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来自大明辽东 >

第246章

我来自大明辽东-第246章

小说: 我来自大明辽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本来就酷爱吃西瓜,又不学好,自从重真随意提了一嘴之后,觉得以前的西瓜都白吃了。

    于是,他每天都要拉着重真躲到坤宁宫最安静的小院里,把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全都屏退,就连张皇后都不准进入,唯独留着二狗或者虎熊守门。

    然后,便与重真一同躲在屋檐下,坐在石板上。

    褪下上衣打个结绑在腰上,如此大动干戈,只为享受这份无忧无虑。

    尤其是傍晚,任晚风轻轻吹过天边的落霞,天启都会眯起眼睛笑得像个孩子。

    重真其实早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张皇后了,张皇后虽然觉得堂堂皇帝褪去上衣吃西瓜不成体统,然而她真的很贤惠。

    一切,只要丈夫开心就好。因此也就从不过问,更从不过问。

    除了西瓜,花生的吃法也很有趣,刘太后的宁寿宫里就种着不少,朝阳小院和坤宁宫里也有,普通百姓把花生当菜甚至是当主食,嫩花生从来都是带壳嚼的。

    可这兄弟俩居然当零嘴,吃完果肉还把壳随手扔地里,美其名曰施肥,简直过分。

    还有玉米……普通百姓尤其是贫瘠之地的百姓,或者交了租之后就没有了口粮的佃户,把玉米当作救命的口粮,就连玉米棒子都要掰碎了咀嚼,玉米杆子都要砍下来吮吸其中的甜味。

    可这兄弟俩,居然还是将之当作零嘴,还总是不啃干净。幸好有二狗、小白、大熊,巴巴地看着兄弟俩吃完,就叼着玉米棒子趴在一边,用前爪扒拉着啃食。

    时光荏苒,有趣的三伏天就在这种平静而又炎热的氛围当中过去了。

    时间兜兜转转,再一次来到了秋季,天启八年的秋季。

    一阵秋雨一阵凉,白天的气温像只秋老虎那般张牙舞爪。

    到了晚上,秋蝉的轻吟让人因为天热从而略显浮躁的内心,也都平静下来。

    因为重真常说:“一切困难,一切反动,都是纸老虎。”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1章 屁屁决定思维

    秋老虎并非纸老虎,也并非山林间的真老虎,忙碌之间很快就过去了。

    大明的人心并未因为天气的逐渐转凉而变冷,反而始终都是热乎乎的。

    或许是地上的人心不再那么黑暗,不再那么焦虑了。

    苍天的起居也就略显正常了。

    风调雨顺的天启八年,是这小冰河时期难得的好年景。

    西北于这一年当中,也沥沥淅淅地下过几场雨,夏季的时候更是来了几场豪雨、肥雨,虽然不至于让久旱的黄土坡饱饮甘霖,但止渴还是勉强可以的。

    再加上勤劳的华夏人民向来智慧,在孙传庭等人、洪承畴、张耀、卢象观、黄宗羲、程强程能樊管等官员的带动之下,通过努力沟通水渠,总算是略有收获。

    这些收获放在江南,自然啥都算不上。然而放在西北,已是难得的好年景了。

    大明的其余版图更是喜获丰收,就连贫瘠的福闽之地都没有例外,虽然大多都是土豆、番薯等粗粮,但却不可否认大大增加了大明的粮食储备。

    多少年都未曾填满过的官仓,多少年都没有隔年口粮的寻常百姓人家,都因新作物的推广而受益。

    除了那些实在是有钱的人家,除了那些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的人,除了那些无论如何都要挑三拣四之人,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粮食满仓的喜悦。

    “想不到番薯土豆竟真的能够创造出一个盛世来。”看到以天启刘太后为首的宫廷贵人,都对这些粗粮情有独钟,重真有感而发。

    对于军人而言,番薯土豆中蕴含的优质碳水化合物,也非常珍贵。

    大明辽东、西北、登莱等地的军人在艰苦的训练之后,有着糖分淀粉含量很高的番薯土豆作为主食或者辅食,身体素质就在不知不觉间,有了较大的提升。

    建奴虽然两次在进攻之上遭受了失败,却依然认为八旗兵乃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英勇的存在,长刀所指,八色旌旗猎猎作响,便能所向披靡。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此乃女真人死都不肯承认失败的荣耀。

    但是在大明的军队当中,也有一种荣耀的情愫在不断累积——杀退“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将女真杀得再也无法“满万”,直至反攻辽东,直捣黄龙。

    关宁军以一军之力抵抗整个八旗,确实是很艰难的。

    幸好后有毛文龙,侧有袁可立,尤其是在取得了登辽战役的全面胜利之后,建奴仍旧是那个建奴,却多少显得有些投鼠忌器,缩手缩脚。

    反倒是登莱军、关宁军、皮岛军在袁可立的统一节制之下,越来越游刃有余。

    重真不像天启那样特别爱吃番薯。

    毕竟番薯略寒,吃多了反酸,尤其是吃冷番薯。

    天启前几年要不便秘,要不腹泻,吃了番薯这等粗粮之后,肠胃反而得到了内在的调理,稀薄的便便逐渐成型变成了香蕉状,颜色也很喜人。

    因此,便爱上了这种食物。肠胃通畅了,气也就顺了。

    天启更是爱上了那种频繁放屁的舒畅感,只是苦了旁人。

    明明很臭,却非要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有人非要装出一副极其享受的样子,哪怕他已七老八十,哪怕他已进入大明文官最高的荣耀——内阁。

    天启和重真都在观察这些人,那些爱闻屁的人全部被归入了拍马屁的行列。

    被东林官员包揽了的内阁位置,很快就空了两个出来。

    除了首辅的位置还一直空着,其余位置都有屁屁坐了上去。

    然而大多数的东林官员屁屁底下都不干净,锦衣卫随便一个动作便从他们的裤子里找出了黄泥巴的痕迹。

    没有话说,东林魁首高攀龙为了促使自己成为内阁首辅,只得牺牲这些曾为自己摇旗呐喊之人,试图与天启达成一种妥协与交易。

    中立清流李标来宗道,顺势进入内阁,令朝堂势力再次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高攀龙很庆幸曾经勠力拉拢的袁可立仍然选择在登莱为帅,而不是奉诏回京进入内阁做天启皇帝身边的辅臣。

    这也令他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了对李标来宗道的攻讦,他原本确实是有这个打算的,即便权阉当道之时,若非中立派在中间起到了缓冲作用,东林将会被打压得更加厉害,能否在权阉倒台之后再度掌控朝政,还很两说。

    高攀龙站在他东林魁首的位置上如此思忖,唯独重真站在大明信王的高位之上看清,这便是天启帝王平衡朝堂势力的手段。

    这便是这个被抹黑为木匠皇帝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

    如果单纯从粮食的收成上来看,大明依然是那个熙熙攘攘的大明。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按照历史进程,这个时段里的社会繁荣度与之后十几二十年的任何时间相比,都称得上是欣欣向荣。

    当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彻底坐大之后,杀富豪,杀官吏,与朝廷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这些斗争不是上网玩对战游戏,一波兵死光了另一波兵就会生成。

    彼此之间消耗的都是生命,且大多都是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

    民以食为天,社会的发展无论如何都是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之上的。

    等到后金入关,扬州、嘉定、江阴、江南、东南……

    十日、三屠,还有许多历史记载的,没记载的,常人知道的,不知道的……

    这个族群对于大明遗留下来的华夏百姓唯一说话的方式,便是举起手中的刀子,不听话,不缴税,不剃发,甚至说错话,便是杀……

    有许多后世的学者都认为,明亡清兴,是一部建立在汉家血泪之上的悲惨史书。当年明月是这么认为的,重真不是学者,但也是这么认为的。

    王朝的更迭本身就充满着无尽的残酷,明清交替,尤其惨烈。否则,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后金,也不可能打破“胡人无百年国运”的怪圈。

    “所有觉得后金比大明好的人,只要用时光机让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就一切都明白了。”

    重真微笑,暗想。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2章 袁崇焕起复 孙承宗暂无

    “但凡穿越回到这个年代,感受一番先辈生存的艰辛,感受一番宁远、宁锦、觉华、登辽之战的残酷、瞬死、血战,才能得以继续生存。只要感同身受,那么一切的怨天尤人,一切的愤世嫉俗,便都会变得烟消云散了。”

    重真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如此暗想。历经了这么多的事情,确实也需要不暂时停下雷厉风行的脚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作为一个穿越者,该何去何从了。

    “饿了就拿出手机点外卖的现代人,在‘明末清初’这部剧里面可能连三集都活不过。”重真对此是深有体会,很有发言权的。

    他很庆幸养父对他的倾力培养,让他不仅仅学到了许多在原始森林以及钢铁森林中生存的技能,还有端端正正的三观,堂堂正正的言行。

    他也很庆幸自己在年少时选择了遵从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为着人民而负重前行之人,在少时勤奋好学的基础之上,又学了那么多的现代化机械知识。

    即便如此,在这个四处都是泥潭的世道里,他都行得极其艰难。

    重真始终认为原本历史上的大明之所以会亡,崇祯皇帝“拆东墙补西墙”行为,绝对能够在层层叠叠的原因之中排得上号。

    或者说,崇祯就是太过于依赖某一个人某一支军队,再加上他自己性格因子中的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等因素,才不止一次地错失了翻盘的良机。

    日月生辉的大明,最终被一群流民推翻了,又被建奴钻了空子。

    既然站在了穿越者的高度之上,他就绝不允许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他因此而一定要杜绝历史往着这悲痛的一幕发展,他在致力于改变这份历史,目前看来兆头挺好。无论西北还是东北,都挺稳定,东南福闽等地也还行。

    但谁也不能保证历史就像股票那样,会来一次暴跌,并且持续走低。

    真的等到了那个时候,抄底也好,补仓也罢,都不过是垂死的挣扎罢了。

    大明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最后的一届皇帝——崇祯,没有乘坐白羊车向敌寇投降,虽然到了最后仍在推卸责任,却也有所担当。

    “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优柔之后如此刚烈,历朝未有。

    重真始终认为自己与崇祯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他因为时光机来到了这片平行时空,又因宿命的交融在坐上了这个位置。

    他不想成为一名悲剧的亡国之君,更不想去纠结究竟谁才应该为了这个王朝的覆灭而背锅,因此一直都在努力地未雨绸缪。

    其实很多事情压根就无需让他以信王的名义去布局,只需顺水推舟,甚至于默默看着,就有着那么一帮大臣,帮他完成他想完成的事情。

    比如说,重新启用袁崇焕。

    其实相对于袁崇焕来说,重真更加钟意于孙承宗。但是不知为何,东林的高官居然都忘记了这个正在高阳闲居的德高望重的老人。

    “那就袁崇焕吧,不过蓟辽总督是不可能的,袁公都只是登莱巡抚,他何德何能可以居于袁公之上,宁远、宁锦大捷么?还不够,远远不够。除非他真的能于五年之内平定整个辽东。至于尚方宝剑,更是妄想。”

    没了魏忠贤,重真、刘太后、张皇后又都反对再培养一个权阉出来,天启自己也心有余悸,于是就只好亲自尝试着批阅由内阁挑选呈递上来的奏折。

    别说,还挺在行,至少对于这份由东林精心准备的奏疏,就批得十分到位。

    由东林匆忙组成的内阁,自然代表着东林的最高利益。

    天启合上这份奏疏,同意重新启用袁崇焕,却驳回了其余的请求。

    没了权阉,重真就只好暂且充当着替天启跑腿的角色,天启也有意栽培他,于是这份奏疏很顺势地就来到了他的手中。

    回想起自己也曾写过奏折,并且也跟袁崇焕多少占点儿关系,不禁有些恍然。

    身体有了较大改善的天启,那颗敏锐的帝王之心便再度活跃了起来,瞥了一眼重真道:“怎么,信王对于朕的决定,是否持有不同的意见?”

    重真摇头道:“臣弟只是觉得袁崇焕这个人言过其实,五年平辽,亏他说得出来!宁远之战中若无蝗虫英烈一力促成的觉华血战,何谈大捷?宁锦之战后若不是袁公趁势发起登莱战役,能否收复一般的辽西平原还两说呢。”

    “如此说来,信王是不赞成起复袁崇焕咯?”天启拣了一颗有助于促进排气的炒黄豆扔进嘴里,斜睨着重真道,这样子哪里像个皇帝,简直就是个土匪。

    重真却非但没有不适应,反而觉得大明的皇帝就该拥有这样的气场,否则如何修理底下那帮越来越阳奉阴违的文官,又如何震慑即将听调不听宣的将门呢?

    因此重真便轻笑道:“确实如此,臣弟觉得孙督师更加适合担任辽东巡抚。”

    “你到底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天启瞪着重真道,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重真愣然道:“屁屁决定思维,这其中有啥臣弟无法参透的道道么?”

    天启倒吸一口冷气道:“你是在不满朕怎么还不把皇位传给你?”

    重真大笑道:“皇位臣弟真不想,不过皇太弟还是想当当看的,要不然名不正言不顺啊!”

    天启也大笑道:“你小子也终于感觉到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了?”

    重真苦笑道:“岂止是文官集团,就连原本对臣弟有着十足好感的百姓,都开始对臣弟颇有微词了。”

    天启揶揄道:“要不再来一次结庐而居?”

    重真苦涩道:“都已经用两次了,再用就不灵了。”

    天启继续大笑道:“那就一定是你太长时间没有去他们家采办的缘故。”

    重真无奈道:“是啊,这段时间臣弟实在是有些忙。”

    “我知道,这都是些看不见的活,朕心力不济,只好让你多担待一些了。”天启点了点头,忽又轻轻一叹道:“其实并非朕不想起复孙师,而是东林不肯,连个提名的人都没有。”

    我来自大明辽东

 第423章 红娘子这个幽并大姐头

    “怎会如此?”重真确实不喜欢也不擅长政事,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领悟能力不强,他有着那么一瞬的讶然,旋即便幡然醒悟,低声道,“是触及到高攀龙等人的利益了?”

    天启点头道:“是的,如今的东林以高攀龙为魁首,在他的带头之下,如今之东林院派经权阉打压之后,反倒比杨链左光斗在世之时更为圆滑狡诈了。他们不会让孙师被起复的,因为孙师不止德高望重,还功勋卓着。

    一旦被起复了,无论孙师对于所谓的魁首之位是否感兴趣,高攀龙的魁首之位都会受到最为直接的威胁。并且对朕来说,孙师也确实升无可升了。袁崇焕那小子不及孙师一半能力,但是也还行,至少对付辽东将门还是有一套的。”

    重真皱眉道:“辽东将门已经开始听调不听宣了吗?”

    天启大笑道:“他们怎敢?不过扯着你哥的虎皮为己谋私,还是轻而易举的。”

    重真赞同道:“躲在暗处的敌人才是最难对付的。”

    天启大笑道:“吾弟怎么老是将臣子当作敌人?东林如此,辽东将门亦是如此。不过听到对于文臣武将皆有戒心,做哥哥的也就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