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夺唐-第2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道宗自己请命率军破敌,若是胜了,一切都好说,就算是败了也挡住了敌军的攻势,给了李世民足够的反应时间。
以四千对四万,看似人数悬殊,但对唐军而言却已是家常便饭,李道宗所率乃身经百战的精锐禁军,将士善战,装备更是精良,只要能以四千人马破其胆气,要败高启相的四万人马并非不可。
以奇致胜,以少胜多乃李世民所长,李道宗所言倒也甚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欣然应道:“好,便依你所言,着你领兵四千,往破高启相,朕在山上观战,亲自为你助阵。”
“诺。”李道宗高声应了下来。
第十八章 薛仁贵逞威
以少破多,对于唐军将领而言本就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李道宗是以逸待劳,装备精良,麾下所率更是谓为天下精锐的北衙禁军。
高启相率军四万之西南向杀来,李道宗则领军四千,在山下要道正面阻击,若破得此军,辽东城再无外援,到时不止是辽东城,就连大军尽出,守备空虚的盖牟城也指日可破。
李道宗领军于山下为战,而皇帝李世民则亲自登山旁观,既是督战,更是给李道宗底气和决心,毕竟皇帝行驾在此,绝不容有失。
李道宗曾为李靖部下,虽不是李恪那般的授业弟子,但也颇得李靖两分火候,用兵奇险且大胆。李道宗布军于山下,以四千数面对四万之众,李道宗竟不墨守成规,一味地布置防守,而是率四千精骑直扑高启相四万大军而去。
高启相率四万人马以少打多,更是里应外合,高启相想的原本当时一场剿杀之战,可李道宗的举动却着实出乎了高启相的意料,高启相以步卒在前,想着要强攻唐军大寨,但迎接他的却不是唐军大寨的守军,而是李道宗的北衙精骑。
李道宗以逸待劳,本就是打高启相一个措手不及,而高启相却也同样大胆,他看着李道宗率四千骑便敢冲阵,第一时间不是稳住阵脚,而是动了贪功之念,要将这送上门的四千人拿下。
毕竟天下人皆言唐军精锐善战,但高句丽人却不曾亲眼见过?高启相以四万对四千?总不能还未战就被吓破了胆吧。
而高启相所为也正和李道宗的心意,李道宗怕的就是高启相结阵固守?毕竟以少敌多?若是高启相再守阵不出李道宗便越发地不易了。
北衙禁军中的将校不乏当年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玄甲军旧部,期间虽有汰换?但也俱是精锐,李道宗和副将李君义各率人马?分左右两翼分杀而去?如潮水般便涌入了高句丽军中。
李道宗也是老将了,他的想法是好的,分两翼齐出,一左一右分入高句丽军中?而后左右贯穿?将整个高句丽的阵型打通打散,便可一举歼灭。
李道宗所想固然是好的,做起来也并非不可,但李道宗却偏偏算漏了,也高估了李君义其人?李君义是近些年在西北建功,新近提拔上来的将领?无论勇武还是谋略都还尚可,否则也不会成为李道宗的副将?唯独就是在西北打惯了顺风仗,硬仗打得不多?一旦陷入逆境难免发憷。
李道宗和李君义分率精骑入阵?李道宗攻右?而李君义攻左,李道宗一马当先,率众直扑中军的高启相而去,其势如破竹,舍生忘死,高句丽人难挡其锋。
而李君义这边却有些不同了,两军交战之初,李君义倒也还算勇武,但随着渐渐深入,相距高启相越近,高句丽人越来越多地围了上来,慢慢地李君义没了锐气,有些逡巡了,一时间止住了脚步,杀不进去。
战场之上,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畏首畏尾,尤其是在李道宗已经率众突杀至敌军深处的时候,若是李君义不能如约会和,那李道宗可就成了孤军,会被高句丽人慢慢吞没的。
李君义这边的情况同在阵中的李道宗也看得清楚,但此时李道宗已经别无选择,早没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里冲杀,盼望着能凭自己一军之力杀穿高启相的中军。
只是李道宗想的虽好,但局势却随着李君义被阻瞬息而下,李道义不能进军,高句丽军左翼的压力顿时大减,自然就有余力来顾及右翼的李道宗了。
高启相看着李道义已不成气候,便下令将部分左翼大军调去右翼增援,一同围杀李道宗,李道宗这边的压力顿时成倍地增加,往内突刺的速度也渐渐地慢了下来。
李世民也是知兵之人,他站在山坡高低望着山下的战局,起初倒还好,但随着李君义被挡住,李道宗攻势放缓,大有被围杀之势的时候,李世民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陛下,李君义被阻,江夏王孤军深入,恐怕不妥。”薛仁贵就站在李世民的身后,看着山下的局势,对李世民道。
如今的处境李世民又怎会不知,李世民道:“李君义畏死误我,长此下去道宗危矣!”
一边的尉迟恭闻言,当即出列道:“启禀陛下,末将请兵两千前往驰援,必可救出李道宗。”
尉迟恭随和李道宗以往有些过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站得住的,一旦李道宗大军被全歼,李世民便就陷入了被动,只得撤军,此次攻取辽东城一战也就只能就此作罢了。
尉迟恭乃当时猛将,正是临敌冲阵的不二人选,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也不败其威名,倒也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来。
李道宗不止是李世民爱将,更是堂兄弟,无论如何李道宗必然是要救的,只是此时再遣兵自正面冲阵,恐怕收效甚微,纵然尉迟恭勇武,也是如此,最后就算救出了李道宗,必也是一场惨胜。北衙禁军是李世民的心头肉,李世民也不愿将将士们折在这里。
李世民显然是面有犹疑,尉迟恭见状,顿时急道:“陛下还有什么好犹豫,若论沙场杀敌,此间谁人还是末将的对手,末将敢立军令状,必破敌军。”
尉迟恭一向自恃勇力,漫天下除了秦叔宝,谁都不看在眼里,这也是人尽皆知的。这事若是搁在以往倒也并不不妥,但今日却偏偏不行,因为这里还站着一个薛仁贵呢。
尉迟恭所言太过狂傲,既是重己,更是轻人,薛仁贵一听得尉迟恭的话,顿时不乐意了,薛仁贵出列道:“鄂国公老了,要破区区高启相岂用两千精骑,末将请兵一千,必摘了高启相人头献于陛下。”
尉迟恭要以两千人破阵已是大胆,薛仁贵倒好,口气更大,直接要以一千人取了高启相的人头。
李世民对薛仁贵问道:“卿欲何为?”
薛仁贵行事也是稳重,既敢这么说自然是有底气的,薛仁贵回道:“高启相重右翼而轻左翼,末将欲直取高启相左翼,此乃斩首,故兵不需多,一千足矣”
薛仁贵所言正是李世民方才所想的,左翼兵弱,若能破之高句丽必败。至于薛仁贵之勇,这也许旁人不知,但李世民却是再清楚不过了,当年东宫之中薛仁贵以一当百,神鬼莫近的模样李世民还记在心中,不曾忘却。
李世民当即应道:“好,朕便予你一千精锐,在此等你的好消息。”
第十九章 斩首
方才薛仁贵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改变了李世民以往对薛仁贵的印象,原本在李世民的眼中,薛仁贵只是那个武艺超卓,可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盖世猛将,与尉迟恭相类,但现在李世民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薛仁贵不止是猛将,更有武略,对战场有自己的解读,对局势也有合理的判断,光从他方才对李世民说这番话便能看到端倪,胆大心细,稍加锤炼可成大器。
李世民对薛仁贵还算熟悉,心中自然是这么想的,但有一个人的心里却有些不服气,此人便是方才请命被拒的尉迟恭。
尉迟恭生于前隋开皇五年,今年已五十有七,比起年还未及而立,正当盛年的薛仁贵自然显得年迈许多。
但因为尉迟恭勇力犹在,远非常人可比,再加之尉迟恭当年名气极盛,故而还从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他老迈的,薛仁贵这还是第一次,尉迟恭的心里怎能服气,正盯着下山的薛仁贵呢。
薛仁贵请命破敌,而与此同时,高启相对自己的处境还浑然不知,正指挥这大军一面反压李君义,一面围剿深入军中的李道宗一众。
李君义已经没了拼死搏杀的锐气,再加上本就人数不及敌军,现在不止无法配合李道宗突破敌阵,甚至已经被反压,有些后退的意思了,另一边的李道宗的处境则更加不堪。
李道宗因为急于破敌,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在李君义失言为至的情况下,李道宗一人承受了全部的压力,敌军本就十倍于他,此番又深陷阵中,纵麾下北衙禁军勇武,但也挡不住高句丽人一波一波如潮水般的攻势,正如海中孤舟,眼看着就快要被吞没了。
李道宗是谁,唐军副帅,李世民的堂弟?若是能将李道宗擒拿?不止是大功一件,对唐军的士气更是不小的打击?此番高启相对李道宗已是志在必得?似乎已经看到了生擒李道宗,击退唐军后自己夸耀朝中的场景?浑然不知杀机已至。
薛仁贵依照先前所言,只领一千精骑如猛虎下山?直取高启相大军的左翼大军而去?瞧准了左翼最是薄弱的侧面,便如一支尖刀般直直的插向了高句丽大军的心窝。
此时高句丽大军的注意都在右翼的李道宗身上,左翼空虚,本就是打了高句丽人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之薛仁贵勇力无匹?逢战必登先,薛仁贵率军而入,面对身前有些惊慌失措的高句丽人,挥舞着手中的方天画戟,手下无一招之敌?夺人性命宛如割草般容易。
左翼陡然受压,这边的人马连忙连忙向中军的高启相禀告。
“都督?左翼大军突有唐军杀至。”高句丽士卒赶到高启相跟前,连忙通禀道。
此时的高启相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李道宗的身上?听得另有唐军士卒杀到,生怕是唐军主力?也是一惊?忙问道:“何人为将?来了多少人?”
士卒回道:“统兵的是一个年轻的白袍小将?所率一千人上下。”
高启相闻言,顿时放下了心来,李道宗领四千兵马入阵,尚且被困其中,这区区一千人马来救,又能有什么法子?
高启相当即对身后的副将朱荣吩咐道:“你即刻自中军领五千人马前往左翼增援,击溃唐的援军,生擒敌将。”
“诺!”以五千敌一千,副将朱荣也是信心十足,当即便应了下来,领军去了。
若依常理而言,以五千破一千自然不是难事,但薛仁贵又岂是常人,朱荣高估了自己,更低估了薛仁贵。
朱荣也是标准的辽东汉子,身形高大,在高句丽军中也以勇武著称,朱荣领军直奔左翼,远远地看到一个不过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率军杀来,朱荣也不甘示弱,举起手中的长刀,亲自率军迎了上去。
薛仁贵领军奔袭,一路杀来都不曾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看着眼前突然迎上来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心中也没有大意,单手高举起手中的方天画戟,猛地砸了下来。
薛仁贵斩首心切,故而不愿在朱荣的身上多耽误片刻的时候,所以这一击就用了十成的力气,没有半分保留,但朱荣却不知薛仁贵的勇力,看着迎面砸下来的大戟,竟不闪躲,而是自负蛮力,举起大刀挡了上去。
“哐!”
一声刺耳的巨响在薛仁贵的方天画戟和朱荣的长刀之上激荡开来,紧接一阵震荡也随之波散,震裂了朱荣的虎口,甚至砸折了他的手腕。
十指连心,这样的力道传到手上自然是痛彻心扉的,只不过朱荣恐怕是感受不到这种痛楚了,因为薛仁贵的力道太大,一戟下去直接生生地压下了朱荣的长刀,将朱荣整个人压趴在马上,用戟锋斩在了朱荣的后背,中其后心,朱荣当场殒命。
朱荣虽死,但薛仁贵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他,薛仁贵斩杀了朱荣后,几乎没有任何的停留,又直奔高启相而去。
薛仁贵虽然不甚在意朱荣的生死,但却惊住了高句丽的士卒,朱荣也算勇武了,可在薛仁贵这个杀神的手下竟走不过一个照面,惊地高句丽士卒肝胆俱裂。
高句丽士卒本就不是什么视死如归的铁汉,看着眼前的一幕,高句丽人已经全然没了战意,纷纷向后四散逃去,不止撤离了战场更冲散了自家的阵仗。
高句丽人的阵仗一乱,再想稳住可就难比登天了,一时间,整个左翼大军都乱作了一团,甚是已经波及到了中军。
这一阵的混乱对薛仁贵而言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薛仁贵看准了机会,再次挥舞着手中的大戟直冲着高启相所在的中军便去了。
高启相原本以为凭借朱荣之勇,和兵力上的优势,足可挡住薛仁贵,甚至将其斩杀,可他万万没想到,朱荣和薛仁贵不过一个照面的功夫就丢掉了性命,五千士卒也散作了一团,往回奔逃,顺带着冲散了中军的阵仗。
就在这些士卒的身后,薛仁贵也随之而至,而且因为薛仁贵的原本,原本在前阻击李君义的高句丽人也被冲散,李君义瞧准了机会,再次组织兵力也跟着薛仁贵冲杀进了中军。
高启相没想到局势竟会变化得这么快,当他注意到退回来的朱荣败军的时候,薛仁贵已经带着人随后而至,突进了中军,直奔高启相而来。
这边薛仁贵带着李君义冲杀进了高启相的中军,彻底打散了高启相的布置,另一边的李道宗看着高启相中军大乱,也知必是援军到了,带着麾下将士再次奋起厮杀,一时间优劣倒转了过来。
“都督,此人凶悍,不可力敌,快退。”高启相身边的人看着薛仁贵一路杀来,宛若天神,无人可挡,连忙对高启相劝道。
高启相畏死,面对眼前神鬼辟易的薛仁贵,也自知难敌,看着薛仁贵杀至,麾下士卒阵型已乱,也不再犹豫,扭转马头便要逃。
而与此同时,薛仁贵也正盯上了高启相,眼看着高启相要逃,自不肯放,从马背上取下强弓,张弓搭箭一气呵成,力能破石的一箭在电光火石间便直奔高启相而去,正中其后颈,当场取其性命。
第二十章 辽东郡公
薛仁贵冲阵,无人可挡,以一箭射杀敌帅高启相,主帅一死,顿时整个高句丽大军为之大乱,也没了斗志,四散逃开。
随着高句丽士卒溃散,原本还算是僵持的局面便一下子倒向了唐军,四万人马,能逃的逃,逃不了的降了唐军,大部分都成了唐军的俘虏。
山下唐军大捷,此时在山上盯着山下局势的李世民终于也放下了心,笑容也在脸上慢慢荡漾开来。
这一胜对于唐军而言至关重要,这一战胜了,辽东城已无外援,不止是攻城一方有利,对于城中固守的守军的士气更是极大的打击,可以说,薛仁贵这一胜,不止是避免了唐军的一场溃败,保住了李道宗的性命,更相当于是拿下了半个辽东城。
“哈哈,这是薛安都之后,好一个薛仁贵,不愧是恪儿的旧部,能为恪儿统领卫率多年,果然非同凡响。”世民看着山下唐军大胜,得意对身后的众卿高声笑道。
薛仁贵为李恪贴身卫率多年,此事朝中人尽皆知,他的出身是不必避讳的,而且李恪功勋卓著,李世民一向以李恪为傲,他在此既是夸赞了薛仁贵,更是夸赞了李恪的识人之能。
李长孙无忌闻言,也应声笑道:“正因薛将军这般了得,如此才更见太子孝心呐。”
此番李恪坐镇洛阳监国,同样至关重要,安全不容有失,原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