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304章

庶子夺唐-第304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需三郎多陪着些。”

    武媚娘的话听着是在照顾武顺,心疼阿姊,但无形中也在给李恪传达一个消息,武媚娘才是李恪的正妻,为李恪诞下了两子,武顺虽然也有一子一女,却和李恪没有半点的关系。

    武媚娘的话中之意李恪又怎会不知,不过李恪总不能因此事而去同武媚娘有什么争执。

    李恪将武媚娘揽入怀中,看着武媚娘的眼睛,道:“总归你才是我太子妃,也是未来的大唐皇后,这宫中不管来了谁,始终你才是我心中最重的,又怎能因任何人而对你有半分怠慢呢?”

    李恪的话反应落入武媚娘的眼中,武媚娘的心里好受了许多。

    李恪是太子,将来的大唐皇帝,武媚娘不可能叫李恪永远不纳其他女子为妃,武媚娘最担心的是李恪喜新忘旧,而李恪的话却叫武媚娘放心了许多。

 第五十二章 承恩殿宴

    自武顺入宫以来,越发引地武媚娘不满,以至于武顺入宫也有数日,但武媚娘和武顺中间也偶遇过几面,却始终没有正儿八经地说过话,直到这一日。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李恪身为储君,奉命入宫,陪同李世民一同与宴,应付宗室子弟和群臣,而武媚娘身为太子妃,东宫正室,在上元佳节自然也要做出一番模样,否则难免叫人说出话来,于是也在承恩殿设宴,请了太子侧妃朗日林芝、良娣武顺、承徽丹儿来此。

    李恪虽是太子,但内院一向不盛,除了一个红颜知己、远在漠北的阿史那云,一个萧梁帝女、隐于洛阳的萧月仙,剩下的也就都在此处了。

    而就在这三人中,朗日林芝是吐蕃公主,是吐蕃为求和而送来长安的,动摇不得武媚娘的正室之位。丹儿更是李恪的贴身婢女出身,极得李恪信重,但丹儿却一向与世无争,对武媚娘更无威胁,所以这三人中武媚娘真正想敲打的还是她的阿姊武顺。

    现在的武媚娘还不知武顺是否已经生出了觊觎正室之位的心思,但就眼下武顺的所作所为而言,武媚娘已经有些担忧和不悦了。

    不过对付武顺,武媚娘倒也并非全无法子,就在这两日内,武媚娘却是也想到了一个法子来对付武顺,而且是旁人都无可指摘的法子。

    武媚娘设宴,也先是冠冕堂皇了一番,待三轮舞罢,才慢慢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武媚娘端坐在主位之上,摆了摆手,示意殿中的舞姬退下,而后对三人道:“今日本宫在承恩殿设宴共有两事,一是咱们姊妹不能时常相见,还需借这些佳节吉日多联络感情,免得生分了;二是本宫还有一事想和你们商议,请你们也帮着拿拿主意。”

    这三人中以朗日林芝的性子最是爽直,在这边看着这些教坊乐舞早就没有兴致,巴不得早些散了回去,听得武媚娘开口,最先问道:“不知是何事,太子妃只管说来便是。”

    武媚娘道:“太子贤德,忙于国务,不曾顾及自身,故而一向内宅不兴,不止比起宗室子弟,就是和朝中勋贵比起来也简单地多。太子不沉溺女色是好事,亦国之幸事,但本宫身为太子妃,却不可不为太子的子嗣昌盛考虑。”

    作为皇子,作为国储而言,李恪的子嗣确是不多,除了萧月仙为李恪诞下,还不便给与名分的一子一女外,只武媚娘为李恪育有两子,丹儿为李恪育有一女外,李恪再无旁的子嗣,这对于将来要继承皇位的储君来说,自然是不足的。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也就是两个,一个是李恪自己早年外镇地方,现在又忙于国务,无心他顾,另外一个就是李恪从来不迷女色,也愿意从武媚娘的心意,不纳妾室。

    以往整个东宫内宅,除了武媚娘自己外,就只有朗日林芝和丹儿两人,这两人对武媚娘还全无威胁,武媚娘自然乐得李恪节制后宫,独宠自己,但随着武顺进宫,东宫的局势变了,武媚娘的想法也变了。

    武媚娘说着话,下面坐着的三人并未插嘴,过了片刻后,抬眼在下面三人中都环视了一圈,才又接着道:“本宫欲做主给太子再纳几门妾室,你们以为妥否?”

    面对武顺进宫带来的威胁,武媚娘起初也有些苦恼,但随着这两日武媚娘想通了,也想到了一个法子。

    李恪内宅不兴,这是李世民把武顺赐给李恪的缘由,武媚娘自然不能拒绝,既然如此,武媚娘便可反其道而行之,欲主动为李恪扩充内宅。

    武顺之所以能对武媚娘产生威胁,就是因为李恪内宅不兴,能一试后位的只有武媚娘和武顺两个人,武媚娘就代表正室,武顺就代表侧室,各占一半,武媚娘自然为此事头疼了。

    但是当李恪的侧妃变多呢,武媚娘还是太子妃,代表的还是正室,还是占了一半,但武顺却变了,武顺就变成了李恪众多侧室中的一个,她那一半的宠爱要分于许多人,李恪对她的宠爱自然也会变少,武顺又拿什么去跟武媚娘争呢?

    武顺很聪明,听了武媚娘的话,哪里还不知道武媚娘的意思,武顺不怕武媚娘和她争,怕的就是这个。

    一旦李恪的侧妃变多,李恪势必分宠,到了那时,武顺要争的就不是武媚娘了,而是李恪的那些侧室,她要和那些侧室争李恪的宠爱。武媚娘手段独特,甚至不必自己出手,引了旁人进来对付武顺,就已经叫武顺疲于奔命了。

    武顺的脸色明显比之前一下子难看了许多,武媚娘坐在上首,看着一边的武顺,笑着问道:“本宫欲为太子纳妾,也是出于公心,但看阿姊面色不佳,可是对此事别有异议?”

    武顺虽为李恪宠爱,但名义还只是侧室,她凭什么能够对李恪纳妾之事指手画脚的,武顺一时有些惊慌,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忙回道:“这是好事,我怎会有什么异议。我之所以面色难看,只是因为方才贪杯喝多了酒而已。”

    所谓贪杯多饮,不过是武顺嘴边的一个说法而已。武顺的酒量武媚娘是知道的,从头到尾,武顺统共饮下不过三杯果酒,就以武顺的酒量而言,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真正叫武顺惊慌的也就是武媚娘给李恪纳妾的话。

    武顺虽然才二十四,尚且年轻,但若是李恪纳妾,能进东宫的必然都是二八妙龄的少女,都是权贵之后,世家嫡女,她如何再能争地过她们,而且就算她争过了,又哪来再来的余力去和武媚娘争。

    毕竟武媚娘是正室太子妃,就算李恪的内院来了再多的人,她也是太子妃,但武顺可就不一定了。

    武媚娘看着武顺的反应,心中得意,又对朗日林芝和丹儿问道:“公主和承徽呢,以为本宫所言如何?”

    丹儿是不争不抢的性子,朗日林芝是吐蕃公主,更是不在意这些,他们都不会因此事而和武媚娘争执,两人齐齐应道:“正如武良娣所言,这是好事,我们自无异议。”

    武媚娘笑道:“如此便好,那今日本宫便进宫和母后禀告此事,想必母后也是赞成此事的。”

 第五十三章 皇嗣

    程公颖故意散出李恪和武顺私通的事情,确实对李恪的声望有一定的打击,但这种打击对于李恪的威胁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自然不是程公颖想要的结果,所以他还另有后手。

    就在李恪在宫中伴驾,东宫里面也正热闹的时候,长安城中有一个关于东宫的消息传了起来,只不过这一次却不是关于李恪,而是李恪的嫡长子李璄。

    坊间有传,太子嫡长李璄非是太子妃之子,而是李恪和武顺所生,其实当时武媚娘所生的是一个女娃,即是现在的贺兰敏月,当时武家担心武媚娘未生男丁,太子妃地位不稳,故而行李代桃僵之计,将武顺之子和武媚娘之女调换。

    其实,李璄是武顺之子,李恪的庶长子,贺兰敏月才是李恪嫡女,而李恪的嫡次子李玮则是李恪真正的嫡长,将来会继承储位的人。

    此事干系重大,不止关系到嫡长子的归属,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了未来大唐皇位的归属。

    这个说法荒唐,而且事涉皇位,故而在坊间传的并不厉害,但是空穴方能来风,当这个消息传进闻风奏事的御史的耳中时,便连忙上禀了御史台、宗正寺还有省台。省台也知此事太过荒谬,不足采信,但又不敢压着,也只得上禀给李世民。

    当省台的消息送进宫中的时候,李世民正和李恪等皇子待在一处,准备过些时候好同登朱雀门,与民同乐,但现在李世民和李恪却都没有这样的兴致了。

    “混账东西,简直胡言乱语,乱搬是非,实在是该杀!”李恪和李世民正在甘露殿并几位皇子正在殿中闲谈,看到了省中送来的消息,李恪当即怒骂道。

    武媚娘是他的太子妃,李璄更是李恪爱子,竟被如此搬弄是非,其实李恪动怒也是应当的,但只是这个场合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如果在东宫,那是李恪的地方,李恪想怎么动怒都可以,哪怕是把屋顶掀了,也没人能管得了他,但是现在是在甘露殿,是在太极宫,而不是他的东宫光天殿,李世民当面,李恪这么做就难免有点失态了。

    在李恪对面坐着的是魏王李泰,而在下手边则是晋王李治,李治和李恪关系极好,李治看着李恪有些失态,连忙拉着李恪的手臂,小声道:“阿兄,你失态了。”

    被李治这么一拉,李恪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今日幸亏在此的都是父子,若是有殿中侍御史在,说不得又是一顿弹劾。

    李恪起身,对李世民俯身拜道:“事涉家中妻儿,儿臣情急失态了,还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此间又无外人,此乃人之常情,无妨,为父若是你,只怕所怒更盛。”

    李世民所言倒也是实情,其实得知此事,动怒的又何止是李恪,李世民也是同样如此,李世民对孙儿李璄很是疼爱,不知是在小小年纪就把李恪当初的楚王爵位封给了他,更是把李璄视作将来会继承李恪储位的人选,如今贸然被人如此污蔑,李世民同样动怒。

    李恪道:“不知是何人造谣,简直是狼子野心,有意乱我大唐朝堂,祸及宗室。”

    李璄不是寻常的皇孙,若是李璄只是亲王之子,那是嫡长与否关系的只是一个王爵的传承而已,李璄是太子李恪之子,李恪是大唐的储君,将来是要继承帝位的,李璄关系到的就是大唐未来的皇位人选了。

    李治应和李恪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阿兄所言极是,此事必是恶意造谣,父皇万不可信。”

    李世民道:“此人确是狼子野心,有意乱我大唐朝纲,璄儿出生后朕是亲自抱过的,难道连一个襁褓婴儿的月数朕都会分不清吗?”

    李璄和贺兰敏之虽然年纪相仿,但贺兰敏之比起李璄的年纪还要更长上两个月,李璄出生之后李世民是抱过的,李世民有这么多的子女,一个两月大的婴儿和一个新生的婴儿他怎会分不清。

    李世民说着,对一旁的常涂道:“璄儿是朕的嫡孙,此事绝无错漏,你立刻责令有司匡正视听。”

    “诺。”常涂闻言,应了下来。

    待常涂应下后,李世民又接着道:“另,着人彻查此事,查出究竟是何人在此造谣,务必要将此人揪出,重重治罪。”

    “诺。”常涂又应了下来。

    李恪身为太子,做了很多事,所以声望颇重,但因此开罪过的人也不少,诸皇子、宗室包括关陇门阀中也有盯着他的人,李世民也察觉到了此事背后必是有人故意为之,故而命常涂彻查。

    李世民之言才落,原本在一旁沉默许久,李恪的一母同胞的嫡亲阿弟梁王李愔也站了出来。

    李愔起身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此事绝不简单,或许与前些天阿兄纳妾之事有关。”

    李愔之言刚出,众人还有些不解,毕竟李恪纳妾在前,和今日传出的李恪嫡子风波又有何干,但当众人稍加思虑后,便立刻明白了过来。

    前些天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先是关于李恪和武顺之间的事情,而后李恪纳了武顺为妾,显然也就是坐实了谣传之说。

    若只是这个谣传本与李恪无碍,不过是风流之说罢了,但就在坐实李恪和武顺早有勾结后,随即就又传出了李璄本是武顺所出,非是太子妃武媚娘之子,李恪嫡长的消息,倒是和之前的情况相互呼应了。

    李愔之言入耳,李世民赞同地点了点头,脸色难看地厉害。

    之前李元昌、柴令武谋逆,便曾一度要把李承乾拖进去,若非李恪坚持认为李承乾与谋反之事无关,恐怕李承乾早就被压来京中治罪了,李世民或失一子。

    而李承乾之事才过,马上又有人拿李恪说事,而且还强拉硬拽,以子虚乌有之言乱及朝纲,李世民能不动怒才是怪事。

    “查!必须彻查此事,查出主谋之人,无关是谁都格杀勿论。”李世民一拍桌案,怒道。

    李世民因此事大怒,而与此同时,李恪对背后的主谋之人已经有了猜测,不早不晚,正月十五,偏偏就是这个时候,除了程公颖还能是谁呢?

 第五十四章 张亮

    此事如果是先起朝堂,想要查出消息来自然不难,但关于李恪和东宫的传闻都是闻起于民间,想要查出端倪甚至是摸出背后之人就很是不易了。

    不过李恪对于常涂能否查出背后之人是谁本就不甚在意,因为李恪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有了此事,李世民和李恪都没了再登朱雀门的兴致,李世民着众人散去,便各自回府了。

    “阿兄,阿兄。”李恪出了甘露殿,才到朱明门,正走在回东宫的路上,李愔一路小跑赶了上来。

    李恪听到背后李愔的声音,停下了脚步,等着李愔赶来。

    “阿兄走的好快,我险些就错过了。”李愔走到李恪的身边,扶着李恪的手臂,喘着气对李恪道。

    李恪是大唐太子,大唐储君,哪怕同为皇子,旁人也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扶着李恪的手臂的,这样子多少显得有些冒犯,不过唯独李愔不同。

    李愔是李恪的嫡亲阿弟,自小就是李恪看着长大的,甚至是和李恪睡一张床长大的,一向和李恪最是亲近,他这样李恪不会觉着丝毫的不适,反倒显得亲昵。

    李恪扶着李愔,拍了拍李愔的后背,笑道:“愔弟,你正是盛年,怎的才走这些路便喘不匀气了。难不成是为兄不在身边,你便缀了武艺不成,看来北地无战事,你这夏州都督歌舞升平,是当得太安逸了。”

    李愔因为李恪从武的缘故,所以他少年时也同样习武,虽不比李恪,但也算是精于弓马,体力理当还是不错的,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李愔喘匀气,对李恪道:“阿兄说的轻巧,自甘露殿到此也有两里地了,我一路小跑着追来,我又不比阿兄行伍出身,哪里容易。”

    李恪问道:“你急慌慌地寻我何事?”

    李愔道:“方才我在殿中看阿兄似有所思,我担心阿兄,故来看看。”

    李恪看着李愔一脸郑重的模样,拍了拍李愔的肩膀,感慨道:“去了夏州几载,当初那个只会跟在为兄身后玩闹的少年竟也会为兄分忧了。”

    方才在甘露殿中李愔所言极是,李恪嫡子的谣传和李恪、武顺私通之事根本就是前后布下的圈套,这也让李恪对此事的背后之人有了猜测。

    李愔道:“阿兄玩笑了,我不过担心阿兄,故而来多问一句,我看阿兄方才的模样有异,可是想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