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夺唐-第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只是问道:“此事你是怎么说的。”
钦陵如实回道:“臣当即便回了他们,说了此事绝无可能。”
“哈哈哈”
李恪听着钦陵的话,不禁笑了出来,道:“你须知如今的吐蕃可是已不必当年,现在的吐蕃一统高原再无后患,国力可是大增啊。”
李恪一向视吐蕃为心腹大患,这些年在吐蕃明里暗里也布了不少探子,对吐蕃的事情自然熟悉地很,去岁禄东赞领兵灭了羊同国,一统高原,国力确实今非昔比了。
如今的吐蕃论国力自然还远不是大唐的敌手,但若是倾其国力,为祸大唐一方,还是足够叫大唐头疼的。
但钦陵却道:“和亲之事无关国力,这就是陛下一个人的意思,只要陛下不愿,天下人谁又能强逼了陛下不成。”
李恪笑道:“两国邦交,有时恐怕也不是朕一人能够决断的,朕也不得不考虑国家大利。你看,林芝便是弃宗弄赞的亲妹,还不是为了两国邦交嫁来了长安。你说地如此果断,就不怕朕到时允了和亲之事吗?到了那时你可就难做了。”
钦陵抬起头,看着李恪,自信地回道:“陛下不是赞普,陛下是君王,自然看重国家大利,但也极重手足之情,赞普会为了利益嫁妹于大唐,但陛下不会,臣相信陛下宁可一战,也不会低头和亲。”
钦陵虽是李恪名义上的学生,但仔细说起来其实他们并不算亲近,但钦陵对此事却极为笃定,在此事上对李恪极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李恪的性情,知道李恪的底线,他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李恪坐在殿上,看着下面站着的钦陵,看着钦陵脸上笃定的神情,不禁有些感叹。
大唐朝堂臣子极多,对他忠心耿耿的也不少,但能真正了解他的人却不多,就此事而言朝中绝大部分的臣子还远远不如钦陵这个少年。
李恪走下殿去,轻轻拍了拍钦陵的肩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你说对了,在和亲之事上朕绝不会妥协,朕从来不相信送出一个公主就能够带来所谓的和平,那么这种和平未免也太廉价了些,朕相信的和平只在刀剑之间。”
“陛下英明。”
李恪之言入耳,钦陵顿时神色一凛,心头也不禁一阵撼动。
李恪为了一个公主,宁可得罪西面的强敌,身为帝王做出这样的事情听起来有些荒谬,也不够成熟,但这偏偏就是李恪最吸引钦陵的地方。
钦陵和李恪一样,都是有野心的聪明人,他们都不相信和亲带来的和平,他们都认为和亲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把戏,不过时机还未成熟时的场面话,等到真正的时机成熟了,在两国利益面前,谁又会拿一纸婚约当回事。
李恪和弃宗弄赞相比,钦陵更加佩服和欣赏的从来都是李恪,他甘愿追随李恪这样性情相投的君主,为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只不过钦陵是吐蕃人,他的顾虑太多了,他的事情从来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
李恪低头看着钦陵,突然开口问道:“你不说此事,朕也不会知道,你为什么要主动将此事告知朕?”
钦陵回道:“桑布扎所为乃自寻死路,今日臣见了桑布扎,异日桑布扎求亲,或会惹怒陛下,难免祸及到臣的身上,臣这么是为了保命。”
李恪笑道:“好一个保命,你倒是看地通透,但你这么做,就不怕弃宗弄赞动怒,迁怒于禄东赞吗?”
钦陵道:“臣身为人子,孩童时便远赴长安,自问对得起吐蕃,也对得起家族了,赞普怎么看,这便不是臣能够控制的了。”
李恪问道:“既然你也有此担忧,何不就此真心实意地为朕做事,然后朕再安排人去吐蕃把你家人也接来长安,任以高官要职,到时你们父子同在我大唐效力,岂不美哉?”
钦陵问道:“陛下这么做可就是和赞普彻底撕破脸面了,陛下就不担心因此而兴起兵祸吗?”
李恪一本正经道:“朕对你们父子的欣赏你是知道的,为了令尊和你,朕和吐蕃一战又有何妨,朕觉得值得。”
李恪之言入耳,钦陵的心里莫名地有一些感动,李恪对禄东赞和自己看重,钦陵一向是知道的,李恪曾和钦陵说过,只要禄东赞原来大唐为官,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任他挑选,哪怕是拜相也无不可,以钦陵对李恪的了解,钦陵相信这不是李恪说的场面话。
握有四海的大唐天子,可不是一个缩居高原的弃宗弄赞可以比拟的,比起本就没有更多能臣选择的弃宗弄赞,李恪的欣赏更叫钦陵感动。
不过禄东赞同样对弃宗弄赞忠心耿耿,也不是钦陵能够说动的,钦陵道:“陛下大恩,臣万死难忘,但家父的事情臣无法决断,还望陛下见谅。”
李恪本来也没指望钦陵能很快就应下他的话,听了钦陵的话李恪也丝毫不觉着失落,反而笑道:“若有可能,你帮朕带句话给令尊,只要令尊开口应允,弃宗弄赞那边朕来应付,哪怕要用且末郡来换令尊,朕也在所不惜。朕对他的承诺会一直有效,朕也会在长安扫榻相待。”
第五十三章 离间
当钦陵和李恪奏对完,出了大殿后,走在大明宫的龙道之上,钦陵的脑袋还有些晕乎乎的。
说实在的,钦陵今日来见李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命,桑布扎受了弃宗弄赞之命,前来长安求亲,但他们只看到了如今吐蕃的日趋强盛,却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李恪对外的态度一向强硬,当然也是有他强硬的资本,李恪从头到尾都没有半点和吐蕃联姻的意思,所以桑布扎请求联姻必定不成,这事情闹不好是要引起两国纷争的。
如果两国一旦因此动了刀兵,而钦陵是吐蕃人,又在长安曾今私下偷偷会见过桑布扎,那钦陵在长安的局势必定急转直下,甚至有性命之忧,所以李恪今日专程进宫见了李恪,禀明了今日的事情,也是为了把自己摘出来,他相信以李恪的度量,不会再为难他了。
李恪固然不会再为难钦陵,但方才李恪的话却着实是惊到了钦陵,甚至让钦陵陷入了两难。
钦陵一直知道李恪很欣赏禄东赞,但他没想到李恪竟然欣赏到了这个程度。
钦陵好兵,虽然不曾带兵打过仗,但对天下各重镇、要塞还是有些了解的,李恪口中愿意拿来换禄东赞的且末郡可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边陲小镇,而是西北要塞。
且末城在大唐之西,吐蕃之北,以古且末国旧地而置,是吐蕃连通西域的要地,因为一直在唐军的手中,所以吐蕃在经略西域一事上一直难有大的动静。
现在吐蕃虽然已经破了羊同国,打通了另外一条通往西域的路,且末也不再是吐蕃进出西域的唯一一条路,但且末却在羊同的东面,容易被且末的唐军抄了后路,且末同样是吐蕃进军西域的命门所在,没有且末,吐蕃就不敢肆无忌惮地开拓西域。
现在,李恪答应用且末郡换禄东赞,这无疑就是帮吐蕃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对吐蕃经略西域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用一人换一郡,换来吐蕃在西域的开端,怎么算这笔交易吐蕃都是赚的。
不过钦陵知道李恪是如何地看重禄东赞,他也知道弃宗弄赞同样倚重禄东赞,不管是出于名声还是利益的考虑,弃宗弄赞应该都不会放人,但李恪的态度和诚意还是感动了钦陵。
钦陵在长安已经第九载了,比起吐蕃人,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息更像一个唐人,他在长安的这些年痴迷于大唐的包容万象、大国气度,也更喜欢李恪强硬的外事风格,这些都远远不是吐蕃能比的,如果有的选,他更愿意做一个唐人,只不过现在的他没得选。
钦陵的脑袋还有些迷糊,扶着龙道边的栏杆朦朦胧胧地下了石阶,往宫外走去,自己还感觉宛在云雾之中。
而李恪看着钦陵离去,脸上却露出了笑意,钦陵此来是为了保命,但又何尝不是正和李恪的心意呢。
在李恪的眼中,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整个吐蕃上下,真正能算得上李恪之敌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赞普弃宗弄赞,一个就是大相禄东赞,还有一个就是钦陵,余者皆不足为虑。
不过钦陵固有名帅之姿,一时无双,更是吐蕃一国百年间都绝无仅有的帅才,但现在他被李恪困于长安,这一生只怕都不会有回吐蕃的可能了,自然也就不足为患了。
同时钦陵又是禄东赞之子,若是能通过钦陵离间了禄东赞和弃宗弄赞间的关系,到时吐蕃上下失调,君臣离心,便是大唐的机会了,而钦陵来此,偏偏又给了李恪离间的契机。
“此子有名帅之姿,若是稍加雕琢必成大器,只可惜眼下还不能为朕所用。”李恪看着钦陵离去的身影,对身边的席君买道。
席君买也应道:“陛下说的是,末将私下曾与苏大将军议论过钦陵,大将军对钦陵赞誉极高。”
苏定方战功彪炳,又是李恪心腹,在李恪登基后,苏定方俨然已经和李绩并列为大唐武臣之首,他的话自然是有着极高的含金量的。
李恪听了席君买的话,顿时来了兴致,问道:“定方是怎么说的他?”
席君买回道:“胆力绝众,才略过人,钦陵虽年少,但观其论兵,却有白起之风,历数大唐武臣中年轻一辈,能与其争锋的不会超过三个。”
苏定方的话赞誉极高,但却也中肯,如果没有李恪扣下了钦陵,他将会在二十年后大放异彩,继其父之后执政吐蕃,已一己之力力压薛仁贵、王孝杰一众名将,如果不是裴行俭临危受命,提兵经略西域,又有郭元振以离间之计巧杀之,只怕安西四镇不复为唐所有。
李恪道:“定方说的不错,禄东赞、钦陵父子俱为英才,若是他们能为朕所用,平灭吐蕃便容易了许多。”
席君买一向知道李恪是看重禄东赞,但对李恪所言还是有些不解,对李恪问道:“禄东赞固然了得,但陛下应允钦陵愿以且末郡换禄东赞,会不会有些武断了,且末城位置紧要,若是吐蕃得了且末城,势必兵出西域,与我大唐争雄。”
李恪笑道:“禄东赞对弃宗弄赞极为重要,他不会这么做的,他一旦这么做了,无疑就是寒了人心,朕不过是为了拉拢钦陵,说出的话罢了,而且”
李恪顿了顿,又接着道:“而且就算弃宗弄赞同意了,朕也不担忧,弃宗弄赞要守且末郡,又要和我大唐争雄西域,那势必就要以举国之兵北出,那就正好给了朕一个在西域全歼他们的机会,朕不怕他们出兵西域,就怕他们缩在高原不出。”
席君买闻言,顿时明白了李恪的意思,席君买道:“陛下这是要以且末郡为饵,钓弃宗弄赞这条大鱼。”
李恪笑道:“且末城这个饵不好吃,弃宗弄赞又谨慎地厉害,他多半是不会吃的。”
李恪一边说着,又想起了一事,对席君买问道:“近来右龙武卫中可有什么五品及以上的职缺?”
席君买想了想,回道:“右龙武卫左郎将出缺,官正五品。”
李恪道:“左郎将正好,此位你先留着,钦陵为千牛备身也有些年头了,正可转任,元日大朝之后朕要赐给钦陵。”
席君买笑道:“右龙武卫是天子近率,左右心腹卫士,若是钦陵转了右龙武卫郎将,吐蕃使节该有所不安了。”
第五十四章 种花
拾翠殿位在大明宫之北,与仙居殿相邻,也是大明宫内一个僻静的所在,景色雅致,地势颇高,这里正是李恪妃子,吐蕃公主朗日林芝的寝殿。
朗日林芝在后宫,和李恪的其他妃嫔不同,且不论和李恪相濡以沫的皇后武媚娘,就是李恪的其他妃嫔,诸如萧月仙、武顺等人,也是和李恪早有情义,而后才进的宫,至于和朗日林芝同为外族女子的阿史那云,更是和李恪情深意重。
后宫诸妃嫔中,唯朗日林芝一人和李恪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纯粹的政治联姻。
而且因为大唐和吐蕃份属两国,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唐和吐蕃在西域偶有摩擦,虽然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但小冲突一直不断,所以大唐上下官员大多对吐蕃抱有敌视,朗日林芝在长安的处境并不算很好。
不过好在李恪颇能够理解朗日林芝的难处,非但没有因为两国纷争而对朗日林芝有半分为难,反倒颇多照顾和体谅,才不使得她在宫中难捱,也没人敢有半分怠慢。
午后,大明宫,拾翠殿。
当李恪在紫宸殿见了钦陵后,便想起了朗日林芝,把手中的朝务处置完便直奔拾翠殿而去。
整个大明宫都建在龙首原之上,而拾翠殿更是依着一片宽阔的矮坡而建,一到初春,万物复苏之时,这片矮坡之上便是一片花草繁盛的景象,站在拾翠殿后殿的阁楼之上,一眼望去尽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故而得名拾翠殿。
这拾翠殿位置有些偏僻,对旁人而言自然是冷清了些,但对朗日林芝而言却是个好所在,也是她专门挑的地方。
她亲自带着人把拾翠殿紧挨着的一片坡子拾掇了出来,还翻了地,准备在这坡上种些格桑花,当李恪来到拾翠殿后,朗日林芝还在山坡上忙活着,浑然不知李恪已经到了。
“林芝,朕听宫人说你在殿后的坡上中种花,特地过来看看。”李恪站在坡下,看着正在坡上忙活着正热闹的朗日林芝,轻唤了一声道。
往常李恪来她这边都是刚刚入夜的时候,朗日林芝没想到李恪今日会来的这么早,咋一下听到李恪的声音还有些讶异。
朗日林芝忙回头道:“陛下怎么来了,怎么不使人通传一声,臣妾也好早些做些准备。”
李恪道:“朕不过临时决意来此,不是什么大事,不必通报。”
李恪从来是没有什么架子的,对此朗日林芝倒也不担心失礼的地方,朗日林芝朝着李恪招了招手,道:“陛下稍待,且去殿中先歇息着吧,臣妾这边收拾一下就过去。”
李恪看着朗日林芝的模样,倒也有几分俏皮,自己也来了兴致,竟丢下身后的內侍,直接登坡而上,寻了朗日林芝去了。
朗日林芝没想到李恪会突然上来,指着刚刚翻过的地,忙道:“这是今日刚翻过的地,松软地很,一踩就陷,可别把陛下的衣履弄脏了。”
李恪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朗日林芝的身边,笑道:“都是行军打仗的人,再脏的地方也都来去,哪有这般讲究。”
李恪说完,蹲下身去,看着朗日林芝脚边的编筐和里面的东西,问道:“这是何物?”
朗日林芝回道:“这是种子,格桑花的种子。”
李恪好奇地问道:“格桑花在关中是没有的,你哪里来的?”
朗日林芝如实回道:“这是此次吐蕃使团进京,他们托鸿胪寺带给我的,我准备把这些花种在这个小坡上。”
李恪道:“你突然想种格桑花,想必是思乡了吧。”
朗日林芝是吐蕃人,而格桑花是吐蕃开的最广的花,朗日林芝突然要种格桑花,自然是想起了家乡的景象了。
朗日林芝道:“在布达拉宫后山的山腰上便有许多格桑花,开地漫山遍野地煞是好看,臣妾在这边种些格桑花,看着它们开花,便仿佛回到了布达拉宫一样。”
李恪闻言,抬头环视了一圈,却发现这山坡上被松了土的只有靠着后殿窗前的这一小片,不解地问道:“你既要种格桑花,又为何只种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