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380章

庶子夺唐-第380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鸡犬不留。

    一个王玄策的生死根本改变不了战局,但他的安危却关系着所有逻些人的性命,这样冒险的事情包括贡日贡赞在内的所有逻些人都知道轻重,不会拿性命冒险的。甚至城中还有许多权贵都在盯着贡日贡赞,就算贡日贡赞丧失了理智,要杀王玄策,他们也一定会出面阻止。

    逻些城,布达拉宫。

    就在李恪的话传来,告知王玄策将为唐皇使节,不日前来逻些城议降的消息传到贡日贡赞的耳中后,贡日贡赞心中有些惊慌,就立刻传人来宫中同他商议此事。

    不过因为之前的事情,贡日贡赞对大相赤桑扬敦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他此番传见的不是赤桑扬敦,而是最近他颇为看重的南丛象。

    “王玄策即将来逻些城议降的事情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此事你怎么看?”贡日贡赞开门见山,对南丛象问道。

    对于王玄策来逻些一事,王玄策早就告知于南丛象,交代了事情,也着他在贡日贡赞跟前按照他的意思来回话。

    南丛象先是道;“禄东赞在侬歌谷外丧师辱国,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如今我吐蕃已无甚可战之兵,想必唐皇是知道此事的,他此番遣王玄策来此多半是为了试探赞普对于此战的态度,以此来决定如何对付我吐蕃。”

    当禄东赞在侬歌谷战败后,在两国大战中,吐蕃就开始处于绝对的劣势和被动了,逻些人对这一战的信心也会有极大的动摇,尤其是贡日贡赞的想法,更是关乎战局,所以李恪自然想要试探出贡日贡赞的意思,以便对症下药。

    南丛象的话颇有些道理,唐军还未围城,还不曾真正地攻打逻些,贡日贡赞哪有就此投降的道理和可能,此前贡日贡赞对王玄策的来意也很是疑惑,但听了南丛象的话,顿时就明白了过来,原来李恪所为竟是这个意思。

    贡日贡赞闻言,点了点头,赞同道:“你说的在理,王玄策此来多半不是为了劝降而来,不过是打着劝降的幌子来试探我,想要知道我对此战的态度。”

    南丛象道:“不错,依臣来看,王玄策此来正是为此,王玄策不止想要知道赞普对此战的态度,还想知道赞普对唐廷和唐军的态度,以此来决定日后如何处置我吐蕃。所以这一战对吐蕃、对赞普都万分紧要,赞普千万要仔细对待。”

    贡日贡赞闻言,有些紧张地问道:“那你以为我该当如何?”

    南丛象把王玄策来使之事说的万分重要,仿佛就能够决定他和吐蕃的生死存亡一般,贡日贡赞在这连日的打击后本就没了主意,自然就会多问问南丛象的意见。

    南丛象似是思虑了片刻,而后从口中缓缓吐出了四个字来;“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极难,只这四个字,贡日贡赞如何能明白南丛象的用意。

    贡日贡赞接着问道:“这到底要我如何做?”

    南丛象回道:“要做好这四个字,赞普只要做好三点便好,其一,王玄策乃大唐宰辅,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左右李恪对吐蕃的态度,所以赞普要保证他的安全,同时待他要持礼有节。

    其二,王玄策来此是打着议降之名,所以必会当面劝降赞普,赞普也不可表露出对唐军的畏惧,否则遭唐军轻视,到时没了筹码;

    其三,王玄策来逻些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试探赞普对大唐的态度,赞普对此万不可表现地排斥或是憎恶,大可将这一切的因果都推于禄东赞的身上,如此一来,唐军至少不会太过为难赞普。”

    南丛象说的也算是井井有条,他说的前两点是为了稳住王玄策和唐军,尽量拖延此战的进度,而第三点则就是在做战败后最差的打算了。

    唐军对于战败君王一向还算是仁慈的,下场好些的,可以留守旧都,向大唐称臣,就算下场差一点的,也就是被押去长安,不会丢了性命。

    南丛象的回答已经出乎了贡日贡赞的意料,贡日贡赞听着南丛象的话频频点头,再看向南丛象的眼神也不禁多了几分期待,以前在他眼中,南丛象不过是个聪明些的人,他断没想到南丛象竟会把此事看地如此通彻。

    贡日贡赞抚掌赞道:“你说的极是,你今日之言我必定记于心中。”

    虽然南丛象所言不过是重复王玄策的交代,但看着贡日贡赞对自己的赞许,南丛象的心里也不禁有几分得意。

    不过南丛象虽然心中得意,但也还没忘记王玄策对他的嘱咐,南丛象接着道:“只要赞普牢记臣的话,赞普在议降一事中就不会陷于被动,不过赞普要想彻底稳当,还需要千万仔细一个人。”

    南丛象说的委婉,并没有直接说出这人的名字,但结合这几日的事情来看,贡日贡赞倒也不难猜测南丛象指的是谁。

    贡日贡赞问道:“你说的可是赤桑扬敦?”

    在贡日贡赞的眼中,赤桑扬敦是有联和禄东赞勾结唐军的嫌疑的,现在唐使王玄策即将来逻些,赤桑扬敦会有些动作也在情理当中。

    南丛象回道:“赞普英明,臣说的正是大相,大相身居高位,但却立场不明,赞普还是应当防范几分。”

    贡日贡赞赞同道:“你说的是,只要王玄策一进逻些,我就命人盯着赤桑扬敦,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第五十三章 赞普之惑

    侬歌谷外一战,吐蕃大军二十余万死伤惨重,伤亡过半,而这二十万大军中的绝大部分又是逻些儿郎,所以逻些城的百姓对唐军是有敌意的。

    逻些百姓对唐军有敌意,而王玄策又是唐人的宰相,逻些百姓对于他自然也就有了敌意,若是正常来说,王玄策进城这一趟并不安全。

    不过好在李恪早有准备,李恪圣旨达下,把整个逻些城的死活和王玄策一人捆绑在了一起,王玄策活,逻些城活,王玄策死,逻些城中也不会有一个活人,所以王玄策的生命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逻些百姓虽然对王玄策抱有仇怨,但他们并不掌权,面对这样一场几乎是败局已定的战争,吐蕃朝堂掌权的那帮人都想活命,包括贡日贡赞自己也是如此,他们自然会尽自己之力去保住王玄策的性命。

    又是两日后,唐军修整完毕,二十万主力大军自侬歌谷继续南下,兵围逻些城而来,而与此同时,王玄策也奉旨进了逻些城。

    布达拉宫建于山上,而在山脚下,布达拉宫之前,有一个占地宽阔的广场,这里平时是吐蕃人朝会和祭祀之地,但今天,这里的主角却是王玄策,吐蕃赞普贡日贡赞将在此地迎接大唐使节。

    逻些城,布达拉宫外。

    贡日贡赞带着吐蕃群臣站在广场之上,看着不远处步行缓缓而来的王玄策,在一阵恍惚之后,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感受,

    如果单看时间,现在吐蕃和大唐还在战时,王玄策入逻些,吐蕃同他还是有敌意的,王玄策入逻些,就算不给他一个下马威,也该显得疏远几分,这才显得正常。

    但眼下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侬歌谷一战,二十万吐蕃主力全军覆没,一身背负举国之望的主帅禄东赞降唐,这一战已经彻底击破了吐蕃人的胆气,他们已经没有和唐军一战的信心了。

    现在的吐蕃朝堂,不管是谁,哪怕是最傲慢的将领,他们也知道这一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结束了,因为禄东赞尚且如此,吐蕃没有人能够比禄东赞做地更好的了。如果现在吐蕃人还对王玄策傲慢,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随着吐蕃覆没,被视为吐蕃最后希望的禄东赞降唐,这一战吐蕃已经败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好好思考战败之后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他们对身为唐皇使节的王玄策不得不重视起来。

    王玄策可不是寻常臣子,他是大唐的宰相,是天可汗李恪的近臣,在李恪的跟前不止是能够说得上话而已,甚至是能够对李恪的决定发挥极大影响的,所以王玄策对吐蕃态度态度就显地极为重要,而王玄策对吐蕃的态度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次的会晤。

    贡日贡赞抬头看着一步步靠近的王玄策,心中也不禁开始盘算了起来。

    在贡日贡赞的心中,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唐军能够接受吐蕃向大唐称臣,仍旧留贡日贡赞为吐蕃王,甚至都不用打进逻些,就直接班师回朝了。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显然是极难的,如果李恪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就不会御驾亲征,大动干戈地来攻打吐蕃了,一个苏定方足矣。

    要做到这样需要极致的平衡,不止要守住逻些城,在守住逻些城的同时还要顾及李恪的颜面,不彻底开罪李恪,让李恪相信贡日贡赞是心向大唐的,他绝无和大唐为敌之意,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保,哪怕唐军退出了高原,他也不会反复。

    “吐蕃贡日贡赞率吐蕃臣子,敬迎王相。”贡日贡赞站在王玄策的跟前,心中记着南丛象一直叮嘱的“不卑不亢”,对王玄策拱手道。

    贡日贡赞身为吐蕃赞普,面对唐使来国,亲自率领群臣出宫迎接确实是极为重视了,也给了王玄策颜面,算是对王玄策的主动示好。

    王玄策是带着目的来的,贡日贡赞已经当先示好,王玄策也没有疏远的道理,王玄策上前还礼道:“原来是赞普当面,赞普之名我在唐时便常有耳闻,今日总算得见。”

    王玄策之言是在和贡日贡赞近乎,这自然是贡日贡赞想要看到的,贡日贡赞也忙恭维道:“王相乃大唐宰辅,陛下心腹,王相之名我更是如雷贯耳,我早就盼着能见王相一面,今日能见王相才是我三生有幸。”

    贡日贡赞过去是不是真的想见王玄策这个很难说,但至少现在王玄策的出现给了贡日贡赞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对于贡日贡赞而言确实不是坏事。

    贡日贡赞所言是为取悦王玄策,但王玄策听了贡日贡赞的话,脸上却多了几分讶色,似乎是贡日贡赞的表现严重出乎了他的意料一般。

    王玄策惊讶地对贡日贡赞道:“百闻不如一见,今日见得赞普,赞普所为倒是与我一向耳闻的那般跋扈有所不同。”

    王玄策的反应有些惊讶,很快王玄策的话音入耳,贡日贡赞也变得惊讶了起来,王玄策话中提到了一点,那就是耳闻贡日贡赞一向跋扈,贡日贡赞自问对唐廷还算礼敬。尤其是自打他登上赞普之位后,因为要先对付禄东赞,所以在对唐之事上更是小心翼翼,又何来的跋扈之说?

    王玄策是李恪心腹之臣,他的消息来源自然和李恪是一样的,王玄策这么看待贡日贡赞,李恪多半也是如此,李恪对贡日贡赞有如此误会,对他的印象会好才是怪事。

    王玄策这句话看似无心,但着实是让贡日贡赞觉着意外了,就是他自己的心里也不禁多了几分疑问,王玄策为什么会这么觉着,难道是有吐蕃人在李恪跟前这么定义贡日贡赞吗?

    一瞬间贡日贡赞的心中有许多猜测,他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李恪为何在遇刺后执意亲征,因为在李恪的眼中贡日贡赞就是野心勃勃的跋扈之辈,自然也就将罪名按在了他的身上。

    贡日贡赞很想直接问问王玄策,为何他会这么说,但他知道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贡日贡赞又恭维了两句,就将王玄策引进了布达拉宫,但贡日贡赞还不知道,一会儿还有更大的一出戏在等着他。

 第五十四章 劝降

    “王相是陛下身边的臂膀之臣,一日离不开的要人,今日突然来逻些,想必是有要事吧。”布达拉宫中两方落座,贡日贡赞当先对王玄策问道。

    现在唐军叩境,近二十万大军就在逻些城外,几乎是把贡日贡赞逼到了绝境,贡日贡赞也想上来就高喝一句;“中原狗贼,何敢犯我国境”,但贡日贡赞没这个胆量,更没有这个资本。

    王玄策坐在贡日贡赞的跟前,笑了笑,并不直接回贡日贡赞的话,而是先问道:“前几日侬歌谷的事情,想必赞普已经知道了吧。”

    王玄策口中所谓的侬歌谷的事情自然就是前几日唐军在侬歌谷外全歼禄东赞部二十万大军一事,这么大的事情,直接影响着吐蕃的国运,贡日贡赞怎会不知。

    贡日贡赞的脸上没有战败后的不甘和羞恼,他怕这样会引起王玄策的忌惮,只是点了点头,面无表情地回道:“此事我已经知晓。”

    王玄策得到了贡日贡赞肯定的答复,这才接着道:“侬歌谷一战吐蕃军主力全军覆没,主帅禄东赞已降,逻些城中已无可战之兵,本相此番奉陛下之命来此是为劝降而来。”

    贡日贡赞从一开始就能猜到王玄策的来意,他对王玄策所言倒是不觉着讶异,贡日贡赞道:“陛下命王相来劝降,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贡日贡赞问李恪的意思,无非就是李恪对他的态度和准备如何处置他,王玄策在来此之前自然就早有了计较。

    王玄策回道:“只要赞普愿降,陛下可以向赞普和逻些人承诺,待破城之后绝不损逻些城中一兵一卒,一草一木,就是赞普自己也可得享我大唐荣华富贵,入长安享乐。”

    王玄策的话说着好听,但以贡日贡赞对李恪和唐军的了解,唐军不伤逻些百姓应当是可以做到的,但贡日贡赞自己的处境就难了。

    所谓入长安享乐,就是被俘虏至长安,虽然能保衣食无忧,但就此失去了自由,非但出不得长安城,就是日后言行举止也要受人约束,岂能如现在在逻些城这般自在,

    而且据贡日贡赞所知,被俘虏至长安的异国君王都过地不大如意,逢年过节还会被在大宴之上提溜出来歌舞一曲助兴,贡日贡赞虽然喜好歌舞,但他自己却不善此道,他可不想去做此等勾当。

    贡日贡赞当即回道:“陛下是天可汗,天下之主,本该视诸国如一,但何故待我吐蕃独薄?”

    王玄策问道:“这是何意?”

    贡日贡赞回道:“我吐蕃虽然过去有轻慢大唐之事,但却非是我所为,自打我继位赞普后,便一直对陛下最是礼敬,每岁贡表从不敢迟,更不曾对陛下有过半分轻慢,陛下何故伐我国都,还要拘拿于我?”

    贡日贡赞的话说的虽不全对,但也大体没错,自打贡日贡赞继位后,因为要对付禄东赞的缘故,所以不敢与大唐开战,贡日贡赞对李恪一向礼敬,比起其父弃宗弄赞时好了不知道多少。

    王玄策看着贡日贡赞一脸冤枉的模样,道:“你若能真如你所言,似你刚为赞普时那般礼敬陛下,陛下也绝不会御驾西征吐蕃,誓要将你擒拿。你自己做下了何事,难道你自己还能不清楚不成。”

    贡日贡赞自然知道王玄策指的是什么事情,贡日贡赞问道:“王相所言可是当初陛下在凉州遇刺一事?”

    王玄策回道:“正是此事,陛下在此事之后雷霆大怒,就下旨御驾亲征吐蕃了。你有行刺之事在前,陛下还能不究旧罪,留下你的性命,你该知足了。”

    听着王玄策的话,贡日贡赞越发地急了,他自己很清楚,当初李恪在凉州遇刺之事和他没有半点关系,现在王玄策却以此罪问他,他怎能不急不慌。

    贡日贡赞解释道:“王相容禀,此事陛下实在是误会我了,凉州行刺之事实非我所为,我亦不知情。而且此事我早就遣大相去向陛下说明了,只可惜陛下并未采信。王相是陛下心腹之臣,伴随陛下左右,当知此事蹊跷啊。”

    李恪遇刺之事确实蹊跷,而且在此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