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行俭躬身说道:“老师的吩咐学生不敢推辞,只是学生需要一些东西。”
“说。”
既然裴行俭有这个心思,李正当然愿意试验试验这些孩子现在的有了多少的本事。
简单的数理化知识这些孩子都会做,李正有信心自己书院的这些孩子可以解开九章数术中的所有题目。
还有李淳风这个家伙在书院一直叫着孩子们数术知识。
各种运算这些孩子如今就差应用和融会贯通。
需要给这些孩子一个施展自己知识的机会。
裴行俭躬身说道:“学生觉得需要朝中的一些典籍,学生听褚遂良老师讲课说过,前隋有一个叫做李春的人,他是一个桥梁大家,如今他修桥的各种典籍都在国子监,学生想要这些典籍。”
李正笑道:“没问题。”
裴行俭抱着和自己一样高的图纸说道:“还请老师给学生一些时间。”
“行吧,有什么需要的,一应人力物力你都可以来找我。”
裴行俭稍稍点头便离开了。
李正站在原地,此刻有些发愁。
土地又不够使了。
泾阳这一万多亩地也不够自己挥霍的。
要不造反得了,全天下的土地都是我的,那该多好,嗯!果然美滴狠。
回到马圈,李正铺开如今的泾阳的土地,如今牛进达家的属地都已经归了自己所有,泾阳东南方向的地已经扩张到程咬金他家。
和程咬金的食邑封地接壤。
泾阳河道的东面连接东陵到渭水。
渭水河与泾阳河相交的一块地就很好,也是很肥沃的一块地。
渭水河自东向西,从临潼开始分出两条支流,一条就是泾阳的泾阳河。
一条就是渭水南面的灞水,再一路向西分出了几条支流。
看着如今的水利分部,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高超。
当年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从关中平原中部,北到仲山内泾河流,一路打通了关中数个河道。
造就了千里沃野,造福后世。
想要建设一个水坝从高陵这一片地来建设是做好的,后世也有一个高陵水库。
李义府走来说道:“长安令,冯大将军的又送来了三十万石陈粮。”
“都交接好了吗?”
“好了,已经结清了。”
李正稍稍点头,指着地图的高陵方向说道:“我们的东边是谁的地盘。”
李义府看了一眼说道:“那里是秦琼,秦大将军的食邑封地。”
“秦琼大将军……”李正斟酌了一番说道:“好像不是很熟。”
李义府苦笑,长安令一直久居泾阳,常年不出村子当然是和很多人不熟。
李正对李义府说道:“你派人送给你秦琼大将军,就说我要买他的地。”
李义府点头,“在下这就去安排。”
人刚走,许敬宗后脚就来了,“长安令,出事了。”
李正把目光从地图上收回来说道:“说说吧。”
许敬宗低声说道:“他们开始查称心了,长孙冲到了玉门关之后,立刻派人前往吐蕃见了松赞干布,结果就发现了称心,松赞干布也和长孙冲说了称心的事情。”
李正叹息道:“这长孙冲还真是不消停啊。”
许敬宗点头,“长安令,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给我倒杯茶。”
“什么?”
李正对有些错愕的许敬宗说道:“我说给我倒杯茶。”
许敬宗这才回过神给李正倒上一杯茶。
李正接过许敬宗倒来的茶水,就快要入夏了,“现在的天气也是越来越热了。”
许敬宗低声说道:“泾阳还算好,就是长安愈加的闷热,好多人都开始囤积硝石准备制冰呢。”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人还活着吗?”
“什么?”
许敬宗又有些没转过弯来。
李正说道:“我的意思是说称心是不是还活着。”
“应该还活着吧,现在还在吐蕃也没有什么消息传出来。”
和长安令聊天好累,许敬宗擦着额头的汗水,“现在就怕松赞干布把人交给长孙冲。”
许敬宗说完,看着李正的表情。
似乎一点都看不出紧张的神情。
甚至还有些淡定。
李正说道:“买称心的时候,你都做干净了吗?”
许敬宗躬身说道:“长安令放心,称心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是太常寺卿也不知道是在下买的人。”
“事情都是你办的,就算查到了也是你的事,应该和我没太大的关系。”李正说道。
“在下对长安令忠心耿耿,一直以来在下绝无二心。”许敬宗当即说道。
“我都还什么都没说呢,你这么紧张做什么?”李正说道。
“是吗?”许敬宗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还没有完全入夏,泾阳地段好就算是入夏也不会太热,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尤其是泾阳周边还有一片林地做屏障。
许敬宗坐在树荫下说道:“长安令,现在就担心松赞干布会不会松口。”
第四百七十九章 淡定的李正
李正说道:“松赞干布很有可能会把称心交给长孙冲。”
许敬宗着急说道:“那岂不是更不妙了?”
“事情也不能这么想。”
许敬宗安静下来,心中也在计较着
李正从自己房间中拿出笔墨,开始写一封书信递给许敬宗,“你把这封信交给孔颖达,我要一些朝中的典籍。”
许敬宗收好信件疑惑问道:“称心的事情和孔颖达老夫子与宫中典籍有什么关系?”
李正重新坐在躺椅上说道:“和称心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
许敬宗又疑惑地看着李正,难道长安令对称心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
“长安令,要不要我们派人去救称心。”
“老许啊,长孙冲现在上蹿下跳,你就让他折腾,我们不能自乱阵脚。”
见许敬宗沉默下来。
李正又说道:“你觉得松赞干布会轻易把称心交给长孙冲?松赞干布可不蠢。”
许敬宗思量半晌,“若是想把称心交出去,松赞干布一定会讨要好处。”
“没错,当然了松赞干布这个家伙见不得别人好,也希望我们朝中因为这个事情闹得一团乱,最好是可以引起朝中的内斗内耗。这样松赞干布说不定会笑的合不拢嘴。”
许敬宗点头。
“不过这件事我们不用着急,能够替代称心的人很多。”
许敬宗低声说道:“莫非是要找个人替代称心?”
“暂时没有必要,我们再观望一段时间,不用多长时间,宫中就会派人来见我。”
“在下明白了。”
“过些日子,西突厥和吐蕃就会开战,咱们坐等西方战火连天就好。”
许敬宗三缄其口,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李正闭上眼舒服的躺在躺椅上说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依旧照大江”
“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依旧照大江。”
许敬宗回味着这句话,“好句子啊。”
就算松赞干布把称心交了出来,不过就是换个人而已。
再说句诛心的话语,称心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西方大乱。
这才是长安令真正的目的。
村口正在组织着运送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一些陈粮。
有些粮食甚至发潮严重。
不过这些粮食主要是给泾阳的养殖场用的。
如今的泾阳养殖场越来越大,需要用到的饲料也越来越多。
以前大多数人家就算是养家禽也不过是自家门口院子里养两三只。
很难想到会像长安令这样养这么多。
倒是如今的泾阳村民每日都有鸡蛋吃,顿顿都能吃到肉。
李义府笑呵呵上前说道:“老许,看你今天似乎不太爽利。”
许敬宗长叹一口气,“如今在下也越来越看不透长安令了。”
李义府好奇问道:“你什么时候看透长安令了?”
许敬宗放下手里的一把稻米说道:“你只是在村子里办事,我在村子外办事,很多时候我办的事情和你办的事情不同。”
李义府也好奇,“此话怎讲?”
许敬宗低声说道:“你难道没有觉得吗?”
“觉得什么?”
许敬宗看了一眼身后的马圈方向,小声说道:“有时候觉得长安令的做事方式只是和别人不一样而已,可是过一段时间在看,才会明白长安令的真正用意比很多想的长远。”
李义府点头,“没错,以前长安令养猪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没什么也觉得是无可厚非,不过之后才知道长安令可以做得这么大,如今来看泾阳人人都可以吃上一口肉。”
许敬宗摇头说道:“不是这样,以前我也觉得没什么,不过这么长时间以来那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李义府好奇地看着李义府有些不明白。
许敬宗又说道:“就像是两类人,长安令和我们相比就像是两类人。”
李义府思量着许敬宗的话。
收回心神,许敬宗说道:“可能是我想多了吧,那个长孙冲上蹿下跳得不消停,最近都没有睡好觉。”
李义府安慰着说道:“我看你是想得太多了。”
“可能就是我想多了。”
许敬宗拱手又说道:“我还要去长安办一些事情,下次等你空闲下来我们去平康坊喝酒。”
“好。”
李义府点头说道。
第二天,许敬宗就把信分别送到了秦琼和孔颖达的府上。
秦琼没有见到许敬宗人,信是家中下人来送来的。
早上练了练刀法,秦琼神清气爽,李正的方法果然好多了。
不用喝那些稀奇古怪的汤药。
吃一些食物就好,李正给的食谱做菜还挺好吃的。
打开信件,看着上面的内容。
只有寥寥几行字,秦琼心中好奇李正怎么就看中了自家的地?
高陵那一片确实距离泾阳不远。
而且如今李正的食邑地都已经有上千顷了。
秦琼打开自己的地契看着自己的食邑封地。
土地买卖这种事情朝中一直管得很严。
李正想要,秦琼自然可以卖给李正。
反正也不愁吃穿,再说了李正这么有钱出手应该也阔绰。
先不说官府批复的事情,就说这些地都是陛下赐的也不能随便卖。
秦琼瞅着眼前的地契陷入沉思。
孔颖达大清早还要去国子监给学子们讲课,就收到了许敬宗的来信。
虽说不过问朝中的事情,孔颖达还是知道许敬宗是给李正办事的。
这件事长安不少人都知道。
孔颖达看着信件上的内容,李正竟然要一些建造桥梁与河道的典籍。
阎立本不是已经在泾阳了吗?
还要这些典籍做什么?
阎立本出身工匠世家,修缮宫殿,要说手艺功夫,阎立本绝对不差。
这些典籍就在国子监的藏书之中,抄录一份交给李正也不难办。
李世民刚刚下了早朝,回到甘露殿问着王鼎,“据说兵器案有眉目了?”
王鼎躬身说道:“是长孙公子查出来的,只是如今还没有上报奏章,也只是派人调查而已,据说现在那个买卖兵器的人就在吐蕃,说不定现在长孙公子正在想办法把人带到长安来的。”
李世民冷笑着,“看来李正办事还是不够干净啊,这都已经让长孙冲找到活人了。”
王鼎点头,“泾阳的眼线来报说是许敬宗挺着急的,反倒是李正还挺清闲。”
李世民拿起一份奏章看着说道:“最近的日子也不知道怎么了,竟然有人弹劾李正,说是李正的养殖场让长安的肉越来越便宜了。”
第四百八十章 王鼎前来问询
王鼎躬身说道:“如今不少人都去泾阳赶早市,泾阳的肉菜都很便宜,长安的价格也就跟着下来的。”
这些言官不为了江山社稷多动动嘴,什么时候开始关系长安的肉菜价格了。
肉菜便宜一些也好,这样也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得起肉。
只要不动粮食的价格的就好。
李世民低声问道:“王鼎,外面的肉菜价格如何了?”
王鼎躬身说道:“菜的价格倒没什么太多的变化,就是肉的价格最近确实低了不少,从三十钱一斤已经掉到了二十五钱一斤,泾阳也才卖二十二钱一斤的猪肉,没太多的变化。”
李世民稍稍点头,“便宜了两钱?”
王鼎再次说道:“确实,也就便宜两钱倒是长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吃上一口肉了。”
李世民放下这本弹劾李正的奏章。
重新拿起一本看了起来,果然又是弹劾李正的。
这些言官还没完没了了,李世民心里很想让李正自己来看看,他到底有多么招人恨。
大唐出了这么一个妖孽,朕上辈子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还有弹劾李正大肆征调民夫,大兴土木的。
李世民看了一眼便放在一旁。
大兴土木也不过只是泾阳一个小地方而已,李正最多只是多建设了一些房子,用的也只是他自己的房子。
官道早就该修缮了,修路也是李正自己花的钱。
而且花了不少,没有动用朝中任何一文钱。
真要说有什么损失。
还是朕自己赔一个女儿。
李世民看了一个多时辰的奏章,有一大半都是弹劾李正的。
自从丽质嫁给李正之后弹劾的奏章越来越多。
王鼎又看了一眼甘露殿的一角,那里堆放着小山一般的奏章。
全部都是弹劾李正。
被满朝文臣这般弹劾,李正还能活到现在也真是邪门了。
坊间都说李正是当朝第一佞臣。
谁是佞臣谁是忠臣?
要说李正是佞臣,李正也不过是很多事情为了他自己考虑,比较利己,算不上什么大逆不道。
要说那些弹劾李正的官员忠诚,倒也不见得。
很多人不愿意看到李正好好活着。
甚至更多的人愿意看到李正可以早点死了。
李世民对王鼎嘱咐道:“你去一趟泾阳,问问吐蕃的事情,还有告诉李正,这段时间给朕老实一点,这么多弹劾他的奏章在给朕折腾什么事出来,朕也保不住他这个驸马。”
“喏。”
王鼎收到话语小步退出甘露殿。
长安,秦琼坐在府上看着程咬金正大口灌着酒水。
“今日真是稀奇了,平日里不见你登门,怎么今日来拜访老夫了?今天早朝都告假了。”
“还不是李正的药给闹的,老夫昨晚一晚上没睡好。”
秦琼喝着酒水说道:“说到李正,你知道许敬宗吗?”
程咬金点头,“当然知道。”
秦琼把今日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程咬金说道:“李正来信是说要买地?”
秦琼点头,“老夫知道,你程咬金老匹夫的儿子和李正走得很近。”
程咬金拍桌说道:“程处默这个鬼小子一天到晚跟着李正到处闯祸,没少让某操心。”
秦琼苦笑一番说道:“不说你儿子,李正如今是泾阳郡公,又是驸马如今食邑数千户一万多亩粮田,你说他还要老夫的地?”
程咬金琢磨着说道:“李正就是一个死要钱的,说不定你地里有什么宝贝,他才会想买。”
秦琼也思量着,“老夫也就这么一些地李正到底看中什么?”
国子监,孔颖达让国子监的学子把修桥典籍都抄录的一份送往了泾阳。
不过看着如今国子监的学子,似乎也没有了以前的活力。
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子监像是失去的活力,记得是从长乐公主嫁给李正的那天,国子监的学子都没太多的热情好好读书了。
仿佛国子监的学子都失去了梦想一般。
李正坐在泾阳,正在给大牛讲解力的相