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197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197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荡荡的房间里也只有自己生母的一个灵位,李氏熊家亡妻顾氏,孝子李正敬上。
    堂堂郡公家里的没有祖宗的灵位,没有宗祠。
    泾阳的宗祠没有李大熊家的祖宗。
    还要等到李大熊死后,若是他的灵位出现在泾阳宗祠上,李正才能去泾阳宗祠参拜。
    李正跪在自己生母的灵位前。
    老村长说着一些祷词。
    李大熊亲自给李正梳理头发,带上发冠。
    本来这件事应该是生母做的。
    李大熊的手很笨,折腾了许久,看得一旁的婶婶都着急了。
    好一会儿李大熊这才把发冠戴好。
    “陛下旨意到。”
    太监王鼎带着几个小太监带着一道旨意而来。
    走到人前,王鼎打开旨意说道:“泾阳郡公李正,为社稷献上新式兵器锻造法,为军中进献三轮车铸造法,治理泾阳,教导晋王有空,赐字,尚敬!”
    当今陛下赐字对李大熊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朝中有多少权贵门阀的孩子都得不到的殊荣。
    秦琼说道:“当今陛下亲自赐字,实乃本朝第一个吧。”
    程咬金点头小声对秦琼说道:“看来陛下还是看重李正。”
    一个人的名是父母所起,字可以由长辈起。
    在成人礼上,赐字的人对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
    相当于认了半个儿子。
    从此以后史书上写上李正的名字,要写李正,字尚敬。
    秦琼小声也说道:“陛下的赐字,这个尚和这个敬,看起来颇有深意啊。”
    结合李正以前的种种作为,程咬金也想当然地点头。
    “上进?”李正听着便小声问着王鼎,“莫非陛下是觉得我不上进?”
    王鼎笑呵呵把李世民的圣旨递给了李大熊。
    李大熊不认识字,也小声问道:“莫非陛下真觉得某的儿子不上进。”


第四百一十八章 打雷
    秦琼解释了一番才说明白这个尚敬不是那个上进。
    李正也悄悄看了一眼。
    成人礼继续开始,听着老村长的祷词。
    李正一次又一次的磕头。
    结束之后,村民们散去,村里也正式开席。
    全村上下一万多人都在。
    李大熊平日里很节俭,在自己儿子的大事上非常阔气,一出手就是请全村人吃饭。
    李正有钱,这点钱经得起造。
    全村都在喜气洋洋地开宴。
    只有李正跪在家里,还要跪上一天不能吃东西。
    李大熊不动声色的丢下一张貂皮。
    李正也趁人不注意放在了自己的膝盖下。
    李大熊非常默契地点头,关上了门加入外面的宴席。
    安静的房间中,李正瞧着自己母亲的灵位,惆怅地长叹一口气。
    为什么自己的成人礼,吃宴席的人家,只有自己跪在这里。
    心里批判着这种腐朽的规矩,听到身后有门打开的吱呀声。
    回头看去门打开了一条缝,大牛提着一个食盒进来,又迅速把门关上。
    “你怎么进来了。”
    大牛坐下打开食盒端出饭菜说道:“村长爷爷让我送来的,说是跪一天不吃东西,会饿坏的。”
    “这不是规矩吗?”
    大牛笑着说道:“老师是村子里最有出息的一个,老师的身子要是饿坏了,全村上下怎么办?”
    李正看了一眼已经重新关好的门。
    大牛说道:“老师放心,不会有人进来的。”
    李正端起饭碗问道:“你吃了吗?”
    大牛摇头。
    把碗里的饭分给大牛一半,“咱们一起吃吧。”
    等吃完,大牛带着食盒离开。
    一天过去,果然没有一个人进来。
    门重新打开之后,外面的人也都已经散去。
    李大熊走入家中看李正还跪着说道:“你还真跪了一天啊。”
    李正诧异,“这不是规矩吗?”
    李大熊感慨,“也就只是做个模样而已。”
    李正吃力地站起身,“早说呀。”
    李大熊坐下说道:“从今以后你就是大人了。”
    李正又问道:“我生母的事情……”
    李大熊低声说道:“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走出自己的家门,宾客已经散得差不多了。
    很快村子里又过上正常的一天。
    李正走到老村长身旁,看向远处几个婶婶忙碌着,“村长爷爷,现在不是应该下班了吗?婶婶们还在忙什么呢?”
    老村子慈眉笑着说道:“你马上就要成婚了,娶得还是公主,虽说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你的婚事要办体面。”
    李正挠着后脑勺说道:“其实不用这样。”
    “什么不用这样,咱们村子这么有出息的一个孩子成婚自然要体面。”
    村子里的一番好意不能拒绝。
    李正走回马圈,就看到李泰正醉醺醺的帮忙喂马。
    “李正,你回来啦。”李泰靠着马圈的栏杆说道。
    给李泰倒上一杯热茶。
    喝下之后李泰的酒醒了不少。
    “魏王殿下,问你件事。”
    “但说无妨。”李泰坐在躺椅上。
    “李靖大将军是不是有个保命的玉佩。”
    “保命的玉佩?”李泰思索着,好像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不过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
    “和我说说。”
    李泰撑着昏沉的脑袋说道:“这还是父皇刚刚登基时候的事情,当初父皇和李靖大将军密谈了很久,说是后来李靖大将军放了兵权,从此很少会主动进入朝中和卫府。”
    “父皇也给了李靖大将军一块玉佩做信物,说是将来可以保李靖大将军一命。”
    李泰已经闭上眼了,不一会儿便睡着了。
    李正拿着手中的玉佩,照这么说这块玉佩就是李世民给李靖的一块免死金牌。
    李靖本就是一个不贪权的人。
    李世民还是给了李靖这么一块玉佩。
    多么狗血的桥段。
    重新收好这块玉佩,李正对大虎说道:“照顾好他。”
    “喏。”
    正在收拾着马圈的大虎点头。
    烟花的制作还要继续,一个个竹筒都已经嗮好了。
    有了镁,烟花的制作就有谱了。
    接下来就是用火药填充,先做一个炮仗出来。
    李世民坐在宫中,听着王鼎的汇报。
    王鼎小声说道:“今日李靖大将军去了泾阳。”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奏章说道:“去看李正了?”
    王鼎点头,“不过只是到了村口,见了一面李正之后便回来了,没有出现在人前。”
    李世民点头说道:“朕知道了。”
    王鼎给李世民倒上热茶,退下站到一旁。
    泾阳的夜里,夜空中响起一声巨响。
    李泰被这声巨响惊醒,慌张问道:“什么动静。”
    李正淡定地说道:“打雷了。”
    “打雷?”
    李泰茫然无措地看着满天星辰的夜空,“这也不像会下雨的样子啊。”
    李正捧着书本喝着茶水说道:“估计是有男人在发誓了吧。”
    李泰收紧盖在自己身上的被褥,还警惕地多看了夜空几眼。
    “这和男人发誓有什么关系。”
    “因为那个男人在对天发誓,而且是天打雷劈的那种。”
    “是吗?”
    李泰将信将疑,闻了闻四周,“什么味道。”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刚刚我们烤鸡翅来着。”
    “烤鸡翅膀?”
    李泰又使劲闻了闻还有些刺鼻,“烤鸡翅膀会有这种味道?”
    李正依旧神色淡定,“烤糊了。”
    “烤糊了?那鸡翅膀呢?”
    “吃完了。”
    “鸡骨头呢?”
    李正抬了抬下巴看向拴在马圈旁的大狗。
    古怪地看了一眼四下,李泰裹着被褥打算去自己的房间里好好睡一觉。
    “对了,我睡着前你问我什么来着?”
    李正翻过书的一页说道:“没有啊。”
    “我记得你问我来着?”
    “魏王殿下喝糊涂了,在下什么都没问你。”
    李泰又琢磨了好一会儿,抬头再次看了看夜空,这才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
    等屋子里传来李泰的鼾声,大虎从角落里出来,“是刚刚那样吗?”
    李正缓缓点头,“这件事保密。”
    “明白了,卑职绝对不说出去。”
    大狗趴在地上目光盯着四方,耳朵竖着警惕,显然是被刚刚烟花在夜空中炸开的声音受了惊吓。
    李正摸着它的脑袋安抚着。


第四百一十九章 孔颖达造访
    大狗摇着尾巴重新端坐下来,看样子是平静下来了。
    烟花的第一次试放不是很成功,镁经过火药的高温炸开之后,燃烧出来的烟花很小,有一种散不开的感觉,只有零星的几点。
    不过既然可以试放成功,接下来就是调整火药与镁的比例就可以了。
    再次想起李世民的赐字。
    一个尚,一个敬其中意味已经很明白了。
    李世民喜欢听话的臣子,大多说皇帝都喜欢听话的臣子。
    尤其是有本事又听话的臣子。
    李世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臣子。
    很多人都喜欢把忠孝二字当作标榜。
    甚至有人活成了愚忠。
    李正打心里不喜欢把性命完全交付给一个皇帝的人。
    把皇帝当作比自己家人还重要的人?
    一个人可以为了家人,为了亲人,父母孩子倾尽所有,这是最基本的人性。
    作为皇帝,他需要臣子对他绝对的忠诚。
    就算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这两个人跟随自己这么久。
    其实他们心里也有小九九,跟随自己也不过是为了他们两人自己的利益。
    反而李义府,许敬宗这样的人活的很现实,也活得很明白。
    给自己倒上一杯茶水,李正看向东方的天际,等着第二天黎明的到来。
    第二日一早,李泰早早起床便去上朝。
    吃了早饭之后,李正递给大虎一份清单。
    “按照我上面写的,去采集一些过来。”
    大虎看了一眼清单上的东西便收好。
    “不用太多,也不要太引人注意。”李正叮嘱道。
    “明白了。”大虎翻身骑上一匹马儿便离开。
    这个深秋的风很大,李正拿起一件厚实的大衣,这件大衣有点像后世的军大衣,衣领上是貂绒。
    煮好一壶水,泡上一杯热茶,李正铺开纸开始勾勒烟花筒的模样。
    徐慧拿着账本而来远远看到李正坐在马圈旁。
    带了发冠的李正比以前看起来精神了不少,也更加端庄了不少。
    以前的李正都是梳了一个马尾辫了事,发髻也不整洁。
    现在把头发梳起来,李正的脸庞也干净了不少。
    这么一看还挺舒服的。
    一些随意荡下来的发髻,看着也还有以前那种随性的味道。
    冷风吹过,徐慧一回神才发现自己已经看了好一会儿。
    脸上闪过一些红晕,徐慧小步走上前说得:“长安令,这是这个月的账本。”
    最近坊市的生意比以往少了很多。
    李正看着账本点头,肥皂这个东西一旦过了新鲜感之后,也就成了一个生活用品。
    大家也不会大量地购买了。
    红烧肉虽说是泾阳坊市的独一份,生意和以前相比没有太大的起色。
    徐慧低声说道:“长安令,小女子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喝一口茶水,李正说道:“你先说说看。”
    徐慧说道:“为何不增加铺子呢?就比如说去别的地方开一家。”
    “你的说是开分店?”
    徐慧点头,“应该就是分店的意思吧。”
    “我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
    看完了账本,李正对徐慧说道:“现如今泾阳的新路和长安旧官道相比如何了?”
    徐慧想了一会儿,“现在走我们泾阳新路的人越来越多了,倒是官道上没什么人走。”
    “这些日子你留意一下,路过咱们泾阳的商户有多少。”
    “明白了。”
    见徐慧还没走,李正收起笔说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徐慧有些扭捏地说道:“恭喜长安令加冠成年。”
    说完徐慧便拿着账本快步离开。
    “这小丫头今天怎么怪怪的。”李正嘀咕着。
    重新安静下来,再看这眼前这个设计图,见过后世的礼花样子,但是自己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徐慧是个好姑娘。”
    突兀的一句说话声,吓了一个激灵,李正回头看去就见到了李江山。
    “杀手姐姐,你能不能别突然出现在我身后。”李正说道。
    “皇后让我带话给你。”
    “说吧。”
    李正拿起杯子喝下一口茶水。
    李江山抱着横刀说道:“皇后让人带话来说是迎娶公主的事情让你早做准备。”
    李正疑惑道:“娶公主还要准备什么?”
    嘴上说着,心里想着买卖兵器的生意每个月给李世民十多万贯钱财,一年的收入堪比大唐一年的赋税了。
    “我也不知道要准备什么,不过是这么说的。”
    “就这样?”
    李江山点头。
    李正:“皇后的话,我收到了。”
    又看了一眼李江山,李正又说道:“杀手姐姐,你什么时候来的。”
    李江山一脸酷酷地说道:“我来的时候,徐慧就在那边看着你。”
    李正看了一眼李江山的看的方向,又古怪地看了一眼李江山。
    李江山扭头说道:“你戴了发冠的样子,看着还挺舒服的。”
    李正惆怅说道:“杀手姐姐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吗?”
    “没有。”
    “那杀手姐姐请便。”
    李正接着琢磨礼花的图纸,烟花的炮筒需要牢固。
    炮筒的材料可以用竹筒来代替,这是最省事的办法。
    李江山刚走不久,李义府便来了。
    “长安令,孔颖达老夫子来了。”
    “请进来吧。”
    孔颖达来到马圈,打量着四周说道:“许久不来这里,泾阳的变化可真是天翻地覆啊。”
    “孔颖达老夫子可是稀客,今日怎么有闲情来我这里了。”
    李正热情地给孔颖达倒上一杯热茶。
    孔颖达笑呵呵说道:“昨日你带冠成年,朝中事情诸多老夫没来得及道贺。”
    “老夫子你是当时大儒,不敢让老夫子牵挂。”
    看向桌子上的纸张上画的东西,孔颖达好奇问道:“这是?”
    “这是图纸。”
    “图纸?”孔颖达细细看着,“你这个图纸倒是新奇。”
    “这是我们泾阳的一种新式画图纸的方式。”李正指着图纸上的点线说道:“您老看哈,这个标注是直径,这个是半径,这个高度。”
    孔颖达苦涩一笑,“李正,你的这些新学问都在交给你们泾阳的孩子们。”
    “当然。”
    “还有教你说的科学。”
    “对呀,还有一些数理化。”
    “除了这些呢?”


第四百二十章 后世名
    古怪地看了一眼孔颖达,李正又说道:“还有褚遂良会教孩子们书法,邹国公张公谨偶尔还会教孩子们为人处世之道,还有上官仪也会教孩子们一些礼仪。”
    “其他的就没有了吗?”
    “暂时就这些。”
    孔颖达放下茶杯,长叹一口气说道:“难怪啊。”
    “难怪什么?”
    孔颖达眼里带着担忧,“老夫也是一些道听途说。”
    李正瞧着孔颖达。
    “李正。”孔颖达坐正说道:“李正不教授孩子们儒学吗?”
    “儒学?我又不懂儒学,哪里教得了?”
    孔颖达低声说道:“数百年来,儒生遍布天下,世间学子又有哪个不读儒家经义。”
    自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之后,天下读书人就皆是儒生了。
    暴秦的做法是错误,在很多读书人的认知里焚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