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夺唐-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妃的话,一下子又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回了那份密信之上,正如杨妃所言,那份密信所主要诋毁的并非李恪凉州放粮之事,而是李恪的出身和血脉。
若说关陇门阀之人因为李恪在凉州和他们为敌,故而抓着李恪和苏定私开武威仓之事不放,李世民可以理解,毕竟可以他们可以借此事拿掉苏定方的都督之位,打破李世民打压关陇门阀的计划,可是他们诋毁李恪的出身和嫡子身份是为何故?
打压关陇门阀是李世民定下的国策,其中大部分是李世民的意思,以此事诋毁李恪并不解决问题,显然关陇门阀中人也并不能从此中得利,那得利之人又是谁?
李世民想着,突然想起了一人,又想起了密信结尾处所谓“废黜东宫,重立嫡子”之言。
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念头突然在李世民的心中来回闪动,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对于魏王李泰的宠爱是否太过,给了他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李世民开口对身后门边候着常涂吩咐道:“每日午前,你传青雀来宫中见朕。”
第五十八章 过继
次日午前,太极宫,立政殿。
“儿臣李泰拜见父皇。”魏王李泰应李世民传召,于午前往宫中见驾,对李世民拜道。
原本李世民正在立政殿中批阅奏本,顺便带着李治和李明达读书,看着李泰入内,放下了手中奏本,对李泰笑道:“青雀来了,快上前坐。”
“诺。”李泰应了一声,走到了一旁,和晋王李治对面坐下。
待李泰坐下后,李世民对李治和李明达道:“你四兄可是宗室中的才子,你们读书可有什么不懂的,尽可向你四兄求教。”
李泰才名在外,这也是李泰对自己最是骄傲的地方,李泰听得李世民当面夸赞自己,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了一丝笑意,而后谦虚道:“在父皇面前,儿臣怎敢妄称才子。”
李世民让李治和李明达想李泰求教,但李世民的话说完后片刻,却仍不见李治和李明达有丝毫的动静,李世民也不免觉着有些奇怪了。
李明达是女子,更兼年幼,李世民使她读书更多的是修身养性,但李治不同,李治是晋王,将来可能是要外镇地方的,而且李治虽还是孩童,但也年近束发了,若是对课业还是不甚上心的话,李世民就不免有些担忧了。
李世民看着抱着书册,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李治,问道:“稚奴,你也没有问题向你兄长求教吗?”
李治之前一直在看着手中的书,不曾仔细听李世民的话,现在突然被李世民点了名,还有些惊慌,连忙放下了手中的书,还用手掩盖着书名,对李世民回道:“儿臣并无问题。”
知子莫若父,更何况李治还是在李世民跟前长大的,李世民看着李治的模样,心中对李治所为已经有了猜测。
李世民问道:“稚奴,你看得是什么书?”
李治的神情明显有些慌乱,忙回道:“也是阿兄临行前交代要看的书。”
李治口中的阿兄自然就是李恪了,方才李世民忙着批阅奏章,并未在意李治看得是什么,但现在李治不直接回李世民书名,而是搬了李恪出来,李世民知道李治必定在藏着什么。
李世民起身上前,挪开了李治的手,拿起李治手下的书看了起来,紧接着《相马经》三个字映入了李世民的眼中,李世民也知道了李治如此遮遮掩掩的缘故。
《相马经》相传千年,虽也是经典,但却不在儒学文术之内,在当时,更多的是马奴和马贩看得东西,李治身为亲王,却偷偷看着这些,难免有些失当了。
“这是你兄长临行前交代你看的?”李世民指着书案上的《相马经》,对李治问道。
“也不尽是。”这一次李治显然有些底气不足了,小声地回道。
李世民听着李治的回话,问道:“那你好端端地看这些作甚?还往你皇兄身上扯。”
李治道:“因为皇兄临行前说了,他此去酒泉祭祖,过路凉州,必定给儿臣带匹凉州大马回来,儿臣想着既要得了好马,自然要先熟悉熟悉相马、策马之道。”
李世民闻言,竟不禁觉着好笑,对李治道:“怎的,宫中的马已经不合你心意了?”
李治回道:“宫中的马太过温驯了些,总觉着差了些感觉,儿臣想要寻了烈性些的来骑。”
李世民听着李治的话,不免有些既喜且忧了,李治因为李恪的影响,渐渐已对骑射之术有了极大的兴致,身子骨也更加健壮了,不似儿时那般孱弱,李世民自然欣喜,但李治因为把精力放在骑射之上,他的课业却不过寻常,李世民也不免担忧。
不过这种心态也只是暂时的,待李世民细细想了想后,李世民的心情又好了些,毕竟李治不是太子,将来不必担当大任,李世民虽然宠爱李治,但对李治也没有对李恪那般高的期许。
李治幼年时身子骨一直孱弱,李世民一度担心难以长成,但如今李治的身子骨健壮了许多,比起同龄人也丝毫不差了,想到这些,李世民也就不再为难了。
李世民道:“你既是为了习武,那我便不说你了,只是你虽在习练骑射,课业却也不可荒废了,否则弘文馆那边的师父训责起来,为父可不向着你。”
“父皇放心,儿必不缀了课业。”李治见李世民并未动怒,连忙应了下来。
李治应下后,李世民摆了摆手,对李治和李明达道:“为父和你们皇兄还有事要商议,你们先行退下吧。”
“诺。”李治得了李世民的话,如逢大赦,拉着李明达便逃也似地走了。
待李治和李明达出了大殿,殿中除了一应侍婢,便只剩下李世民和李泰父子了。
李泰大概能够猜到李世民突然传他进宫的目的,多半也是和李恪有关,但他却猜不到李世民的心思,李泰的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和忐忑,毕竟李世民对此事的态度如何也关系到了李泰的利益,李泰心中可是对太子之位可还念念不忘呢。
李泰心中这么揣测着,但随即李世民的话却有些出乎李泰的意料了,李世民所言是李泰不曾想到的。
“朕昨夜做梦梦到象儿了。”李世民开口便对李泰道。
李世民口中的象儿便是废太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自打李承乾被废后,李象也被波及,贬为庶民,现随李承乾在黔州居住。
李世民说的虽然只有李象,但李泰知道,其实李世民说的不止是李象,言下之意更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废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虽然以谋反论罪,被流放黔州,但李承乾毕竟是长孙皇后之子,李世民曾今最是宠爱的嫡长,李世民的心里对他自然还是有所挂念的,只是实在不便提及而已。
李泰顺着李世民的话,也道:“父皇怎的梦到想起象儿了,可是想他了。”
李世民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其父之过,本当与他无关,但却也为及,只可怜他小小年纪,便在黔州受苦。”
李泰安慰道:“这倒也无妨,待过上几载,外面的风声渐渐平息了,再将象儿寻机接回长安便是,这倒也不难。”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似乎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李泰道:“为父心血来潮想起一事,正要同你商议。”
李泰忙应道:“父皇只管吩咐便是。”
李世民道:“象儿受承乾连累,被贬为庶民,多遭苦难,为父想把象儿过继于你,将来待象儿长成后也可分继爵位,留得富贵,你觉着可好?”
第五十九章 弃子立侄
过兄弟之子往继爵位在宗室之中并不少见,李泰自己就是个例子。
早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李世民三弟李玄霸亡故,李渊便曾将时为宜都郡王的李泰过继给李玄霸为嗣,已继李玄霸卫王爵。
但所谓继子继爵,大多是宗亲无子或是早亡的情况,皇帝不忍其国灭失封,没了香火血食故而如此,单纯为了给继子爵位的情况还是少见的。
李泰为魏亲王,又是嫡子,将来他的诸子中嫡长子可以继为嗣魏王,剩下的则为郡王,就算是差一点的也可为国公,保得富贵自然是不忧了。
李世民宠爱爱孙,更怜悯李承乾,此事虽不会明说,但也人尽皆知,李世民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倒也合理,并不出乎李泰的意料。
过继李象于自己,其实对于李泰来说并不是难事,甚至还更有好处,因为既然是李世民为了留的李承乾一脉的富贵而故意为之,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将来的李恪,都会有意给李象抬封,不会占用李泰诸子的份额。
李泰当即应道:“这有何难,父皇心疼象儿,象儿也是儿臣的亲侄,儿臣又何尝不是如此,莫说是分继爵位了,就是直继儿臣的魏王爵也无不可。”
李泰这句话不过是嘴边的顺话而已,说着好听的,毕竟李泰自己的嫡长子还在,过继子嗣也没有过继为嫡长子的道理,魏王爵位自然是他的嫡长子李欣的。
不过李泰虽然是随口说说,可李世民似乎却不是随口听听的意思,李世民竟突然开口对李泰笑着问道:“你让象儿继承魏王爵,那欣儿怎么办?”
李世民的话听着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李泰听在耳中,却较了真,想进了心里。
现在是什么时候,朝中群起而弹劾李恪的时候,难不成是李世民也有了什么想法,特地来试探他的吗?毕竟李世民最重的就是诸子和睦,自然也希望将来的大唐皇帝能够友爱兄弟,也能够疼爱子侄。
李泰在心思快速地转着,心中也想到了这种可能,如果说李世民因为朝中之事便已经动了易储的意思,那倒还远远不至于,但现在可能是李世民的潜意识里面已经有了这种心思,才会如此问他,若是李泰答地好,叫李世民满意了,李世民心中对他的倾向也会更高些。
一瞬间,这看似不过玩笑般的一问,也和李泰的前程挂上了钩,叫李泰万分重视了。
李泰不过稍稍思虑了片刻,便回道:“象儿是兄长的嫡长,孩提时又遭受此难,自然更叫人疼惜,儿臣也一直记挂于心,过继后袭继魏王爵也是应当的。”
李泰的话说着是义正言辞,大有把兄长之子看地更重于自己亲子的意思,李世民听着起初也很是高兴,毕竟李泰这么说,说明他也是把兄弟之情放在了心上。
李世民接着问道:“可象儿毕竟不是亲子,你若是将王爵传于象儿,就不怕欣儿那边闹将起来吗?”
李欣才是李泰的嫡长子,若是李泰把王爵给了李象,必定会多起纷争,李世民也想知道李泰面对此事时的态度。
李泰不假思索地回道:“皇兄和儿臣乃是至亲兄弟,象儿既然过继于了儿臣,那儿臣便会视象儿为亲子,传承爵位更在情理之中,欣儿若是晓事还好,若是不晓事,儿臣宁可弃了欣儿这个嫡长子,不再相认,也要立象儿为世子。”
李泰现在的话,比起之前说的还要更激进些,俨然是把兄弟之情看地比什么都重了,但在李世民细细咀嚼后,李世民又觉得李泰的反应和回答却又有些过了,显得有些怪异。
弃子传侄,说着自然是好听,但要能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李世民也有手足兄弟,他自问对诸子已然万分尽心,疼爱入骨,但对于兄弟之子,他的态度却不过寻常,要他把侄儿视作承继之人,他反正是万万做不到的。
更何况,昨日群臣在大殿之上弹劾李恪,李泰尚且未能站出来为李恪说话,只是洁身自保,李泰对于手足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兄弟之子呢。
李泰若真的如此看重兄弟情义,突厥叩门,择皇子为质的时候他在哪里?李恪偶有失当,群臣弹劾的时候他在哪里?当初李承乾被废,性命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又在哪里?
每每在兄弟为难的关头,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站出来为兄弟开脱,为父分忧的都是李恪,从来都不是李泰,李泰只是站在朝堂中明哲保身的那个,这一点李世民是看得到的。
李泰的话李世民越想越觉得荒诞,这样的胡话李世民不是傻子,又怎么会相信呢?
既然此事不合理,更不和李泰的一贯作为,李泰这么讲话,背后的功利性也就暴露无遗了。
李世民对李泰的回答不免有些怀疑和担忧,但当着李泰的面,李世民也不便当面质疑他,揭穿他。
李世民带过此话,转而对李泰问道:“青雀,你的《括地志》修地如何了?”
对于《括地志》一书,李世民还是颇为重视的,毕竟修书对于盛世王朝无异是最好的锦上添花的东西,更何况这本书还是皇子主持编撰的,为此李世民还特开旨意,准李泰在魏王府开馆纳贤,与东宫的弘文馆相类,李世民自然颇为重视。
而《括地志》又是近几年来整个魏王府集上下之力而有的成就,是李泰在士林之中大揽名望的最大依仗,李泰也时时放在心上。
李泰听得李世民问及此事,笑着回道:“进程已经过半,快到收尾的关头了,只消再多做筛改,最快明年此时便可完成。”
“好!”
李世民闻言,抚掌道:“《括地志》乃国中巨著,朝中许多人都在看着,此事你需多上些心,待完本之日为父一定厚赐你们文馆上下。”
“儿臣谢过父皇。”李泰闻言,当即领了声谢。
李泰不知道李世民口中的厚赐是什么,但对于李泰而言,《括地志》于他意义重大,若是此番李恪能够名望扫地的话,那《括地志》完本之日便是他冲击太子之位的最好时机。
第六十章 太子还京
李泰不会想到,他原本用来显友爱手足,讨父皇欢心的话会成为扼杀他夺储之路最关键的一步。
李泰出了宫,心中还在想着好事,可他不知道,此时在李世民的心里,他和太子之位已经彻底无缘了,不止是因为他的才德、功勋、名望不及李恪,更重要的是他对兄弟的态度以及李世民希望身后能够保全诸子的想法。
那一日,朝中的声音虽然被压了下来,但此事却还远远没有终了,整个长安城都在憋着一口气,似乎在酝酿着什么,等着太子李恪还京。
而终于就在两日后,太子李恪回来了,就在李恪回到长安后,甚至都不曾回过东宫,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宫拜见李世民。
“恪儿此去凉州千里迢迢,辛苦了。”立政殿中,李恪在李世民的身旁坐下,李世民对李恪道。
李恪应道:“父皇玩笑了,儿臣虽去西北跑腿,但不需面对朝中那些群臣,倒也省心地很,儿臣不在长安的这些日子,真正费心的是父皇。”
“哈哈哈”
李恪的话入耳,李世民不禁笑了出来,李世民对李恪笑道:“你说的倒是实情,想来朝中有官员弹劾你的事情,你也知道了。”
李恪前往凉州给苏定方张目,而随后关陇系官员弹劾李恪,这是在为难李恪,但又何尝不是在和李世民为难,李世民倒也没有太过责怪李恪的意思。
李恪道:“儿臣才进关中地界便听说了,此事闹地动静极大,似乎关陇门阀那边跳窜地很是厉害。”
其实此事在背后使坏的又何止关陇门阀,李泰也是如此,只是李恪顾及李世民当面,不曾提及此事罢了。
插一句,【换源神器】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李世民道:“这事闹地这般大的动静倒也不奇怪,擅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