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踏莎行-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72章赵佶其人 五更
赵佶今年虚岁才十五岁,一般人家这个年纪还是天真顽皮的少年郎,但赵佶因出身皇室,自小就养尊处优,有最好的营养,受到最好的教育与呵护,自然能够茁壮成长。
现在又成了一国的端王千岁,因此现在他的他已经有成人的个头和身材,而且长得挺拔,面容佼好,再有这身王皮包装,俨然就是一位一表人材的美男子王爷。
不外今日之赵佶,外表虽然光鲜得体,但难掩他内心的烦闷。
应该说这种坏心情早就有了,不过今日更甚。
他被他的皇兄加封为端王,和的他姑父小王都太尉王诜夸时,无意中遇到了沿街艺人上官风,那几首曲子听得他如痴如醉,当得觉得爽就往场中间扔金子,回去后就更觉得回味无穷,但想听却再也听不到了,想学也没有人教,自己哼唱又找不到感觉,好生的烦恼!
其实上官风的唱功拿到后世来说,连那些模仿明星的山寨版的地摊货也比不了,又没有录音棚,也没有功放和音响伴奏,就是凭借着一副好嗓子清唱。
唯一无法比拟的是,上官风是独家版权,也没有盗版赝品。想听第二次非上官风莫属。
但是这就足以令赵佶神魂颠倒了,直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就好像吃习惯大鱼大肉了,突然尝几口窝窝头加咸菜,就享受得不得了。
赵佶撒下人手,四处找寻,一直是渺无音讯,后来高俅说了有眉目,但也不知道怎么弄的,他心目的男神唱霸上官风突然就成了朝廷四处捉拿的不赦重犯!
令他费解的是,上官风小小年纪,能犯下什么罪恶?难道是杀人放火,还是淫人妻女?更令他费解的是根本抓不住,弄得死不见人,活不尸,赵佶想想觉得有些荒唐。
而且就在昨天傍晚,他被皇兄赵煦宣进宫中,伸斥了一顿。
虽然哲宗皇帝是他的亲哥哥,但是他坐在那里跟赵佶说话,赵佶就明显感到了压力和距离,虽然他们哥俩不是从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但毕竟共用一个亲爹,然而现在一个是皇上,一个是臣子,位置不同这种手足亲情就淡了许多。
他知道这位皇兄也命运多桀之人,九岁继位却由奶奶给他掌舵,不要认为奶奶都是慈善的象征,皇宫中的奶奶特别一旦掌握了皇权的奶奶就成了灰尾巴狼。
现在终于他说了算了,却内忧外患不断,大理和大辽勾结亡大宋之心不死,连年增加的岁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狠不得把整中原都吞下去,西夏在可湟一带屡屡搞事情,四分五裂的吐蕃也战乱纷仍,每每殃及大宋边境。还有大理,高家掌权之后,表面上与大宋和睦,但司马昭之心路人之皆知。
他的皇兄也感觉到了大宋积重难返,自太祖时代就染上重文轻武的痼疾,武装不掌权有好处,不会威胁到皇权,但文官掌权弊端更大,且不说军事废弛,将士疲弊,那种士大夫的穷文腐气一旦得势便唯我独尊就是症结,从此有变法的,有守旧的,有中立的,有媚外的,相互之间争斗的脸红脖子粗,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愈演愈烈,闹得朝野不宁,政令不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令乱行,欺上瞒下,民之倒悬,国将不国。
现在大宋朝真的成了纸老虎了,四面汹汹,但是血气方刚、恃才傲物的哲宗皇上不甘心,他要效法太祖重震大宋雄风,这几年他励精图治,犯我大宋虽远必诛,现在十万宋军已经开到了河湟。但是最近京城颇不安宁,怪事连连。有些事还与他这位皇弟赵佶有瓜葛。
对这位皇弟的缺点,哲宗当然也知道一些,因此哥俩在宫中面对面单独喝了一次茶。哲宗让他改改纨绔子弟不务正业的毛病,多学点治国安邦之术。多约束手下,用人要体察仔细。
赵佶回府之后就把高俅给找来了,先问后骂,问得高俅瞠目结舌,骂得高俅狗血喷头,连个扁屁也不敢多放,只有战战兢兢地趴伏在地上连连叩头谢罪,最后一溜烟跑了。
然后赵佶就开始写字,但刚写了南唐李后主的词没两句,终究不满意,便把笔给摔了,又拿起画笔开始画画,又是没画好,把宣纸扯碎了,想叫人来弹奏,但又想到上官风和高俅,一下把桌子给掀翻了,吓得这些下人们连大气也不敢出,小心伺候。
刚收拾好,有人送来了拜贴和礼单,要搁往常,赵佶必然大喜过望,但是这次他扫了一眼就就甩了。
事隔两日,赵佶心情稍稍好转,静下心来想想皇兄之言非常有理,他们赵家的江山社稷他这个端王也有责任,以后他也上朝参王拜驾,这就意味着他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成了朝中议政大臣。他还象以前那样过南唐李后主的日子根本不成了,必须得学点治世之道,权御之术。
他刚要传侍读来,门口的两个拿着基本上与次相同的拜贴和礼单又来了。
赵佶眉头一皱就要发火,迁怒这些下人,无意中扫到了礼单上的“宫男歌舞”字样,历来宫中歌舞多为女子,男伶官何其之少?赵佶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火就消了大半,忍不住拿起拜贴和礼单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拜贴就知道来人的身份了,竟然是云南大理的段杨两家,对于段、高、杨这三大家族的起落风云,赵佶当然有耳闻,处身皇族的赵佶别看年幼,但是受环境的熏陶,国际大事还是知道一二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赵佶知道现在云大理是高家掌权,大理的皇上叫高升泰,这几年大理与大宋相处和睦,双方互通使臣,但是大理政权也并非太平盛世,段杨两家当然不甘大权旁落,暗中培养支持势力,高家肯定有所察觉,就处处打压和排挤他们两家,利用多种手腕,现在段家和杨家的人来了,肯定有目的。
赵佶现在也有了几分政治敏感性,否则四年之后他君临天下,坐了26年的天子,虽然昏庸无道被后世广为诟病,但还是有一定的为政举措的。
否则如果纯粹一个不学无术南唐李后主式的君主,在大辽、大金、西夏、大理、吐蕃等诸番邦国尔虞我诈之间,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江山社稷很难支撑这么长时间的。
也就是说赵佶其人并非一无是处,除了他惊人的文化艺术之高给后世留下无值的宝贵财富之外,他的书法瘦金体至今无人超越,他绘画和茶艺术也占着一绝,另外他在位期间共用了六个年号,都有一定的意义,铸造过钱币,军事上与金国订立盟约企图灭掉大辽之后,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失败了,只收回了一些废墟之城,但这也说明他为政期间,为大宋的江山社稷努力过,只是他执政的中后期,上了点年纪的赵佶生活奢靡,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民不聊生,最终断送了江山,总之这是个昏庸无能的君王,但是公平而论,赵佶在位期间还是有些作为的。
因此,他看到了大理段家和杨家这些名字,已经引起了他的警觉,接着又看了这份上官风等为他量身定作的礼单,金银珠宝当然引不起他的兴趣,斗鸡、斗蛐蛐也是他玩掉的,福禄帮三星人和男伶官是他最感兴趣的。
也许是这些天他压抑得太久了,他决定把这几个贵客请进来,好好地欣赏这份大礼。
………………………………
第73章伶官 六更
手下人伺候得久了,就能揣摸到主子的颦笑蹙眉,看着赵佶先是皱眉,借着拿着拜贴和礼单看得这么细致而长久,就知道他们主子今日心情不错,门口的几位贵客今天算是来着了。
果然,就见赵佶把拜贴和礼单往书案上一放,吩咐请远来的客人在客厅候着,然后命人给他更衣,手下人高兴坏了,他们好久没见到主子高兴了,主子高兴,他们这些下人才会有好日子过,否则如果相反则就相反了。
手下人心情轻快忙碌着,其中当然不乏有巴结奉承高俅者,跑与相告,高俅一听也高兴万分,但也顿感意外,前两天还被主子骂得狗血喷头,这两天他战战兢兢地伺候,主子不喊都不敢过去,生怕哪一天厄运降临,可是今天就高兴地接待贵客了,是哪里的贵客如此福气?高俅赶紧问。
“高兄您还不知道呢,是云南大理来的。”
“是吗?”高俅也闪着兴奋的目光,“难怪,为首的是姓高的老者吧。”
高俅以为是高林他们为上官风之事而来,一时心中还赞许他们是真会找门路的聪明人,想要犯人,来硬的当然不行,这毕竟是在大宋不是在你们的大理,要讲究些策略,特别是遇到像杨志和王进这些吃生米的家伙,向朝廷要人通过我们端王爷就对了。
高俅自作聪明地跟着那人一起来伺候,准备按惯例,王爷准得喊他们一会儿一起看斗鸡斗蛐蛐,王爷是喜欢热闹之人,说不定一会儿兴致来了还会让自己陪他踢几脚球,那他又可以大显身手让王爷高兴了。
“高兄您错了,”那人看了高俅一眼,“是大理来的姓段的还有姓杨的。”
“哦?”高俅站住了。姓段和姓杨的,大理是高家的天下呀?他们与高林是不是一路的?高俅心里就划了个问号。
这一点高俅与赵佶还是有差距的,高俅就是个不学无术的街痞无赖,他的那点本事什么武功呀,抄抄写写呀,在那个年代也仅能供他糊口饿不死,仅此而已,而端王赵佶虽然纨绔,但二人的起点都没法比,陪王爷蹴鞠,出点鬼头逗王爷开心可以,涉及到国际政要他便捉襟见肘了。
王府门口,就在段家哥俩和杨天等得不耐烦了,觉得今日又没戏了的时候,看门的两个兴冲冲地过来了,躬着身子不无礼貌道:“各位贵客,小的向你们道喜了,客厅有请,王爷随后就到。”
段正明和段正淳、杨天等人真是喜出望外,心里直念佛,阿弥陀佛,老天有眼,这趟总算没白来。
特别是段正淳和杨天,有种被幸福砸中脑袋的感觉,禁不住回头看了后面车里坐着的上官风一眼,满眼皆是兴奋和赞许,这小兄弟真是神机妙算,我们相信他就对了,早知如此上次就该让他献计献策,也不会白跑一趟。
上官风那张假脸后面的双眼,也向他们露出欢喜的光芒。
这时王府的大门大开,几辆车赶了进去,门口的官差也不必例行搜查车有没有歹徒和凶器了,一是他们来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二是他们有些都受了贿赂,觉得他们不可能来这里行凶闹事,这是皇城的王府,这几个人除非是不要命了,三是如果有异常,皇城那一关他们都进不来。
段正明和段正淳等相互递了个眼色,那意思是一会儿见机行事,端王答应接见这只是成功的一半,关键是这个端王的态度,如果他能如我们的愿,并到他的皇兄那里为我们说话,事情才算成功。
最关键的当然还是上官风,一会儿这场戏他要演砸了,仍然免不了一场血战。端王没见过上官风,但是高俅那厮可是与上官风久打交道了,能瞒得过这厮吗?不过兵器都带进来了,万一不成凭我们几个身的手,短时间内应该能够全身而退,万不得已甚至得挟持端王,拼个鱼死网破。
段正明甚至想到了实在不行了就做场交易,为了他们段家的江山社稷他不遗余力,甚至是不惜代价。
一边往里走,段正明和段正淳心里一边盘算着。
进了大门之后,往左拐,月亮门洞,又进了一层院子,透过假脸,上官风欣赏着王府的风景,这座端王府建造得太阔气了,山水花草,奇石珍玩,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相映成趣,如在画中。
到了客厅前,车子停住,上官风从车里面下来了,这府的仆人小厮这才注意到车里面还有一位特殊人物,个头不高,身材瘦小,脸上这张面具造型有点酷,看不清真面目。纷纷盯着上官风看了起来。
这时王府的管家开始按照礼单盘点礼品,给王爷送礼不能只送一张纸,礼单上这写的与实物得相符合。这时管家也看到了上官风就是一愣。
段正淳赶紧过来解释,说这就是他们带来的男伶官,特来孝敬王爷,因为他长相丑陋无比,只得如此打扮怕惊了王驾。
管家和仆从这才明白。
到了客厅,上官风他们坐了客座,当然客座也分主次,上官风就坐在客座紧挨着杨天的下垂手,一言不发。段正明和段淳坐在客座前面。四个人依次坐好,因为这不是随便坐的,王府当然有讲究,其他几个未进客厅而是随赶车的在车旁边候着。斗鸡和斗蛐蛐等也都在车上,用时随时来取。
四个人坐好之后,仆人过来献茶。
时间不大,外面脚步声响。门口伺候的小厮老远就招呼:“见过王爷,王爷一切皆准备好了,贵客在里面侯着呢,就等王爷了……”
上官风知道这位大宋史上的风云人物出场了,四个人相互目视了一下,段正明和段正淳、杨天也赶紧站了起来,上官风也跟着站起来。
这时人影一闪,进来了几个,为首的正是风流倜傥的端王赵佶,管家等几个小厮跟着,管家赶紧过来介绍,上官风一眼就看到了端王身后的高俅。但是随即目光就定格在赵佶的脸上。
赵佶生得中等个头,没戴帽子,乌黑的长发束着,金簪别顶,这张脸面白如玉,鸭蛋圆脸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阔眉,五官端正,一身锦缎袍服,显得风流潇洒。
与此同时赵佶和高俅也在打量上官风这些人,最后目光都落在了上官风这张假脸上。
“在下段正明、段正淳、杨天见过王爷,参见王爷。”四个个纷纷向赵佶拱手施礼。
“久闻诸位大名,这位……”赵佶盯着上官风道。
段正淳赶紧解释:“王爷,此乃吾等挑选的伶官专门孝敬王爷的,此伶能哥善舞,美中不足之处是长相丑陋,怕惊着王爷不得不如此。”
赵佶点头笑道:“哦哈哈哈,难得尔等有心,请座,来呀献茶。”
众人重新分宾主落座,赵佶陪着四个人坐下了,高俅等人是小厮这种场合当然没有坐位,就站在赵佶旁边侍候,这时仆从把沏好的上等香茶,恭恭敬敬地从桌上端起来递给他段正明他们。
上官风接过来,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包括在穿越之前,上官风从闻过如此茶香,突然就想起了赵佶不止是个艺术皇帝,还是茶文化的高手。上官风品了一小口,更觉得回味无穷。
这时段正明三个把茶碗放下,上官风也赶紧放下了。
这时段正明说话了,“久闻王爷大名,今日特来拜会,如有冒昧之处还望王爷海涵。”
“诸位的大名小王也是如雷贯耳,如今千里迢迢来到弊舍,真是蓬荜增辉生呀,小王未曾远迎已经不周,何来冒昧之处?”
“岂敢岂敢,”段正明一看端王挺随和,觉得也该说正事了,“王爷,此伶乃在下在大理精心挑选,请王爷欣赏歌舞如何?”
………………………………
第74章 功成名就(大结局)
“如此甚好。”赵佶慨然点头。
见端王同意了,段正明非常高兴,“请恕在下虑事不周,此来路途遥遥,带上合奏舞伎诸多不便,不妨就让此伶独舞独唱吧。”
段正明的意思就是没有伴奏,也没有伴舞,端王府当然独家乐队和歌舞队,但是明知道他们配合演不成,这些事先上官风已经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