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384章

庶子夺唐-第384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丛象是第一次统帅如此重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如此骄人的战绩,在不知道真实缘故的情况下,任谁不竖起一根大拇指,于是乎南丛象在逻些城中的威望在短时间内就来到了顶峰。

    见城外战局渐渐顺利的贡日贡赞也是不负王玄策的期盼,在认为勃野再无作用,南丛象足以依赖的情况之下,罢免了军中所有和勃野相关的将领,换上了南丛象举荐的人。

    贡日贡赞如此配合王玄策的算计,于是乎,合适的破城时机很快就来了。

    又是一日守城下来,南丛象如前几日一般,先往布达拉宫而去,向贡日贡赞禀告守城军务,不过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消息。

    “臣南丛象拜见赞普。”南丛象跪在贡日贡赞的跟前,行礼拜道。

    现在的南丛象可是贡日贡赞保命的依仗,贡日贡赞对南丛象宠信非常,就差与他同桌而饮,同塌而眠了。

    一看南丛象行礼,贡日贡赞连忙上前扶起了南丛象,道:“快快起来,今日守城如何,城外唐军可有异动?”

    南丛象回道:“今日唐军确有异动,臣也正是为此事而来。”

    贡日贡赞闻言,顿时有些紧张了,忙问道:“有何异常?”

    南丛象回道:“今日唐军攻城的势头有些不同以往,比起前几日要弱上一些,所投入的兵力也要少上许多。”

    贡日贡赞原本是担忧唐军攻势更甚,故而紧张,但听南丛象的话,竟是比之前要弱了许多,这才放下心来,道:“唐军有如此变化,会不会是因为几日攻城不利,失了锐气,故而势头不比之前了。”

    唐军这几日攻城下来,确实有了些死伤,势头不比之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贡日贡赞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也确实是他心中所望。

    南丛象道:“赞普所言倒也并非全无可能,毕竟唐军西征也有大半载了,现在他们眼看我吐蕃国都在前,却难以破城,难免失了方寸。”

    贡日贡赞听着南丛象的话,点了点头,但还是接着道:“话虽这么说,但唐军毕竟势大,仍旧不可大意。”

    南丛象道:“赞普放心,臣已经下令军中将士仔细守备,不得大意,哪怕是夜间亦是如此。”

    贡日贡赞这才放心道:“如此才好,我就不必担忧了,只要我们能守得过这几日,叫唐军几番攻城不入,便能打击唐军锐气,到时我们就有了议和的资本。”

    虽然这几日吐蕃军守住了城,但毕竟唐军势大,贡日贡赞还是清醒的,还没有盲目到以为凭着这几场胜利就能够影响并且翻转整个战局,到目前为止,与唐军议和仍然是他的首选。

    贡日贡赞看着眼前站着的南丛象,心里也不禁觉着有些懊恼,如果他早早地启用南丛象,而不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叛逆的禄东赞的身上,让南丛象领兵守城,也许根本就没有后来的这些事情了。

    贡日贡赞叹道:“你久未领军,但仍旧能在重新掌军后数退唐军,可见你在兵事上确有天资,只可惜未能早日用你,才致有了今日的困局。”

    贡日贡赞的话说地极是懊悔,大有吴王夫差“吾以不用子胥之言于此”的味道,但他却不知道,他眼前这个卓于兵事的爱将根本就是唐军的人,他所看到了一切不过都是李恪想让他看到的假象而已。

    ————————————

    布达拉宫里,贡日贡赞正同南丛象惺惺相惜,可谓君臣相得,而就在此事,逻些城外的唐军大营中,李恪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起来。

    唐皇李恪的御帐当中,李恪、主帅苏定方、钦陵、王玄策等一众随军重臣汇于帐中,都在为最后的一攻做着准备。

    “朕已经和逻些城中之人联络在前,今夜子时,逻些城东门防备空虚,届时将会有人在城中接应,助我军打开东门。”李恪看着帐中的几人,开口道。

    李恪的本事,他们都是知道的,不要说是李恪在城中有内应了,就算说赤桑扬敦是李恪的人,他们也会相信,只要是李恪亲口说的。

    李恪话音一落,钦陵道:“逻些所仗,不过坚城而已,若是能开了城门,那逻些便是我大唐的囊中之物了。”

    一旁的苏定方也点了点头,对李恪问道:“既有如此良机,那不知我等该当如何,还请陛下示下。”

    李恪把有内应开门的事情告诉他们自然不是重点,李恪的重点是要交代军务。如果真如李恪所言,那么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战应该是李恪西征的最近一战了,如此重要的一战,苏定方也不敢专美,转而请李恪下令。

    李恪也没有丝毫的推脱,道:“今夜攻城,虽有内应开门,但毕竟逻些是吐蕃国都所在,这一战不容有失,所以朕决定以虚实之法破门,众将听令!”

    李恪一声高喝,帐中中人神情整肃,轰然起身。

    李恪站在帐中上首的位置,环顾着帐中众人,道:“今夜子时初,苏定方领军两万,佯作主力,于西门之外攻城,苏定方领军先动,吸引城中大军注意,而后契苾何力领军两万为副师,强攻北门,最后。。。”

    李恪顿了顿,把眼睛看向了钦陵的方向,道:“最后钦陵和玄策随朕领主力大军往东门,接应城中内应,一举夺取东门,破了逻些!”

 第六十三章 献城

    今日的逻些城热闹非常,自打唐军围城以来,唐军每日攻城就不曾停过,但今日确是最为怪异的。

    今日白日里唐军已经攻城,被南丛象击退,依理来说唐军应当回营修整,以待来日,但就在今日晚间,唐军竟然又出现在了逻些城下。

    唐军此时攻城,在旁人看来自然是为了出其不意,在今日白日攻城不利,麻痹了吐蕃军的情况下突袭逻些城,以期能够破城。

    唐军先是以主帅苏定方统兵,领军强攻逻些西门。

    唐军连夜攻城,自然非同小可,唐军一在西门出现,南丛象当即下令,召集军中将士,遣军两万前往西门驻守退敌。

    南丛象对唐军夜袭攻城之事显然是早有准备,唐军攻城后,南丛象做出的反应极快,当即妥当安排了足够的兵力守城。

    但李恪长于用兵,有岂会是易与的,就在南丛象将城中半数兵力调去了西门后,突然北门又出现了大股唐军,在大将契苾何力的统帅之下竟是欲攻北门。

    唐军用兵如此狡诈,南丛象固然谈不上料敌在先,但也表现地临危不乱,就在得知唐军又有人出现在北门后,南丛象当机立断,又遣一万余兵力前往北门,挡住了唐军的进攻。

    唐军一西一北,两番攻势都被南丛象一一化解,南丛象用兵面对如此急迫的战况仍旧能不失方寸,逐一应对,倒也是不失几分名将之风,对得起他这些天在吐蕃将士中声名鹊起的势头了。

    但就在唐军的攻势被南丛象一一抵挡,逻些城中之人以为今夜无碍的时候,一场真正的风暴却才刚开始在逻些城的东门外酝酿。

    就在唐军两路大军强攻逻些城北门和西门,吸引了逻些人几乎全部的注意力的时候,南丛象借故亲自盯守东门,带着百余名心腹家奴出现在了东门。

    子时末,逻些东门外。

    已经是深夜,夜幕如盖,乌云蔽月,逻些城外的原野之上被笼罩地漆黑的一片,城上的人看向城外,除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城上的将士仿佛是被人遮住了双目一般。

    “陛下,时候已到,东城城门还是未开,要不要遣人前去看看。”在东门外两里地,钦陵策马而立,看着火把火光映照下还是紧闭着的逻些城门,对李恪道。

    李恪是大唐皇帝,此刻他正亲自在此等着南丛象开门,可南丛象迟迟没有动作,已经拖了许久,钦陵担心李恪等地不耐烦,便有这么一说。

    李恪抬头看了看天色,看了看被乌云罩了层黑纱的月亮,道:“我们和南丛象约下的时间是子时内,现在是子时末,但还未出子时,未免打草惊蛇,不急。”

    李恪现在也不知道现在城中的情况,但如果唐军斥候靠地近了,被守城的逻些军发现,那今晚的一切努力就都白搭了,实在可惜。

    李恪亲自领军在外等着,看着时间缓缓流逝,心中虽然焦急,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强行压着性子,静等城上的动静。

    逻些东门虽然守备薄弱,但毕竟还是有人在驻守的,南丛象想要开了城门确实不易,不过好在南丛象也并未失言,就在子时将过的最后关头,李恪隐隐约约地看着逻些城上一阵骚动,逻些城的城门慢慢地开了。

    看着城门渐开,钦陵的脸上浮上了笑意,他知道大半载的征战,最后尽功的机会已经到了。

    钦陵一手提着银枪,一手勒住马缰,对李恪道:“陛下,城门才开,不知城中情况,未保万无一失,末将请陛下在此稍后,待末将拿下东门,将城头旗帜换成我大唐龙旗,再迎陛下进城。”

    李恪身份重要,毕竟不是寻常将领,南丛象虽然已经依计划开了城门,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为免现在城中是个陷阱,钦陵自请当先,先为李恪拿下东门。

    钦陵的用意李恪是清楚的,现在逻些城中的情况对唐军而言还是一团迷糊,虽然有南丛象的话,但也没人知道现在逻些城中真正的情况,里面不是没有设下陷阱的可能,钦陵让李恪留在这里也是为了李恪的安全考虑。

    钦陵好意,李恪确实没有回绝的必要,而且在大局将定的时候,李恪也没有冒险的理由,李恪点了点头,就应下了此事。

    不过钦陵的想法显然是多虑了,南丛象是奸佞,越是奸佞就越是畏死,越是畏死他行事反倒越发地周密,南丛象之所以一直拖到了子时末才开门,就是为了稳妥起见。

    钦陵率万余轻骑速奔逻些城东门而去,在吐蕃主将南丛象的配合之下很容易就接管了东门。

    钦陵接手东门,将东门上下守卫之人都换上了唐军,在东城彻底站稳了脚跟,在确保万无一失后,钦陵这才下令将城中的吐蕃大旗换成了大唐的龙旗。

    换旗是钦陵和李恪的约定,换上了龙旗,意味着钦陵已经全然掌握了东门的局势,李恪这才领大军上前,走到了逻些城下。

    当李恪行至逻些城外时,钦陵已经带着南丛象在城下等候,南丛象看着李恪策马缓缓行来,看着李恪近前,连忙上前跪地拜道:“臣南丛象拜见陛下,臣幸不辱命,献上逻些城,恭迎陛下入城。”

    李恪策马来到城门口处,低头看着跪在马前的南丛象,翻身下马,看着南丛象,问道:“你便是南丛象?”

    李恪当前,听着李恪平静如水的话,南丛象竟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威严迎面而来,南丛象甚至不敢抬头多看李恪一眼,忙回道:“臣便是南丛象。”

    李恪看着面前战战兢兢的南丛象,脸上才缓缓露出了笑意,弯腰亲自扶起了南丛象,笑道:“今日破城,你是第一功臣,朕还要为你记功。你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吧。”

    李恪的话入耳,南丛象顿觉如沐春风,在南丛象耳中,李恪的话可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这句话能带来的可是数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臣不过依命行事,不敢居功。”南丛象起身,谦虚地回了一句。

    待南丛象起身后,李恪的注意力就不再在南丛象的身上了,而是在眼前的这座逻些城。

    逻些城东门已破,这意味着逻些城已破,这旷日持久的一战也就快要结束了,李恪抬头看着眼前高耸的逻些城,心中也多了几分激动,对钦陵道:“传令下去,三军自东门进城,随朕前往擒拿贡日贡赞。”

 第六十四章 围宫

    唐军的动作很快,从南丛象献城,到唐军取城,前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只这区区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逻些城的东门就已经易主了,不动声色地易主了。

    东门一破,逻些城的防卫就出现了一个巨大且无法弥补的豁口。

    逻些军的战力是不可与唐军同日而语的,以往逻些军能够抵挡唐军多日,靠的就是坚固的逻些城,但现在东门已破,唐军得以入城,这意味着逻些城已经失去的抵抗唐军的作用。

    于是乎,在李恪和他的北衙禁军之后,十余万大唐精锐自东门涌入,有的绕袭其余三门,以全据逻些,有的攻占城中兵库、粮草等要地,稳住大局,而李恪则亲率北衙禁军,在南丛象的指引之下直奔布达拉宫而去,是为生擒吐蕃赞普贡日贡赞。

    布达拉宫在逻些城北,相距李恪破开的东门不远,李恪领轻骑入城,不过盏茶的功夫就到了布达拉宫之外。

    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之巅,依托山势而建,当初在营建此宫的时候也是劳民伤财,由弃宗弄赞调集全国之力方才建成。

    在高原之上,布达拉宫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宫殿,但是当李恪亲眼看到现在的布达拉宫时,心里虽有赞叹,但是多多少少也有些失望。

    无论何时,布达拉宫论规模、论宏伟,自然都是不能与大明宫和太极宫想比的,但就是和李恪原本的预想也不相同。

    现在的布达拉宫还远远不是后世时的那般规模,和李恪脑海中那座连绵起伏,宛如巨龙盘踞山间的宏伟宫殿不同,现在的布达拉宫更像是一座应需而生的坚固城堡,有着肉眼可见的军事用途,而不是君王起居的宫殿。

    不过想来也是,李恪脑海中的那座布达拉宫是几经战火,而后又几番扩建重修而成的,自然不是现在的布达拉宫能够相比的。

    “陛下,此处就是布达拉宫了。”南丛象策马立于李恪的身后,讨好似地对李恪道。

    李恪赞叹道:“弃宗弄赞不愧是行伍出身的君王,这布达拉宫无论是选址还是营建,都是极佳。”

    对于李恪而言,现在布达拉宫也许不是一座优秀的帝王居所,但绝对一个优秀的堡垒,布达拉宫外围的宫墙高达丈许,于险要之处布设宫门,绝对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

    布达拉宫会有如此的布置并不奇怪,因为当初弃宗弄赞的生父朗日松赞就是死于内乱,当弃宗弄赞成为赞普后,自然会把自己的宫殿营建地更加安全些。

    这样一来,就算有叛军谋逆,只要吐蕃赞普还在布达拉宫,只要率领亲信人马守住布达拉宫的要塞,就能保证赞普的安全,等待援兵。

    弃宗弄赞作为吐蕃王朝实际上的开国之君,他的想法自然是极好的,只可惜却没有真正地派上用场,因为现在赞普面临的危机不是内乱之险,而是大唐带来的灭国之危。攻打布达拉宫的也不是小股叛军,而是天底下最是善战的大唐精锐。

    李恪看着山上矗立着的布达拉宫,对南丛象问道:“布达拉宫中常驻兵力约莫在多少?”

    南丛象不假思索地回道:“布达拉宫寻常时常驻四千余将士,但自打陛下围城后,贡日贡赞便下令将宫中的驻军抽调了部分守城,现在宫中最多还有两千人。”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笑道:“区区两千守军,何足道哉。”

    李恪说着,对身边的席君买道:“传令下去,将士准备强攻,明日早间,朕要登布达拉宫观日。”

    李恪要在早间登布达拉宫看日出,无非就是在告诉席君买,他最多只有两个多时辰攻城,他天亮以前,务必要拿下布达拉宫。

    李恪下给席君买的是严令,要他在两个时辰左右攻下布达拉宫,席君买得令,便即刻要安排人马攻城,但就在这时,南丛象却说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