咱们便该对他们稍加诫训,叫他们知道厉害。”

    李君绩看着李怀清,摇了摇头道:“你这话说的便错了,世家和朝廷是不同的,咱们陇西李氏能够执关西世家之牛耳,叫天下仰望,靠的可是威?

    咱们李家的威再重,难道还能重地过朝廷,重地过那位杀伐果决的太子殿下吗?身为世家子,重威便是走了岔路,咱们要修的应该是望,如此才可保李家长盛不衰。”

    “阿爹说的是,儿记下了。”李君绩的话说的并不重,但李怀清闻言还是连忙小心地应了下来。

    自打李怀清执掌李家,把姑臧房交给李怀清后,李君绩为了维护李怀清在族中的威望,便很少当面指责李怀清什么,但只要是李君绩开口说了的,便必定是紧要之事,李怀清不敢怠慢。

    李君绩说着李怀清,看着李怀清的模样,心头一下子又想起了什么,对李怀清问道:“近来你和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