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12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12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义府在一旁看着,李正写得字自己从未见过。
    也不像是胡乱写的,还挺有章法。
    不到一个时辰孩子们已经认识一到九并且已经会写下来。
    这些字非常的形象,不像是平常人写的字这么繁琐。
    半天时间,李正已经教会了他们认识数字和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李义府很惊讶,这些孩子怎么学得这么快?
    等到李正离开之后,李义府找到一个刚刚结束上课的小孩。
    指着远处的水车问道:“那里应该有几架水车。”
    “六架。”孩子开口回答。
    “六架又六架是多少架。”李义府再次问道。
    这孩子想了一会儿说道:“应该是十二架。”
    他竟然都不用数手指,脑子一过就算出来了。
    正常的孩子应该还要掰着手指头数吧。
    李正的方法自己见所未见,确实用李正的方法可以把数术变得很简单。
    第二天一早,李正还是教这些孩子数学。
    李义府用心在一旁听着,很想知道李正是怎么把数术变得这么简单。
    又是半天的课程结束,孩子已经学会三个个位数相加了。
    李义府还是看不懂李正是怎么做到的。
    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李义府找到李正,“泾阳令,你是怎么做到的。”
    “什么怎么做到的。”李正一边走说道。
    “你是怎么这么快教会孩子们数术的?”
    十岁的孩子要是放在后世已经是三年级了。
    李正对李义府说道:“孩子们起步太晚了,其实他们已经对数字有了一些认知,我教起来也容易。”
    “是这样吗?”李义府反问。
    李正抬着下巴说道:“那当然,想当年我十岁的时候加减乘除都用得很熟练了。”
    到了夜里李义府独自一人专研着李正的门道。
    怎么都想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接下来的几天,李正的每一堂课李义府都会去旁听。
    十天下来,李正已经在教乘法口诀表了……
    瞧着李正画在地上的乘法口诀表,李义府眼睛都看直了。
    第一次见到可以这么教数术的。
    按照李正的方法念了几遍,李义府立刻觉得这念法非常地有意思。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像是一首小调歌谣,很容易让人记得。
    听说过李正解开了九章数术。
    可真正看到李正是怎么教数术,李义府才觉得李淳风之辈也不过尔尔。
    等到这堂课结束之后。
    李义府连忙把地上的乘法口诀表抹去。
    “你怎么了?”
    “这些可都是泾阳令的本事,可不能让其他人给偷学了去。除了自己的这些弟子不要教给其他人。”
    接下来几天的课,李义府找了村里十多个壮汉把守门外。
    只要是李正给孩子们讲课的时候,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眼瞅着书院建成,书院不大,也就一间大房子还有一个院子。
    属地检测:属地一千六百亩,人口一万三千六百。
    任务完成:建设书院一座
    任务奖励:生石灰八千吨
    新任务发布:建设房屋三千幢
    任务奖励:开启药店二阶段
    李正完成讲课后接到系统任务。去找了李义府。
    原本村子穷,本来就这么几口人,好多房子都空着年久失修。
    想到要建设房屋三千幢,看着如今村子里的布局东一块地西一间房,这样的布局可不行。
    以后要建设更多的东西,村子里腾挪不出位置怎么办。
    “泾阳令怎么吩咐?”李义府问道。
    “我要把村子改建一下。”
    “怎么改建?”
    瞧着如今村子的布局,李正说道:“你看看如今的村子,东一块地,西一块房这样的布局看起来就很零散,我打算整理一下。”
    李正说着话,在地图上画下一块地,“把所有的居民都汇聚在这个位置,给他们建新房子。”


第二十九章 等着你反悔
    “这个怕是有些费劲,一时半会儿没这么快建好。”李义府说道。
    “建的时候用水泥,时间不着急,之前我们新招收的流民很多都是好几户住在一间屋子里,这样也不是一个事。”李正说道。
    李义府答应说道:“我这就去安排。”
    建设三千幢房屋可是一个大工程,数千个村民开始行动起来。
    正愁着自己村子里的布局,两个非常慷慨的客人上门了。
    “老哥,你又来啦。”李正惊喜说道。
    瞧着李正的笑脸,李世民勉强笑着。
    “这就是你家啊,你堂堂泾阳令住着这种房子,倒是简陋了一些。”李世民打量着四周。
    李正清了清嗓子说道:“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这里虽然简陋一些不过我住着舒坦。”
    “好句子。”李世民赞叹点头。
    李正请两人坐下十多:“老哥吃了吗?我这里有番薯。”
    “不用了,我们吃过了。”房玄龄说道。
    李正还是给两人热情地泡上两杯茶水,老样子放了一些枸杞和金银花。
    李世民接过茶杯问道:“住着这么破落的屋子,想必找个媳妇挺难的吧。”
    尴尬地挠着后脑勺,李正说道:“我不着急。”
    喝下一口茶水,李世民盯着李正的表情问道:“怎么?大丈夫娶妻生子还拖拖拉拉的?”
    李正说道:“我年纪还小。”
    房玄龄笑了笑说道:“确实还小。”
    “知己啊。”李正上前握了握房玄龄的手。
    握手这个动作,房玄龄感觉很奇怪,倒是感觉没什么恶意。
    只是觉得新奇。
    李正感慨道:“你们是不知道,现在全村人都指着让我娶媳妇,感觉自己都快没人见人了。”
    “村子里的人是为你好,都在为你着想,看来你在这里很得民心。”李世民说道。
    李正连忙摆手,“那时当今陛下治理得好,要是他不打下这片江山,咱们能好好过日子吗?”
    李世民笑着指了指李正,拿出一封请柬,“这个给你。”
    房玄龄见到李世民拿出的请柬心中惊讶,这不是曲江池的请柬吗?
    见李正打开请柬看着,李世民说道:“这次陛下要在曲江池举办游园,老夫的一位老友正好去不了,不知道小兄弟……”
    “不去。”
    李正把请柬塞回去。
    李世民讶异问道:“为何?”
    “当今陛下屡次要我做官,又是国子监,又是秦琼大将军上门,我都给拒绝了,他估计记恨着我的。”
    房玄龄连忙说道:“你就不想知道当今陛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瞧着李正,李世民再次开口:“老夫听说这次有很多权贵走动,你去那里可以认识更多的人。”
    “我需要认识他们吗?”
    “你!”
    李世民就要发作,房玄龄连忙按住对李正再次劝说道:“请柬就放在这里,去不去看你的自己的心意。”
    说完房玄龄带着李世民离开了李正的家门。
    李世民一边往回走一边着急跺脚说道:“这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这般目中无人吗?”
    “陛下,切莫着急。”房玄龄连忙说道:“他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
    李君羡站在村口等着李二回来,看着似乎很生气问道:“陛下,是李正对你无礼?需要末将去杀了他吗?”
    李世民挥挥衣袖说道:“不用了!”
    “喏。”
    李君羡退到一边。
    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很看重李正这小子。
    要是李正能够为当今陛下效力自然是最好的。
    可是这个小子就是不容易驯服。
    “陛下,李正是个好苗子,只是需要好好辅导。”房玄龄开口劝说着。
    李世民说道:“朕倒要看看他,他是不是在真的想要一辈子种田。”
    房玄龄苦笑:“孩子还小,不懂得做官的意思,想必他以后知错了也会陛下效力的。”
    李世民怒火中烧地回到宫里。
    “陛下,赵国公已经在太极殿等候多时了。”小太监见李世民回来小声说道。
    李世民没好脸的说道:“他来做什么?”
    太监小心翼翼说道:“赵国公说了,想要给新书院安排几个夫子,是不是可以从国子监调几个夫子过去。”
    “可以。”
    李世民依旧在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主要是被李正给急,等他想要做官了一定会到长安来的。
    心里这么想着,李世民问道:“长孙冲最近都在做什么?”
    太监低声说道:“最近一直都在跟着太子,倒是经常去弘文馆走动。”
    想着李正的脸,李世民心里越想越气,“封长孙冲为国子监录事参知,统管长安弘文馆。”
    下了这个命令,李世民就有些后悔了。
    自己一时生气。
    话都说出去了,李世民吩咐太监传话下去。
    安静下来之后。
    李世民越想越睡不着。
    李正这小子怎么就这么不识趣。
    又坐起李世民对身边的太监吩咐道:“传话下去,若是李正来长安城内立刻告诉朕。”
    就不相信了,高官厚禄这小子不想要?
    李正!朕等你反悔。
    “陛下!”
    又有太监来报说道:“凉州传来的消息。”
    李世民接过凉州传来的军报,看着上面的内容,凉州的形势越来越紧张。
    吐谷浑在边境线布置的兵马越来越多。
    守备吐谷浑的将领李大亮希望朝中可以多给予一些兵马。
    这边没搞定,边关又来急报。
    李世民只好下令再往吐谷浑发三万援军。
    房玄龄回到自己的府邸也是叹息。
    对李世民来说见过嚣张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
    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没什么人拒绝他。
    就算是拒绝也是婉拒,也不会直接说。
    可是这次李正算是当着李世民的面,又直截了当的拒绝。
    房玄龄长叹一口气。
    长孙府邸
    长孙无忌对自己的儿子长孙冲说道:“李正的书院就只有十几个孩子在读书?”
    长孙冲面对自己的父亲恭敬说道:“是的,父亲。”
    “李正被我长孙家的夫子给赶出去的,这小子确实是有本事,为了我们长孙家的声誉,你要好好做事。”


第三十章 诗出泾阳三百首
    长孙冲知道自己父亲的意思。
    如果因为赶李正离开书院导致损害了长孙家的声誉。
    那就抹黑李正的声誉,来正长孙家的名声。
    立刻安排人传播关于李正的谣言。
    说李正是欺世盗名之徒。
    李正的才华都是从长孙家的夫子学的,却不承认。
    李正还以此到处行骗钱财。
    ……
    谣言满天飞。
    长孙冲现在掌管弘文馆大小事务。
    不论别人怎么问,长孙冲一言不发。
    如今长孙冲被封为国子监录事参知
    更多的人觉得长孙冲才是一个才子。
    孔颖达听说了这些谣言只是摇头笑笑,不想多说什么。
    别人怎么看李正无所谓,至少李正答出了自己的问题。
    孔颖达心里已经认同了李正,况且这个问题长孙家的人不见得能回答。
    钦天监的李淳风听到谣言急得当场上长孙家府邸去理论。
    奈何只是李淳风一人的声音,没掀起什么风浪。
    杜如晦知道李正是当着李淳风的面解开的九章数术。
    他对房玄龄说道:“玄龄,你觉得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房玄龄低声说道:“长孙家是爱惜名声的。”
    杜如晦有些失落的摇头,“长孙无忌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毁掉一个孩子。”
    房玄龄笑了笑。
    “你笑什么?”杜如晦奇怪的看着房玄龄。
    “若是李正的本事真是长孙家的夫子所教,说李正欺世盗名,那么这个夫子很有可能已经从长安消失了,要的就是死无对证坐实谣言,让李正有口难辩。”
    “我也是这么想,你似乎不是这么在乎。”
    房玄龄说道:“只要李正肯低头,有人会为他撑腰。”
    “什么意思?”杜如晦不解。
    人总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李正很年轻才十二岁。
    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李正是个欺世盗名的人。
    也不愿意承认李正有多么的优秀。
    墙倒众人推,关于李正的骂声越来越多。
    第二天,谣言依旧再传,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
    第三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声讨李正欺世盗名!
    第四天,还是不见李正来长安澄清,已经有人结伴准备去声讨李正。
    始作俑者的长孙家一直在看着事态的变化,也一直保持着沉默。
    泾阳的河边,李义府对李正说了如今在长安发生的事情。
    “泾阳令,你为何……”
    “我为何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李义府自然不想这么形容李正,“可是如今有人在构陷泾阳令。”
    “我知道。”李正点头。
    “要不咱们去解释清楚,我在长安认识不少人,他们可以帮忙。”李义府说道。
    李正摇头,“不用了。”
    “可是听说有人要来声讨泾阳令。”
    说实话李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名声。
    可若是有人来泾阳闹事。
    影响村民就不行。
    再加上村子里的人好不容易盼到自己出息了。
    若是现在再给一棒槌。
    这是多大的打击。
    “传谣言的人真是心肠歹毒。”李义府说道。
    李正对他说道:“你准备一些可以写字的布绢。”
    “布绢?莫非是白布绢,泾阳令要以死明志?以证清白?”李义府慌张说道:“泾阳令,你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我爹就我一个儿子,要死也是你去死。”
    “对对对,要死也是我……”李义府又是摇头,“不对,不对。”
    “取些布绢来,山人自有妙计。”
    李义府动作很快发动村子里的乡亲立刻找来了很多布绢。
    回到自己的小医馆,李正从系统里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
    一个字抄!
    李正拿出一块布绢开始抄诗。
    《相思》
    《游子吟》
    《关山月》
    《终南别业》
    ……
    说我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我吓死你们!
    一首接着一首的诗交到了李义府的手里。
    李义府连忙让人送到长安去。
    《凉州词》
    《乌衣巷》
    《枫桥夜泊》
    ……
    李正的诗从泾阳出发,送到长安。
    “泾阳李正作诗拉!”
    一个泾阳的村民在长安大声喊道。
    随即念了出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正巧为李正谣言发愁的李泰听到这首诗,念了出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好诗!”
    李正这人虽然脾气古怪,李泰对他还是很欣赏的。
    立刻吩咐人把诗贴在了城墙上,供人观赏。
    又一个泾阳村民带着诗来到长安念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首张贴在了城墙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首诗送入长安。
    泾阳医馆里,李正还在抄诗,医馆门口围满了人,不断有诗送了出来。
    李大熊不识字,只是知道自己儿子会写诗。
    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写这么多诗。
    长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又一首诗贴在城墙上。
    李泰看向城外,还有泾阳的村民跑进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