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80章

庶子夺唐-第80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三章 联亲

    依李元昌之意,他本欲请李承乾出面,向李世民提起大唐与突厥人联姻之议,而后将阿史那云许给他。

    李元昌想的倒是挺好,但李承乾听了李元昌的话,却动了其它的心思。

    李元昌刚走,李承乾便命人备纸研墨。一封奏章便自东宫送进了立政殿。

    “父皇亲阅,儿臣承乾敬奏:父皇神武,北伐突厥,生擒颉利,乃有今日北线之安,然今颉利病重,恐命难久。颉利若去,突厥人心势必动荡,故当下之要当为施恩突厥,安抚人心。儿臣窃以,或可择一宗室子,娶颉利嫡女阿史那云,册襄王,封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一可安突厥之心,二可壮北地之势,望父皇圣裁。”

    李承乾的奏章中并未提及李元昌,更未提及李恪,但这封奏章却无异于一把利刃,一下子插进了李恪的心窝。

    李承乾的信中虽未提及何人迎娶阿史那云,但长安城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唐宗室子弟中,没有任何人比李恪更加合适了。

    李恪少时为质突厥,本就与阿史那云走的极近,再加上李恪又与突厥众多首领相熟,若是李恪迎娶了草原明珠阿史那云,再由李恪出面安抚,自然事半功倍。

    而且如此看来对李恪也极为有利,李恪既能抱得美人归,又能收拢突厥之势,自然是一举两得。

    可这仅仅只是表面而言,因为李恪若当真娶了阿史那云,那他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易爵襄王,出任定襄,至此李恪一脉为大唐守备北线,永镇漠南,不得再返长安。

    自打颉利被擒,突厥国灭,颉利漠南故地便被分为六州,分属定襄、云中两大都督府,而定襄便掌漠南半壁。

    若是对寻常皇子而言,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镇北地,这样的官爵在漠南几乎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自然算得上是极大的恩遇,但对于李恪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要的不是横行一方,高官厚禄,他若是为了这些,大可请旨外放,去往扬州封地便是,又何必留在长安,他要的是太极宫中的那张龙椅,手握传国玉玺的无上权力,他要称帝,而一个世镇北地,回不来长安的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成为皇帝的。

    用半个漠南换整个大唐江山,于李承乾而言自然很是划算。

    李世成对李承乾宠爱非常,当李承乾的奏折进京,第一时间便直抵李世民的案头,而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正中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太需要这样一个人了,颉利若死,突厥人便没了名义上的首领,李世民同样担心生乱,李承乾奏折中所言,恰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若当真能有宗室子弟迎娶阿史那云,既能稳定漠南及突厥人,使李世民对突厥人放心,也能笼络突厥人心,使突厥人对大唐放心,对朝堂而言自是极大的助益。

    故而李世民方一看到李承乾的奏章,当即大悦,虽未直接指婚,但也命宗正寺查阅皇室谱牒,择选适龄宗亲。

    一下子,一个艰难的选择便摆在了李恪的眼前。

    上疏请求联姻,娶阿史那云,出镇定襄,至此退出夺嫡之争,与皇位无缘,抑或是对此事不闻不问,老老实实地缩在他的楚王府中称病不出。

    李恪若是称病不出,固然保住了自己夺嫡的最后一丝机会,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阿史那云嫁于旁人,甚至还会引起李世民对他的猜忌。

    “本王这个皇兄好本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招联姻计,实在叫本王进退两难。”李恪自右骁卫衙门回府,还未坐定,便自王玄策手中得到了从宫中传出的消息,咬牙道。

    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长孙无忌在同李恪为难,而这一次,却是李承乾同他的交锋,李恪着实是被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王玄策看着李恪,问道:“此事已然如此,却不知殿下如何权衡?”

    王玄策的话倒是一下子问住了李恪,李恪顿了半晌,才道:“阿云绝不能嫁于旁人。”

    王玄策闻言,眼中露出一丝紧张,接着问道:“那殿下是要放弃皇位,上书求娶阿史那云吗?”

    李恪听着王玄策的话,面露难色。

    若说李恪对阿史那云没有丝毫的情意,那是假的,连李恪自己都不愿相信。

    但若说求娶阿史那云,也还仓促地很,李恪根本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之前,他若求娶阿史那云,无疑便是自己主动退出了夺嫡之争。

    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现在的他也已不是孤身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许多将身家性命交托与他的心腹。

    苏定方、岑文本、王玄策、马周这些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死富贵同他捆在了一处,他若退了,将来他身边的人又该当如何?他又岂能任性为之,而这也是方才王玄策会觉得紧张的缘故。

    李恪道:“鱼与熊掌,本王欲兼得,先生可有良策?”

    王玄策想了想,摇头道:“若是放在往日尚可,但今日却是难事。”

    如今李世民之意已然非常明显,娶阿史那云者拜襄王,封定襄大都督,镇守漠南突厥故地。

    这几乎是一个死局,李恪若娶阿史那云,便必将外放,不得还京,甚至他连向李世民求情留京的机会都没有。

    若无其他心思,他何必非要留在长安?李恪若是质疑请求留京,那他的夺嫡之心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世民的确宠爱李恪,但却不代表他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李恪对储君之位有意,李承乾乃嫡长子,并无过错,李世民绝不会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也绝不会允许旁人动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想动李承乾,想谋他的储君之位,一定要等他自己犯错,只有如此,他才有争储的机会,若是贸然出手,只会徒惹李世民生疑。

    “难道此事就别无他法了吗?”不到最后一刻,李恪不愿做出这样的抉择,剑眉微皱,对王玄策问道。

    “等。”王玄策想了许久,却也只给了这个一个字。

    进也不能,退亦不能,自打李恪自突厥还京,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两难的处境。

 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

    李承乾所设乃阳谋,李恪不得不接,可却又无从接起,李恪想破局,自不容易,李恪思虑许久,却始终难觅良策。

    等,似乎已经成了李恪唯一能做,他现在能够期待的就是事情出现转机。

    而王玄策所谓的“等”自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坐等,而是他在等朝中上下,宗室内外对此事的反应。

    李世民之言一出,满朝上下不可能古井无波,而只要有人能站了出来,哪怕怕只是一丝波澜,敏锐的王玄策便能觅得良机。

    不过好在李恪等的时间并不算久,就在李恪正是一筹莫展的时候,王玄策想要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李承乾奏折进宫,李世民命宗正寺择选适龄宗亲,以备联姻人选,李恪自然坐不住了,但更坐不住的还有一人,那便是汉王李元昌。

    依李承乾的本意,本是欲借此事逼李恪一把,李恪若是上书请娶阿史那云,出镇定襄,那便是最好,李承乾便去了一大心患,至于李元昌,李承乾再为他重新择一良人便是,与他的皇位相比,一个女子又算得了什么?

    可若是李恪若是龟缩府中不出,那李承乾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分化突厥之势,折李恪一翼,顺道也能恶心李恪一把。

    可人算不比天算,就当李恪还等得起,沉得住气的时候,李元昌却先乱了。

    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镇漠南,若是得到这些,便无异于是半个北地之王了,岂不比在长安城中看人眼色要好地多,更何况,还有得到那个叫他朝思暮想的阿史那云。

    一举两得之事他岂能不动心,就在李元昌得知李世民命宗正寺择选适龄宗亲的时候,他便坐不住了。

    李元昌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入宫面圣。

    “陛下,汉王求见。”立政殿中,李世民方才批阅完今日各地呈上的奏章,正得了闲,逗着小兕子耍闹,常涂突然入内,对李世民道。

    李世民既为皇帝,又是太上皇李渊次子,但同样喜好书画的他对自己这个七弟却没有丝毫的好感。

    李元昌颇有文采,擅丹青,擅行书,算的是宗室中难得才子,但其为人却很是放荡,甚至仗着李渊的宠爱一度横行长安坊里,若只是留恋青楼之所便也罢了,这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他为人却也霸道,对字画又堪称痴迷,但凡闻得哪户人家有他喜好的字画,便仗势强购,无论旁人愿卖与否。

    只为此事,李世民便时常收到监察御史弹劾的奏章,但李世民却也拿他没有太好的办法。

    盖因李元昌极得李渊宠爱,李世民若是为了几副字画便严惩李元昌,李渊势必不满。

    如今的李世民虽贵为帝王,但也不得不慎待李渊的态度。

    李渊已将皇位传于他,若非紧要之事,他绝不愿同李渊起争执,叫旁人说出为了几副字画他便不容兄弟的风言风语。

    李世民听闻李元昌求见,心中虽不悦,但还是传了进来。

    “臣弟李元昌拜见陛下。”李元昌入殿,对李世民俯身拜道。

    “自家兄弟,不必多礼,起身吧。”李世民抬了抬手,命李元昌起身。

    李世民问道:“七郎今日不陪着太上皇,怎的得空来朕这边了。”

    李元昌平日忙着玩乐,又刻意避着李世民,李世民鲜少在宫中见到他,故而有此一言。

    李元昌回道:“臣弟欲为国效力,特来向陛下请命。”

    为国效力,这四个字自李元昌口中说出,李世民差点笑出了声来。

    国之蠹虫,损耗民力之辈也能为国效力?

    李世民看着李元昌,好奇地问道:“七郎是想外放州郡,安民一方,还是想统兵出征,靖平边线?”

    李元昌闻言,顿时面露窘迫之色,无论是治政安民,还是行军作战,都非李元昌所长,而且他也受不得那份罪。

    李元昌只得道:“为国效力,为君分忧当也不止文武二途。”

    李世民看着李元昌的模样,似乎明白了过来,李世民的口谕刚下不久,李元昌便来此,多半也是为了此事。

    李世民问道:“你指的联姻之事?”

    李元昌点头道:“臣等所言正是此事,臣弟愿为君分忧,自请为联姻之人。”

    李世民听着李元昌的话,面露思索之色。

    阿史那云乃颉利嫡女,如今突厥虽败,但大唐与突厥联姻,李世民也绝不会遣旁系子弟前往,否则这不是施恩,反倒是一种羞辱。

    大唐宗室中有资格同突厥联姻无非就是李世民亦或是李渊之子,至于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旁系之后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李世民原本最为属意的便是李恪,因为李恪曾往突厥,与突厥人颇为相熟,李恪可谓最佳人选,但若遣李恪,李世民却又有些不愿。

    爱子少年时便曾为质北上,此时若再命他北上,不得还朝,父子至此天各一方,不得相见,李世民着实不忍不舍。

    故而李元昌的话反倒叫李世民有些动心。

    左右留着李元昌之辈在长安,仗着李渊的庇护胡作非为看着烦心,还不如将他丢到漠南,让他自生自灭去吧。

    ————————————

    李元昌刚入宫,正时刻盯着的李恪已经得到了消息,李恪虽不明李元昌入宫所为何事,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宫,李恪也不难猜出来。

    李恪初一这个消息,心中一震,他没想到李元昌的动作竟这般快,甚至不给他太多反应的时间,多少还有些惊慌,但王玄策听了这个消息,脸上却露出了一丝喜色。

    王玄策所长,本就在纵横之道,此前这水不够浑,王玄策自然无从施展,可李元昌的出现却把水给搅浑了,李恪的机会便来了。

    “汉王入宫,殿下的机会来了。”王玄策一得知李元昌入宫的消息,便对李恪道。

    “先生是要从李元昌下手?”李恪听了王玄策的话,不解地问道。

    王玄策道:“汉王同太子一向走的极近,臣以为此事或与李元昌脱不得干系,李元昌便是殿下的破局之点。”

    王玄策说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似乎已是成竹在胸。

 第三十六章 以画为饵

    汉王李元昌平日最有两大喜好,一是美人,二是字画。他每日最常去的地方也只有两处,一为名冠长安的撷玉楼,二为长安文人最为荟聚的采荇堂。

    采荇堂和撷玉楼一样,同处于平康坊中,只不过平康坊中也不尽是青楼妓馆,采荇堂乃是一间酒楼。

    平康坊中多为文人墨客所聚之地,故而为投人所好,有人在此建了一处清雅些的酒楼,取《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名,命采荇堂。

    采荇堂不同于寻常的酒楼,采荇堂的主人也是爱好书画之辈,故而采荇堂也非人人可进,欲进采荇堂除了本身身家不薄外,尚需几分文采。

    就在李元昌入宫向李世民表明联姻心意的次日,长安城中已有传闻,皇帝欲以李元昌为联姻人选,迎娶阿史那云。

    传闻传的似模似样,有鼻子有眼,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一般,连带着李元昌都是如此觉得。

    李元昌心情正佳,又恰逢李元昌祖籍苏州的故友萧沅若自苏州回京,带来了他自苏州淘来的东晋顾恺之所绘《凫雁水鸟图》,特在采荇堂设宴,邀李元昌等众好友一同鉴赏。

    萧沅若乃苏州丝绸巨商之后,家境豪富,此前便于李元昌较好,很有几分交情,再加上顾恺之一画难求,李元昌又痴迷此道,故而李元昌闻约倒也未曾多想,一口便应了下来。

    “沅若兄,顾恺之的真迹何在,快取来本王看看,本王早已心痒难耐了。”次日午后,李元昌一到采荇堂中便片刻难耐,开门见山地对萧沅若道。

    萧沅若笑道:“王爷当真是好画之人,竟如此急迫。”

    李元昌道:“本王早有所言:美人如画,画如每人。若有名画而不得观之,便如绝世佳人半掩琵琶站于本王身前,左右围之却不能一亲芳泽,该是何等憋闷。”

    萧沅若道:“哈哈,美人如画,画如美人,如此率性之语恐就王爷这般率性之人方能讲出。”

    李元昌道:“沅若兄不必多言,别再藏着掖着了,快些把《凫燕水鸟图》拿来于本王鉴赏一二。”

    李元昌之言方落,屋中的旁人也按捺不住了,纷纷道:“王爷说的正是,咱们都是冲着顾恺之而来,且待我等先赏了画,再开这席也不迟。”

    萧沅若笑道:“既是王爷开口,萧某岂敢不从。”

    萧沅若说着,从身后取出了一方长边窄宽的木盒,递到了李元昌的手边。

    李元昌从萧沅若手中接过木盒,立即迫不及待地打了开来。

    李元昌打开木盒,安静地躺在木盒中的是一卷纸色古朴的画轴,李元昌生怕弄破了画轴,轻轻地自木盒中将画轴拿起,缓缓展开,竟真的如待佳人那般温柔。

    李元昌低头看着手中的画作,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意存笔先,画虽尽而意未绝,正是顾恺之的手笔。

    李元昌痴于书画,乃此道高手,顾恺之的真迹此前也看过几幅,故虽只是几眼,但李元昌便可断定,他手中的这幅《凫燕水鸟图》必是顾恺之的真迹无疑。

    顾恺之为东晋丹青大家,所著书画原本甚多,但后经五胡乱华,南北朝之乱,顾恺之画作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