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66章

庶子夺唐-第66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恪说着,脸上露出了满脸的焦急和委屈之色,就连对李世民的称呼都不自觉地变了,显然是被这奏折中的弹劾之语吓到了。

    李恪的反应,落入了李世民的眼中,李世民对李恪的激动的反应倒很是满意。

    李世民其实问的很是突然,李恪若是显得太过淡然,自然很是反常,而李恪若是显得心虚,也只会加深李世民对李恪的怀疑,可李恪的反应却是激动非常,一副蒙受了冤屈的模样,恰好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

    李世民对李恪道:“我儿放心,这折子的内容朕也觉得太过虚妄,已经被朕驳了回去。”

    李恪听了李世民的话,脸色明显轻松了许多,对李世民道:“儿臣谢父皇信任。”

    李世民笑道:“你我父子,说这些作甚,只不过恪儿以后行事便需得小心些,免得再叫这些言官寻得了话头,上折子弹劾。”

    李恪知道李世民的意思,道:“儿臣知晓父皇之后,日后自当谨慎。”

 第六十章 秦府习武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恪便趁着早凉的时候出了门,往翼国公秦府而去。

    自打李恪昨日入宫后,宫中便已经有人传来了李世民的口谕,告知秦叔宝,自明日起,楚王李恪便将随其习武,要秦叔宝好生教导,不必因为皇子之尊便多加优待。

    秦叔宝得了吩咐,早早地便做了准备,命人大开中门,带着其长子,年仅十岁的秦怀道在正门相迎。

    “末将秦叔宝参见殿下。”看见李恪策马扬鞭,正往翼国公府而来,停在了正门处,秦叔宝上前对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见得秦叔宝上前,连忙翻身下马,扶起秦叔宝道:“大将军快快请起。”

    “谢殿下。”秦叔宝起身谢道。

    李恪当先问道:“大将军近来身子如何,可比以往利索了些。”

    秦叔宝笑着回道:“有劳殿下挂心,自孙真人诊治过后,末将的身子骨已比以往康健许多,咳嗽也少了,若是我家怀道争些气,末将兴许还能多抱几个孙子。”

    秦怀道年方十岁,离娶妻生子尚早,还要些年头,有此也可见秦叔宝的身子和心态确是比以往好了许多。

    李恪听了秦叔宝的话,笑道:“看来大将军是想抱孙了,大将军但请宽心,待本王今日回府后便告知母妃,请母妃在各府千金中帮着怀道兄给寻摸寻摸,若有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便帮大将军促成这段姻缘。”

    秦叔宝听了李恪的话,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意。

    秦叔宝乃武臣,行伍出身,身边的朋友也多是些粗人,与秦怀道年纪相仿,门户又相当的着实不多,秦叔宝的好兄弟程知节(程咬金)倒是有意将程家二女嫁于秦怀道,但秦叔宝见过程知节之女,性情暴躁,与程知节一般,实在非是良配,只宜敬而远之,故未曾应允。

    李恪之母杨氏乃宫中贵妃,时常与京中权贵人家主母打交道,若是杨妃愿意牵线,倒是条不错的路子。

    秦叔宝拱了拱手道:“如此甚好,犬子年岁虽小,但过些年便该谈婚论嫁,犬子之事便有劳贵妃娘娘帮忙留意了。”

    李恪笑道:“那是自然,大将军不必客气。”

    对于娶妻生子之事,年仅十岁的秦怀道倒是不甚在意,毕竟他还年少,就算有了合适的人选,最快也要三四年的时间。

    不过作为与李恪年纪相仿的少年,也正是心中最易蒙动之时,他对李恪其他的事情倒是颇感兴趣。

    秦叔宝走在最前,领着李恪往府内走去,而在后面,秦怀道则悄悄地拉过了李恪,小声道:“殿下盛名,在下早有耳闻,今日终于得见真颜。”

    李恪闻言,倒是觉得好奇,问道:“怀道兄也知本王?”

    秦怀道的脸上露出满满的钦佩之色,对李恪道:“那是自然,殿下上马从戎,两军阵前以身退敌,下马风流,欢场之上倚红偎翠,殿下大名,我长安子弟谁人不知?在下对殿下也早已神交已久,今日得见何其幸也。”

    李恪听了秦怀道的话,倒是微微一愣,他没想到,自己在长安城这群权贵子弟眼中竟还颇有“分量”。

    李恪解释道:“本王去青楼不过听听曲子,并无其他,哪有倚红偎翠之举。”

    秦怀道听了李恪的解释,非但没有半点理解,脸上反倒露出一种了然之色,嬉笑着对李恪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殿下放心,在下绝不会说漏的。不过殿下所为着实是叫在下佩服,殿下为了一个清倌人,竟然下帖征调右武侯卫将军来此,也不知谁竟如此大胆,敢跟殿下抢人。”

    李恪听着秦怀道的话,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色,也不知秦怀道到底是从何处听来的小道消息,竟然听信为真了。

    不过这些事情李恪倒也懒得解释,秦怀道已经先入为主当了真,不管李恪再怎么解释他也只会认定自己认定的那个说法。

    李恪低声道:“怀道兄,就为此事,本王已被父皇传进宫中狠狠地责骂了一顿,若是叫言官知道了,又是麻烦,此事休得再提。”

    秦怀道神色一凛道:“殿下放心,在下一定守口如瓶。”

    坊间还有传闻,楚王李恪夜宿青楼,不肯归府,直到李世民传诏的旨意到了青楼,李恪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看着李恪的反应,秦怀道心想传闻果真不虚。

    李恪和秦怀道两人止住了嘴后,跟在秦叔宝的身后走着,秦叔宝带着李恪到了秦府的校场。

    说是校场,其实也就是一处宽敞些的空院子,院中摆上了刀枪剑戟十八般武器,这里布置不比李恪王府校场那般宽大精致,处处透着一股简朴之气,但李恪却不敢有丝毫轻视。

    秦叔宝之勇,冠绝天下,此处便是平日里秦叔宝习武的所在,在李恪眼中,纵然是金子锻造的刀剑,也比不得此处的一草一木。

    “末将起于行伍,能有今日,除了陛下青眼,还有就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功绩。我秦府门外的十二杆大戟,便是陛下在洛阳之战后赐于末将。”秦叔宝来到校场正前,拿起架子上的一杆铁枪,对李恪道。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天下名帅,诸如李靖、李绩等,抑或世家出身,抑或家资豪富,但若论阵前夺帅的猛将,却大多起于微末,秦叔宝如此,尉迟敬德亦是如此。

    不过秦叔宝并非张扬之人,他同李恪说这些自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

    秦叔宝顿了顿,又对李恪接着道:“然习武一途殊为不易,要受苦累不少,故行伍之事,多为武卒所为,世家子多不从也。而殿下贵为亲王,更不需那军前杀敌之功。故而武途不同,殿下习武也当有所择选。”

    李恪听了秦叔宝的话,面露不解之色,问道:“习武尚有择选吗?本王不善武事,还望大将军详解。”

    秦叔宝道:“武途无非有二,一为阵前冲杀,讲究的是气势,大开大合二为两强相对,讲究的是灵动,取力取巧。”

    李恪闻言,终于明白了秦叔宝的意思。

    李恪对秦叔宝道:“本王虽有心杀敌,但毕竟非是战将,恐怕无甚临阵冲杀之机,本王习武,一为有余力自保,二为健体强身,本王择其二。”

    李恪之言,正和秦叔宝所想,秦叔宝抚掌道:“末将一身所长,在槊、枪、箭、锏四兵,怀道虽有一身蛮力,但却不善灵巧,故而末将传他槊、锏之道,而这箭与枪,末将便传与殿下了。”

 第一章 高阳护兄

    习武一道,最要苦熬的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荒废不得。

    李恪随秦叔宝习武,抑或是在秦府校场,抑或是在王府校场,半日不缀,转眼间,两年时间已过,李恪已是一十四岁。

    这两年李恪倒是安稳了不少,除了楚王府,岑府,秦府,还有皇宫,李恪连东西两市都去地很少,只是顾着学文习武。

    贞观六年初,元日十五。

    既为贺天下承平,又为记上元佳节,皇帝李世民于承庆殿设宴,邀诸妃及皇子、公主共聚。

    承庆殿位于太极宫西北向,皇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并桌面南而坐,坐于大殿正中的上首。

    太子李承乾坐于李世民的左手边,李恪紧邻着李承乾,坐于次席,在李恪的下首,则是魏王李泰、四岁的晋王李治、燕王李佑,还有梁王李愔等一众皇子。

    而在李世民的右手边,贵妃杨如意领着年仅四岁的高阳公主坐于首席,次席则是淑妃韦珪带着十皇子申王李慎,接着便是燕贤妃,阴妃和以长乐公主李丽质为首的一众公主。

    大宴未始,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都是一副少年老成模样,端着坐在席位之上,不苟言笑。

    许是因为坐在太子和魏王之间,也许是因为李恪的势头和威胁,太子和魏王两人总是时不时地悄悄撇着头,看上李恪一眼。

    李恪习武数载,双目机警,自然看得出这两人的小动作,不过李恪却也对他们的举动不以为意,他自己反倒对坐于李泰之后的晋王李治更感兴趣。

    谁能想到,小小的一个,年仅四岁,比他们小了整整十载的李治竟会成为未来皇位之争的最后赢家,笑到了最后,倒是他们这些现在斗得你来我往的兄长,最后死的死,输地输,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只不过这一世,李恪却不会叫这种情况再发生。

    因为现在的他不止为他自己,也是为了他的母妃、愔弟,小高阳,还有追随他的一众臣子。

    片刻之后,众人尽数落座,大宴便正式开始。

    “朕平日忙于朝政,甚少顾及妻儿,今日乃上元佳节,难得闲暇,特设下此宴,阖家共聚。来,随朕举杯共饮。”李世民坐在大殿之上,看着殿下坐着的妻儿,举杯道。

    大殿中坐着的众人闻言,纷纷举起手中的杯子,杯中或酒,或蜜水,或茶汤,也都一饮而尽。

    众人落杯,此时太子李承乾站起身子,对李世民道:“我大唐能有今日太平,万离不得父皇之功,儿臣为父皇贺。”

    李承乾之言方落,坐在李恪下手的李恪和李泰相视一眼,也都站起了身子,随着李承乾后面拜道:“太子阿兄所言极是,儿臣同为父皇贺。”

    李世民看着殿中站着的,自己最为年长的三个爱子,脸上挂起了难掩的笑意。

    李世民对站着的三人笑道:“你们兄弟一片赤忱之心,朕是看在了眼中,不过你们贺地却是早了些,半个时辰前朕刚自西北线得到消息,你们可能猜出是何事?”

    李恪听着李世民的话,陷入了思索当中。

    西北一线,西域诸国不少,但能被视作大唐之敌的无非有二,西突厥和吐谷浑。

    如今开春未久,冰雪未消,吐谷浑居于高原,有消息也不会这么快传来,最有可能的便是西突厥那边传来的捷报了。

    不过李恪虽然猜了出来,但他却没有立刻说出口。

    现在大殿之中坐着的可是众位皇子,其中不少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李恪不想表现地太过瞩目,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李恪虽然不想太过显眼,但一旁的李泰却不这么想。

    李泰聪慧,就在李恪猜到的片刻之后,李泰也猜了出来,紧接着迫不及待地说了出口。

    “父皇如此欣喜,莫非是西突厥的消息?”李泰对李世民道。

    李世民闻言,抚掌笑道:“青雀聪慧,猜的不错,正是西突厥。西突厥叶护可汗困死康居城,贺设之子泥孰受封咄陆可汗,泥孰登位后特遣使至长安拜会,欲求内附。”

    听了李世民的话,李泰的脸上露出一丝嘚瑟,毕竟还是少年人,当着众皇子的面被李世民嘉奖,李泰岂能不喜。

    不过李泰高兴,自然就有人不高兴,而且这个不高兴的人还跟李恪相关,只是不是李恪自己,而是他的小妹高阳公主李芳龄。

    在他的眼中,阿兄李恪想来都是最为聪敏的,最为能干的,怎么会输给李泰。

    李世民话音才落,李芳龄便突然站了起来,仰着头对李世民道:“父皇偏心,为何只夸赞了魏王兄一个人,明明再有一点点时间,阿兄也能猜出来的。”

    小高阳说着,似乎是为了显示时间之短,还伸出两根肉嘟嘟的手指短短地比划了一下。

    小高阳以阿兄相称,那她说的自然就是李恪了,若是旁人这么说,李世民只怕还会动怒,但话自高阳的口中说出,李世民却高声笑了出来。

    高阳公主性子直率非常,与李世民很是相投,故而李世民对这个十七女宠爱非常,直追嫡女。

    李世民看着高阳煞是可爱的模样,竟招了招手,示意高阳公主近前。

    高阳的胆子倒也大,刚刚还顶撞了李世民,接着便走上了前去。

    李世民从手中的果盘中拿出了一枚晶莹剔透的梨子,递到了高阳的手中,对高阳笑道:“高阳说的对,太子、楚王、魏王都是朕之麟儿,人人聪慧,朕先前说的不对,这个梨子便算是朕同你赔罪了。”

    高阳听了李世民的话,满意地笑了出来,这才不同李世民纠缠,从李世民手中接过了梨子,道:“谢过父皇。”

    说完,高阳竟不回杨妃那边,而是坐到了对面的李恪那里,挨着李恪的怀中便坐了下来。

    李世民看着高阳的模样,不禁又笑了出来,也许在李世民看来,这才是一家人相处该有的模样,先前的氛围着实有些太过正式了,几与上朝无异。

    高阳的李恪怀中坐下,李恪也顺势扶住了她的肩膀,把小高阳稳稳地放在了自己恩德腿上,生怕她摔了下来。

    “阿兄,我要吃这个。”高阳方才在李恪的怀中坐定,便指着桌案上的醋芹对李恪道。

    “好,好。”李恪捏了捏小高阳粉嘟嘟的脸蛋,无有不应地夹起一块,塞进了高阳的嘴里。

 第二章 上元灯会

    午时过后,李世民尚有政务待理,便嘱咐众人留在此处玩乐,自己则和长孙皇后先行回了甘露殿。

    待李世民走后,众人也都没了留在此处的心思,纷纷散去。

    “阿娘,方才儿在殿中吃了许多,腹中正是发胀,坐着车撵恐身子不适,儿想走着回去。”杨妃带着高阳和李愔走到殿外,便命人传来了车撵,正在坐车撵回宫,可就在此时高阳却捂着肚子道。

    高阳一捂肚子,李愔仿佛是同高阳约好了一般,立刻也捂着肚子道:“小妹说的是,儿的肚子也不舒服,正想走着回去,消消食儿。”

    小儿贪食,方才在大宴之中,高阳和李愔都吃了不少,现在觉得腹中发胀倒也属正常,走着回去确实会好些。

    可方才杨妃也饮了几杯米酒,正是身子有些困乏之时,走着回去恐有些吃不消,于是想了想,对李恪问道:“恪儿午后可有要事?”

    李恪听着杨妃的话,已经知道了杨妃的意思,回道:“儿午后无事,阿娘若是觉得乏了,便可先行乘车撵回宫,把愔弟和小妹留给我便是,我带着他们回昭庆殿。”

    当今世上,若说杨妃最为放心的自然还是她的长子李恪,把李愔和高阳交给李恪,她自然比谁都放心,于是杨妃道:“既如此,那娘便先回去歇着了,你带着愔儿和高阳慢慢走回去。”

    “谢阿娘。”高阳和李愔见杨妃同意了他们的意思,满脸喜色地笑道。

    杨妃看着高阳和李愔的模样,对李恪道:“娘知道你一直疼爱高阳和愔儿,但你也不必事事都顺着他们,免得把他们都惯坏了。”

    李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