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314章

庶子夺唐-第314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陌刀营是李恪还在河东时着席君买一手组建的,所用都是健壮勇士,其精锐自不必多言,更重要的是陌刀营中俱是李恪和席君买的旧部,最叫李恪信任。

    而就在李恪布置完这一切的时候,朝中百官和宗室宗亲也都闻询而至,齐齐赶到了李世民停着棺椁的太极殿。

    李世民的棺椁停于殿中,李恪率皇室宗亲并武百官于殿内外跪成了一片,哭成了一片。

    更有甚者,不止是皇城之内,长安城中,十数万计的长安百姓在得知他们的皇帝已经驾崩的消息后,在没有任何人组织的情况之下,自发从家中出发,走出家门,传过巷道,云集于正临朱雀门的天街之上。

    前后不过短短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宽五十丈,长十里的天街之上竟已跪满了人,百姓们头戴素布,面向着皇城的方向伏地痛哭。

    十数万人的嚎哭之声在长安城中响起,既如海啸般扑天而来,又如惊雷般声震寰宇,能够直入九霄,一时间,仿佛山河都失了颜色。

    若是站在朱雀门外抬目而望,看向天街之上,一眼过去尽是缟素,素白的一片,竟好像是大雪过后一般,但眼下偏偏是开春已久。

    然大唐国境之广袤何止中华故土,汉人、突厥人、薛延陀人、吐谷浑人他们同在大唐治下,俱为大唐子民。

    李世民生前得人心最甚,无论汉人还是胡人,俱是如此,也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今日驾崩的不止是汉人的皇帝,更是各族的天可汗,是天下人的君王,汉人们磕头恸哭,许多胡人亦行其族中礼仪,剪发、剺面、割耳有数百人之多,血流满地,点缀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他们亦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给他们的天可汗送行。

    素缟白如雪,赤血红似梅。十里天街,十万百姓,是悲痛,亦是民心。

    如此场面,非盛世之朝不能有,非圣明之君不能有,千古尔来,除了一个李世民又还能有谁?

    驻守在朱雀门下的禁军将士哪个不是昂藏七尺、铁骨铮铮的汉子,哪个又不是身经百战、见惯了尸山血海的老卒,但在此时却也都哭成了泪人,难以自禁。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太极殿里,发生在皇城的每一个角落,李世民善待百姓,对臣子和身边的侍从也是极为宽宥,他们比普通的百姓更加亲近李世民,自然也就哭地加悲惨。

    皇城,太极殿,正殿。

    就在众人哭地情难自禁的时候,胡人将领契苾何力也慢慢站了出来:“启禀太子,末将契苾何力有事奏请。”

    众人正在恸哭,契苾何力突然出列,一下子也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李恪在内的所有人都齐齐望向了契苾何力。

    李恪看着契苾何力已经磕地发紫的额头,哭地红肿的眼睛,问道:“契苾将军有何事?”

    契苾何力道:“陛下生前待末将甚厚,如今陛下驾崩,末将无以报之,愿从族中礼仪,请为陛下殉葬,还望太子恩准。”

    李世民待契苾何力极好,当年西征吐谷浑之时,契苾何力孤军深入,久无消息,一度有人在李世民跟前弹劾契苾何力,说契苾何力是铁勒人,早有勾结夷男谋反之意,但李世民对契苾何力却没有丝毫的怀疑,驳斥了所有弹劾契苾何力的人,此事契苾何力早有听闻,也一直记在心中。

    契苾何力所言固是忠心耿耿,但李恪却不会应允,李恪道:“契苾将军忠耿,本宫一向知晓,但殉葬之说断不可取,父皇早有遗命,父皇丧葬,不行殉葬之礼,务从俭约,本宫亦不可抗命。”

    契苾何力欲为李世民殉葬是真,但既是李世民遗命,契苾何力也不可违逆,契苾何力不敢抗旨,应了声诺,便又跪下了。

    李恪站在殿中,看着殿中群臣,知道时候也差不多了,和身边的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长孙无忌知道李恪的意思,点了点头,起身走到了大殿的正中。

    “陛下遗旨,众卿听诏。”长孙无忌站在大殿正中,高声呼道。

    殿中的众人闻言,知道长孙无忌是要宣读李世民的遗诏了,连忙止住了哭声,伏身在地。

    长孙无忌手中捧着圣旨,缓缓展开,慢慢地收起了脸上哀容,神情庄重而肃穆,做这他为人臣子为李世民宣读的最后一道圣旨。

    “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至於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朕拂衣於舞象之年,抽剑於斩蛇之地。虽复妖千王莽,戮首軘车;凶百蚩尤,衅尸军鼓。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朕於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矣;朕於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

    皇太子恪,大孝通神,韬武略,自天生德,累经监抚,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朕意。属纩之后,七日便殡。宗社存焉,不可无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

    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已下,临於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诸王为都督刺史任者,并来奔丧。其方镇岳牧,在任官人,各於任所,举哀三日。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

    这份圣旨是李世民的最后一道圣旨,篇幅稍长,但中所意不过三者:其一,自述生平;其二,传位太子李恪,着其于灵前速速即位,不可误了国事;其三,叮嘱丧葬之事从俭,百官不可哀之过甚。

    李世民为千古圣君,非历代帝王可比,只此一封遗诏便已胜却旁人多矣。

    此遗诏之后,太子李恪也正式即位为帝,大唐的天,换了!

 第十二章 新皇登基

    李世民留有遗诏,着李恪柩前即位,其实从遗诏被宣读的那一刻起,李恪就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大唐皇帝了。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所谓即位不过有皇帝之名,行皇帝之权,真正地昭告天下还需在新皇登基大典之上,而登基大典却又在先皇守孝期满之后。

    按民间规例,守孝之期当为二十七月,但李恪身为帝王,日理万机,朝中要务更是一日不能停下,自然不会如民间那边守孝三年,所以皇室守孝俱是以日易月,二十七月即为二十七日。

    守孝期满,先皇葬入陵寝,之后便是登基大典,而在登基大典之后,立国还不到三十载的大唐终于迎来他的第三位君王。

    贞观二十年,三月初,太极殿。

    “大行皇帝奄弃普天,痛贯心灵,若置汤火。思遵大孝,不敢灭身,永慕长号,将何逮及可大赦天下。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诸年八十以上赉以粟帛。雍州及诸州比年供军劳役尤甚之处,并给复一年。”

    黄门侍郎褚遂良宣读《即位大赦诏》的声音在李恪的耳边响起,李恪一时间宛在梦中。

    上一次李恪亲临登基大典还是二十年前,还是李世民登基之时,那时的李恪不过爵封长沙郡王,还是一个不为人所重的庶子,站在宫门之外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那时的朝臣谁又能想到今天呢,谁又能想到当初那个看似默默无闻的庶子竟能在二十年后坐有天下。

    但现在的一切都是真的,二十载磨砺,几经生死,李恪成为了名正言顺,无可指摘的大唐皇帝。

    李恪端坐在大殿之上,坐在曾经属于他祖父、他父皇的龙椅之上,看着殿下站着的群臣,李恪宛在云端。他现在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皇帝,大唐的君王,手握大唐皇权的他现在应该是这天底下最有权力的人,没有之一。

    激动、兴奋固然有之,但这只是短暂的,就在这短暂的愉悦之后,李恪环视着气势恢宏的太极殿的时候,李恪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比他年幼为质时的压力还要大地多地多。

    大唐皇帝手中掌握着的又何止是无上的权力,同时还有责任,巨大的责任,这责任背后站着的是大唐两千万子民和万里广袤的疆土,天灾、内忧外患,看着强盛无匹的大唐背后同样有着许多隐患,这些都是需要李恪去慢慢治理的沉疴,李恪肩上的担子绝对不轻。

    新皇登基,新朝伊始,李恪接受的大唐江山决不能说是百废待兴,但也该有些新的气象,而这种新气象最好的体现就莫过于官职人事的变动的,而这些变动也是将来李恪扛负天下的底气。

    新皇登基,自然当以升迁居多,而升迁的众人中最多的自然也当是太子的东宫心腹,潜邸之臣。

    宰相这边,尚书左右仆射房杜二人李恪短时间内是不会动的,既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足可胜任,也是因为他们的先皇老臣,中书令岑文本是李恪恩师,在左右仆射出缺之前李恪也不会动。

    至于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长孙无忌、萧瑀、李靖三人俱是开国元宿,又少问政务,李恪更不会动,变动最大的就莫过于门下侍中了。

    门下侍中杨师道于月前染病请辞,回弘农荣养去了,李恪便以原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少詹事王玄策为侍中,代杨师道之职。

    三省之下,六部这边也同样变动不小,以原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户部尚书,以原太子右庶子马周为吏部尚书,登为天官,补上了因去岁高士廉病逝,一直空缺至今的位置。

    有这些朝中要职,再加上去岁新任礼部尚书的长孙冲,和刑部尚书兼太子宾客高季辅,三省六部中李恪的心腹已经过半,这些人将保证新皇李恪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掌朝政,保证李恪的每一道诏令可以被不打折扣的执行,不存在所谓的缓慢过渡,这也是李世民和李恪这些年来的经营所得。

    ——————————————————

    在李恪恩赦天下之后,还有一件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大行皇帝李世民的谥号。

    皇帝的谥号是后人于他一生的评议,自当由新皇来敲定,也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

    登基大典后,李恪回到了甘露殿,朝中三品以上的文臣也都被传到了殿中,商议先皇谥号。

    “这是臣等议定的谥号,还望陛下阅览。”中书令岑文本递上了奏本,对李恪道。

    李恪自岑文本手中接过岑文本的奏本,低头看了下去,片刻后微微皱起了眉头,显然对这个谥号并不满意。

    岑文本看着李恪的反应,不解问道:“可是陛下以为此字不妥?”

    李恪摇了摇头道:“朕不是以为不妥,而是以为不够。”

    群臣给李世民定的谥号是“文”,“文”者,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文之一字,在谥法中是绝对的上上谥,李世民文治清明,有贞观之治之功,绝对配得上这个字,但李恪对这个谥号并不满意,或者说是不够满意。

    岑文本问道:“那不知陛下何意?”

    李世民之功盖于千古,李世民之德披于天下,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不管是武政还是文事,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成就都足以叫千古仰望,如果一定说李世民的名望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李世民弑兄夺位之事,这是李世民唯一的污点。

    李世民,李恪一生所敬,李恪身为李世民的继位皇帝,自然也希望在李世民一生即将盖棺定论的时候再为李世民多扳回一城。

    李恪回道:“岑师以为文汤如何?”

    李恪之言一出,岑文本顿时就明白了李恪的目的,云行雨施曰汤,除残去虐曰汤,李恪要给李世民定汤字,自然不是因为前者,因为文字的谥意中已经包含了此意,李恪看重的是后者的谥意。

    除残去虐所去的不止是前隋暴乱,还有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李恪这是要借定谥之事给玄武门之变定性,定为拨乱反正的仁义之举,而非兄弟夺权之争。

    李恪之位是李世民传下,李世民得位越正,李恪的位置也就越正,岑文本身为帝师,自然是要和李恪站在一处的,于是回道:“臣以为文汤甚好。”

    李恪有了岑文本这句话,也不再多问旁人,当即道:“好,那父皇的谥号便定‘文汤’,文汤皇帝。”

 第十三章 百福殿

    在李恪登基之后,便依旧例尊生母杨后为太后,而后册封太子妃武媚娘为皇后,这两者都是毫无争议,众望所归的。

    而杨后既为太后,自然就不能再居于后宫了,武媚娘自东宫搬进了立政殿,而杨后则以太后之名搬进了百福殿。

    李恪三月初登基称帝,尊杨后为皇太后,但是当杨后正式从延嘉殿搬进百福殿却已经是四月末,前后耗时一月。

    杨后移驾之所以也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有两个缘故,一是因为杨后在后宫有些年头了,她此番搬去了百福殿不止是简单的移驾而已,更是对后宫权力的交接,把治理后宫的权力交给了新册皇后的武媚娘;

    二就是因为现在的百福殿拿来给太后居住实在是有些寒碜了,或者说是不太适合,前后也修葺了些时间,也就是这几日方才完工。

    太极宫始建于前隋开皇年间,在太极宫兴建之初,百福殿便是用于太后居住的,在太极宫建成至今的六十多年中,在杨后之前,太极宫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太后,从前隋的杨坚、杨广,到后来的李渊、李世民,在位期间都不曾有过太后之说,杨后还是第一个。

    在大唐皇室之中,有两个位置是极为怪异的,一个是太子,还有一个便是太后。

    太子,国之储君,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但大唐太子能够真正登基为帝的却不多,甚至还远不到半数,尤其是新皇登基后册封的首位太子,更是鲜少有能够顺利登基的。

    大唐第一位册封的太子能够顺利登基称帝的情况,从大唐立国之初还要往后追溯一百六十年,看到本该是大唐第九代帝王的唐德宗李适了,在此之前从没有过。

    太子如此,太后也相差不多,如果抛开掌权的武媚娘不看的话,大唐真正意义上生前册封的太后更要往后追溯到一百八十多年,追溯到唐宪宗李纯生母庄宪皇后,也算是一桩怪事。

    太极宫,百福殿,内殿。

    今日是杨后新搬来百福殿的第一日,李恪也和武媚娘也专程自甘露殿前来向杨后问安,但当李恪来到百福殿,看到百福殿的模样后,心中有些不悦了。

    百福殿以往李恪是来过的,因为以往大唐没有太后之说,所以百福殿多次被拿来做宴饮之用,李渊和李世民都曾在此设过宴,李恪也正知此事,故而命人好生修葺了一番,但就眼下百福殿的模样而言,还是远不能叫李恪满意。

    眼下百福殿的模样比起之前确实好了些,但屋中陈设之类还是太过简单和陈旧,殿中墙上、梁上的许多雕画已经脱色甚至剥落,这般模样且不说比起立政殿了,就是比起昭庆殿都有所不如。

    “高阳,我不是专程命人修葺了百福殿吗,怎的还是这般模样,可是修葺的匠人惫懒,短了工序?”李恪坐在百福殿的殿中,仔细地环视了一圈,眉头微皱,对小妹高阳公主问道。

    大唐公主在出嫁前大多居于千秋殿旁的公主殿,但高阳因为是李恪亲妹的缘故特所优待,一直跟着杨后居住,故而对百福殿这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